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人为什么要修家谱?

国史,地志,家谱为中国古代三大历史文献。历代官方都会很用心的编修前史,除了总结前朝教训外,更重要的是想证明其传承的正统性。官修史志,民修家谱,做为家族传承的家谱,每到太平岁月,就会有修谱的热潮。

中国人对寻宗问祖和修谱特别热情,即便身处海外也总希望魂归故土,落叶归根,这些行为早已深深地刻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血缘家族和祖先信仰。

现代基因研究已证明,今天地球上的所有人类都起源于非洲。在七万年前,东非的一个智人种群开始向北进入了中东,并逐渐遍布了整个亚欧大陆,最终在三四万年前通过印度和东南亚,并迁徙到了中国。

中国境内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这些只是我们智人种群的近亲,叫做直立人,属于另外一种古人类。他们在20万年前就已灭绝,并不是今天中国人的祖先。

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原始智人出于对未知的恐惧,就形成了各种崇拜,其中就有崇拜龙、蛇、鸟、树等动植物的图腾崇拜。日月水火,风雨雷电,这些原始人无法理解的现象,引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拜。比如印第安人喜欢崇拜太阳神。

原始人还常常祈求死去的先祖能显灵,以保护他们的平安和利益,这就是最早的祖先崇拜。古代的中国人认为,人死后会去阴间,并永远生活在那里,于是每到清明节都要去上坟扫墓,给祖先寄去纸钱,祈求保佑。

祖先崇拜并不是中国独有的,人类早期各文明都有,但后来绝大多数的古文明都放弃了祖先崇拜,选择了对神明的崇拜。直到今天,也只有非洲和大洋洲的一些原始部落,还保持着祖先崇拜的习俗。

中国人始终没有建立起对神明的绝对信仰,即便后来道教和佛教的崛起,华夏子民们仍虔诚的崇拜着自己的祖先。所以有西方学者称,中华文明是人类古文明的活化石。祖先信仰也让中国最早进入了世俗社会。

13000年前,原始的驯化了一批农作物和动物,人类开启了农业时代。农业让人类摆脱了对传统自然的依赖,食物的增加让原始部落的人口越来越多,从原来的几十人变成了成百上千人。

当部落规模越来越大时,内部的秩序就需要血缘关系的纽带来维持,用祭拜共同祖先的方式来增强部落的凝聚力,以便更好的团结起来应对外部威胁。于是祭祀成为了部落最重要的事。

在5000年前,黄河中下游一带就出现了很多以祭祀的宗庙为中心的“邦族”,这就是原始的小国家。之后的夏商周王朝,祭祀也是其国家最重要的事情。甲骨文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祭祀。

中华民族的祖先信仰也体现在建筑上。国外最宏伟最精美的建筑都是教堂和寺庙,供奉的都是神明,而中国人早期的庙是供奉祖先的。从夏商周的城市遗址上看,宗庙都位于国都的绝对中心,并且宗庙是城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

秦以后的王朝,各代的皇家太庙也是离宫廷最近,最重要的建筑,并且皇帝经常会在此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在今天南方的民间,一些偏僻的小村庄里,最重要,最精美的建筑绝对是祠堂。

有人会问,中国不也有很多佛寺道观吗?但佛教这些是外来文化,本土的道教也只是后来之物,都是为中华文明增添色彩的,中华民族的主流信仰仍是祖先。祖先信仰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身份认同,也是中国人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我们的所做所为,首先想到的是否能荣耀祖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光宗耀祖。而在西方的宗教信仰中,他们的行为首先是为了荣耀上帝。比如牛顿,他研究科学,发明力学三大定律,为的只是证明这个世界多么精妙,创造世界的上帝有多牛。

青铜技术是从西亚传中国的,但在商朝,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已远超世界其他文明。与其他文明把青铜器用做农具和武器不同,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用来祭祀的,用来荣耀祖先的,因此特别精美。

商朝精美青铜器的代表——四羊方尊

既然祖先信仰是早期人类的普遍现象,那为何只有中国继承了下来?这是因为其他文明在氏族制度瓦解时,通常打破了血缘社会的束缚,选择了对神的崇拜,形成了宗教社会。而中国始终没有突破血缘社会的瓶颈。

这主要跟地理环境有关。黄河流域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农耕,我们的祖先在此形成了定居的农耕文明。在农业种植中,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发洪水,什么时候干旱,什么时候播种收获。

由于总是定居在一个地方,年轻人的知识技巧基本源于家族老人的传授,因此 老年人就很容易获得权威。正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年龄越大,辈份越高,发言权就越大,这就形成了血缘社会的家长制。

相比而言,古希腊处在地中海边上,山地多,土地贫瘠,一些粮食和物资不能自给,于是他们就发展海上贸易,显然海上贸易更适合年轻人去闯荡。一条船上都是一群来自各个家庭的年轻人,而不是一家老小。

这些年轻人常年在外漂泊,更多的是依靠与陌生人建立合作关系,于是就产生了契约社会。在古希腊,年轻人的生存不再依赖家长,男性成年以后就能获得与其父亲平等的地位,父权严重削弱,血缘关系也不断弱化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很多城邦都被沙漠分离开来,缺乏木材、石料、金属这些物资,对外贸易也是其重要的经济方式。对外贸易也打破了血缘纽带,自然也不需要靠共同的祖先来维系团结了,于是他们找到了共同的神,用宗教来维系社会的稳定。

