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砂锅居”是太监捧起来的

       烧燎白煮已不为大多数年青人所知,但砂锅居仍享盛名,外地来京的人不乏慕其名而欲尝其味者。现在的砂锅居已非原址。其原店狭隘,陈设粗糙,诸多简陋,然有一口煮肉的锅确是古董。

      当年去吃白肉烧碟的人,凡有雅兴者莫不去灶房一观,似乎不看此锅即难慰平生之愿。砂锅居从开创至于发展兴旺,其间经历多少沧桑变故,颇耐人寻味。

       话说西城刘某与王府管事人松七有旧。王府朝祭夕祭、背灯换索、柳树求福、乌林祭等频频举行,祭肉虽不许出门,但因主家并不严控,所以刘某从松七手中常得余肉和下水、猪血等物。其实刘某并非厨行,只因有此廉价的原料,不用白不用,所以随便雇用几个人,煮炸并施,只管做熟,并未考虑滋味。因为王府并非天天祭祀,一次所得的肉类必须匀着卖,所以砂锅居自开张就是半日营业,只卖一上午,下午关门;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迁地改组,一直如此,后来才照一般饭馆的营业时间卖座。

       以上是砂锅居创业之初的情形。那时因为原料几乎是无偿而得的,略加炸煮,并不费工,所以售价极廉,专供贩夫走卒午间充饥,只贪图价廉而不计较味道。据老辈口传,同治年间砂锅居还没有字号,时人称之为下水棚子。后于光绪年间请正红旗世管佐领柏三爷(字松年,满洲沙济富察氏,逝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居于西四砖塔胡同。)写了砂锅居的匾,才像个正式字号了。砂锅居由此才开始进入饭馆之列。但是不巧得很,那时恰好是山东馆子入京后蓬勃发展的时期, 各地士大夫来京专吃山东馆,而且只能吃山东馆,因为其他地方味儿皆尚未进京。继各地官宦之后,北京旗人也渐嗜山东味儿。山东馆子一打入北京旗人这一特殊阶层,真可谓如虎生翼,天马行空之势已成, 从而奠定其日后百年不衰的基础。

       回头来看看这家下水棚子,它本是下里巴人,难登大雅之堂,只可供卖力气的哥儿们午饭充饥,难图发展之计,纵然请位牛录粘因赐书匾额,但能济何事!

       事有偶然。有一天礼亲王府的祭肉厨师恩禧偶过下水棚子,见店内很热闹,出自好奇心,进去一看,见所做的肉菜甚为可笑,就跟掌柜的闲谈起来。清代皇家和王府均有祭肉厨师,负责萨玛跳神时省牲”(杀猪的忌讳说法)摆件子” (切取猪体各部的肉和内脏,摆在桦木大槽中呈整猪形)、整理祭肉和灌制血肠等。这一系列的工作是处理萨玛跳神所用的祭肉,与平日制作菜饭的厨师有别。恩禧是制作祭肉佳肴的内行,见下水棚子把祭肉糟踏成如此模样,不禁觉得可惜,又觉可笑。自那次偶然闲谈后,砂锅居掌柜的是有心人,花费很大心机托人说情,求恩禧教砂锅居的伙计学手艺。最后终于打动了恩禧,选其一名年青伙计方顺子,收为徒弟,传授祭肉肴馔的烹调法。原来下水棚子只知用水煮肉。恩禧传授了满族传统煮肉法——烧燎白煮。所谓“烧燎”就是将猪肘、臀肉、腿肉的一部先用微火略烧(必须用木柴火,决不可用煤火),不要烧糊,然后放在水中煮。煮时决不加任何调料,故称白煮。先经“烧燎”,然后白煮,就是“烧燎白煮”,这是满族传统煮祭肉的方法。

       满族人自皇家至于民间,祭肉的烹调法只有白肉血肠,下水类也是用水煮。这家下水棚子自从王府得到剩余的祭肉和下水后,就将肉煮熟了卖;将心、肺、肚、肠及各项下水切碎,放在油锅里一炸,也说不出它叫什么菜名,反正卖力气的哥们儿能少花钱吃上肉类,就心满意足了。这却启发了王府祭肉师傅恩禧。他多年来一直是谨承师训、严守定制烹调整肴馔,从无油炸下水的想法。这回看见下水棚子不入食谱的做法,竟引起他发展创新的念头。他依自己的高超的烹调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把下水棚子的油炸下水加以改进而提高,从而创出了日后名传海内外的名肴——烧碟。

       “烧碟”可以说是恩禧师傅所创,也可以说是当初下水棚子的外行胡做乱做而误打误撞出来的,这是有十足证据的。

        满族故乡东北三省久即以烹调白肉血肠闻名,辽宁的小饭馆有“汆锅”一菜,与砂锅居的氽白肉无异。东北三省的白肉血肠与砂锅居的做法尽同,说明二者同出一源,皆来自满族的传统烹调法。但是只有砂锅居有“烧碟”,东北三省各地皆无“烧碟”。北京和东北三省满族人家家庭中也会做白肉血肠,但从无制作烧碟的。这岂非明证吗!

