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宫的门额匾额

紫禁城的匾额大都出自皇帝御笔,其中不乏知名臣僚们所题。内容无外乎歌颂性、祝福性、思想性、教育性等文字。

匾联题写大至分为两个高峰期。一为康雍乾时期。这时国力强盛,紫禁城内大修并添建宫殿。康乾时代匾联的撰写主要源自皇帝个人情感的自由发挥。尤其是乾隆皇帝更是喜爱舞文弄墨,将自己的儒家思想及对汉文学的热爱,集中地展现在匾联上。乾隆帝书法师承赵、董,用笔方中带圆,刚中带柔,结字茂密洞达,笔墨流畅。

第二个高峰期为同光时期,这时期的皇帝在才学上赶不上他们的先辈,因而翰林代笔成为主要模式,养心殿,宁寿宫区域的匾联许多出自光绪帝。慈禧太后和翰林大臣之手。光绪帝的书法用墨饱满,用笔稳重,结构工整。慈禧太后爱热闹,喜吉祥,盼长寿,她的题写多有生活气息。还有一些出自大臣之手。潘祖荫书法功底深厚,旷达高古,有魏碑的强劲;其他有张百熙的刚柔相济,陆润庠的清华朗润,袁励准的苍劲雄浑,徐都的朴拙灵秃,内容上大都是歌功颂德,并没有个人思想的休现,表现的主要还是书法艺术造诣。西六宫铃慈禧太后的匾联书体基本相同。慈禧御笔匾联主要是他人代笔,大多数是缪嘉蕙所作。

钤印篆刻艺术在匾联中的运用增强了帝王尊贵感和权威性,使得匾联在古代建筑中更加醒目,意蕴更加丰富。原额款识有上款与下款印章,上款最初印玺钤盖在匾额上方正中,后发展为二枚,三枚,四枚,使用三或四枚印章时,印章的大小相同。在意蕴上相互呼应:下款印章一般为一至二枚,称为落款章。楹联款识包括台首章(引首章)与压角章,台首章为一枚,压角章为二枚,台首章以艺术印为主,形式有葫芦形。桃形、椭圆形、长方形等;压角章为两方形或天圆地方形。款识对匾额、楹联的鉴定和解读非常重要,而且随着题款文字的不断增多,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匾额上部正中嵌钤一枚,如“康熙御笔之宝”“雍正御笔之宝”“乾隆御笔之宝”“嘉庆御笔之宝”等,凡一方宝玺都为清代帝后玺印。在紫禁城中一方印匾额使用最普遍。乾隆首创额章三方并列形式,即“与物皆春”“乾隆御笔”“敛福宜民”,到慈禧时尤为突出扩大到多数匾额。如库房收贮的“鸿庆远畅”匾,上方并列三钤“数点梅花天地心”“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一阳二阴布局。

故宫古建部文物库房中匾额最有特色的是“正谊明道”匾,此匾应为漱芳斋中悬挂的,在什么时候被请下的已不得而知。《国朝宫史续编》载:“漱芳斋斋中悬高宗纯皇帝御笔扁曰:“正谊明道’。''这块“正谊明道”乾隆御笔匾。“谊”字上面缺“点”笔,“明”字左边多“横”笔,极具特色。解说各有版本,一说是避讳;一说是乾隆特有的点睛之笔;另有一说此乃书法的一种笔体,类同通假字。

匾联制作先由皇上御书匾与联文辞,由内务府的苏州织造与宫中木作承担,另外宫中裱作、如意作、漆作、铜作,雕銮作等也参与合作。由于苏州制作的匾联运至北方常会出现干裂,到清中期之后,基本上由宫中油木作、匣裱作、铜作承办有些重要的殿宇在制作匾联之前,首先设计图样,图样有多种,有的是匾额悬挂方位图。如:清工部样式房制暴绘纸本小图,故宫藏“圆明园西路极乐世界、涵远斋、紫碧山房,北路四宜书室、鱼跃鸢飞等匾额小样”,详细记录各殿匾额方位。

还有的图样是匾联制作前,由清如意馆绘制的匾联小样。匾联尺寸,匾心字体、间距、格式都有详细的规定,边框尺寸,雕刻花纹样式、宽细、深浅。使整体画面均衡美观。如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大宫门仪銮殿各座等匾额对联尺寸花样等图样”,图样注释详细,不仅有精美图样,每一张图样都有文字标识。

仪銮殿匾额一方,宽五尺五寸,高二尺五寸,周围边宽二寸,雕刻百寿万年深细花样。对联二副,宽一尺五寸,高八尺四寸,周围边宽二寸,雕刻百寿万年深细花样。东西配殿匾额各一方,宽四尺八寸,高二尺四寸,周围边宽二寸,雕刻百寿万年深细花样。......

