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树藏一枝石留一角,《纸上》蕴含着江南人才有的雅趣

我从生活的矿井里,执着地截取着一个个时光断片,它们虽不比四亿年前的古鱼头化石切片,亦非古墓中薄如蝉翼的素纱蝉衣,但我想,多年以后我不在了,一代代人不在了,无数记录者的文字还在,未来的人读到时,依然能从中触摸到一双双人民的手,听到更接近天空或大地的声音,看到始终萦绕在人类文明之河上古老而丰盈的元气。——春天的秒针

书名叫《纸上》,素雅的书名,有书香门第里少女捧读的气息;字里行间,悠悠然沉静着江南特有的柔美,让人一见便心生欢喜,不期然想起“春雨杏花江南”的好景致。

苏沧桑的文字,既有成熟女作家对文字排布点缀的娴熟,又有江南女子细腻委婉的柔性,如同十月文学奖颁奖词所说的,“她在纸间供养中国江南最后的蚕桑,蚕声如雨,笔落成茧……它是桑间地头行走的辞章,是千年蚕事女儿心与文心在当代田野的相会,一曲灵动幻美、文质皆胜的非虚构农事诗,以美文的形式抵达如此宏大深邃的主题,苏沧桑外,罕有人及。”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从古至今,江南都多才子,充满诗意与风雅,令人心生向往。

《纸上》作者苏沧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浙江省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在《新华文摘》《人民文学》《十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四百余万字,出版散文集《一碗乡愁》等多部。获“冰心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琦君散文奖”“中国故事奖”等。多篇散文入选全国各类散文选集、散文年选、排行榜、教材读本,并被应用于中考、高考试题。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道江南人,苏沧桑对江南的人文美景有着无可比拟的热爱。

《纸上》收入了《春蚕记》《纸上》《跟着戏班去流浪》《与茶》《牧蜂图》《冬酿》《船娘》七篇散文。这七篇散文分别对应着:蚕桑文化、造纸文化、越剧文化、茶文化、养蜂文化、黄酒文化、西溪文化等七种江南传统文化形态。

文章描述的都是江南古老的劳作,却不止讲了手艺,氤氲着江南水乡文化背后的是各种故事里的人,文化是来处,人才是归处。每一个关于手艺、关于传统、关于文化的故事,说到底是一个个不同形态下人的故事。没人,故事也就难以展开了。传统文化的浮浮沉沉,铺陈的是人的命运跌宕起伏的蔓延。

轻俏的文字巧妙组合在一起,读来轻柔慢捻,留白无尽的素淡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江南真实场景,下一秒就能触及到:春蚕雨后醒,绿竹化成纸,锣响戏班来,谷雨后茶香,春花蜂蜜甜,寒夜酒酿好,随风船远走……鲜活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纸上》写的都是生活中简单、普通的劳作之事,她笔下的主角也都是很普通的寻常人家,如养蚕的邵云凤,如造纸的朱中华,如唱戏的潘香,如制茶的黄建春,如养蜂的沈建基,但透过这些最日常的内里,她却写出富有人性至真至善的底蕴来。

我最喜欢其中的《冬酿》,寒冷的冬天,一碗甜香的醪糟暖暖胃,那一定是冬夜的佳偶良配。《冬酿》的主人公康康,来自苏沧桑的玉环老家。“我四岁。姨公将筷子头蘸一蘸白酒,伸到我嘴边,让我吮一下”,这个“我”,是玉环人苏沧桑,因为在当地,“先人们相信,用酒喂大的海岛孩子,往后余生,不畏惊涛骇浪,亦无惧岁月苍凉”。

“糯米从泉水里捞出来的样子,像冬日屋檐上的青苔被春雨唤醒,倒进木蒸桶时的样子,则像江南临近年关的一场小雪,薄薄的,瘦瘦的,亚光的。

……半小时后,糯米饭从木蒸桶里倒出来时的样子,变成了江南的另一场雪,停在南门河堤上,雪白,松软,一层叠着一层,像雪花瓣一片挨着一片,每一个镂空处,都住着一朵晶莹的晨曦。

