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耐心和持续的给予稳定的支持性的关系是咨询关系建立的好一点的关键
昨天有位来访者问我,“你为啥可以无限包容我,无论我怎么样”

我回答“我不叫包容,我叫耐心”

很早之前我是没有耐心的。
记得在精神病医院实习的那阵子,第一次和老师一起去会见一位抑郁症的病人。
虽然全程我都在观察他们两个,没有说话。
但我心里好着急。
我明明听到老师要逼近那个核心问题,核心创伤了,但当病人退回去的时候,我老师也退了。

如果那时我心里有一个枕头,里面的棉花就会被抓心挠肺的我全抖落了出来。抖落还不够我还会暴躁的砸枕头。
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老师问我,观察学习到了什么。
我说了我的困惑。

我们老师说,这个时候面质,就像在一个虚弱的人给他治病时却下猛药,也许有某个可能会出奇效,可是更大的可能是,她完全没有能力面对这个问题而躲避到更难沟通的地步。

我们做咨询,更多的是要有耐心,跟随来访者,而非走在来访者前面。

来访者出现问题,哪怕她急于改变,也是处在一个冲突里,她一方面想要改变,一方面又害怕改变之后的陌生。因为假如他确定改变了,还要来找咨询师做什么,直接去行动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咨询师要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和自由,传递给他,你不改变也没什么,但只要你想要改变,我们做咨询师的就已经全部准备好,在他改变的时候,给予全部的帮助。

我问老师“你的意思是我们要耐心等待还要完全相信来访者自己可以走出这一步”
“对,咨询师要比来访者更早一步相信他,也相信咨询,不相信的话,你做咨询师干什么”

老实说,那个时候我不是很能理解老师。
且很长一段时间,我做咨询师的时候,也还是着急,有时候也还是没法做到无条件相信与支持。

直到有一日,我弟弟去做什么事情,遇到挫折于是他就说再也不做了。
我妈完全没有办法,于是让我去帮忙劝解。
可我弟弟都不接我电话,那时候很感谢他没接,因为要是他接了,我可能会直接说,你未来会遇到更多的问题,现在逃避的话,以后会不是很好。说一些正确又无用的废话。

于是我打电话给我“二妈”,我之所以叫她“二妈”,是因为比起我妈的不靠谱,她真的是一位好妈妈,她对我好虽然我不是她的孩子,她是我堂哥的孩子。
她其实就像“以家人之名”的李海潮。负责孩子的吃吃喝喝,孩子遇到困难了都愿意和她说一说。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和我妈吵架哭了,她听到了,立马开车过来,给我做我最喜欢的荷包蛋。
她没有怎么安慰我,只是和我说说小时候我的搞笑。
因为她知道,我几乎很少哭,也从不和任何人说一句我内心的悲伤,每天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开心的,但我一旦不开心那大概就是很大的事情了。

于是我打电话给她,她在老家,对我说,没事的,已经把弟弟接到了她家,我弟弟正在吃饭,她接下来,一直在吐槽我妈的不靠谱。
说孩子只是遇到点不开心的事情难过一下有啥。
说孩子从来没有和人说过这些,将心比心,以前有欲望说后来没有人回应就不会说了,于是遇到事情就躲着不愿意说话。
那就等他想说就可以了。这件事不做也没有关系以后再做就可以了。

那一通电话,我理解了,无条件关注和接纳是什么意思。

我思考的问题是,弟弟哪怕年纪小,也是需要学会负责的。因此我一方面觉得他在难受另外一方面却也忍不住有些觉得这样不对。

可是听我“二妈”的话,他话里话外都是理解,没有一句应该要如何。
甚至哪怕我哥三十来岁了,很多事情处理不清的时候,也会和我“二妈”说,她完全不觉得,你已经三十了,要自己处理麻烦。
她只是觉得哪怕帮不上忙也可以一起聊聊看。
她相信每个孩子,也心疼每个孩子。

在《现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书中,大卫·腾绅还总结出了父母对子女的三种爱:

