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清河故道南岸的汉代遗迹——阅读大地文献(二十一)

清华园的汉代遗迹

其实,清华大学出土汉墓和遗址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据说早在上世纪50年代,在当时校园东北部高压实验室一带,就曾出土过汉代的陶罐。

1987年,清华大学修建危险品仓库,发现一处西汉早期遗址,在建筑物的柱础坑中出土了绳纹灰陶罐、陶纺轮,以及大量绳纹陶片。

那时我正在清华大学学习,同海淀文物管理所的朋友一同考察了文物的出土地点。

文管所为了确定陶罐究竟是战国晚期还是西汉时期,还特意拜访了北京大学的俞伟超老师。

今年,当地又开始了新的工程,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1988年,在清华大学汽车实验室工地出土了多座西汉土坑墓,其中一座墓葬中的人骨十分粗壮,似为青壮年男子,没有脚骨,但骨骼整体长度仍有1.85米,当年应是个高个子。

除了汉墓,汽车实验室工地还出土了唐代砖室墓和元代砖墓,唐墓中出土了唐代邢窑白瓷碗,碗高4.3厘米,口径15.7厘米,施乳白色釉。这件白瓷碗的照片收录于《海淀文物精选集》。

此外,在清华大学六教施工时,也出土过唐代砖室墓遗迹,大致位于六教工地的北部。距最近报道的清华墓葬群考古工地不远。

20世纪90年代,在照澜园东面的住宅工地,发现汉代墓葬遗迹,但没有考古。

至于清代墓葬群,20世纪80年代在清华园内曾有出土,当时由清华派出所处理后,将文物交给海淀文物管理所。

清华大学校园内的汉唐遗迹

燕园的汉代遗迹

北京大学校园内同样有汉代的遗址和墓葬,主要分布于图书馆北部至燕南园一带。

北大图书馆北面的原北大电话室一带,有一个汉唐时期的遗址。早在1970年,位于电话室西侧的俄文楼后面,就出土过汉代陶井,有陶罐、铁剪等遗物。

那时为了战备,在校园内大挖防空洞和防空壕,于是挖出汉代陶井,我曾到现场观看。

1990年,在电话室前挖电缆沟时又出土了几座灰坑,灰坑中有许多羼云母红陶片和绳纹灰陶片。

其中一座灰坑中还有火烧土的痕迹,有可能是居住遗址。出土遗物的年代为西汉到魏晋时期,其中包括一个“千秋万岁”瓦当。

北京大学出土的“千秋万岁”瓦当

此外,在北大临湖轩周围的土山处,分布有不少绳纹灰陶片和羼云母红陶片,有的属于生活器皿,有的属于建筑用瓦,这些遗物或许是当年建园时由当地挖出来的。

数年前,北大兴建图书馆北馆建筑,将电话室一带的遗址整个挖掉了,施工中再次出土汉唐时期的陶片和灰坑。

1991年,在北京大学燕南园内出土东汉土坑墓1座。

2010年,北大在朗润园岛上建设仿古建筑,在原朗润园西路建筑的地下,古清河砂砾石层的上面,挖到一条黑色淤泥的水沟遗迹,沟内散布着一些绳纹器皿陶片,约为战国至西汉时期。

此前曾听宿白先生说过,在朗润园地面见到过绳纹瓦,此次绳纹陶片的出土,说明2000多年前朗润园地区确有人类的活动,地面上分布的绳纹瓦有可能是清代建朗润园时由地下挖出来的。

海淀镇的汉代遗迹

海淀古镇西部,有一所著名的学校——八一学校。八一学校的北部是民国时期的乐家花园,即清代的礼王园。

乐家花园一带是海淀镇西部地势最高的地方,海淀台地在此有一条东西向的长形高地,向西突入巴沟低地,万泉河由它西边的海淀台地边缘流过,它的西北是古丹稜沜水域。

当地地势高爽, 周围水源丰沛,十分适合于人类居住。两千多年前,正是在这处位于海淀台地西缘的高阜上,诞生了海淀聚落。

20世纪80年代初,乐家花园内曾出土陶三足器,可惜没有保留下来。

1996年扩建苏州街时,在乐家花园东门前出土西汉时期的绳纹陶罐。

这个陶罐是古人用来汲水的,古人将绳子系在陶罐口沿处,把陶罐悬入井中汲水。陶罐口沿破损,绳子脱落,陶罐就会落入井底。

在汉代的水井底部,常可见到口沿残破的陶罐,有时一口井中能出土多只陶罐。

海淀苏州街出土西汉汲水陶罐

1998年,八一学校南部兴建楼房,由于工地管理不严,我得以进去调查,发现工地中挖出多座东汉墓,有的还是砖墓,墓早年已残,只出土了几只陶罐,放在工棚的窗台上。

询问工人,他们并不知道这是汉墓,认为只是一般的坟墓。

我于是报告海淀文物管理所,并且提醒他们不要处罚工地,因为工人们不知道这是文物,如果他们能配合文物工作,还可给点奖励。

毕竟,工地基坑尚未完全挖开,还有可能发现新的墓葬。

结果,区文物部门还是充分行使了自己的权力,不但斥责工人破坏文物,还对工地进行了罚款。

从此工地大门紧闭,文物部门也不再前去调查,是否有新的文物出土,就不得而知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在海淀文化文物局工作过,负责文物科和文物管理所的工作。

