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厦门民间信仰(三):自然崇拜

厦门民间信仰(三):自然崇拜

(2014-03-23 10:49:56)
 

厦门民间信仰(三):自然崇拜

黄绍坚

 

(上)水神海神

同安瑶江大元殿:作为水神海神的玄天上帝信仰

 

2014314上午,同安区祥平街道瑶头社区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五辆豪华大客车,将一大群着装统一的香客们送到这里。

同安瑶头,位于同安“东西溪”入海河道的瑶江边上,历史上是进出同安城的水路要口之一[1]。村里73岁的老船工林世进先生和61岁的林清根先生均向我证实,这里的瑶江边上,就在如今瑶头社区后巷里“水仙宫”后,原来矗立有一座镇水塔,名叫“瑶江文笔塔”,兼作瑶江导航标志,高9层,外抹白灰,塔顶还饰有一颗葫芦,与同安城外著名的“凤山文笔塔”(凤山石塔[2]遥遥相对。遗憾的是,1969年前后,瑶江文笔塔被拆毁[3]。我查过《同安县志》和《同安文史资料》,不知何故,对这座“瑶江文笔塔”均未记载。

但是,《同安县志》和《同安文史资料》里,却不止一次提到一位清代的瑶头人。他叫叶时茂(1740-1800),字允丰,号得溪,是同安“郡马府”叶氏第十五世后人[4],定居瑶头。1759年(清代乾隆24),叶时茂考中武举人。1763年,年仅23岁的叶时茂,参加乾隆癸未科武科会试(武进士考试),高中武科“会元”(武进士初试第一名),并在随后的殿试中,被钦赐武进士及第,一甲第三名,即俗称的“武探花”[5]。《民国同安县志》称,叶时茂“居官清廉,兵民悦服。生平好吟咏,著有《得溪诗集》。”[6]看来,叶探花还是位文武双全的人才。如今,瑶头社区宫顶里58号,叶时茂故居“探花第”依然存在,可是已被翻修一新,鲜亮晃眼,门口却还立了块“厦门涉台文物古迹”的石碑。幸好,在叶家后人、79岁的叶小坎老人那里,还保留着一块当年的“会元匾”,

同安区祥平街道瑶头社区宫顶里,79岁的叶小坎大爷和叶时茂的“会元匾”

上面的文字为:“会元。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三级,颜希深,为/(末行)乾隆癸未科会试中式第一名叶时茂立”。此外,有一个直径达33厘米、大得令人诧异的彩绘瓷碗,据说是当年叶时茂吃饭时所用,当地人称“探花碗”;还有房梁上的两根轿杠,据说也是叶时茂留下的[7]——但愿叶家后人好好保管这些文物,千万不要落进那些文物贩子们手里。

     不过,大群香客们到瑶头,并非为了叶探花,而是到位于瑶头社区宫顶里的“瑶江大元殿”里进香。

金门“西甲玄天上帝庙进香团”,在同安区祥平街道瑶头社区“瑶江大元殿”前合影,前排右二为“瑶江大元殿”理事会主任叶两全先生,前排左八为92岁的金门“进香团”团长陈水炎先生

他们是来自金门县烈屿乡(小金门)“西甲玄天上帝庙进香团”的成员。

2014年3月14日,92岁的陈水炎老先生,带领金门“西甲玄天上帝庙进香团”成员,在同安区祥平街道瑶头社区“瑶江大元殿”里举行祭拜仪式

     进香团团长、92岁高龄的陈水炎老先生告诉我,金门“西甲玄天上帝庙”,正是从“瑶江大元殿”分香而建。现在每隔3年,他们都会组织进香团到瑶头进香一次。这次,他们总共来了210[8]。瑶江大元殿理事会主任、70岁的叶两全先生告诉我,每年三月初三日,是玄天上帝诞辰,进香者必须在此之前到来,方显诚心。他还说,这是金门“西甲进香团”第5次到瑶头进香[9]。更早之前,我在《同安文史资料》上读过颜立水先生的一篇文章。颜先生写道:“200248日,金门烈屿西甲上帝宫进香团一行二百人(其中八名旅居汶莱乡亲),在乡长林金量、团长陈水炎带领下,来到同安瑶江大元殿进香。这是五十三年来金门首次直航进香的大型团体。”[10]在另一篇介绍瑶江大元殿的文章中,颜先生还说:“明末清初,众多同安籍(包括现在的金门、厦门)的兵士和将领跟随郑成功和施琅渡台,他们也随身带去了大元殿的香火,以致现在台湾有许多瑶头上帝宫的分炉。自1998年以来,台湾嘉义市竹崎乡升平村、金门烈屿西甲、台湾中华道教玄天上帝弘道协会等大型进香团,多次来到大元殿行香。”[11]

