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觅水厦门•29:试解朱熹谶语谜团—为何“铜鱼水深”,就可“朱紫成林”?

在古早同安,有一句相传为宋代朱熹留下的谶语云:

“铜鱼水深,朱紫成林”。

啥叫“谶语”?亦即预言,事先说的,过后可以应验的话。什么是“铜鱼”,是指东溪水下靠近南门桥边的三块天然岩石,其状似鱼,其色若铜;朱熹在同安当主簿时为之取名“铜鱼”。所谓“朱紫”,即朱衣紫绶,指古代高级官员的红色官服和紫色绶带。

这句预言的意思是:如果某年漫过铜鱼石的东溪水位较深,那就会带来同安当地科举的兴盛。

【摘自360百科词条的铜鱼池图】

据传,朱熹在同安的宋绍兴二十三至二十八年间,亦即1153-1158,这三块石头在水中若隐若现,仿若铜鱼相互追逐嬉戏,栩栩如生。因而吸引了主簿朱熹的赏识,不仅为之取名“铜鱼”,还修了铜鱼池,并留下“铜鱼水深,朱紫成林”的谶语。于是,这三块普普通通的溪石,立马身价陡增。尤其是朱熹成名之后,当地人更是奉若至宝,把它作为同安科举的晴雨表,“邑中科第,全视铜鱼显晦,以卜盛衰”(民国版《同安县志》)。铜鱼之名,也开始滥觞于同安,银城名铜鱼城,城门叫铜鱼门、南桥名称铜鱼桥、学堂名曰铜鱼馆……

不仅仅是坊间百姓爱之信之,历代很多读书人亦如此,在这当中还包括历史上的数任县令。

清康熙版《大同志》记载:

铜鱼池在铜鱼门头,万历壬子,令李春开清铜鱼,筑地盖亭,人文遂盛。后洪水涨,街居民积土石壅之,鱼复埋没,而亭亦废。

用今天的白话来说,铜鱼池在铜鱼门前,明代万历壬子,也就是1612年的时候,同安县令李春开组织清除铜鱼石上淤泥,并填地盖了亭子,当地文教就此兴盛。可惜后来洪水大涨,池畔居民用土石填塞,铜鱼又被埋在底下,铜鱼亭也跟着损毁了。

【摘自360百科词条的铜鱼池图】

也就是上述《大同志》主编、同安县令朱奇珍,在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重新疏浚铜鱼池,并考证立碑,指出“名之者谁?紫阳夫子也。”清乾隆二年(1737),知县唐孝本在池边加上了石栏;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邹召南开浚城河,通水入池;嘉庆二年(1797),县令吴堂再次疏浚溪床,确保有水进池。2000,经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等人多年呼吁,当地政府再度挖开东溪之畔的铜鱼池,让三尾铜鱼在沉寂数十年之后重见天日;2009又恢复提升了铜鱼池整体景观……

行文至此,有读者不禁要问,朱熹的谶语,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玄机?就这么普普通通的三块石头,真有那么神奇吗,为什么能让历代官员心之所系,屡毁屡建呢?

窃以为,关于朱子“铜鱼水深,朱紫成林”的谶语,不管是否真实,不论是否可信;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铜鱼”的水之深浅,确实关系着当地的农业收成,并进而影响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

铜鱼石的位置,系同安母亲河东溪和西溪交汇之处。东溪发端于同安汀溪镇西格山,源头是今天翔安区新圩镇古宅溪,流经同安区店仔、安炉、五显宫、五甲,河长25.18公里,流域面积152.8平方公里;西溪发源于西北部的寨尖尾山,由莲花溪、澳溪和汀溪水流相汇而成,全长34公里,流域面积494平方公里。两溪流域面积占比,接近当前厦门全境陆地面积的四成。(详阅-觅水厦门2:东溪之源的古宅金柄系厦门文明发源地)(觅水厦门3:西溪之源千年“珠光”闪烁)(觅水厦门5:双溪口那多灾多难的千年同安

很多人知道,由于赵匡胤兄弟奉行“文以靖国”理念,果断实行“右文抑武”基本国策,北宋的科举制度彻底打破了历史上的门阀弊端,向士人广泛开放。对于一般平民,不重门第,只要考试上线,就可录取当官。如此一来,大大激发了寻常百姓的读书热情,使得各地文教事业空前发展。

在历史上,铜鱼石就是两溪水位的标尺,直接反映着当地的雨水是否丰沛,农业是否有好的收成,百姓是否有余力读书和进京博取功名。尤其是对于十年九旱的同安大地,铜鱼石的水位,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当地经济文化兴盛与否的标尺

所以,近千年来,铜鱼石隐了又现,铜鱼池毁了再建;人们依然选择坚信:若能“铜鱼水深”,必会“朱紫成林”。因为——

这是“铜鱼池”对于风调雨顺的祈望;

也是“铜鱼馆”对于文教兴盛的期许;

更是“铜鱼城”对于爱民官员的渴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铜鱼池】同安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同安古城,谁在风尘中刻画着你的样子!
认识铜香炉(五)
鱼菜共生之粪水分离无土栽培班我爱菜园网
草鱼这样吃才过瘾,比酸菜鱼水煮鱼好吃多了,吃一次就忘不了
今天不献缸,羡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