那时,从我的前任焦雄先生开始就实行文物保护的奖励措施,从有限的行政经费中拿出钱来,奖励那些报告出土文物、保护出土文物的人。

这项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甚至出现二次报告、多次报告的“回头客”,为今天的海淀博物馆留下大量文物。

记得当时最大的一笔800元奖金,奖给了一家位于军博附近的建筑公司。

一天,公司在西四某工地的回填土中发现清光绪年间的银元宝,马上组织人力将银元宝全部筛选出来,交给了海淀文管所。

元宝有五十两、二十两和十两的,有的刻着“江汉关”,有的刻着“万年县”。

这些有银元宝的土是头一天夜里从鼓楼东面某工地挖出来的,可能是当初住在那里的某位官员,把元宝埋藏于地下,不知何故没有拿走。

而这些土是夜间挖的,挖出后被直接运到西四某工地作为建筑的回填土。

于是,东城区出土的银元宝在西城区被发现,最后交到了海淀区,成为海淀博物馆的藏品。《海淀文物精选集》有其图录。

可惜这样的奖励做法后来没有坚持下来。一味地训斥和罚款,虽然可以彰显权力的威严和保护文物的意志,却不一定有利于文物的保护。

言归正传,除了八一学校外,20世纪80年代在八一学校旁边的倒座庙附近曾出土汉代陶罐,在海淀龙凤桥北侧出土过汉代灰坑。

2001年中关村西区修建环形地下车道时,在原杨家井胡同东口附近,挖到一处灰坑,坑内有羼云母红陶片。

陶片较薄,光面,为小型敞口器。灰坑中的木炭经碳十四测年为距今2030±90年,属于西汉时期。

万泉庄的汉代遗址

1984年1月,万泉庄小学在施工中发现一处汉代遗址,遗址位于海淀台地边缘,西临万泉河,北面为王公坟。

海淀文管所得到施工单位的报告后,立即赶往工地进行考古,同时通知了市文研所,市文研所同意海淀文管所对遗址进行处理。

万泉庄汉代遗址和瓦当出土地点

遗址中出土绳纹陶井两口,两井相距数米,陶井圈直径62-65 厘米,高53厘米,壁厚1.5厘米,外壁有细绳纹。

每井尚存四个井圈,上面的一个已经残破。井内有许多生活垃圾,包括炭屑、牲畜骨头和瓦砾等,其中一口井中有一块很大的板瓦残片。

两口水井距万泉河的距离不足30米,人们没有使用近在咫尺的河水,而是使用井水,说明当时人对用水还是很讲究的。

陶井底部埋藏状况的记录

陶井旁边还出土了多座汉代土坑墓,有随葬陶器数十件,包括壶、鼎、罐等器形。在遗址区域西部靠近台地边坡的地方,还有一片汉代瓦砾层,面积有100平方米左右,疑似为建筑遗址。

2001年,我在万泉庄旁的万泉新新家园二期工地调查古河道,在工地东部发现古万泉河的遗迹。

河流沿着海淀台地西缘由南向北流,在临近河流东岸的地方,发现灰色砂层和淤泥层中有许多绳纹陶片,此地距万泉庄汉代遗址仅一路之隔。

我捡了一些陶片做标本,回来清理时,竟然拼出一个大半完整的饕餮纹方型半瓦当。它应是建筑物屋顶上的构件,我们暂且称之为瓦当。

这件瓦当使人联想到万泉庄汉代遗址中的瓦砾层和陶井中的大型板瓦残片,它们可能源自于同一座建筑。

万泉庄出的饕餮纹方型半瓦当

后来,海淀博物馆要做汉代文物展,我将这件样品交给了他们,希望博物馆能够展出。

他们于是请专家鉴定,有的专家说可能是仿制品,有的说可能是辽代的,最终也没有展览。

我有些后悔,不如交给其他懂行的博物馆。

当然,这也不能怪专家,毕竟此类半瓦当十分少见,没见过的东西,谁敢断定它的真假呢?

结语

两汉时期,蓟城成为统一王朝下的北方重镇,在比较稳定的环境中,蓟城附近的聚落迎来了一次发展的高峰,在此过程中基本奠定了蓟城周边的聚落格局。

海淀地区那时正好处在古蓟城通往居庸关山谷的古道上,居庸古道联系着军都山南北,是中原与北方之间的重要交通纽带。

海淀地区恰好是道路所经之地,古清河故道旁的高地为古代聚落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海淀聚落由此发展起来。

海淀和清华园地区是由海淀台地越过古清河故道前往西山和北山的最佳地点,由清华园向北,沿万泉河顺流而下,越过清河洼地,就是朱房村的汉城遗址。

正是这样的条件,使海淀至清华园一带成为两汉时期遗址分布的密集区域。

海淀附近古清河及古清河故道岸边的早期文化遗迹

<未完,待续>

岳升阳,历史地理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环境考古。

本期编辑:小鬼

北京勺海堂文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倾一勺之水

尽学人之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都北京又迎来一场文化盛事——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
宝鸡发现古栈道 文物工作者称其为古代高速公路
世界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的活化石
【推荐一本书】《故道——陈仓古道调查报告之二》
民勤三角城沙井文化故址
河南青台遗址重要发现:九个陶罐摆成了“北斗九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