同安区祥平街道瑶头社区“瑶江大元殿”里供奉的玄天上帝神像
据《民国同安县志》记载,“瑶江大元殿”,原名“延福堂”,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由瑶头人、时任户部郎中(正五品官[12])的林挺所建[13],祀玄天上帝(真武大帝)。《民国同安县志》里,还讲述了三个传说。据说,延福堂建成之后,玄天上帝经常显灵,庇护百姓。在波涛中艰难谋生的渔民们,每遇危难,只要面向北方,呼喊玄天上帝的名字,就会有一束光亮从空中照下,海面立刻变得风平浪静。又据说,清初顺治13年(公元1656),海盗占据丙洲岛,时常掳掠沿海居民。可是,海盗几次到瑶头村口,都见村中旗帜招摇,人马声沸腾,吓得海盗不敢进村,瑶头村民得保平安。原来,又是玄天上帝显灵。还有一则传说,清代康熙初年,施琅率清军驻扎瑶头、浦头一带,与郑成功军队对峙,将延福堂当成马厩,污秽遍地。结果,半夜里,军马莫名其妙地都被倒吊起来,哀鸣不已。施琅见玄天上帝显灵,便许诺成功之后,捐款重修庙宇。后来,施琅果然收复台湾,他也践行诺言,重修了这座奉祀玄天上帝的延福堂。另据颜立水先生的文章介绍,清代康熙22年(公元1683),施琅凯旋后,为延福堂增建前殿,“并把延福堂改为与闽南话‘台湾’谐音的‘大元殿’,纪念清廷统一台湾的功德。康熙帝且敕赐‘同一武当’匾,自此解除了(瑶头)当地善信每三年一次徒步往湖北武当山请火的跋涉之苦。”[14]可惜,康熙敕赐“同一武当”原匾,已然不见。现在庙门上悬挂的,只是复制品。

综合《民国同安县志》及至今仍立在瑶江大元殿中的两块清代《重修大元殿碑记》[15]可知,继林挺、施琅之后,1705年(清代康熙44)左都督阮钦、1759年(清代乾隆24)瑶头人叶仰高、1869年(清代同治8)叶成等人、1905年(清代光绪31)曾廷圭等人,都曾接力般不断重修“瑶江大元殿”。我注意到,庙里现在还立了块新碑,最近这次重修,是在1997年。

说起玄天上帝信仰的由来,非常复杂,跟中国古代的星象学、阴阳五行学说有关,需要一本专著才能厘清。用唐代学者孔颖达的话说,在遥远的上古,人们将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分为四个星宿群,称为“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鸟,北方玄武”。可见,玄武最早是北方的星宿群,属于自然崇拜范畴。孔颖达还说:“龟、蛇二虫,其为玄武”[16]。可见,玄武还带有明显的动物崇拜的痕迹。因此,后来的玄天上帝神像,基本上都是脚踩龟、蛇的形象。可是,根据黄振良《闽南民间信仰》中记载,在闽台民间传说中有一种说法,说玄天上帝原来是一名杀猪的屠夫,也有说他是五代时泉州一名屠夫,姓张。总之,屠夫杀生太多,有一天,他突然醒悟,决定立地成佛。于是,他把自己的肠、胃剖出,在河里洗净,空腹上天成了神,就是玄天上帝。可是,他的肠、胃,日久成精,肠子变成蛇,胃变成龟,祸害人间。玄天上帝只好重返人间,降伏龟、蛇。从此,玄天上帝脚下,便踩着龟、蛇。另一种说法是,玄天上帝为了降伏龟、蛇,去向保生大帝借北斗七星剑,并以自己的部将三十六天罡作拘押。结果,现在的玄天上帝神像,都是一手握剑,脚踩龟、蛇。而保生大帝那里,则多出三十六天罡神将[17]——这两种传说,显然出自佛教信徒和保生大帝信徒们的编造,不知湖北武当山的道士们作何感受?