仪銮殿院内各殿宇匾联边框雕刻都不同,其他配殿边框还有石榴、桃、佛手爪等花样,皆由样式雷按比例绘制,图样标明匾额、楹联上各处细节,标注清晰。

故宫博物院中的匾额形制多样,用料考究。在用料上,除了名贵木材外,还有铜镀金、玉、竹、丝织品、景泰蓝、玻璃等材质。匾额的边框种类亦繁多,有许多艺术雕刻及上等的丝织品边框。仅从匾额来看,故宫的圆额虽然形式多样,但基本形式分为横匾与竖匾两种,还有一种异形匾,是在长方形匾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形成花式各异的匾额,故此统称为异形匾。

竖匾

竖匾,也称斗子匾或陡匾,在紫禁城内运用最为广泛,几乎每个宫殿前都悬挂此种匾额,亦称为殿匾。斗子匾又叫斗形匾,因其平放时,形状如同称粮食的衡器“斗”。故名,斗的底部为匾心,四帮为匾边,匾边是弯曲、对称,上有纹线的边口。斗匾在古代建筑中占有特殊地位,悬匾在修造宫殿中与上梁,合龙门一样重要,均需请旨恭办。焚香跪拜。《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记载:“顺治十二年,又定:修造宫殿、竖柱、上梁、合龙门,悬匾,均请旨,遣大臣祭告。需用红花,户、工二部支给。”'可见清宫对斗匾安装是非常重视的。斗匾因边框工艺不同,又分为如意匾与云龙浮雕匾。

(1)如意云纹斗匾: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武英殿、文华殿匾等。

(2)云龙浮雕匾:包括九龙斗匾、七龙斗匾、五龙斗匾、四龙斗匾。

①浮雕九龙斗匾:有奉先殿,宁寿门、宁寿宫、皇极殿、养性殿、长春宫、体和殿、玉粹轩、符望阁匾等。

②浮雕七龙斗匾:有储秀宫、翊坤宫、太极殿、倦勤斋、景祺阁匾等。③浮雕五龙斗匾:有竹香馆、延趣楼、萃赏楼匾等。

④浮雕四龙斗匾。有养心殿、建福宫、抚辰殿、崇敬殿、重华宫、翠云馆、漱芳斋匾等。

如意匾是指匾的四周边框有如意纹或云纹:故宫前三殿与后三宫使用最为普谝。宋代李明仲在《营造法式》中对斗匾的制作称:“造殿堂楼阁门亭等牌(扁)之制,长二尺至八尺,其牌首(牌)横出者,牌带(牌两旁下垂者)、牌舌(牌面下两带之内横施者)……牌面,每长一尺,则广八寸,其下又加一分。”这些规定与现存的匾额基本相似,匾额一般为长方形,斗匾尺寸以殿面大小而定。

云龙浮雕匾是在斗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匾的四周髹饰精美,浮雕边框雕以姿态优美的云龙,翻飞干江山海崖之上,栩栩如生,浮雕罩以金漆,边框相对厚重,庄重华丽,珍贵精致。云龙浮雕斗匾于乾隆朝时在宫中已广泛使用。乾隆朝国力强盛,投入大量银两在紫禁城内大兴土木,修建了宁寿宫建福宫及重华宫,奢华的云龙浮雕斗匾多悬挂于这几个区域。

雍正五年(1727年),弘历成婚后移居乾西二所,弘历登基后,将自己的“潜龙邸”乾西二所提升为宫。乾隆初年,弘历为其藩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以修葺,并对其进行了整体改建、建筑规整,布局严谨,形成集宴赏,娱乐和休息为一体的活动区域。其内檐装修奢华,不惜工本,重华宫修葺完工后,乾隆非常重视各殿悬挂的匾额,无论在式样上还是内容上,都一一加以指示。乾隆十年(1745年)七月御笔书重华宫区域的匾额,谕旨:“铜作……重华门、葆中殿,浴德殿着做铜字金线斗子扁,其余(崇敬殿、重华宫、翠云馆)俱做铜字龙边扁。钦此,俱写满汉字。……”'令人费解的是,重华宫与漱芳斋的偏额均为四龙属,按照封建制度,帝王居所一般都以奇数为吉,偶数在宫中很少出现。然而自乾隆朝始,却在皇帝活动最频繁最集中的养心殿,建福宫和重华宫区域,使用的是四条龙的匾额,颇令人费解,有说是自负至极的乾隆皇帝是在借这四龙匾暗喻自己为一条龙,四龙匾加他正身隐含而成五龙匾,这种抽象的寓意,大概可以算作乾隆皇帝的创新吧。

在紫禁城内改造规模最大的,是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于紫禁城东部改造修建的宁寿宫全宫。这是乾隆皇帝为自己建造的太上皇宫殿,有谕诣“乃朕葺治为归政后所居”。这一区域内主要建筑匾额使用高雅华丽的云龙浮雕斗匾,上方正中心为坐龙,两侧为行龙,底边有坐龙及侧龙。该区域匾额分别为九龙匾、七龙匾、五龙匾。重要殿宇悬浮雕九龙斗匾,如宁寿宫、皇极殿、养性殿等;次之建筑为七龙斗匾,如倦勤斋、景祺阁等;花园内次要殿为五龙匾,如竹香馆、延趣楼、萃赏楼等。这类匾额都有共同的特色:状如斗匾,青色匾心,内镶满、汉两种文字,字有镏金、贴金。铜字等,边框厚重奢华,在匾心上部钤有“乾隆御笔”印玺。

