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戏七讲》:移步换景处处“有戏”的“非遗”中国戏,年轻的几人能懂?

爷爷奶奶是如假包换的老戏迷,看每周河南台的“梨园春”更是雷打不动,家里电视的戏剧频道,更是早晨睁眼就开晚上闭眼才关。从小跟着他们长大的我,从懵懂的时候就氤氲在戏剧的氛围里。

高中昆曲进校园,我学曲、练身段上手属于快的,教昆曲的老师夸我有唱戏的天赋,那几天我追着昆曲老师,问了很多关于昆曲唱念做打的问题,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昆曲老师知无不言,但还是有许多细节,昆曲老师也无法做到系统专业的详细解读。

记得当时年过半百的昆曲老师,悠悠叹气道:“昆曲传承后继乏人,深入研究的更没有,很多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慢慢的都被时间所湮没了,我一直有一个想法,想把自己知道的都记录下来,留给后人,但是,让我唱可以,让我写,那真是难为死我了。真希望有一天,有一个既会唱戏又懂戏,文笔还好的人,能把戏剧的传承和美好,事无巨细的用文字展现出来……”。

我一直记得昆曲老师的这段话,直到看到李楯的《中国戏七讲》,我想他就是当年昆区老师孜孜追求,想要完美演绎中国戏的那个人。

在李楯的笔端有戏剧百年风华绝代,栩栩如生看到了京、昆曲的变迁史,从起于青苹之末的初芽萌生----《在过去那个年代,“活在戏中”的人》、历经磨难时期的高光时刻---《戏,“何以中国”》、跌宕起伏的蛰伏----《中国戏的质态,从可欣赏的技艺看》、《中国戏表达及传承了什么》,到今日“非遗”的刻不容缓----《从“社会”角度看与“戏”相关的“人”》、《放在大历史中去看》。

俞平伯说:“昆曲之最先亡者为身段,次为鼓板锣段,其次为宾白之念法,其次为歌唱及之诀窍。至于工尺板眼,谱籍若具,虽终古长在可也”。李楯的《中国戏七讲》,以看戏观众的角度,以唱戏者的专业视野,以京昆学者研究的深厚底蕴,一人身兼数职,作为不同维度的集大成者,条理清晰、专业细致地解析了俞平伯的这段话中——所包含的昆曲六百年的演绎之徙。

从俞平伯的这段话中,不难看出。京昆曾经的辉煌和源远流长,远不是我们如今看到的改版的那种简洁明快,那个台上演员唱念做打无一不精,台下应和起伏无一不懂的京昆高潮期,真是令人好生怀想。

一个好演员演不同的角色,扮戏和穿戴会有不同,不同的演员更会显现出不同的神采。刘增福曾说谭富英一张票,当时1块二一出来,瞧扮相就值八毛,现在台上的一些人生旦净丑都算,一点儿精气神都没有。

身为曲中人才知曲中意,书中所讲的,和一般人印象中的昆曲京剧并不同,是在别处看不到的厚重和专业。“今天在电视荧屏上和在剧场中,已经很少能看到,真正可以称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和京剧了,能够接触到的传统文化大多是变化了的”,而作者李楯从小听戏,16岁更有过短暂不到半年的时间学戏,身为票友上台唱戏更是不止一次。

在书中,李楯讲了18出中国好戏,不是缩减版的,是全套的大戏,辨析和品评这些戏中角色扮演,谁的身段好谁的唱腔好,怎么的好法,具体好在哪里,中间有哪些细微的差距,师承何处……他并不只是单纯的就戏论戏,而是从戏有关的前因后果论起,并都一一回溯关联。

这本书看过以后,突然有很多感悟,就算是演员亮相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台步,都代表着不同的师承和流派和气韵天成。以前的戏都白看了,因为才明白,看戏也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戏动人心魄的都不在情节,而在意境与情怀,在刻画和描摹人物,在讲古述今”,戏演的再好,也需要台下有会听的、懂戏的,能互动的听众。但现在这两方面都存在着各自的差距。演的怨听众不懂戏,听戏的怨演的不传统。高水平的演者会带出高水平的观者,高水平的观者也会调教、锻炼出高水平的演者。

书中提到过去王瑶卿“一个猴一个拴法”的教法,也被如今的流水线教学法所取代。众多的武戏闻所未闻……过去,演员和观众互众是多重的,这种互动使得一个戏的每一次演唱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再现的。

而所有传统戏的精彩绝伦的高光时刻,如今也只能在书中回味过瘾,幸好我们还有书,能够代入体味往昔中国戏的绝妙之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戏剧》2023年第3期丨邹元江:对昆剧传习所百年薪火传承的反思
谈俞振飞:风流儒雅最堪师
程砚秋与昆曲
昆坛“绝响”的世纪传承
友竹:昆与京通、文同艺合的大师——纪念俞振飞先生诞辰120周年
俞永杰编:《陈古虞文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