不管怎么说,在《后汉书·王梁传》里,已直接写道:“玄武,水神之名。”显然,最晚到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时,玄武已完成从星宿向水神的转变[18]。当然,水神只是玄天上帝承担的诸多角色之一,可是,现在闽南各地的许多玄天上帝庙,其实都是突出了玄天上帝作为水神海神这一点,与国内其他地方的玄天上帝信仰略有不同。

更有趣的,是有关瑶江大元殿的传说中提到的那三个时间点:明代永乐年间、清初海盗、及清初康熙年间施琅与郑成功的对峙。众所周知,明成祖朱棣最初从北方起兵,夺取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称帝后,朱棣在湖北武当绝顶,不惜血本地建筑金殿,供奉玄天上帝。连心豪、郑志明两位先生主编的《闽南民间信仰》一书中称:“(朱棣)誓师起兵时,正遇满天乌云,他附会玄天上帝显灵相助,披发仗剑装神,俨然玄天上帝下凡。朱棣称帝后……大力推崇玄天上帝。”“据载,郑成功复台,供奉玄天上帝于船上,奉为保护神。”[19]看来,瑶江大元殿崇祀玄天上帝,与明成祖的推崇、与郑成功的供奉,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厦门其他“玄天上帝庙”

思明区莲前街道何厝社区顶何社下店“上帝公宫”里供奉的玄天上帝神像

思明区莲前街道何厝社区顶何社下店“上帝公宫”里供奉的“恩主公”神像和他的小黑猪

同安区祥平街道祥路里“妙建庵”里的玄天上帝神殿

翔安区马巷镇下苏巷“真武庙”里的玄天上帝神殿

湖里区禾山街道枋湖社区林后社“青龙宫”里供奉的玄天上帝神像

思明区鹭江道和平码头对面“武西殿水涨上帝宫”-沈景武摄


思明区鹭江道和平码头对面“武西殿水涨上帝宫”里供奉的水涨上帝神像-沈景武摄

如今的瑶江大元殿,后殿里供奉的玄天上帝神像,赤脸长髯,身披金甲,右手握剑,赤足,左脚踩住龟、蛇,右腿蜷起盘坐在神椅上。这与岛内思明区莲前街道何厝社区顶何社下店“上帝公宫”里的玄天上帝神像略有不同。顶何社“上帝公宫”二楼里供奉的玄天上帝神像,红脸长须,右手握剑,赤足,左脚踩住绿色金背龟,右脚踩住赤蛇,脸上似乎挂着一丝淡淡的笑意,旁边还供着两尊神像。顶何社里63岁的何洪宝玉大妈说,那两尊神像,一尊是玄天上帝的二弟“二帝”,另一尊是玄天上帝的三弟“恩主公”。我注意到,“恩主公”神像的脚边,塑着一头小黑猪。宝玉大妈解释说,“恩主公”原来是位杀猪屠户,后来良心发现,不杀猪,就成神了[20]。这种带有佛教色彩的说法,倒是与泉州张屠夫成为玄天上帝的传说相符,却与我了解的金门那位牧马出身的“恩主公”陈渊并不相同[21],立此存照吧。对了,在“上帝公宫”一楼门外墙上镌刻的《下店上帝公宫史迹》中,“恩主公”写成“君子公”,大概是闽南话音听岔了,令人莞尔。

据颜立水先生统计:“(同安)城区奉祀玄天上帝的庙宇还有溪边街双镇殿、霞路妙建庵和朝元村的朝元观。乡村则有新店镇山头村(林希元故乡)的麝圃宫和蔡厝村的普济堂(瑶江大元殿分炉),小嶝后堡的石源古殿,汀溪梨仔林的永绥宫等三十多座。”[22]其实,朝元观后殿二楼左侧偏殿里供奉的玄天上帝,只是配祀,主祀是“玉皇大帝”。另据我所知,翔安区马巷镇下苏巷“真武庙”里,有玄天上帝神殿;岛内湖里区禾山街道枋湖社区林后社“青龙宫”里,也供奉玄天上帝神像。