糯米饭的暖香,来自谷穗,谷穗来自土地和阳光,它是光的孩子,初升的太阳,像山里村洒下一缕缕晨曦的刹那,它与母体重逢,炊饭。拉开了山里村冬酿的序幕”,她的文字,如一条清澈的小溪,带着自然的清新,欢快地流淌在你的心田,滋润着你心底深处那块叫江南的田地。

苏沧桑构思匠心精妙,词藻淡雅,可谓是字字珠玑。用女性专注又充满诗意的眼光来观察这些古老的传承,用充满欣喜的笔触爱抚它们,写出了江南特有的人文气韵美,挖掘出了普通劳作者蕴藏的人性和希望的光芒,文章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诗意,像宋词,唯美、婉约。

“造物深藏着一个个伏笔。当小船载着我一次次从他家门前的河头经过时,我从未想过,那个低头默默刻着龙舟的少年,会是和我风雨同舟一生一世的那个人。“桥门印水,幻影如月,舟行入月中矣。” 船走在开满紫色水浮莲花的水巷里,穿过一座又一座拱桥,仿佛从一个开满鲜花的月亮到另一个开满鲜花的月亮。月亮脚下窝着一座老屋,老屋门前的水波里,一个少年默默刻着龙舟的倒影,总让我想起西溪传说里的一个少年。”

好的文字使人被滋养,苏沧桑的文字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你很容易就走入她所描绘的画面,身临其境,回到“从前车马慢,书信远,一生只够爱一人”的那个时代里。原来,文字就是这样彰显一个地域、一个人的家国情怀。

在接受香港《大公报》专访时,记者问苏沧桑有哪些画面,至今会让她时时回想,她说:“阳光泼在酿酒坊一个个男人健硕的半裸体上,曾在风浪里讨海、庄稼地里风吹日晒的身体,像一幅幅油画;古法造纸传承人朱中华看着用竹片反复捶打发酵的菌丝的眼神,就像母亲看着他的婴儿;在水里浸泡了四十几年的捞纸师傅的手,老茧连着老茧,和纸一样白;稻草上的10万条蚕像一个巨型的二维码,80多岁的老婆婆将腰弯成90度用桑叶喂养它们;我手心里一条睡梦中的眠蚕,像凝固在时间里,玉石一般美;

新疆伊犁养蜂人的帐篷里,简陋至极的床板下,几双旧鞋子间,盛开着黄色的野花;戏台上,跟着戏班流浪的六个月大的婴儿嘟嘟张着粉红色的小嘴,睁着溜圆的双眼,紧盯着正在戏台上翻跟斗的小花脸,一滴口水正从嘴角挂下来,映着戏台红色的灯光;深夜零点,茶人站在月光和灯光的交界处,微微弯着腰,用畚箕畚着茶,那么瘦,像一棵老茶树;船娘微微弯曲着背,轻轻摇着橹,美如雨中匍匐的蕨类。”

“这些画面,因为与“劳动”这个伟大的主题紧密相连,呈现了江南的另一种美,如同评论家所说:“'美’的背后,竟然蕴藏着如此的披肝沥胆、惊心动魄。”

城镇化、网络化、快餐化让传统文化日渐趋少,渐趋渐远……那些有了岁月痕迹后的人们,免不了喜欢怀旧追古,但很多老手艺却再无处可寻。幸好还有《纸上》,留存些许的踪迹,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重新回溯那些久远优美的往事,历历在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沧桑:书写人性之美是我的初心
散文的痛与梦
走向民间,发现另一个江南
王啸峰:我每个字都受江南浸润
【渴望灯盏】江晨:苏沧桑怎样讲述散文创作方法论?
专栏|东君:被发明的“江南口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