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个离天最近的传说——天坛

第一次进到天坛里面 ,在上小学的时候。那是八十年代末的一个春天,学校带着大家去天坛放风筝,回来后需要完成一篇作文。那个年代好像很多学校都喜欢这样, 为了让学生能在写作上有所精进, 不惜拿出几节语文课的时间来组织活动,带着孩子们走到户外身历其中。我记忆里至少参加过十几次这样的作文体验课。这么做其实挺好,没有经历过,写出来的一定不会是真实的好文章,而有了亲身体验以后,总好过那些胡编乱造的满纸胡话。


后来作文写得怎么样,早就忘得没影儿了,只记得那天的风筝放得很开心,天坛很漂亮。老师有个要求,一定要用自己亲手做的风筝, 这下就很有意思了。看吧,一队小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几乎每个人手里拎着一个家长给制作的“屁帘子”,脸上还绽放出欢欣的愉悦感, 不免引得公园里遛弯的人们时不时看过来几眼。最终所有同学分散在丹陛桥上,面对祈年殿,几十只“屁帘子”随风飘飞。虽然天空飞满的是最简单的风筝,但是看着它们一个个越过祈年殿的穹顶,继续向更高更远的地方攀升,瞬间觉得那个春天好美,那些风筝好美,那群孩子好美,那座蓝色的祈年殿也好美。

除了体验课,学校还特别组织一项活动就是“学雷锋献爱心”。经常会被老师带着去打扫卫生。我印象里就曾经擦过交警的岗亭,擦过工厂的窗户,擦过公交车的玻璃, 还给天坛拔过草。有了前一次放风筝的经历,大家都觉得天坛是一个好地方。所以,即便是参加义务劳动,在大夏天去消灭树林下的杂草, 一群小屁孩儿还是多少有些兴奋。

进了公园北门不多远就是一片松树林,排列整齐的树下零星的野草显得有些碍眼。老师一声令下, 我们瞪着眼冲向了面前的杂草,欢天喜地张开膀子比着谁拔得多拔得快。没多一会儿就完了工,大伙儿竟然还都觉着有些意犹未尽。老师一看时间也还早,就带着一队排列整齐的孩子在公园里逛了起来。那是第一次有人给讲解天坛的来历,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对祈年殿、回音壁、圜丘这样的标志性建筑有了初步认识。不过,年纪太小的孩子, 当然不会对历史有多大的兴趣,最喜欢的还是能当“电话”使用的回音壁。就记得和同学站在那圆圈形石头墙两边,还没大喊着说话,就已经互相听得清清楚楚。那时候哪知道什么规则的弧度、光滑的墙面能让声波折射前进的道理,就是感觉很神奇。从那天起,对天坛的喜欢,又增加了几分。

后来上了初中,和班里同学又去过几次天坛,每一次都会跑到回音壁那里各在东西一方扯开嗓子大喊几声,一通折腾,总要招来附近大人们几声带着善意的笑骂。

前两年陪着远来的亲戚去逛天坛,想着去回音壁找回一些久违的乐趣,结果,为了保护古建筑,距离圆弧形的墙壁还很远的地方,被围上了铁栏杆不能靠近。还别说低声细语,就是我在这边喊破了嗓子, 那边也是听不见任何响动了。不过也好,这么精绝的建筑,是应该好好留存下去,让所有中国人、外国人都知道,咱们的建筑手法之精湛, 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长大之后的兴趣爱好必然会和小时候有很大不同,至少,我对天坛就是这样。懵懂的年代,只是觉着祈年殿

好看,觉着回音壁好玩儿,觉着那些古树造型奇奇怪怪,觉着关着门的地方神神秘秘。可一旦岁数大一些,想看的和看到的,就完全不一样了,兴趣都集中到了这座坛庙的历史文化上面,开始变着法儿去了解它的建造背景、建筑知识以及背后隐藏的那些故事——比如我小时候觉得很美的祈年殿。

作为一个孩子,我一直认为, 这座像亭子一样的殿堂,从一开始就应该是纯蓝色的圆屋子。多年以后,才了解人家最初也是个方盒子一样的建筑,四面墙壁加上一个规矩的房顶,是明成祖朱棣住进北京紫禁城那年开始建造的。到了嘉靖年间,“房子”改成了“亭子”, 圆形三重檐的祈年殿算正式出现。殿顶上覆盖的琉璃瓦颜色灿烂纷呈。最上面是青色、中间那层是黄色、到了最下面又变成了绿色。据说这分别寓意着天、地、万物。实在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文艺。

同样能表现出古人有文化的, 还有祈年殿里的那好几圈柱子。祈年殿里的柱子分里、中、外三圈, 最里面的四根大柱子画着鎏金彩绘,象征一年四季;中间的十二根柱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最外面的十二根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这还不算完,还有算数题。中间和外围的柱子加在一起是二十四根,代表了每年的二十四节气,再加上最里面的四根是二十八根,暗合着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二十八星宿。

看吧,说古人有文化不是信口开河的吧?这么错综复杂的象征意义,是不是让咱们今天的人有点儿望尘莫及?

