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村长的心情日记 2022 09 02
userphoto

2022.09.02 辽宁

关注

村长的心情日记 2022 09 02

闲说苏东坡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家里,我最喜欢苏东坡。

这种喜欢由来已久,我总是搜罗东坡的诗词文章,慢慢品读,慢慢感悟。总体来说,我是把东坡先生作为文坛的泰山北斗来仰望来崇拜的。

近期又重读东坡的词,不仅读了现代的选本,也读了前清学者的选本,诸如朱尊彝的《词宗》和张思岩的《词林纪事》。这些选本选录的苏东坡的词更具特色,而且选录了很多前人(包括苏东坡同时代的人)对苏东坡词的评价,觉得耳目一新。特别是《词林纪事》还选了有关东坡的奇闻异事及野史资料,觉得苏东坡是个有趣儿的人,他的形象在我脑海也更加丰满。

进一步搜罗,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得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觉得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先生的研究真是别开生面。林语堂先生不愧大家,虽相隔千年,他把东坡先生看得透彻,说得明白,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全息”的东坡先生。我感觉林语堂先生掘开了中华文化史的宝藏。

总觉得意犹未尽,又去搜罗。听到了广州暨南大学龙吟先生的《妙解苏东坡》。龙吟先生是专业研究苏东坡的学者,他把苏东坡的生平事迹逐一分解到每一天,把苏东坡的诗、词、散文、记、奏章等文字放到当时的生活环境和政治环境中去解读,更具深刻性和趣味性。

龙吟先生有一句话: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妙想苏东坡。他不仅是用望远镜在观察苏东坡,而且是在用显微镜分析苏东坡,好多观点都是我前所未闻的。

深入地听了龙吟先生对东坡的解读,更对苏东坡产生了兴趣。但是听别人讲,终究是在接受别人的观点,犹如是在吃别人嚼过的馒头,虽然方便,但终究是没有味道。于是买来了《苏东坡全集》和《苏东坡易传》,也想深入研究一下苏东坡,哪怕只是盲人摸象,终究会有所得的。

《苏东坡全集》浩如烟海,一套共六册,近三千五百页,四百三十万字,想通读一遍,几乎不可能。但我有我的办法,顺着读,倒着读,斜着读,跳着读,随机读,总之是开卷有益的。

《苏东坡全集》第六册后边,有几个附录,都是后人研究苏东坡的文章,翻开一篇,是《宋史》里的《苏东坡传》,语言不很深奥,能读得懂。这篇传记很长,大部分内容是引用的苏东坡给宋神宗和宋哲宗的奏章,这是过去很少读到的。

苏轼奏章的文字浅显,观点明确,逻辑严密。他很少给皇帝唱赞歌,大多是一针见血,直指时政之弊,态度鲜明,语气严肃,丝毫没有诗词之中的戏谑。

传记特别记录了苏轼与王安石关于推行新法的几次论战,也记录了苏轼与司马光关于废除新法的论战,唇枪舌剑之间,仿佛能听到苏轼的铁骨铮铮作响。我感觉苏东坡是个有观点、有操守、有民本思想的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在今天的人都很难做到,何况是在千年以前的封建时代。

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一封奏章中讲了三个要点: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大而化之的言语,实际上苏轼在奏章中反复论述这三点的重要性。

关于“结人心”,他说“人主所恃者,人心而已,如木之有根,灯之有膏,鱼之有水,农夫之有田,商贾之有财。失之则亡,此理之必然”。

关于“厚风俗”,他说“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不愿多开骤进之门。近岁朴拙之人愈少,巧进之士愈多。惟愿陛下哀之救之,以简易为法,以清净为心,而民德归厚”。

关于“存纲纪”,是指朝廷的台谏制度而言,他指出:要保护言官,给他们说话的权力,监督的权力。他说“台谏故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须养其锐气,而借之重权者,岂徒然哉?”

苏轼在奏章里还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然养猫以去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畜狗以防盗,不可以无盗而畜不吠之狗。

苏轼在奏章中反复议论的这三点,在千年以后仍有现实意义。

用今天的话来讲也可以总结为三句话:

一是执政理念,执政为谁的问题,是得民心还是背民心。

二是任用干部,毛主席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是用踏实肯干、实事求是的干部,还是用夸夸其谈、满口理论的干部,这决定着事业的成败。

三是监督机制,要进行民主监督,要允许别人说话,哪怕是错话。

苏轼一生不得重用,用他自己的话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一辈子都在被贬谪或者是自我放逐,而他“虽九死尤未悔”,不肯向当权者低头,用他的妾王朝云的话说:他有“一肚子不合时宜”。

宋史《苏东坡传》的结尾有一段议论,原文引用如下:“'或曰: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有人说,苏轼如果自己收敛、妥协一下,(那么)即使得不到朝廷重用,也可以免除被贬谪的祸事。假如苏轼真的那样改变自己的言行,那么苏轼还是苏轼吗?

看来,写传记的人也是赞成苏轼的。苏轼之所以伟大,就是由于他的正直,由于他的坚持和不妥协。作者在传记结尾做的假设,就是要告诉人们,作者也是“挺”苏轼的。

历史没有假如,苏轼的一生也不可能重来。但是苏轼伟大的言行,却可资我们后辈学习和继承。一千年前的当时是那样,一千年后的当下也是这样,再过一千年,我想还会是这样。因为苏轼已经成为了中华历史文化的优良基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赤壁赋》书法,苏东坡的原稿淡然旷达,文征明的工整秀气
端午节,彩线轻缠红玉臂,最后一句表白最感动
苏东坡的五不写,果然有道理。
学生习作:从古诗看苏轼
为何苏东坡很瞧不起司马相如?
越来越喜欢苏东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