第一种是同情。就像第一次为人父母,看到那个小小的身躯,心头溢出的柔软。

第二种是无条件的爱。是不论值得与否,为了爱而给予的爱。

第三种要求最高,是回应孩子,孩子长大后,父母必须正面回应孩子的视线,倾听他们的选择。

我初初看到这三种爱的时候觉得有啥,可现在知道做到真的难。
哪怕对自己我都做不到。
我一直以来只要求自己一面,积极,负责,努力,靠谱。
但另一面的沙雕,悲伤,任性我都不让他们出现。

于是从那时候起,我想起了很多我“二妈”是如何对待我的,我开始学着如何对待自己。
我允许自己每月有三四天的泪流满面,没啥哭的也去找一些悲伤的剧情哭起来 。
允许自己任性,沙雕,哪怕咨询的时候我也不会装进咨询师的壳子里。

我开始只是去观察我的天性,允许它出现,允许她积极也好不积极也好。
只需要真实就可以。

甚至做咨询,我有时也会有些丧气但也会鼓励自己。
而不是像以前只是一味的以一种很高的要求要求自己做不到的时候又责怪自己。

当我开始对自己耐心起来了。
我慢慢的对来访者也耐心起来了。

就好像重新有了一双眼睛,看到他们一点点的小变化。
有些来访者说,太过分了,明明他们觉得自己做的只是一件小事,被我弄得好像成长了一大步一样。

可是虽然这样说,但接下来,大家变化真的更多了一些。

我的监督实验里,有遇到三四位,有几位真的挺严重的。
他们有的是强迫有的是抑郁。
一边吃着药,一边隔绝了和外界的关系。
刚开始之前我战战兢兢的和他们说,这个实验可能比较难激发起你们的行动,我最多可以试试,让你们情绪上每天好受那么一点点,但都只能是辅助作用。

我本以为我能做的有限。
可是,刚开始的两三个星期里确实是反反复复,时常出现问题,情绪。或者只能躺在床上没法动一点点。

可是随着时间再走一点点,他们把这些年发生的事情,情绪一点点的说出来,在我觉得我都想放弃的时候,他们会开始发生变化。

比如一位抑郁的,躺了大半个月,刚开始,我天天出现,但他三天回一次,我以为他不需要,但有一日我很忙,手机也没电了于是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出现,她过了半小时,留言说,嗨,我以为你不出现了。

我解释了一下,又说到原来你每天都知道我出现了呀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我还以为有我没有我对你都不重要呢。她说不是的,有些时候我明明有很多情绪很多话想和你说,可是话到嘴边就不会说了,于是想算了吧。
可是你每天出现,我只要看到,我都觉得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人会一直在又觉得心安,你晚了一些时间出现,我才意识到,原来我是期待你的问候。

这种期待,渴望,我好长一段时间以为我没有了。
原来一直都有。

我那时候不知道为何有些感动。
而接下来的变化很不一样,她开始学习了,开始和舍友一起去图书馆,开始会开导其它人。
开始有了自己想要的未来。

我并不是很清楚发生了什么。

但我记起欧文亚隆的一个故事。
他说他年轻的时候,刚刚去精神病院。
有一位病人是木僵状态,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已经好几年了,大家也都没有什么办法。于是很少管。
那时候欧文亚隆很有空。因为刚去医院还不能负责太多病人。
于是他每天都在傍晚,拿一杯牛奶,一份报纸,和那个病人说说报纸,说说自己一天的事情,虽然那个病人还是一句话不说,但欧文亚隆觉得开心,就这样连续去了好几个月。

后来这个病人居然慢慢开始回应了,开始好起来,精神病医生立马会诊以及联合用药,他可以出院了。
出院的时候,和亚龙医生说谢谢,他说自己虽然木僵的时候没有反应,但是每天的报纸,欧文亚隆说的话他都可以听到,谢谢他。

