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志·天天读】玉兰飘香大觉寺

海淀区西北部的阳台山麓,有一座佛教寺院。辽代始有记载,称清水院,明代改称大觉寺。这里殿宇雄奇,楼阁耸峙,林茂泉涌,寺内有一棵古玉兰,暮春时节,繁花竞放,如冰似雪,香气四溢,名冠京华。

千年续建成名寺

因寺南十五里有黑龙潭,并有清泉绕寺,故名清水院。寺内有一辽代古碑,刻有《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记载着辽咸雍四年(1068)捐资修葺僧舍和印刷《大藏经》的始末。“清水院者,幽都之胜概。跨燕然而独颖,侔东林而秀出。”整座寺院坐西朝东,山奇、林秀、泉清,不仅体现辽代契丹族崇拜太阳、以东为尊的朝日习俗,且在辽南京(今北京)众多佛寺中颇负盛名。

金明昌年间,章宗完颜璟在西山一带修建八座行宫,史称西山八院。清水院仍袭前朝旧名,为八院之一。金章宗在寺内修建龙潭,汇集寺外山泉。元代,受战乱破坏的清水院经修复后,改名灵泉佛寺。

明宣德初年,宣宗朱瞻基奉生母张太后的旨意,重修凋敝多年的前朝灵泉佛寺。此次大修将原有寺院建筑全部拆除重建,同时还修造了世尊、诸天等诸多佛像。宣德三年(1428)四月,寺院落成。重建后的寺院,殿堂门庑焕然一新,佛教造像庄严齐整,犹如西天仙境,宣宗赐名“大觉寺”。

正统十一年(1446),英宗朱祁镇命工部右侍郎督工修缮大觉寺。成化十四年(1478),宪宗朱见深秉承生母周太后的旨意,修缮寺内殿宇、廊庑、楼阁、僧舍、山门等。竣工后,周太后堂弟周吉祥被任命为僧录司右阐教兼大觉寺住持。明代三次大修,奠定了大觉寺的殿宇格局和规模。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雍亲王胤禛大规模扩修大觉寺,增建四宜堂院,并亲题匾额。同时,他力荐迦陵禅师任大觉寺住持,开堂演法,刊印佛教典籍。胤禛自幼信佛,经常与迦陵禅师探讨佛法。胤禛即位后,迦陵忽然辞去大觉寺住持,悄然南行,于雍正四年(1726)秋在江西庐山归宗寺圆寂。雍正六年(1728),雍正帝赐其“圆通妙智大觉禅师”谥号,追封大清国师,在大觉寺南塔院敕建灵塔安放其灵骨。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帝出内帑翻修大觉寺,新建憩云轩和香积厨等建筑。他多次驾临此寺,留下许多御制诗文和匾额。

此后直至清末,清朝国力日渐衰微,无力大规模修葺西山寺庙,大觉寺也逐渐失去皇家寺院地位,成为文人雅士的游览胜地。

殿宇雄阔气势宏

大觉寺院落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100米,占地近4万平方米。全寺大体呈中路、北路和南路布局。中路殿堂为寺院主体建筑,共五进院落,从山脚至山腰,依山势布列在自东向西的轴线上,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龙王堂等。其中,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为明代木结构建筑。北路跨院为明清僧舍,主要包括方丈院、北玉兰院、香积厨等。南路跨院主要为清代皇帝行宫,是由四宜堂院、憩云轩及山石、泉瀑等组成的园林式建筑。

中路第一进院落主要有御碑亭、功德池、钟鼓楼和天王殿。钟楼内,明宣德五年(1430)铸造的大铜钟格外醒目。钟口直径1.3米,钟身铸满经文并雕有四大天王像,钟声浑厚纯美,可达数里之外。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灰筒瓦歇山顶,檐下饰有斗拱。殿内原供奉的弥勒佛坐像和四大天王像均已无存,现为新塑。

第二进院落的大雄宝殿是寺中最大佛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屋顶四个檐角翘起,呈展翅欲飞之势;殿内顶部为井口式天花,中有盘龙藻井;殿堂斗拱装饰精美,青绿色彩绘依稀可见;大殿门额上悬复制的乾隆御笔“无去来处”九龙漆金匾,原匾相传于民国时期毁于军阀之手。殿内供奉明代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横三世佛像;佛前香案各供有一组明代木制漆金八宝;三世佛南北两侧为二十诸天立像,或身着华美服饰,或手持法器,或多头多臂,雕造精美,神采各异。

