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书鸿自传:愿为敦煌燃此生》:一遇敦煌误此生,如果不遇敦煌,常书鸿或许早已是世界著名画家

1994年8月9日,一架客机从北京出发,载着一位老人的部分骨灰和衣冠遗物,回到他曾经度过了无数岁月的故土——敦煌莫高窟。他就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

《常书鸿自传:愿为敦煌燃此生》通过第一人称娓娓道来,讲述了常书鸿为什么选择去敦煌、乃至在敦煌学习和工作大半生的回忆,对很多喜欢敦煌艺术瑰宝的人而言,常书鸿的这段往事早已是耳熟能详的了。

一、1935年,在巴黎留学的常书鸿,偶然在旧书摊上看到了六卷本《敦煌图录》画册,他吃惊地认识到,从四世纪到十五世纪之间,中国所绘的壁画,比起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毫不逊色。他不仅惊异书中敦煌壁画的瑰丽,更伤怀其文艺成就被世人所默闻,听说敦煌石窟已遭到破坏,为此他决意回国,决意要成莫高窟艺术宝库的看门人。

在此之前,1932年夏天,他以油画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里昂国立美术学校,同年参加里昂全市油画家赴巴黎深造公费奖金选拔考试,以《梳妆》油画获得第一名中选。他选择到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法国著名新古典主义画家、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劳伦斯的画室学习。劳伦斯三世以严谨的画风著称于法国画二百余年。

常书鸿有绘画天赋还勤勉,他的老师劳伦斯教授就时常对其夫人夸赞说:常是我所有学生中最听话、最用功、最有成就的一个。而常书鸿也没有辜负严师的期许。

他的油画静物《葡萄》被法国著名美术评论家评论,认为是一幅具有老子哲理、耐人寻味的佳作,这幅画由法国教育部次长于依斯曼亲自选定收归法国国有。《沙娜画像》油画由现代艺术美术馆馆长窦沙罗亲自来他的个人画展会场代表法国国家购买去,收藏在巴黎近代美术馆(现藏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

1934年在里昂春季沙龙展出的《妇》,是1934年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劳伦斯画室中得第一名奖的作品,得到美术家学会的金质奖章,也已由法国国家收购,现藏里昂国立美术馆。他的油画作品曾多次参加法国国家沙龙展,先后获金质奖三枚,银质奖枚,荣誉奖一枚,他也因此成为法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法国肖像画协会会员。

自1933年至1935年,他跟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劳伦斯学习期间,受到老师的教导很多。劳伦斯老师从来不把他正在绘制的油画给人看,但他却对常书鸿例外, 给他看,并且还教导他如何布局,如何配色,先画什么,边画边思考,按自己的意图画,直到完成一幅作品。画完以后再放放,看看,直至完善。

老师劳伦斯教授的偏爱,让常书鸿受益匪浅。而老师之所以对这个学生与众不同,是因为在老师心目中,这个学生将来的绘画水平,总有一天会取得不同凡响的成就,让他这个老师与有荣焉。

假设一下,如果他没有选择敦煌,而是依然钟情于油画,那么,后来的西方油画界,是不是会因此而诞生一位让人斐然的世界级的油画大师。

但常书鸿只是远远地和敦煌对视了一眼,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到中国,从此踏上了守护敦煌的道路。敦煌从此多了一位虔诚的守护者,而世界失去了一位可能的优秀油画大师。

二、“从我们到达莫高窟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感到有种遭遗弃的服'徒刑’的感觉压在我们的心头,而这种压力正在与日俱增。” 然而,莫高窟所展现的非凡魅力,以及常书鸿对敦煌艺术的酷爱,对敦煌的痴迷,让他克服了所有常人不可能克服的困难。

1936年秋天常书鸿独自回到国内,妻子带着女儿沙娜留在巴黎。他回来了不久,就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直到1943年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成立,常书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任所长。当年,他即赶赴敦煌。

去敦煌前,常书鸿特意去了梁思成家。

梁思成:书鸿兄,你这破釜沉舟的决心我太钦佩了!可惜我的身体太差了,要不然我也想再跟你去一趟!