最有意思的是,现在思明区鹭江道和平码头对面的小山坡上,有一座“武西殿”,供奉玄天上帝,却又被称为“水涨上帝宫”,名称独特。在何丙仲先生辛勤辑录的《厦门碑志汇编》中,收录一篇1802年《重修武西殿碑记》,称:水涨上帝宫,不知始建于何时,但“耆老相传,是神当水涨时,祷则倍灵,因之以名水涨上帝。”[23]我专门请教过厦门文史学者李启宇和林良材两位先生,他们都说,水涨上帝宫的信徒,原来多为漳州龙海浮宫、白水、石码等地来厦的“过水人”(即趁着潮水来厦卖菜、卖渔货的龙海农民、渔民)。他们乘潮坐船来厦,来了就到海边武西殿的玄天上帝那里拜拜。拜拜灵验了,“过水人”就说,武西殿里的玄天上帝,水涨时拜拜特别灵,然后就给起个名字叫“水涨上帝”[24]

原来如此,太有趣了。

顺提一句,根据辽宁人蒋福成在《同安文史资料》第24辑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同安人与西海口真武庙》介绍:“清朝乾隆年间,福建同安澳头蒋家不仅开发辽宁锦州西海口港,而且还在当地修建了一座风俗独特的寺院真武庙。”[25]如此说来,同安澳头蒋氏,将包含了不少闽南民间特色的水神“玄天上帝”信仰,带到东北去了。

 

另一种水神海神:独特的“水仙尊王”和“爬水仙”

湖里区江头街道江头社区江头公园内“广源宫”里供奉的“水仙王公”和“水仙王娘”


同安区祥平街道瑶头社区后巷里“水仙宫”里供奉的七尊“水仙尊王”

同安瑶头社区里原有的镇水塔“瑶江文笔塔”、现在“瑶江大元殿”里供奉的玄天上帝,还有一座“水仙宫”,其实都在反复强调着闽南海滨村落的居民们对水神海神的崇拜和敬畏。

说起水神海神,闽南民间信仰中主要有四种:一种是全国各地都拜的龙王;一种是大名鼎鼎的妈祖;一种是突出了水神海神角色的玄天上帝;还有一种,称为“水仙尊王”。郑镛先生《闽南民间诸神探寻》一书中说:“水仙尊王是闽南比较普遍奉祀的安澜护航水神。水仙尊王,也有称为水仙王,是五位水神的统称。这五位水神,有的说是‘大禹、伍子胥、屈原、李白、王勃’,有的说是‘大禹、伍子胥、屈原、项羽、鲁公输子(鲁班)’。”[26]总之,要么是治水者或造船者,要么是落水者或在水边绝望者,的确都与水有关。

信奉水仙尊王,还有一套独特的祈祷仪式。据黄国富先生《拿香跟拜》中介绍:“相传水仙王和妈祖一道护佑船民,当遇到大风浪时,船民急忙跪求水仙和妈祖,作持篙划船之状,口念‘爬爬爬’声,就会转危为安,俗称‘爬水仙’。”[27]

厦门原来最著名的水仙宫庙,是位于今天鹭江道与水仙路交汇处的“水仙宫”;宫前的码头,也因此得名“水仙码头”。《厦门市志》中说:“水仙宫……祀大禹、伍子胥、屈原、西楚霸王(项羽)、鲁班等闽俗水神。民国时毁。”[28]如今,这里只留下一个“水仙路”地名,作为对水仙尊王崇拜的记忆。

幸好,在湖里区江头街道江头社区江头公园内的“广源宫”里,依然主祀水仙王,供奉有“水仙王公”和“水仙王娘”神像各一尊。看庙的88岁的刘荣芳大爷说,每年农历十月初四,是水仙王公的生日;农历正月十五,则是水仙王娘的生日。顺提一下,广源宫里,如今还多供奉了一尊“九天玄女”神像,刘荣芳大爷说,那是他的杰作。他年轻时,与一位安溪县蓬莱镇的妇女为邻,经常见她拜九天玄女。后来,他替水仙尊王、水仙王娘“扛辇”(抬着神像巡境)时,九天玄女“上辇”,说自己想与水仙王娘作伴,所以刘大爷2009年专门请人塑了这尊九天玄女金身,一并供在庙里。我问他,什么叫“上辇”?刘大爷解释,就是扛辇的人,用两根辇棍摆成V字形,两个人合作在沙地上写字,神灵会在字符中做出指示,“有缘的人,就能看得见”,刘大爷认真地说[29]

