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病后重读伤寒论
一个泌尿外科的同学,朋友圈发了一个奥密克戎重症救治的讲座,并配评论:“此时此刻,以及接下来的不知多长时期,我们都是呼吸科医生了”。
五味杂陈,难以言说。
奥密克戎重症的医学救治,是一个专业很强的技术问题;在更大的社会意义上,奥密克戎后遗症的处理,是更重要问题。无论脑雾还是长期咳嗽,都是削弱社会劳动力的棘手问题;减少康复后的症状,恢复劳动力,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经济的重大问题。
这一个病,中国人刚刚认识到。到底如何治,尚且处在各家学说争锋的阶段;每家都有少数的案例,但还没有大规模的循证结论。
因此,从古书中寻找思路,是一个方法。亲身感受奥密克戎威力之后之后再读伤寒论,就别有味道。所以,我初步分享一下感觉。

1、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这一次,至少有两个病人出现了尺脉弱,并在傍晚时、黎明时有轻度发寒出汗感觉。使用机器定位列缺处,并且将针顶到骨,引发强烈针感后,这种汗出的感觉就减轻很多。所以,我个人建议,能够摸出双侧脉差别的医生,都可以尝试这一个针刺列缺的方法。非常简单、高效。

有人说,皮穿支疗法是针对皮穿支针刺。这是错误的。皮穿支疗法是建立在黄帝内经基础上的,皮穿支疗法的基础是穴位和皮穿支的对应,但是西医并没有给出皮穿支血管及神经的知识,所以皮穿支疗法使用原汁原味的黄帝内经理论,以及伤寒论。

皮穿支疗法,只读原文,不去争辩后世的解读。

2、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这一次脉沉为主,很少见浮脉。内皮细胞与新冠病毒的侵犯的血管紧张素酶关系非常密切。所以,这一个病毒伤害的是营气。在使用布洛芬后,大汗淋漓,而降温,从中医角度就是卫气消耗了,卫气固外,所以当然也是解表了。沉脉不用烧针,我的理解是不是不能用针灸,而是不能用火针,包括放血。因为,放血一定会激发凝血的。

使用布洛芬退热或者其他方法大量出汗的方法退热,从中医角度看,都是卫气受损。因此一定要防止再次受寒,即休息、保暖,避免各项活动。可能少量(低于半两)饮酒会有助于宣发卫气。

从现状看,皮穿支精准定位,用毫针来带动气血,是真有作用的。但是一定要询问病人针感,如果没有轻松感,反而有烦躁感,要么是部位不对,要么是针法不对。这一次,我并没有遇到。之前遇到过,拔针后缓解。

3、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我的理解是左右脉不一样,就是阴阳相博;或者脉象摸后就有明显变化,也是阴阳相博的一种。这种人都有持续性发热,心慌、咳嗽、疲惫等症状,并且也有怕冷的症状。这种就是三焦伤。用药需要用柴胡,扎针则选择胆经和三焦经。效果很明显,病人针后都有舒适感。

4、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则死矣。

这一次死亡了很多人。老年人可能如风中之烛,扛不住激烈的身体反应。那些壮年的,猝死或者死于白肺的,我对此的理解就是两感于寒。

现在医生慢慢认识到,病毒直接攻击和身体对病毒对抗产生的免疫因子的风暴,并不是一回事。那么,病毒直接攻击和身体过度免疫,是不是一种“两感于寒”?毕竟既往的感冒和流感,并没有一种过度免疫,并没有细胞因子风暴的发生。

所以这一个病,家里人在照顾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防护,要避免太累;因为在陪护的第一天,就已经不可避免的被感染,如果再因为陪护劳累,让机体的免疫再一次混乱,可能就是两感于寒了。同时,要早用中药里面的热药、阳药,而不要一味的降体温。西医常用的布洛芬等药物,都有镇痛的效果,所以,服用布洛芬后,头痛等症状就会比较轻,让人误以为病好了。因此,如果伴发症状少,或许可以放松。如果伴发症状很多,一定要好好休息,如果出现口渴、心烦、心慌、阳痿,一定要入院检查,做好病情恶化的准备。

所以我总觉得这一次应该用桂枝+芍药+甘草汤作为疾病最基本方,去掉干姜和大枣,可以加柴胡。柴胡桂枝甘草这一个方子,可能病人吃了感觉没什么变化,但是从机制上来说,能够护卫住阳气和卫气,让身体慢慢来恢复。

5、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这一段话,说的非常好,就是要重视和早治疗。这一个病,各位一定要仔细观察自己的身体。早做治疗,不要拖。不过,现在到了晚上,也只有医院的急诊可以看。而急诊又忙和混乱,在这一个大流行时期,没有几人能够做到早治疗。