第三进院落的无量寿佛殿,面阔五间,灰筒瓦歇山顶,殿内门窗菱花均为古钱式,做工精美。殿堂外檐正中悬挂乾隆帝御笔“动静等观”九龙漆金匾。殿内正中供奉一佛二菩萨,中间坐像为无量寿佛,两侧立像为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塑像均为木制漆金,身后带有背光,背光后墙有一组大型海岛观音壁塑。

第四进院落的大悲坛是一座二层建筑,为明清时寺庙的藏经处,也称藏经楼。院落北侧,有一块记载寺庙早期历史的辽代石碑。从大悲坛北侧拾级而上,进入第五进院落,映入眼帘的是白塔、龙潭、龙王堂、领要亭等建筑。

白塔是一座与北海永安寺白塔外观相近的覆钵式藏传佛教建筑。塔高约 15米,砖石结构,四方形塔基,八角形须弥塔座,上宽下窄圆形塔身,塔身四周雕有20条五爪龙。塔身上面为细长十三层相轮,塔顶饰有宝盖。此塔的建造年代及功用,目前尚无定论。

白塔南侧有一座六角攒尖的领要亭,伫立亭中,便可一览全寺风光。乾隆帝曾游览赋诗:“山水之趣此领要,付与山僧阅小年。”亭外不远处,有一尊造型朴拙的辽代石狮,与辽碑一起见证着这座寺庙千年来的兴衰更替。

古树不计独玉兰

历史上,大觉寺不仅以佛教圣地声名远播,更以古树清泉、幽雅寂静的环境享誉京师。明清多位皇帝曾来此祈福赏景,题联赋诗。明英宗盛赞:“其地灵泉涌溢,无间冬夏。”清雍正帝赋诗:“翠微城外境,峰壑画图成。寺向云边出,人从树梢行。香台喧鸟语,禅室绕泉鸣。日午松荫转,钟传说偈声。”

清澈的山泉从龙潭流出,沿南北两条水路缓缓而下。北路出香积厨前的碧韵清池,汇入功德池;南路出憩云轩,顺山势呈三叠飞瀑状,经四宜堂院注入功德池。登高俯瞰,两道清泉蜿蜒曲折,犹如二龙戏珠。

寺内上百棵郁郁葱葱、姿态各异的参天古树与庄重古朴、风格独具的殿宇楼阁相互映衬,自然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古树以松柏为主,有老藤寄柏、鼠李寄柏等寄生奇观,还有500余年树龄的七叶树、楸树等珍贵树种。无量寿佛殿前有一株高30多米的银杏树,远超大殿顶部,浓荫可遮半院,六七人才能合围。据说此树建寺时就在,已逾千年,人称“白果王”。乾隆帝曾赋诗感慨这株银杏的雄壮:“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绿阴肥。”

大觉寺的古玉兰(北京大觉寺与团城管理处宣立品 摄)

四宜堂院内的一棵树龄已逾300年的古玉兰更是久负盛名,姿、色、香俱佳。相传这棵玉兰是迦陵禅师亲手种植,或是随他的灵柩从江西庐山移植而来。每年清明前后,花苞绽放、润泽如玉、满树晶莹,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流连忘返,文人墨客为之吟诗作赋。

清末诗画家溥心畬在古玉兰北侧的廊壁上,题有“山连三晋雨,花接九边春”“满天微雨湿朝云,木兰花发破愁新”等诗句。朱自清曾偕夫人与陈寅恪、俞平伯一同到大觉寺赏花,盛开的玉兰让他遐想无限,作诗盛赞像冲霄宝塔、森罗星斗、万支明烛。

著名学者季羡林曾多次到大觉寺赏花看景。1999年,他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大觉寺》一文这样写道:“那一棵玉兰之王开得更是邪乎,满树繁花,累累垂垂,把树干树枝完全盖满,只见白花,不见青枝,全树几千朵花仿佛开成了一朵硕大无朋的白色大花。”不吝笔墨描写大觉寺玉兰的人还有很多,写古树名木的文人雅士亦有不少。这些古树漫长的树龄和它们背后的故事,为大觉寺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新中国成立后,大觉寺经过多次修缮,基本恢复明清时的建筑风貌。1992年4月10日,大觉寺正式对外开放。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千年沧桑,大觉寺已从皇家专属寺院变为人民群众的游览胜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朝礼千寺之677:北京海淀大觉寺
「积淀」西山文化带之大觉寺:访千年古刹,品万事春秋
岁时偶记(十二)| 又见大觉寺
西山大觉寺的文人情缘
【西散原创】王宁作品 | 西山梦泉
东岳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