水仙尊王究竟有几尊?信众们的看法大相径庭。在同安瑶头社区后巷里的“水仙宫”里,则供奉着七尊面容各异的“水仙尊王”。我向村里73岁的老船工林世进先生请教,那七尊“水仙尊王”都是谁?他也说不清[30]。我猜,大概是前述的大禹、伍子胥、屈原、西楚霸王项羽、鲁班等五位,加上水神萧公和平浪侯晏公两位吧[31]?当然,这只是揣测而已。

 

 

(下)雷公电母、四海龙王、五谷仙帝与天地山川崇拜

黄绍坚

 

白鹤仙祖:一个变形的自然崇拜的例子

湖里区殿前街道高殿社区殿前社“东山岩”里供奉的“白鹤仙祖”神像


湖里区殿前街道高殿社区殿前社“东山岩”庙里的金童玉女门神

和闽南民间信仰接触得越多,便越发现其中潜藏着一个深刻的矛盾:

一方面,闽南、甚至整个福建民间,存在着一种自芈楚、吴越以降“好巫尚鬼”、无所不拜的泛神化、多神化的文化传统,所供奉的神灵众多,来源各异,种类复杂,形象多变。一村数庙的情况,抬头可见;一庙数神的情况,比比皆是。但不论拜什么神,信众都极为虔诚,且敬神时慷慨大方。清代道光《厦门志》中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不无刻薄地指出,本地百姓,平日里生活节俭,“扪一钱汗出,三日食不下咽”,但是,每到娱神祭拜之际,“酒肉香纸,男、妇狂趣……斋僧建刹,泥佛作醮,倾囊倒箧,罔敢吝啬。”[32]

另一方面,在虔诚、甚至狂热的拜神行为背后,却带有强烈的实用性与功利性,信众普遍缺乏对自己所拜之神的教义认识和宗教思考,严重者甚至连拜的是什么神都认识不清,正如辽宁大学江帆教授在《中国民间神谱·前言》中指出的那样:“(民众)对所奉神祗少有深邃的宗教理念认识与思考,信仰行为也带有较大的随意度和自由性……人们关心的是,所拜的神仙能否给自己带来吉祥,能否帮助自己实现愿望,能否护佑自己消灾除祸,这就是民间信仰所具有的实用性与功利性。”[33]

湖里区殿前街道高殿社区殿前社“东山岩”里供奉的“白鹤仙祖”,就是个有趣的例子。“东山岩”庙很有意思,其门神,既不是神荼、郁垒,也不是尉迟恭、秦叔宝,而是别出心裁地用了一对金童玉女当门神,金童扶剑,玉女捧印,这在我见过的庙宇中独一无二。在“东山岩”庙里,供奉着一大一小两尊相似的“白鹤仙祖”神像,红脸无须,貌似男孩,左手捧元宝至胸前,右手高举拂尘,作扬鞭牧鹤状。身后,还塑着几只或立或飞的白鹤,怎么看都像是动物崇拜的样子。看庙的74岁的陈团宗大爷说,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日,是白鹤仙祖诞辰,那天都会举行热闹的拜神活动[34]。不过,黄国富先生在《拿香跟拜——湖里民间信仰》一书中指出,殿前东山岩原是一座小山,“山上原有大岩石,岩石上有白色斑痕,其形如同仙鹤和男童,传说是仙鹤所化。岩石上还有巨大的‘仙人脚印’,整个号称‘白鹤下田’之景。后来,白鹤人格化为‘白鹤仙祖’,当地俗称‘仙公’。”[35]如此说来,白鹤仙祖信仰,应该属于对灵石的自然崇拜,而非对白鹤的动物崇拜。现在,“东山岩”庙里香火旺盛,大家都在拜白鹤仙祖神像,不知还有几个人记得原来那块灵石?

