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知县为救荒自尽

于知县为救荒自尽

侯杰

清朝光绪三年1877,即农历丁丑年,北方五省发生二百余年未曾遇到的严重旱灾,因这场旱灾又延续到光绪四年1878,即农历戊寅年,历史上称这次饥荒为“丁戊奇荒”。当时,“秋禾无成,春麦失种”,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向朝廷奏报:“晋省迭遭荒旱,……赤地千有余里树皮草根之可食者,莫不饭茹殆尽。且多掘观音白泥以充饥者,苟延一息之残喘,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遍地饿殍达一千万人以上,以致朝廷官员说这是“古所仅见”的“大祲奇灾”。因河南、山西受灾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汾西是当时的重灾区之一,饥民塞道,饿殍遍野,知县傅鸿勋不察民情,饮酒作乐,被义愤填膺的百姓联合告发,改任教职,由于钟德继任知县。

于钟德,字峻堂,云南昆明人。异地为官的于知县,轻车简从,遍访灾情,先整饬社会治安,减免苛捐杂税,又说服名流富绅筹集赈灾粮款,搭建救荒粥棚,设立专门的救灾总局,他自己也慷慨解囊,家中值钱的东西都换成粮食救济饥民,以至“饭脱粟,或竟杂糠,不以为苦也”。正当他奔走呼号,一心赈灾救民之时,朝廷调他去沁源县任职。于知县实在不忍心离开正在受苦受难的汾西百姓,他向朝廷报告,恳请留任汾西,与百姓同在,以尽职守。朝廷念他痴心为民,恩准继任汾西。

到了光绪四年三月,汾西大地终于迎来一场春雨,雨丝酣畅淋漓。大雨稍停,狂喜中的于知县急步登上凤池书院魁星楼,向四处眺望,他想看到百姓雨后心花怒放的场面。遗憾的是,四野死寂一片,空空荡荡。多少子民已毙命于这场百年不遇的旱灾啊!他郁郁寡欢走下楼台,一再告诫自己,赈灾救民一日不可稍懈!但那时国库匮乏,灾民众多,开仓放粮也只是杯水车薪,于知县虽风尘仆仆,宵衣旰食,纵然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

大雨之后,于知县愈加忙碌,“无暇计及一身”。正好朝廷拨的新一批救荒粮来到,前脚入库登记,他后脚就粮仓大开,亲自坐阵,指挥向百姓发放。让人意外的是,几日之后,于知县竟自尽于魁星楼上。史载,于知县为了救灾已经把家财耗尽,当时家中仅剩七枚铜钱,他独木难撑,无力再救济灾民,深感愧对百姓,不得不以死报民。不几日,妻子王氏亦随夫自尽。

于知县夫妇双双而去的噩耗不胫而走,汾西民众把凤池书院正中的窑洞作为灵堂,哭奠敬祭。后又筹集资金,送灵柩归返昆明安葬。光绪十三年(1887),因于知县“不辞劳瘁”“遗爱在民”,当地奉旨修建“名宦于公专祠”,每年春秋享县署大祭。汾西有一首《光绪三年闹年成歌》流传至今,说的就是于知县赈灾爱民的故事。“本县我并非是,铁打心肝。与你们设下了,养饥大院。不过是为黎民,暂度饥荒。开官库舍存粮,能供几天?忽一日断了粮,悲哀凄惨。县太爷看情景,泪流满面。满腹中好似那,钢刀未剜。我有心弃官逃,入山修炼。丢不下好百姓,满门家眷。手拿上一口刀,欲寻短见。……学一个崇祯爷,自缢煤山。众百姓直哭的,死去复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救命粮(民间故事)
“丁戊奇荒”中的曾国荃:一代嗜血悍将,也有一心为民的另一面
一次捐款,引出清朝最大贪污案,震动半个官场
民间故事:剑侠「白兰花」
明清奇案之 惊天大案
为什么范仲淹家族800年子孙昌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