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样才能不内卷与生活和解?读读《生命的探问》吧

1938年,德国入侵奥地利,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与家人全部被纳粹逮捕,关进集中营。本来,弗兰克尔是有机会前往美国的,他的签证已经办好了。而他和他的妻子是准备去度蜜月的。

可是,他左思右想,实在是割舍不下父母。虽然他可以去美国躲避灾难,但是他的父母注定会被他们关进集中营里。于是,他留了下来,最终和他们一起进入了集中营。

奥地利作家维克多·E.弗兰克尔的《生命的探问》这本书中写到:“即使是经受痛苦,生命本身也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是无条件的,以至于即便痛苦并未带来外在的成功,即便痛苦看起来似乎是徒劳的,也能实现这种意义”。

七楼肿瘤科的病人,小艾是最小的,刚刚23岁,生命的花蕾刚开始绽放,却要想着黯然凋落的事儿。住院的事,她始终瞒着外地的妈妈,独自一人,在肿瘤医院临床实验组,免费接受治疗,她轻轻告诉我,我不怕当小白鼠,也许那种新药就对症治愈了我呢。

生病前的小艾,对于人生和事业有着非常完美的计划,一旦患了癌症,在外人眼里,她曾引以为傲的学业和工作,就都成了浮云,觉得她连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仿佛都已然不存在。但小艾却始终没有放弃,活在当下,见招拆招。

我最喜欢弗兰克尔的一句话是: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对生活说“是。这句话用在小艾身上非常贴切。

《生命的探问》一共包含了三场演讲的内容。自杀和迫使湮灭这两场演讲包含在“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上下两部分,而关于集中营的演讲目前取名为“十字实验”。

《生命的探问》完美呈现了弗兰克尔的思想精髓。时至今日,当我们读到这些文字时,依旧能够感受他思想的高度和广度,以及对于我们形而上日常生活的启示。

三场演讲的内容,都是关于意义疗法的,它是弗兰克尔毕生的心血,它的基础是一种生命的哲学,由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信念构成:意志的自由、追求意义的意志、生命的意义,上述三个基本假设构成了意义治疗的理论基础,三者缺一不可。

但就字面意思来看,意义疗法很抽象,让人无从形象地展开想象和理解它的内涵,所以,弗兰克尔用形象生动,浅显直白的演讲,把意义疗法的内核剖析给最普通的读者。

《生命的探问》主要观点:

1、“快乐本身并不能为生命提供意义……幸福不应也不能成为人生的目标,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生的目的”。

弗兰克尔的观点是,生命不断在向我们发问,我们需要给出答案,只有当我们能够回答这些问题时,我们才有可能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换句话说就是:问题将不再是“我期待生命中的什么”,而应变为“生命期待我的什么”。

如同小艾,生命期待她面对癌症时坚强豁达,不畏病痛的恐惧,就像弗兰克尔所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一天,在于每一次思考、回答生命中给我们提出的关于意义的每一个问题,生命的意义不是你生命最后一天最后一刻或者某一个目标的最终实现或者是某一次顿悟。

小艾用手机,真实记录着住院后每一天的生活,周围病友的来去,面对死亡的人生百态,甚至是试用新药的阴影笼罩下自己的心情,医生和护士都说她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弗兰克尔夫妻

哥德曾说:“任何困境都可以因成就或耐力变得高尚”,我们要么改变命运(如果可能),要么接受命运(如果是必须的)。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我们都只能通过这种不幸经历内心的成长,现在我们也明白了霍尔德林的这句话:“如果我遭遇不幸,我将站得更高”。

2、命运是生活的一部分,苦难也是,如果生命有意义,那么苦难也有意义。因此,必要、不可避免的痛苦也有可能有意义,承受生命中的真正痛苦是一种成就。

在某些情况下,忍耐本身就是最大的成就。

如果把一个人的一生比作一本书,我们也不会以书的页数来判断书的深度,通常我们只会看这本书所包含内容的丰富程度,人的一生也是如此。

四岁的小侄儿阿宝,来病房看望住院的太爷爷,我不时提醒活泼的他,说话要小小的,因为对床的小艾姐姐要翻译资料,为自己挣生活费,但到了病房,他很快忘记了对我的承诺,一刻不停地问太爷爷和小艾姐姐各种问题,我只能歉意地看着小艾。