我想有些来访者好起来是因为这样的稳定,持续的支持。并非因为某个认知或者行动改变了才改变的。

他在这段咨询关系里感受到了稳定和自由,于是可以慢慢的表达自己,表达那些从未表达的,而后又可以开始去探索世界,去找到对自己好的方式。

甚至那位强迫的我一直觉得我没有办法的来访者。他也慢慢开始带着症状去做一些事情,有时候是一点小确幸,有时候是工作一段时间,有时候是学习一个新的东西。

他没有好起来,强迫行为思想会不时的出现,但在出现以及未出现之间,他比以前少了一些担心和难受而是更多的活在当下思考当下做些什么可以让自己舒服一些。

这些已经被明确诊断为病症的,也可以带着病症,在一段稳定的关系里,慢慢伸展自己的想法情绪思考行动起来。
很多时候,我和他们交流,没觉得他们有问题。

和我一样,有时候会困惑,有时候会难受又有时候会开心,有时候有欲望有时候又求而不得。
而又在很努力的,很认真的在生活着。

慢慢的他们分享的除了过往的创伤,父母的情绪,偶尔还会有遇到的美景,做的一段好吃的东西,遇到的一些可爱的人。

他们说,比起过往总是压抑情绪,发现如今把情绪分享出来,好的感受成为了双份开心,不好的感受好像被分走了一半。
人觉得轻松一些了。

我一直其实不是一个太会共情的人,哪怕使用了共情更多是基于知识认知上的共情。
但自从我开始和我自己的情绪连起来的时候。
我的共情加入了一种理解一种设身处地的感受。

比起四年前做咨询的时候,那时候的僵硬,现在确实灵活又轻松了一些。
但同时情绪也更多了一些,内心越来越柔软。

我的老师说我的变化是越来越像个人,以自己去做咨询。
而不是以以为的咨询师的样子去做咨询。

我当时脑海里浮现人剑合一,我的老师笑得打滚。

我和我的老师讨论过,会否其实问题症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我们做咨询还是要更多的看到那个人,他一日如何思考的,情绪如何变化的,在我面前表现的是这样,别人面前表现的又是如何,独处时候又是如何,他自己看待的自己和我看待都是否有很大的不同,那她以为的别人如何看自己以及他自己认为的自己是否也有不同。
咨询的过程是一个先回答“来访者是谁”
而后回答“来访者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老师说某种程度上咨询师是陪着来访者学会和自己和社会和他人相处的。

我以前的重心都是“如何让来访者行动起来改变”而如今我的重点成了两个,一个是行动起来,一个是提供稳定支持的环境,让来访者自由的表达探索而后确定自己的情绪和方向。

于是成了看到人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少。
甚至有些新的来访者说,不知道为什么和我交流后开始怀疑那些自己以为的自己身上有的问题是否是问题,是否只是一种适应不良是否比起改变自己,离开当下的环境去到更适合的环境更好一些。

我不能完全确定,但我都会建议试一试,假如环境不可以改变,试试看构建适应自己的环境。也会更加舒服一些。

于是打开了咨询的瓶颈。
有的来访者说自己拖延,但我和他讨论后,他自己在家设立了一个工作区域,那个书桌上只有工作需要的资料什么都没有。
只要一坐上去,他就开始自动进入了工作状态。

有的来访者说每天都心慌于是动不了。
我告诉他,在家开辟出一个安全的小地方,从小到大人他觉得安全的东西喜欢的东西都放在那里,那些尖尖的让他不安的都请出那个地方。
他觉得不安就躲进去,慢慢的也没有那么心慌了。

