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八《母亲之死》(上)
userphoto

2022.06.17 内蒙古

关注

      作者  苏芝英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我的母亲修长的身材,宽宽的前额,她精明强干,性格随和。她虽然目不识丁,但通情达理,一生勤快,是山村里少见的能干妇女。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总是鸡叫就起身忙着烧火做饭。队里上工的钟声一响,她又忙着去出工,有时她简直是一溜小跑到地里的。母亲是小脚,常常跪伏在烈日的暴晒下劳动。劳动休息时,她还要跳到沟里去拔草。收工回家,人们都在头里走了,她却背着那沉重的柴草落在了后头。一年到头,她要挣回三四百个工分。 

      母亲一生性格随和,知大识小,特别尊重别人,就连当时村里那些臭不可闻的所谓“地主、富农”之类的人,她也从来没有直呼其名。我父亲年轻时脾气不好,看不顺眼的事他就好多嘴去管,经常动不动就和村里的人干起仗来,因此常常会得罪一些人。每当这时,母亲总是主动去给人家屈鞋底、说好话,以求得人家对父亲的谅解。那年头,村里常有讨吃要饭的人来,每当这些可怜的人来到我家门口“婶婶大娘”地央求行乞时,母亲总要想方设法给他们些米面或吃食东西,绝不会让他们从我家门前空手而过。母亲曾经对我们说:“这张口饭难吃哩!再说讨吃子也有用着的时候哩,人啥时候也不能灭了别人。” 

      应该说,我的父母是一对患难夫妻,也是一对恩爱夫妻。他们一生都非常勤劳节俭,有着一种不怕苦、不知累、永不停歇的劳动精神。 

       母亲虽然生性和善,对父亲关心体贴,但他们曾经的一次吵架我至今记忆犹新。大约是1964年春天的一天,我父亲和母亲商量说,咱们现在住的石圪蛋离大村子太远,下地劳动、孩子们上学都不方便。他想买下当村庙梁上五爹家的三间石窑,住在那里生活起来更方便一些。 

      但母亲当时对父亲提出的买窑院搬家表示坚决的反对,他们吵得不可开交,父亲甚至还对母亲动了手。母亲的理由一是这个住处紧挨着村里的庙院,谁家死了人上庙叫夜都要经过这家门口,住在那里不吉利;二是亲戚远离乡,弟兄高打墙,她担心亲戚们住在一起怕日后关系处不好。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当时我父亲的想法是对的,他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我们家庭生活的方便。而母亲的考虑也不无道理,再说当时要拿出几百元的买窑钱我家是相当困难的。 

      管当时母亲是哭着喊着决不搬家,但最后还是非常无奈地服从了父亲的决定,我们家很快从偏僻的石圪蛋搬到了村子的中央。 


       父亲长年在队里赶牲口很少顾得了家,母亲作为家庭主妇的担子便是百般沉重。 

      那时,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落后。我们村里人几乎家家都有一盘石磨,光景象样儿一点的人家则要有两盘石磨,一盘大石磨安在院子里,一盘小石磨安在炕拐角。全家人一年三百六十天的口粮,几乎都要从这石磨中流下来。 

      我家的大石磨就安在院子中央,这推大磨是所有家务劳动中最苦重的活儿了。每当要推磨时,母亲半夜就起身开始炒莜麦,五更天便开始推大磨,她要把一家人半月十天的口粮全部推磨下来。 

      人们常说,磨道不愁寻个驴足踪。在我的记忆里,我家是从来没有使用过毛驴拉磨的。因为那时是公社集体化,毛驴都归生产队统一管理饲养,再说用一次毛驴队上要扣掉一个工分,有谁还舍得花这驴工钱?因而,父亲不在家时,这推碾围磨的营生自然就落在了母亲的身上。母亲总是迈着蹒跚的小脚,拼着力气,汗流满面,在这无止境、无尽头的路上追逐那贫困而疲惫的日子。 

      后来,我们兄妹几个渐渐长大了,这推磨的活儿大多由我们来干了。哥哥在前头拉,我在后面推,妹妹们在旁边帮,推着这沉重的石磨,我们常常累得头晕目眩。每当这时正在箩面的母亲总会赶紧过来接替我们。即使是那冰天雪地的冬天,我们依旧要扫开磨道,去走那无尽头的路,就是冻得硬邦邦的大地,在我们的踢踏下,也会自然地踩出一圈显凹的路来。 