 

雷公、电母和四海龙王

湖里区殿前街道高殿社区寨上社“灵著宫”里的“雷公”神像

湖里区殿前街道高殿社区寨上社“灵著宫”里的“电母”神像

翔安区马巷镇后亭社区“福德宫”里的“雷公”神像

湖里区湖里街道徐厝社区“福源宫”里供奉的“雷公”神像

 

 

 

 


民间宫庙壁画里的雷震子形象

思明区厦门港沙坡尾“龙王宫”里的“四海龙王”和“雷公”、“电母”神像

 

湖里区金山街道五通社区浦口社“瑞云宫”里供奉的“四海龙王”神像 

类似遭遇,也发生在湖里区殿前街道高殿社区寨上社“灵著宫”里。“灵著宫”主要供奉公祖、妈祖和仙娘妈,三尊主神之前,还有一列小神像,同受供奉。黄国富先生在《拿香跟拜》中说,灵著宫里,有雷公配祀[36]。我观察了一下,除了哪吒(罗车公)、托塔天王和妈祖手下的千里眼、顺风耳等诸神像一眼可辨之外,另外几尊小神像,我一时弄不清楚。我向寨上社上宫庙理事会的陈永福会长和叶青山、陈永盛两位副会长请教,他们也搞不清,只说都是老辈传下来的,大家一直都这么拜[37]。后来,回家仔细分析照片,我才确认,灵著宫里,供奉着雷公神像,人形鸟嘴,上身赤裸,下穿绿裤红裙,右手举槌,左手握锥,身后还长着翅膀,正是传统的雷公形象。说点题外话,在古典小说《封神演义》里,雷公名叫“雷震子”,是周文王所收的第一百个儿子。他偷吃仙杏之后,背上长出翅膀,可以飞腾到半空中,“连脸都变了,鼻子高了,面如蓝靛,发若朱砂,眼睛暴突,牙齿横生,出於外,身躯长有二丈”(第二十一回《文王夸官逃五关》)。受《封神演义》影响,许多宫庙里的壁画,都绘有雷震子的形象。

令我意外的是,寨上“灵著宫”里,雷公神像旁边,还有一尊女神像,相貌端庄,发髻高耸,绿衣红带,两手各执一镜(或镲),镜()上一边书“日”,一边书“月”。她应该就是“电母”神像,黄国富先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乌丙安先生主编的《中国民间神谱》中说:“民间相传很久以前,打雷之前并没有闪电。有一次,雷公疏忽,误击死了一个孝顺的寡妇,后悔莫及,便上奏玉帝,将冤死的寡妇赐为电母。每当雷公打雷之前,电母都要先发出闪电,照亮人间,以明善恶,使误击事件不再发生。”[38]从此,雷公、电母神像,经常成对出现在宫庙里。

作为海岛城市的厦门,对雷公、电母、风伯、雨师、龙王等自然神灵的崇祀,很早就有。据史料记载,1764年(清代乾隆29),由福建分巡台湾道、兼理提督学政的觉罗四明倡导,在南普陀西侧,建起岛内第一座“龙王神庙”[39],现在早已不见踪影。另据《厦门市志》记载,在厦门港玉沙坡,有“风神庙”,“清雍正时敕建,祀风伯。民国期间建造船厂时毁弃。”还有一座“朝宗宫”,“祀风、雨、雷、电及海龙王。民国元年建电厂时拆除。”[40]可是,我到厦门港沙坡尾避风坞时,见到“龙王宫”(即“朝宗宫”)已经重建,其二楼正殿左侧偏殿里,供奉着一尊绿脸红须、双目圆睁、头戴冕旒、手捧朝笏的“四海龙王”神像,神像前,也有一对雷公、电母小神像。

此外,在翔安区马巷镇后亭社区“福德宫”、在湖里区湖里街道徐厝社区“福源宫”里,均有单独供奉的“雷公”神像,两者均为右手执斧、左手持锥(或凿)的形象。而在湖里区金山街道五通社区凤头社“会堂宫”、湖里区金山街道五通社区泥金社“兴隆宫”里,其“五营兵马”中,也有一尊被塑成貌似雷公的人形鸟嘴头像。

除了厦门港“龙王宫”外,在湖里区金山街道五通社区浦口社“瑞云宫”里,也供奉着“四海龙王”神像,只是已经完全人格化了。看庙的78岁的钟石羡大妈说,每年农历六月十七日,是龙王公生日。