我慢慢,发现咨询的设置,一周一次一个小时。
或者我的监督时间里,固定一个时间按时出现。
都是在无声的告诉来的人。
这里足够安全稳定可以放心。

一次自然不会相信,但每次出现每次都体验到了好一点的感受。
也就可以慢慢的开始不那么害怕改变的陌生了。

改变是未知的,哪怕我们知道改变了可能会好一些,但是因为从没有过经验,于是一边大脑想往前身体却往后,撕扯着,出现了情绪,于是我们把情绪看成了原因,以为是某个问题。

可更多的我的临床经验里,任何心理问题的出现,情绪的反复都是在提醒来访者,现在不舒服了,要改变一下了。

那只是一个信号。当太多的关注于如何去解决情绪问题,反而没有关注到背后自己的需要。以及为何要开始改变了哪里又不舒服了。

而这些内心的愿望,有时候无法一下子就能看出来,假如是躯体症状,那就更难看出来。

因此需要一段关系慢慢的让内心的愿望表达出来。而后去实现。

我最惊喜的是,抑郁症的来访者表达自己渴望的那一瞬间。
他们自己生出一个渴望或者欲望的时候也会觉得很惊奇。

抑郁其实更多的不是不开心而是失去了活力。
但生出了欲望或者渴望或者希望的时刻。
意味着,改变已经开始了。
于是前后可以明显的看到对方的不同。

我说过我喜欢的便是这些改变的时候。
就像种子破土而出的新生一样,充满了生气。

小时候和一些老奶奶老爷爷交流太多,导致于我很长一段时间身上暮气比较重,什么好像都看懂了的样子,而小孩子的一面没有展现出来。
反而是这几年,我的小孩子镜头,创造力开始冒出了头,因此也会很喜欢别人改变的时候那种如同小时候无畏的真心与勇气还有生机蹦出来的时候会觉得愉悦。

接下来的路我最多做个防护栅栏,对方改变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陪着分析,而后再去新的尝试直到完全不需要我。

我慢慢的发现耐心和希望真的可以带来很多东西。
一日日滴水穿石之功形成的改变,会走的稳妥而坚定。
那些我原本觉得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也在一日日的表达中,生活开始广袤又温暖了起来。

我需要对自己更耐心一些也要对别人更耐心一些。
前段时间,我自以为我思考出来了关于原生家庭的解法,于是在一位礼物的来访者咨询中,就把所有的思考全部说出来。
而后就被她说我不专业,就说我没有倾听他。

是的我没有,这个思考没有问题问题是我们的关系。
我和几位变化了的来访者回顾咨询的时候,他们说,一开始我几乎很少说话,只是听着,那时候虽然内心不理解,但也坚持了下来。
但后来理解了,那时候我无论说怎样正确的话,他们都是没法去思考的。
现在可以互相探讨,但刚开始的时候都在情绪里,于是我哪怕说话,他也会打断我继续表达他自己的情绪。
但关系稳定了就会允许我挑战一些他们大脑都核心观念而后去思考。

因此我现在又不着急了,新来的来访者,我依然让他们先表达情绪,而后看认知最后行动起来。又开始改变情绪和认知。

我想我可以放下寻找不断加快来访者变化的尝试。
不要因为着急反而伤害了咨询进程。
慢慢来比较快。是我们校长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

没想到还真的是真的。

咨询所认为的慢和一般的慢是不一样的,在认知这个派别下10次以内的咨询叫短程。叫快了。
但有的来访者希望一次以内搞定20多年甚至30多年形成的问题。。我再快也做不到。

于是很好玩的就是不仅来访者着急,咨询师也着急哈哈。

可是最终会发现都要耐心的先去看到问题,全面的看到问题,而后再解决问题。
因为问题清晰了解决方案就清晰了。

因此这里有一个小技巧,你不断问自己怎么办的时候,请重新问自己,问题是什么?
清晰的问题是问题出来的那一刻怎么办也能回答。
不清晰的问题是问题出来的那一刻你的内心只有迷茫和慌张。

就像人生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
更清晰的表达是,对我来说意义的意义是什么?做哪些努力和事情可以让我的人生更有意义?
而后接下来就是行动而已。

希望大家都有耐心勇气和希望。
坚信自己是个璞玉同时也可以不断的耐心的去打磨自己成为一个晶莹剔透的发着温润之光的玉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妈妈,我真的睡不着啊!” 这时候我们需要耐心吗?谈谈耐心的本质 | 觉察日记08
在医院做了七八年心理治疗师,最近辞职了,给大家...
两个半月,你可以有怎么样的变化?
那些曾经跌落低谷的人,是怎么走出来的?
如何与防御过深的人共情?
交流会实录 | 咨询师接受心理咨询是什么样的体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