     多少年过去了,我自今惊叹我们祖先的聪明,他们并不满足刀耕火种、石捣棒舂的生活,创造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石磨;我也诧异于我们祖先的笨拙,他们仍脱离不开石器的使用,殊不知给他们的后人留下了这沉重的负荷和围绕石磨而又永远走不完的路。 

      磨山药,对母亲来说又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家务劳动。年年深秋时节,母亲和村里的女人们一样,总要有一段日子深更半夜“嚓嚓”地手工磨山药,那磨擦下的山药糊大盆小盆满地都是。母亲总是当天磨下当天就过滤,即使是夜半更深她也还要起来反复打澄几次。第二天,母亲就将那些过滤下的山药渣子捏成团状,一排排一溜溜地晾晒在墙头上,等来年饥荒时再吃。那时,母亲磨下的山药粉在村里人的眼里是最为白净的,父亲背到公社供销社去卖总能给个好价钱。 

      我们家孩子多,很费手脚,这就使得母亲更是终日针线活儿不离手。白日里她一天不误地参加队里的生产劳动,晚上还要常常伴着小油灯,为我们兄妹几个缝补破衣烂衫,不知疲倦地给我们缝补着一个永远补不住穷窟窿的生活。 

      当时,农村家庭妇女最缠手的活儿是纳大底做鞋子。在一块平展展的案板上,母亲将那些洗干净的旧布头一块块地刮浆在一起,上面再用从供销社扯回来的市布罩住,展展地压在炕席下面。等干好了,母亲就会将它剪成一双双大小不一的鞋帮。鞋帮子纳起来还省点劲,纳鞋底则是很费力气的。夜很深了,母亲仍不肯去睡,一个人还在那里忙乱地搓麻绳绳。那细细的麻绳子搓得又长又光滑,一盘一盘地连结在一起。母亲的手指上戴着像紧箍咒一样的顶针,吃力地穿透那厚厚的鞋底,反复拉拽着长长的麻绳子。有时母亲稍有疏忽,就被那大针扎了手。每当这时,母亲总是一边揩去手指上淌出来的鲜血,一边亲昵地对着我们骂道:“哎哟,你这好狠的心哪!”既不需要包扎,又不会停歇,母亲还是照样十分麻利地穿针引线,将她那份柔情、那份企盼、那份喜悦和那份酸楚,一并结结实实地纳进了鞋子里。 

      我常常困守在母亲的身边,一边看书学习,一边看母亲为我们纳鞋底。听着那“哧——哧——”的单调而好听的拉扯麻绳子的声音,我心里想,母亲为啥总是这样没明没夜地做着营生呢,她不知疲倦吗?有谁能替得了她吗?母亲也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说:“等你长大了,娶回了媳妇,妈就省心啦。” 

      虽然那个年龄我还不懂得人为啥要娶媳妇,但听说媳妇可以代替妈做好多营生,我的思绪便如秋野里的蒲公英纷纷扬扬起起伏伏了,我的情感便如地堰上的豆角秧有声有色缠缠绵绵了。我觉得母爱就像村巷里那支不知流传了几代人的民谣,甜甜的,润润的。我想,我这辈子一定要讨一个非常勤快能干的媳妇,讨一个能替母亲做活儿的媳妇。后来等我长大了,真的找了一个心灵手巧、泼辣勤快的媳妇。可遗憾的是,我的母亲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她没有能亲眼看见她那曾是梦幻的媳妇。 

作者简介

苏芝英, 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盆地青村人,1953年7月出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曾任清水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办公室副主任、县物价工商管理局局长、自治区财政厅办公室副主任、内蒙古财会杂志社社长、自治区债务管理中心主任、经济贸易处调研员等职。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彩色的乡情》《扬一扬手吧、母亲》《苏芝英散文》《苏芝英乡情散文》《走近欧洲》《走近澳洲》《叩拜大地》等。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曾多次介绍过其散文作品。

(本文部分图片由内蒙古摄影家协会贺广生老师提供)

本期编辑:木子姐姐 

平台其他原创文章链接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七《少先队员》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六《为吃馒头而念书》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五《饥饿的记忆》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四《朦朦胧胧的大跃进》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三《并非金色的童年》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二《父亲和母亲》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一《走西口的祖辈们》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春来 | 童年忆事三题
【棣华堂·乡愁】冯振红:那个冬天不冷
【欢迎支持优秀参赛作品】温柔的石头
秋闲时节-郑州日报数字报
【签约作家】王淑萍|​风从陌上来
“献给父母的诗”大奖赛入围作品展(9)吴常强的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