 

形象各异的五谷仙帝

湖里区湖里街道后浦社区“龙会宫”纪念五谷仙帝诞辰的巡境活动

在清代道光《厦门志》中,有一段有趣的记载:“二人肩神舆行,作左右颠扑状,至药铺,以舆杠头遥指某药,则与之。鸣锣喧嚷,道路皆避。”[41]那是当年一套求神问药的仪式,意思是说,在敲锣打鼓声中,两人扛着坐有神像的轿子,猛烈地左右摇晃,进入中药铺,辇杠头所指的药柜方向,就是神示的药方。

如今,当然没人这么求医问药了。不过,扛着坐有神像的轿子、边跑边猛烈左右摇晃的风俗,至今犹存,我在集美区集美大社正月十五的“割香”活动中见到过。2014315日,我到湖里区湖里街道后浦社区,去参加他们的“龙兴宫”五谷仙帝诞辰活动,再次见到这种扛轿人边跑边猛烈左右摇晃神轿的做法。“龙会宫”理事会的负责人、1961年出生的陈庆宁(土龙)说,这叫“转辇”,跑得越快,摇得越猛,越证明自己的虔诚[42]

湖里区湖里街道后浦社区“龙会宫”纪念五谷仙帝诞辰的巡境活动——“转辇”

“龙会宫”里的主祀,是五谷仙帝,黑脸大眼,额上有角,赤足,肩披禾苗,左手扶在腿上,右手执穗,右腿盘起,端坐在神椅上,胸前还挂了块像肚兜一样的衣服,很可爱的样子。

湖里区湖里街道后浦社区“龙会宫”里供奉的“五谷仙帝”神像

“龙会宫”的信众认为,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是五谷仙帝生日,他们都会举行热闹的游神巡境活动。今年活动,他们甚至请来四位黑乎乎的云南阿瓦族小伙子,表演喷火、踩刀和慓悍的祭神舞,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围观。

在翔安区新圩镇金柄村尾林社“炎帝殿”(也叫“介殿”)里,也供奉着“五谷仙帝”神像,一样的黑脸、大眼、赤足、额上有角,不过却是左手执穗。

翔安区新圩镇金柄村尾林社“炎帝殿”(介穀殿)里供奉的“五谷仙帝”神像

在“炎帝殿”里帮人解签的82岁的黄章波大爷说,每年农历二月十三、十四、十五日这三天,这里也会举行热闹的民俗活动[43]。有趣的是,金柄村“炎帝殿”里,还供奉着一尊“盘古爷”神像 

翔安区新圩镇金柄村尾林社“炎帝殿”(介穀殿)里供奉的“盘古爷”神像

和一尊“女娲娘娘”神像,倒在厦门极为少见。

翔安区新圩镇金柄村尾林社“炎帝殿”(介穀殿)里供奉的“女娲娘娘”神像

 

同样少见的,还有位于同安区莲花镇澳溪村澳内社青云山顶“青云殿”里供奉的“伏羲仙帝、神农仙帝”两尊神像,其中,伏羲仙帝黑脸,额上有角,赤足,左手于胸前作法指,右手持剑;神农仙帝红脸,额上有角,赤足,左手执穗,右手执剑。一般来说,神农仙帝,指的就是炎帝,也叫五谷仙帝。

同安区莲花镇澳溪村澳内青云山顶“青云殿”里供奉的“伏羲仙帝、神农仙帝”两尊神像

拜五谷仙帝的宫庙不少,但拜伏羲仙帝的宫庙就比较少见。

而在同安区祥平街道溪声社区“溪銮殿”里,虽然也供奉五谷仙帝神像,却与众不同,黑脸大眼,胡须浓密,左手于胸前作法指,右手持剑。

同安区祥平街道溪声社区金岗山“溪銮殿”里供奉的”五谷仙帝“神像

88岁的陈湍水老大爷和看庙的72岁的苏文总大爷说,“溪銮殿”五谷仙帝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十六[44]

最有意思的,是同安区汀溪镇荏畲村。村中有“宝应殿”,其中供奉着一尊五谷仙帝(仙公)。

同安区汀溪镇荏畲村,供奉五谷仙帝的“宝应殿”