匾额,楹联往往根据建筑物的大小,状貌和格局设定,并与建筑融为一体,成为传统建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边框包含了色彩。雕镂、鬓漆等工艺,即在原心四周边框上进行雕画创作。如四角及下边框正中各为一只蝙蝠,上边框正中为一“寿”字,寓意“五福捧寿”,还有在匾边框上下中部雕一“吉”或“喜”等字,寓意“吉祥喜庆”,宫中的木质长方形匾,数量巨多,边框形式也有多种,常见的有万字不到头边框,即在匾边上饰以连续的“卍”字形装饰花纹,借“卍”四端伸出,连续反复而绘成各种连锁纹式,用其谐音寓意“连绵不断”,在“卍”字边添加圆形或方形的各种吉祥图案,加饰“寿”“喜”字,为“万寿万喜”边框;此外还有万福万寿边。竹寿长春边、竹桃边、竹梅边、蝠桃边、寿桃边、寿字边、回纹边、福禄寿禧纹饰等。匾额制作工艺精湛,在建筑中起到画龙点睛之效,使本已金碧辉煌的宫殿更显得庄重灵动,光彩夺目。

横匾

室内挂匾使用最多的是锦边璧子匾,为室内匾联最常见的一种。匾用木质格栅制作,在匾心上装裱皇帝御书,边框为木质,其上装饰两条平行的灯草线,外包一层绫锦,双灯草线锦边是边框是饰工艺的一种,灯草线以其细小的圆线形似灯草而得名、直径为1毫米左右,均匀笔直,其使用来自于明清家具的技法。此类匾体量轻,悬挂便捷,为宫殿内最简洁、使用最多者之一。清宫《活计档》常记有“双灯草线锦边在内(或在外)”。“在内”指的是匾额尺寸边包括在内,“在外”是说匾额尺寸不包括在内。

还有一种常见的横匾为“一块玉”式匾,即素面无边框匾者。其特点是简洁明快,质朴大气,不施丹臒,如表“古华轩”匾是以名贵木质为底,上黑漆饰以贴金字或刻字描金。此类匾常用于紫禁城内花园及戏台,如宁寿宫花园的“遂初堂”、畅音阁的“阅是楼”匾,以及漱芳斋“升平叶庆”戏台等,即属此类。

(1)长方形匾:包括如意横匾、黑漆金字一块玉匾、绵边壁子横匾、浮雕九龙边框匾、金漆云龙浮雕地黑字匾,矩形匾等,

(2)异形匾:包括椭圆形、书卷形凸字形、三环形、波浪形、扇形、蝴蝶形。多边形等匾。

体元殿东、西配殿分别悬有三页型手卷册页式匾额,匾形制作如同舒展开放的一本书,白漆髹饰绿字,色彩明快淡雅,颇富书卷气,此匾了艺方面可谓独具匠心。右首后福巧妙地做成书轴,中间后福做成书卷的波折,左首后福则做成书杆。在长春宫后殿清末时就使用手卷册页式匾额,有关东,西配殿在匾额档内有记载:“长春宫后殿东、西配殿手卷册页式匾,俱高二尺、宽五尺。''这种形式至清晚期一直沿用,多挂于西六宫院落。储秀宫东,西配殿还有四页型手卷册页式匾额,有关东西配殿在匾额档内有记载:“长春宫后殿东西配电手卷册页式匾,俱高二尺宽五尺。”这种形式至晚清一直沿用,多挂于西六宫院落。储秀宫东西配殿还有四页型手卷册页式匾额。

浮雕九龙边框匾,通常尺寸和重量都较大。浮雕云龙边框匾始于清初,乾隆时期普遍使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载:“清乾隆十年正月初六日。绫金作。初五日内大臣海望交、御笔,“调和元气”,黄绢木文一张,传旨,着做铜镀金字九龙边扁一面。钦此。将做得铜镀金字九龙边匾一面持赴内阁安挂讫。”'该匾心为石青色,内有“调和元气”铜镀金四个大字,匾的中心上方钤有“乾隆御笔之宝”玺。匾内左侧镶嵌一行铜镀金小字“赐内阁”,右侧为“乾隆九年十月初一日”。边框工艺精致,雕刻精美,龙身在云海中时隐时现。此匾当年悬挂于“太和门东庑,东南隅为内阁公署”。繁缛的吉祥装饰则大兴于同光时期,此类匾额后宫较多,主要为宁寿宫与西六宫区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恭王府(上)
文化传承故宫宫殿匾额的内含深意
您知道北京大觉寺内乾隆皇帝御书的匾额中有一块是后来复制的吗?
【原创】逛紫禁城-故宫(七)西六宫-嫔妃居住的地方~
故宫三大殿上的匾额都写了些什么?(组图)
故宫中那些匾额,书法十分精湛,你仔细欣赏过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