而在中国,黄河流域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商业始终不发达。一个家族世代耕耘着自己的土地,不需要四处流荡,血缘关系未受冲击,反而代代相传不断扩张。血缘纽带从家族扩大到部落,部落联合起来并最终形成了国家。夏商周三朝都是靠血缘关系来维系的。

夏朝被认为只是一个部落联盟,一个部落就是传了很多代的大家族,通过婚配来实现联盟。商朝把血缘关系扩大了,商王以分封的名义把兄弟叔伯派到各地,管理一大片封地。商朝统治的疆域远超夏朝,血缘关系是商王与地方联系的纽带。

中国的血缘社会在周朝达到了顶峰,周朝的国家结构本身就是森严的宗族等级制度,并根据嫡庶的宗法关系来继承。周朝建立之初,分封了71个诸候国,周王族姬姓的就达到了53个。各地的诸又把领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和家臣,也就是卿大夫,卿大夫再把土地下封给士。

周朝根据宗族间长幼尊卑的规矩,发展出周礼。也就是辈分不同、关系远近的人,在交往时的礼法制度。周礼非常详细,大礼三百,小礼三千,以此来界定天子和各诸候之间的关系,并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对人的行为做出社会规范。

周礼对周朝的社会稳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西周270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诸候和士大夫犯上做乱的。哪怕是诸候国发生战争,也到处充满着贵族精神:讲战争礼,公平竞技,守原则,不使诈。所以孔子一直称颂周礼,对春秋后期的“礼崩乐坏”痛心疾首。

儒家的学说,其实就是把血缘关系放大到社会和国家的伦理学。儒家最关心的就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中,父权是核心,孝道最重要,是“仁”的基础。

现在的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仁”太理想化了,那是不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在血缘关系下,大家都出身于同一个家族,相互之间提倡体谅包容,所以“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周朝在分封了很多代以后,诸侯士大夫的血缘联系就弱化了,诸候们也不再服从周天子,所以出现了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时期铁器这一高科技的出现,使得耕地面积大增,很多平民不再依附于贵族,而是选择去垦荒,传统的贵族经济开始衰落。


这些新开垦的土地并不属于各大家族,于是一些诸候国任命官员进行直接管理,这就形成了郡县制。商鞅变法让秦国的郡县制推行的更为彻底,最终秦始皇统一天下,把郡县制推向了全国。

尽管郡县制对血缘社会造成了很大冲击,但并未导致瓦解。因为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儒家文化的全面侵蚀,使得祖先信仰依旧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血缘纽带始终是中国基层社会最高效的组织方式。

人类几大古文明中,苏美尔,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都早已灭绝,只有中华文明一直能传承到现在,从未中断过,这一切归根于祖先信仰带来的持续传承和稳定性。在中华文明的基层,族谱也代代相传。

族谱一般与家族的兴盛有关,中国最早的族谱源自于帝王本纪或王候例传。至少在商周的分封制下,帝王与诸候,甚至士大夫这些贵族阶层是有详细族谱的。族谱记录的血缘关系能证明身份的尊卑,也是享受权力的重要依据。

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统治国家不再像周朝那样依赖贵族势力,而是通过选拔官员对地方进行管理,并且重点打击六国的贵族,失去对封地管理权的大宗族走向没落,封建贵族社会瓦解,很多族谱也随之中断。

汉承秦制,也是靠选官来治理地方。但如何来选官呢?那时主要是荐举制,提倡有“德行”的人来当官。但“德行”这个标准很模糊,很容易造假和操控,大家都举荐自己小圈子的人,也就是互相举荐对方。

这样下来,官位就被一些大家族联合起来垄断了。东汉末期到南北朝,天下大乱,皇权势弱,大量百姓便带着田地依附于大家族,宗族势力急剧膨胀,族谱的重要性又凸显出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编修族谱的主要是士族门阀,目的是维护门第,便于士族间的连姻与入仕。由于族谱与选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官方也经常参与,并组织修谱工作。

隋唐开始出现科举,一些底层的人也能当官,打破了士族门阀对官位的垄断。到了宋朝,为了解决武将当权问题,大规模推行科举,从底层选拔官员。自汉朝以来的士族门阀彻底衰落,大量平民获得入仕的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宋朝是中国第一个平民社会,除了平民能入仕以外,民间经济也空前繁荣。这些平民有了财富和地位,为了保持家族内部的团结互助,也开始兴修家谱。由于不涉及选官,官府也不再过问,因此宋代以后都是民间私修家谱。

到了明清两朝,长时间的社会安定,民间修谱之风更甚,三十年小修,六十年大修,几乎每族必有谱。今天民间流传的古谱大多出自明清时期。但是,民间修谱不够严谨,造假常见不鲜,一些姓氏家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威望,习惯与名人扯上关系。

21世纪的今天,修谱风潮得益于当下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特别是进入了信息爆发的互联网时代,天隔一方的族人也能及时交流,寻谱溯源更为方便。中华民族正走向复兴,修谱也是一种弘扬传统文化的行为。

中国今天的社会仍有很强的血缘关系,比如遇到事情我们首先会想到找亲友熟人,即便到了外地,见到老乡也会有莫名的亲切感。而西方人的社会则是契约关系,一群陌生人用法律来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他们并不在乎血缘的亲疏。

但改革开放后,在现代商品经济浪潮下,小农经济走向瓦解,人们向城市聚集,我们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对面的邻居竞是如此陌生。村子里出门就见族人的血缘社会正在快速瓦解,城市陌生人的契约社会正在形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修撰黄氏族谱
民间又兴修谱热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
承载千年中华民族文化内涵
族谱的未来
如何写家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