  小艾却很高兴,停下手里的翻译工作,俯下身陪阿宝玩,不厌其烦地回答阿宝各种幼稚的问题,还挽着阿宝的手,带他去附近的公园……

弗兰克尔提出“快乐本身并不能为生命提供意义……幸福不应也不能成为人生的目标,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生的目的”。

我觉得小艾就正在追求生命的意义过程中。苦难、疾病等会赋予生命意义、而不是剥夺意义,甚至可能是主要的意义,快乐并不是生命的意义,幸福也不应作为生命的目标——生活不是某件事,而是能去做某件事的机会。

弗兰克尔与弟妹

3、实现意义有三种主要的途径:第一是做事、行动、创造;第二是体验,如体验自然、艺术或者爱别人;第三是发现不可改变的、注定的、不可避免的被人生限制的价值并主动适应限制,做出反应,接受命运。在生命历程中,人类必须做好准备,随时改变实现意义的途径。

生命的意义只能是很具体的,是具体到某一个个体某一小时的,也就是说生命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会随着人和情况发生改变,改变实现意义的途径,既可能是命运的要求,也可能是当事人主观的选择。

就像小艾,她从之前创造价值的领域,到了现在体验价值的领域。所以说疾病不等同于意义丧失。很多时候看着小艾姣好的面容,我忍不住抱怨,老天爷不开眼!小艾轻轻地说,毕竟还活着!我还可以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4、存在的意义是人们无条件具有的,因此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相信生命的意义,即使是痛苦也会增加生命的意义,痛苦也是生命意义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也能明白,死亡也可以有意义,只要能死得其所。

内心失去信念,尤其是失去对未来的信念,所导致的精神崩溃,同时也会造成身体的崩溃,反之亦然。所以意义心理疗法首先要做的是,找到精神信念,树立生活的目标,尼采说过,一个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发生的事。

刚离开集中营的弗兰克尔

小艾不化疗的时候,会接很多翻译的活儿,她说我想活着,我还没有结婚还没有生过孩子,我也还要多积攒一些钱,将来好让我妈过得好一些,毕竟,她只有我这么一个亲人。

弗兰克尔认为:即使是经受痛苦,生命本身也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是无条件的,以至于即便痛苦并未带来外在的成功,即便痛苦看起来似乎是徒劳的,也能实现这种意义。与活着的意义、幸存的意义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痛苦的意义,痛苦的意义取决于个人(只有当事人才能决定他的痛苦有意义还是无意义)。

小艾因为有了信念和目标,她顺利度过了医生预言的最多三年的期限。

《生命的探问》文笔质朴直白,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文中所有的例子都贴切恰到好处,虽然讲述的是,关于意义疗法多少带有哲理的问题,但却非常能打动人,作者的表达技巧可以说是完美无缺,浅显易懂,很容易就让不具有专业知识的普通读者,迅速明了意义心理疗法,并顺利让你说服自己接受他的所有观点。

读完《生命的探问》,感觉只有尼采的这句:What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翻译过来就是: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才能表达我对弗兰克尔的万分钦佩。

弗兰克尔(1905—1997)出生于维也纳。他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1930 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49 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二战后担任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迪尤省大学和南卫理公会大学的教授。

他创立了“意义疗法”,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全家都被关进了集中营,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承受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找到向死而生的勇气,也留下了人性最富光彩的见证。

他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已被出版 24 种语言,全球销量逾1600万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追寻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 书海遨游 No.999
如何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什么是意义疗法,它是怎样帮助人们战胜极端痛苦的
《何为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自我超越
会改变你一生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