所以我觉得学会皮穿支针法,真的有用。无论半夜几点,都可以自己给家里人针灸上。

6、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这一个新冠病毒感染,解表后,里能够消的人不足一半。大多伴有其他症状。通过这一段条文可以看出,大便是很重要的指标。如果出现便秘,就可以用下法。

这一段话也让我意识到到,如果没有“下”,就不能“攻”,攻一定要解表。什么是“攻”,我的理解就是强力药物,比如布洛芬退热,就是一种攻。这一次老人很多抗不过去,是不是与应用布洛芬出汗有关。不知道有没有人对比麻杏石甘汤退热和布洛芬的差别。

7、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这一次的症状,感觉有一批人都是有这种发汗后继续发热,人感觉烦躁,四肢痛但是说不清。非常像太阳阳明的并病。麻黄汤证。

但是我的疑问是这一次的症状,咳嗽和咽部不适非常常见,所以不像太阳阳明的并病。

7、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在这一次疾病之前,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伤寒论单独拿出“但欲寐”作为少阴病的首句,直到这一次生病,发热的时候,确实是非常想睡觉。所以,我觉得这一个病,少阴伤寒是主要的病证。当然,更多的可能是少阴、太阳两感。

8、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这一次,咽痛、咳嗽的人很多,脉沉细的人很多。同样,采用布洛芬退热的人很多,服用布洛芬的而出汗的,可能就属于强责少阴汗。

从伤寒论原文看,少阴伤寒并不在于多么难处理症状,难点在不要误治。

9、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这一次感染,我明显感觉到我的眼眶周围疼痛,可能就是“从目出”的表现。息高,可能就是白肺导致的呼吸急促。烦躁、失眠的,可能就是病毒引发的脑的症状。

伤寒论在少阴病上非常明确的给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组方。这三种要,都是扩张平滑肌类作用。从这一个方剂的角度看,我觉得应该皮穿支针刺改善血管活动,配合环肺的穴位针刺,长时间留针;这样来处理,可以会更有效果。

10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我身边的人,都是在两周内明显好转。一过性低氧的一个病人,也在针灸后氧气上去了。所以,我只好问一线的同学,重症的症状有什么。

所以,我觉得这一次的药物,重症病人,应该首先尝试麻黄升麻汤。在共学群讨论的时候,焦老师认为:“白肺,恶寒,发热,咽喉肿痛,口干舌燥,下利,寸脉沉迟,尺脉不至,用此方。如果白肺,畏寒,咳嗽气喘,脉沉细,四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或合十枣汤。比较接近这个的方子是阴阳毒的方证,阳毒用升麻鳖甲汤,阴毒用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

我觉得这些方子是对的。

这一次重新读伤寒论,感觉颇深。第一个就是理解了为什么会有伤寒论这本书。众所周知伤寒论强调的是小方,量可能大、与汤液经关系密切。其本质原因在于误治太多。为什么误治太多,以前我写过华佗。我猜测华佗那时,也就是东汉末年佛教从印度带过来很多药物,可能有比较强效的药物。比如曼陀铃之类的,虽然这些药物有奇效,但是后遗症很多。如同这一次疫情一样,很多人症状早期真不重,如同一次感冒;但是过早退热、过多使用药物,造成机体自身调节的混乱,则导致了更多问题;即后遗症多,重症多甚至快速死亡。张仲景写伤寒论的目的,就是强调小方的针对性。也正因为证-药匹配度非常高,才有了伤寒论的历史地位。

第二就是六经病是泛血管病,中日友好医院的王一民教授认为这一次是一个血管内皮炎的疾病。但是,不同部位人体组织血管内皮是不同的。我的判断还是人体可以分为六种层次或者六种内皮类型的血管;不同体表区域的皮肤血管与特定内脏的血管有一定的内皮相似性。随着病情的发展,不同的类型血管依次出现了异常,就是六经的传变。 

如果血管异常,导致内脏的受损。比如肺的排痰能力下降导致的白肺,比如“嗜血”现象,即血液中的各种免疫细胞数量降低。按照中医观点,这都是太阴病了。当出现其他问题的时候,比如心悸以及肾功能异常的时候,就说明出现了传变。

有点思路,但是还是把握不住。希望后继的西医关于新冠病毒的救治总结更多一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学习笔记12
夜读伤寒-7
伤寒论最重要、最基础三十个症状——说明
(12)《伤寒论》第一百八十七条解密
华医世界《讲透经方》笔记之李赛美教授讲桂枝汤(二六)
中医案例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