可惜我和朋友去看时,神像不知被藏到哪位村民家里去了,据说是怕被偷。《厦门晚报》上,曾刊登过“宝应殿”五谷仙帝神像的照片,黑脸大眼,额上有角,身披禾苗,左手于胸前作法指,右手持剑。有人写文章考证说,五谷仙帝神像,不可能手握利剑,因此断定,“宝应殿”里供奉的,是盘瓠王,“宝应殿实为畲族盘瓠王庙”[45]。显然,那位作者看过的东西太少,结论下得有些轻率。不仅厦门本地有与“宝应殿”形象相似、手持宝剑的五谷仙帝,据我所知,台湾新北市双溪区平林村里的“双溪玉仙宫”,其五谷仙帝神像,也是黑脸披禾,左手于胸前作法指,右手持剑[46]

之所以说荏畲村有意思,除了“宝应殿”里供奉的五谷仙帝外,村中还有一座独特的“猎王庙”,《厦门晚报》记者龚小莞2008年就报道过[47]。“猎王庙”很小,里面也没有神像,只有一块古石碑,上面刻着“猎王神位”四字,抬头为一行模糊不清的小字:“乾隆四十年二月吉旦”。


同安区汀溪镇荏畲村“猎王庙”里的“猎王”神位

乾隆40年,是公元1775年。算来,靠近山边的荏畲村,供奉“猎王神”,至少已有240年之久。如今,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在“猎王庙”外的山坡上,不知是谁又搞出一尊看着像是原始人、手持棍棒的猎王塑像,乍看之下,仿佛到了北京山顶洞似的,令人哭笑不得。

同安区汀溪镇荏畲村“猎王庙”外的猎王雕塑,看着像是山顶洞人似的,令人忍俊不禁

 

拜天、拜地、拜东岳

同安区大同街道环城东路“东岳行宫”里供奉的“东岳大帝”

说起自然崇拜,肯定要说起对天、对地、对五岳山川的崇拜。因为学者们对此研究较多,我只是略述一下厦门境内比较重要的这类宫庙。

同安区大同街道朝元社区小西门“朝元观”里,其后殿二楼“玉皇殿”中,供奉着“玉皇大帝”。其前殿左右两侧庑殿里,还供奉着“廿八宿”28尊神像。

同安区大同街道朝元社区小西门“朝元观”里,供奉的“玉皇大帝”

同安区大同街道环城东路“东岳行宫”里,供奉着“东岳大帝”。

翔安区马巷镇井头社区后寮铺“凤寮岳”里,供奉的也是“东岳大帝”。

翔安区马巷镇井头社区后寮铺“凤寮岳”里供奉的“东岳大帝”

思明区虎园路“虎溪岩寺”里,有一座“山神庙”,供奉山神。我注意到,那是一位姓郑的信众,2009年才捐建的。对了,在厦门各处,我一直没有见到真正的山神崇拜,这一点有些奇怪,与福建其他地方普遍存在的山神崇拜有异。

思明区虎园路“虎溪岩寺”里,“山神庙”

湖里区湖里街道塘边社区仙岳山上的“半山土地公庙”里,供奉着“土地公”。小时候我爬山时见过,在半山腰,小小的一个庙。如今却修得金壁辉煌,香火极盛。庙里还供奉着一尊“月老”神像,将唐代传奇中的人物,也纳入崇拜之列,充满了幽默感。

湖里区湖里街道塘边社区仙岳山上“半山土地公庙”里,供奉的“土地公”

思明区文屏路东坪山上的“半岭土地公庙”,是岛内另一座香火旺盛的土地庙。

思明区文屏路东坪山上“半岭土地公庙”里供奉的“土地公”-诗琪摄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安区汀溪镇汪前村山坪里,村边一块大石头之上,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庙”,造型极为古朴。


同安区汀溪镇汪前村山坪里,样式古朴的“土地庙”

 

2014319日星期三944分改定)(2014323日星期日1038分再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像装藏药物方
厦门瑶江大元殿
道教神像装脏所用中药
【盘王庙神像故事连载】缩马出正大王--处理村务能手
潮汕土地爷的由来
皇家道坛故宫钦安殿玄天上帝武身法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