常书鸿又拜访了徐悲鸿。

徐悲鸿:书鸿,到敦煌去是要好受苦准备的。我们从事艺术工作的,就是唐三藏,就是死活也要去取经的玄奘。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书鸿,这件工作真交给你了,你就得把整副敦煌民族艺术宝库的保护、研究、整理工作的担子挑起来!

1943年2月20日清晨,常书鸿和他的同事们一行6人,像中世纪的苦行僧一样,身穿北方的老羊皮大衣,带着北方老农的毡帽,顶着高原早春的刺骨寒风,乘着一辆破旧的敞篷卡车,开始了一生难忘的敦煌之行。

当常书鸿抵达敦煌,迎接他的是黄沙漫天狂舞和饿狼般狂啸的西北风,经济上的拮据和生活上的诸多困难,常书鸿靠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敦煌的由衷热爱,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一一努力克服。

由于国民党政局不稳,财力不支,194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宣布解散研究所,大部分人都选择离开了莫高窟,只有常书鸿留了下来,因为敦煌已然成为了他生命中的重中之重。

敦煌的冬季是漫长而寒冷的,滴水成冰,洞窟内无法作画,常书鸿就利用这个临摹的淡季,在室内围着火炉画素描、速写。还深入少数民族哈萨克族牧民生活区体验生活,住毡房,骑马,吃手抓羊肉,画生活速写,利用机会画了一批生动有意义的速写。生活虽然艰苦,但常书鸿非常充实。

但常书鸿的妻子,却无法忍受敦煌的凄苦,和他人不告而别狠心丢下两个年幼的孩子。这个打击对于常书鸿来说,不可谓不重,但他还是选择了坚持。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敦煌艺术研究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常书鸿依旧任所长。

敦煌,一直在常书鸿心中。艰苦而悠长的岁月,四十年守护敦煌中,常书鸿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敦煌上,组织大家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还撰写了大量有价值的论文,临摹了大量的壁画精品。他把一切留在敦煌。赵樸初先生称常书鸿是“敦煌守护神”。这五个大字,常书鸿当之无愧。

书中有一个情节,是他的女儿沙娜的回忆:“爸爸爱惜着千佛洞的一草一木,自从40年代定居敦煌后,他就给千佛洞立下了规矩,每年都必须种植树木,要把树林带逐年向北延伸扩大。经过40多年的努力,新树林带已延伸到下寺一公里以外,这对改造黄沙戈壁的自然环境是件百年大计之举。凡在千佛洞待过的人都知道,爸爸视树木如生命,正因为如此,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当造反派批斗爸爸时,竟然高呼一次“打倒常书鸿”,便砍倒一棵树给他看,以此达到更深的刺伤他的目的。”读来特别令人动容,心底甚至有一种悲凉感油然而生。

书中还收录了1934年常书鸿写给《艺风》杂志《中国新艺术运动过去的错误与今后的展望》的学术论文,文采斐然,视角独特,虽然时隔87年的岁月沉淀,依然能带给你作者才华横溢、光彩照人的阅读感受,摘抄其中的一句我最喜欢的精妙词句:

“国画的魅力,就在赭石花青那些沉着的色彩与高雅纯正的墨色的调和。”

《常书鸿自传:愿为敦煌燃此生》以时间为排序,独白式地描述了常书鸿为敦煌献出一生的故事,对于想要更多了解常书鸿、想要了解敦煌的人来说,这本常书鸿亲笔撰写的人物传记,文笔优美,感情真挚,往事详实,真是一本令人爱不释手的优秀人物传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敦煌壁画艺术精品展(二)老照片
《国家宝藏》上新~敦煌!敦煌!
常书鸿油画作品欣赏
常书鸿的敦煌往事,如果没有他,敦煌将是何种面目
常书鸿:此生只为敦煌
他因画妻子人体而成名,因看了本书而妻离子散,现一幅画卖1089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