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村庄》:数字内卷时代,我们为何仍会偏爱打招呼都会叫一声“宝宝”的夏舍乡邻

小耳朵每天都很快乐的

在村庄里在大自然里疯跑

弄得满身是泥

这才是我和姚工希望他拥有的童年

爷爷的故乡,在苏北平原一个叫刘马庄的村庄,他走之前,念念不忘的总在说:等我好一点了,我就回家住去……爷爷一直管他出生的地方叫家。

尽管爷爷只在那个小村庄,生活到15岁就参军到了部队,六十多年的时光,都在城市的房舍下过活,但他就是心心念念地觉得——那个刘马庄才叫家,尽管那个村庄里,后来很长时间既没有他的父母,也没有他的其他至亲。

我还在很少的时候,在农忙时节曾经跟着爷爷回过他的故乡刘马庄,感觉整个村子好像都是我家亲戚,走到那家都会享受到如《在村庄》小耳朵一般的待遇——吃喝不用愁。邻居的大娘、婶子和嫂子,开口必先用“俺妮”、“乖儿”招呼我,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并且至今难以忘怀,和《在村庄》的“宝宝”如出一辙,亲切的不要不要的。

《在村庄》作者吴莹,青年作家、戏剧课老师,擅长非虚构写作。儿时长于鄱阳湖畔,现定居于成都。常年运营公众号“塘镇故事集”,被读者称为“温暖的记录者”。

吴莹的文风细腻、平实,不追求华丽,喜欢从平淡的叙述中表达真情实感。她常常用小说的笔法来写散文,无论是刻画人物性格还是描写社会环境,都非常善于从人的内心出发,挖掘人性中隐藏的部分,让人感到温暖。

夏舍是苏北平原上一个非常偏僻的小村庄,是吴莹的婆家,她们一家三口回乡下过年,因为疫情而在夏舍长居下来,习惯了城市的喧嚣和内卷,猛然慢下来的吴莹一开始不习惯小村落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不习惯领居间不作假的串门唠闲嗑,这些不习惯都颇让她头疼不已。

她为此还生过气,认定自己是到了另一个鲁镇。

但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她沉浸式亲身体验了在夏舍的乡村恬适慢悠的日子,亲眼目睹了夏舍村里的人们,总是不停地忙忙碌碌,种下收割,再种下再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辈子都是这样。他们关心庄稼的收成,关心田里的麦子、地里的菜秧,他们没有时间再去关心这世界的巨浪什么时候会涌到自己的面前。

在恰当的时候做该做的事,就是乡下生活的本质所有的这一切,突然之间就治愈了她的焦躁不安、失眠和坏心情。2020年4月6日,她开始提笔,真实记录下发生在夏舍的人和事。

每每读到追鸡赶鸭的小耳朵,总是让人忍俊不住:“拴在房子边的狗见我们来了,大叫起来,在这方面我们小耳朵不能输,刚才还懒洋洋歪在车里的他,立马精神抖擞对狗“汪汪汪汪汪”,气势上确实还可以”。看到这儿,忍不住目视着书中小耳朵的照片,想象着,自己独自傻笑了半天。

从不知停歇的婆婆姚大妈,开口必叫吴莹“宝宝”,当姚大妈收到儿媳吴莹力主买的全自动洗衣机时说:“恩叫她们别买别买,非要买!”奶奶(姚大妈)站在一旁似乎气急败坏,但眉梢里却又掩不住得意之情。哎,看到这里鼻子酸酸的,谁家老母亲,不是既怕孩子给自己花钱,又怕孩子不给自己花钱,那种孩子给自己花钱后,低调的炫耀和得意的好心情,活灵活现的顿时跃然纸上。

喝酒打牌又好脾气的公公姚仁义,懒惰是懒惰了些,但是真心疼爱孙子一家三口,惹得吴莹也忍俊不禁感慨道:在家就是好啊,在外头谁给你拍胸脯说,恩有钱,恩能养活你家三口。

四处串门的孤独老太,见谁都叫“宝宝”的邻里乡亲……这些个性鲜明的人,在吴莹的笔端,带着蓬勃的情意,立体展现了苏北平原名不见经传的夏舍小村那种——流动着的人情世故,绵延流畅的乡村文化,生生不息演绎着,一个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和数字时代相悖逆却又骨肉链接的崭新世界。

在乡下

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农民们心里清清楚楚

这是他们永远的家园

地是旧的,人也是旧的

但日子永远是新的

他们只需要安静地陪着土地

陪着岁月就好

而我们呢?

吴莹的《在村庄》真是最近所读的,少有的一本佳作,语言幽默独特,风趣横生,疫情期间在乡下的时光漫长,被她揉搓成岁月静好的一朵花。

她笔下的公婆质朴无华,有着鲜明的苏北地域色彩,带着夏舍活泼泼的浓郁乡情,在田野间、鸡舍相伴,如鱼得水的小耳朵,生命底气十足到令人嫉妒。

看过一遍之后,真的是忍不住回头再重读、重温那些温馨至极的乡居生活细枝末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遇到夏舍,停下来(马莉)
“让妈妈的,恩不切”
小耳朵《你疯了》
游方以智、姚莹故居
国画精赏明 姚绶《三绝图册》(上海博物馆藏)
清代散文名篇集粹0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