       恩禧在下水棚子炸下水的基础上改进而创出烧碟,成为砂锅居的特殊风味菜。因为它不是满族的传统菜,所以满族故乡没有它,各地满族人家也不会做它。满族人家冬天常吃白肉锅子(火锅),与东北三省饭馆所做的一样,但烧碟只出在砂锅居。谈北京风味菜的人知道砂锅居是满洲风味,认为烧燎白煮和烧碟都是满族传统肴馔,这话又对又不对。说烧燎白煮是满族菜,这是正确的,但烧碟则非满洲传统做法,它是恩师傅在砂锅居创出来的。当然,恩禧是王府祭肉师傅,他出身于辽东满族旧家,其所创烧碟的做法自然是辽东旧法。

       恩禧在砂锅居的烧碟中创出二味名馔,一是炸鹿尾,一是卷肝,又称炸卷肝,这是恩师傅的佳作。炸鹿尾是满人嗜食的美味。恩师傅研制烧碟时,将肉末和猪肉加调料灌入肠衣内,加热凝固后,切片用猪油炸,这就是炸鹿尾,砂锅居名肴之一。有人说砂锅居烧碟的炸鹿尾原来是炸真鹿尾,后来改为炸肉末血肠。此说是错误的,是与北京小吃炸灌肠的演变史弄混了。炸灌肠来源于油炸真的鹿尾,后改为炸血肠,再改为炸淀粉灌肠。

       可以说“烧碟”是依辽东烹调法而制成的炸下水。清代管理皇家生活事务的内务府各项执事人员中,有大量陈汉军人,他们是满族共同体形成时被编入八旗内的辽东汉人,陈汉军是十足满族化的辽东汉人,但他们却对满族人的生活发生很大影响。例如皇家膳房和王府膳房的烹调法中,含有许多辽东旧法。恩禧创“烧碟”,实即采用了辽东陈汉军的烹调法。因此砂锅居“烧碟”与东三省的肉菜味道有几分相似,只是一个是下水,一个是肉而不下水。

       后来“烧碟”越发展越多,但其做法千篇一律,吃这种即可想象另一种是何滋味。其实当初恩师傅所创者味各不同,炸鹿尾与炸卷肝各有各味。上世纪三十年代,砂锅居还有老师傅,所做诸肴各异其味,因为掌勺者既严守定制,又有高超技术和丰富经验。

       根据恩禧所传的煮肉技术,砂锅居将煮肉分为两种。一种是不经烧燎,直接将肉白煮,煮成的肉称为白肉。一种是先用木柴火微烤,然后入水煮,煮成的肘子称为胡肘,肉称为胡肉。白肉或胡肉的主要吃法是煮熟后,切成薄片,不加任何调料,凉着吃。也可以做成白肉锅子、氽白肉、煸白肉及其他。烧燎白煮是满族祭肉的正经吃法,是正宗,烧碟再多,也是后来发展而成的,不是传统旧物。

        砂锅居自得名师真传,技术提高,肴馔有了一定规模,成了白肉馆子,而且是北京唯一的一家满洲风味馆子。但要成为风味名家,要想招徕富贵之客,还需另有高明手段,如无特殊手段,就靠走红运吧。想不到这一日福自天降,好运气自己找上门来。

        光绪初年某日有位旗员中堂家做寿办事,这位中堂当时已造人臣之极,门生下属求之不得借机趋奉,寿堂中高朋满座,盛友如云。寿棚中开席之际,几位来拜寿的“里扇儿的”(太监)高踞上坐,摆手摇头,茶师照例来请安,请里扇儿的老爷们“要菜”(摆谱)。几位里扇儿的信口开河,竟说我点砂锅居的烧碟儿炸贴。主人家立即请砂锅居来备办伺候。太监一句胡说八道使主人家花钱费事倒不要紧,这下子可把数十年难登大雅之堂的下水棚子捧上了天。当朝宰相家老爷子庆寿使用了砂锅居的席!这话不胫而走,立即传遍京华。

       自那以后,京旗官宦人家至于家资稍裕的旗人家办喜事、丧事、寿事、弥月等,无不以砂锅居的烧燎白煮为主要席面,谁家办事若不摆七十二个烧碟,就比什么都丢脸。要知那时京旗人家无不讲脸面,好排场,耗财买脸是当时旗人的普遍心理。这就给砂锅居做了好饭。砂锅居自此声名大噪,不但全国皆知,而且名扬海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漫谈满族与老北京--草根老赵
跟大师学做砂锅居的砂锅白肉
北京名菜白煮肉
老北京砂锅居--幌子为什么过午不候?
漫话旧京~说说砂锅居
怎么在老字号点菜(七)——砂锅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