祈年殿能变成今天纯蓝色的样子,那是清朝乾隆年的事情。乾隆十六年,皇上下令把三色瓦统一都换成了蓝瓦,并且把曾经叫过“大祀殿”“大享殿”的这座建筑改名成“祈年殿”。不仅如此,把祈年殿的职能也修改了一番。

明朝盖这座殿的时候,是用来同时祭祀天地的,而到了乾隆时期, 皇上就把这两件事情给剥离开了, 祈年殿只用来“祈谷”,也就是进行祭拜大地,祈求谷物丰熟,在每年的正月举行典礼。它也是中国古代唯一幸存下来的明堂式建筑。所谓明堂,那可是皇家最隆重的建筑物,是专门用来祭祀苍天、祖宗、干大事儿的地方。所以有不少和北京有关的图标,都用祈年殿做了原型。好多人到了天坛,会指着祈年殿和身边人说,这是当年皇上祭天的大殿。这事儿分怎么说。如果是在乾隆以前,那这说法是对的。但打从乾隆开始,祭天的地方可就不是这里了,得往南面去。

顺着当年一群小屁孩儿放风筝的丹陛桥一直向南,过了“回音壁” 围着的皇穹宇就是圜丘,一个三层的白色石头台子,这才是天坛里面正儿八经祭天的地方。

最早的圜丘,是一个蓝琉璃圆台,脑补一下觉得和祈年殿、皇穹宇挺和谐。也是到了乾隆朝的时候, 这位皇上让人把这个台子改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扩建了一下,但是把蓝琉璃替换成了青石台面,把栏板、望柱修成清一色的汉白玉材质。

要说这乾隆皇帝也是有意思, 看着先人的创作,不亲自鼓捣摆弄一下就不自在。没办法,谁让人家文艺范儿比较足呢,而且又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每年冬至,皇上基本都会亲自从午门出紫禁城过天桥儿到这个台子上来祭天,那场面是相当壮观, 所以这个圜丘,也有人管它叫“祭天台”。

别瞧这圜丘看起来简单,可是也暗含着“玄机”。如果有时间、有兴趣,可以上上下下数一数石台阶、石台面、石栏板各有多少,算算看,它们是不是都是九和九的倍数?为什么呢?

“九”是数字单数中最大的一个,有“极限”的意思。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它还代表着“九重天”。不是说古人认为天只有九重,而是人们觉得天是无限高的,所以用“九”来形容一下。而圜丘台上的这些构件,正是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

而今明白了这些,回想当年少不更事,和跟自己一样的浑小子们在圜丘台上追跑打闹,那种肆无忌惮,要是放在古时候,是不是统统会被“拉出去杖毙”了呢?

来天坛到了皇穹宇,就一定得站在它门前御路的第三块石板上拍拍巴掌。安静的时候,每拍一下巴掌,都能听见三声回音,所以这块石板被叫作了“三音石”。也有人管这块石板叫“三才石”,说是比喻天、地、人三才。不管怎么说, 亲身经历一下,拍个手找点乐趣, 也是逛公园的好选择。

小时候光站在这石板子上面乱嚷嚷了,谁会在意它是什么原理呢。后来看了点儿书,才弄明白为什么每次回音都是不多不少的三响。

这块石板正好铺在回音壁的圆心位置,站在这里发出的声波,经由东、西配殿和回音壁墙面的反射, 全都传回到圆心。又因为这几个反射体到圆心的距离差别比较大,所以能先后听到三声回音。不得不对古人抱有崇敬之心。还先不说盖房子,光是铺一块石板子,就暗含了多少学问在里面啊。这真可以说是“精打细算”了吧。

到了天坛不可能不看树,天坛的古树,在全北京都位于翘楚地位。随便在公园里走走,就能看到参天的古柏、古槐、古松,连绵成片, 风过树林,时而沙沙作响,如天籁。而且那些古树的造型,确实堪称神奇。很难想象,它们是如何自由生长成人字、莲花、凤凰、神龙等各类形状,让人们站在树下吹着微风, 闻着清香,感叹着神奇。

记得几十年前老爸为了治病, 每天清早都会到天坛西门附近的柏树林里呼吸新鲜空气,那种柏树籽散发出的清幽香味,让人很受用。我总会陪着他一起,在树下呼吸吐纳,会感觉胸腑之中慢慢在变得清净和开阔,整个人都能在长时间的深呼吸后清爽起来。每次还都会捡一些掉落的柏树籽回家,洗干净装进一个纱布口袋,睡觉之前放在枕头边,清芬暗涌,就仿佛把整座柏树林带回了家。

春天,遍地的二月兰又让天坛在凝重当中多了几许婉约和柔软,苍松古柏间的青砖红墙琉璃瓦,在馥郁花香的弥漫中,显得更加雅致神秘。难怪民国初年天坛开放,人们便蜂拥而入,踏青赏景;好在,张勋复辟时的那场战争,没有损伤珍贵古建,让它还可以万世流传。每一件围绕着天坛的往事,好像都在诉说这座皇家祭坛的不同凡响。就这样一路走来,说不清是它伴着我,还是我陪着它。多少和岁月有关的记忆,在心底轻轻地低吟浅唱。


 END 


作者✎王鹤潼
签发✎田鹏

终审✎张颐雯  审核✎马捷  编辑✎张子乐

这条传奇胡同,钱钟书、梅葆玖都曾住过

北京年轻人最新户外运动:去郊区赶大集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北京纪事》3月刊

邀您共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坛公园 北京 (北京游之二十六) 【绝品收藏】
穿越600年,为什么这里最中国?
漫步天坛公园
​​​​​天坛有哪些知名古柏?最古老的几棵距今已八百多年
天坛·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
天坛里藏着的秘密,北京土著都未必知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