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三):美国态度的转变

前几次我们着重分析了铁托时期的三大背景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一):背景问题与铁托本人的作用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二):铁托埋雷,这一次我们关注一下当时的国际环境,以便下一次我们对南联盟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做出恰当、详尽的评估。

美国战略攻势,苏联战略守势

铁托去世在1980年。八十年代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苏联在前一年(1979年)入侵阿富汗;共和党的里根赢得大选上台,美国开展了对利比亚的多次空袭;两伊战争爆发,不过伊朗方面的主帅已经不是他偕夫人访问伊朗时的巴列维国王,而是流亡海外多年,趁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回国的霍梅尼了。

东强西弱的假象:俄国强弩之末,美国野蛮回归

而在东欧,波兰的格但斯克发生罢工;莫斯科举办1980年奥运会,但因阿富汗战争而遭到西方联合抵制,冷场程度令勃列日涅夫极为难堪;虽然有苏联的强力军事存在——匈牙利、东德、波兰三个方面的大兵团支撑,但是其时情况业已大变。

经济上苏联在石油贸易上依赖西欧,而实际上石油定价权又在美国手中,一旦情况恶化,石油资金链断裂,俄国是会受经济危机的;而东欧国家也纷纷昏了头,大举借外债,以实现改革,这是在戈尔巴乔夫盲动之前就有的问题,其中真正有疗效的是半市场化的匈牙利——但是卡达尔没办法接着改了;再扩大民营企业规模会招致莫斯科的不满,而且他自己也对继续扩大企业规模没信心,因此在生产基金不能被有效投入再生产时,这里的富余生产资本就转化为消费资金,而在相应的商品供应量没有同步增长的情况下,这笔消费就造成了匈牙利的通货膨胀,进而使得匈牙利在1973年的石油危机中也受到牵连,其国际竞争力被大大拖累。

整个东欧都陷入到借钱的生计模式中。而西欧则悄悄的闷声做欧共体,美国竭力让英国做搅屎棍拆散它,结果英国自己受不了穷,自己也加入欧共体了。于是美国怒不可遏,搞了场让西欧永生难忘的石油危机——纵容苏联在中东石油问题上推波助澜,将西欧当鱼饵,钓俄国上钩。

这样整个欧洲就是西欧担惊受怕,一面怕苏联这个大鱼把他们这些鱼饵真吞了撕票,又怕美国再趁机搞一场经济危机宰他们;东欧虽然没有安全担忧,但是老大带头吸毒——苏联自己上钩饮鸩止渴,底下小弟一个个找西欧借钱续命。这场混乱就是美国所希望的。西欧吓尿裤,东欧抽大烟。

铁托不会想到,苏联强势会在阿富汗战争后逆转。当时他已经病入膏肓,而勃列日涅夫也有严重的类似帕金森症状发生,1982年也撒手人寰。这些都从侧面见证了吃了美国的石油蛋糕后,俄国中毒、药力发作的整个过程即将发生。

两个旁观者的惊吓——印度与南斯拉夫的惶恐

卡扎菲自不量力的在希腊克里特岛上空挑衅美国航母编队,结果被击落多架战机,而本身就极为重视冷战第一战场方向的共和党里根政府,必然不会善罢甘休。黄金峡谷行动美国故意侵入利比亚内水苏尔特湾、空袭的黎波里的阿齐齐耶兵营(卡扎菲常驻办公地点)、捣毁利比亚海空军力量,这实际上就是美国对苏联在地中海势力范围的挑衅。按照1971年的架势,不管是多大多激烈的局部战争,不管有没有密切利益关系,苏联都会在第一线与美国对峙,阻遏恫吓美军行动。但是这一次俄国竟然没有激烈的反应,而且是在地中海这样近距离的莫斯科传统势力范围内。不镇定的除了俄国民众,另外就是印度与南斯拉夫了。为什么他们俩会如此关注苏联的反应?

对印度而言,苏联的迅速回应是对同样与之有密切军事合作的印度的安全背书;而对南斯拉夫则是保持自己“反复横跳”的平衡外交的重要地缘政治气候。南斯拉夫本身也是一个地中海沿岸国家,利比亚到南斯拉夫的直线距离并不远,打个比方,如果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是两个厨房远,那么南斯拉夫到利比亚也就勉强够一个厨房远。苏联不出头,证明至少在地中海范围内俄国已经不对美国具有优势了,而且明显的是避战的姿态。

也就是说,虽然东西欧关系看起来是东欧得势,但实际上是美国得势,西欧东欧都是守势。那么南斯拉夫就不能像七十年代那样“联美抗苏”了;恰恰相反,他需要更多的支持莫斯科来平抑美国的威胁,但是与之前的美国不同,一方面铁托时期对斯大林的阴影仍然使贝尔格莱德心存芥蒂,另一方面苏联减少安全承诺的外交倾向,又使得南斯拉夫难以获得想要的保护伞。在这样的矛盾中,南斯拉夫的平衡术已经失灵了。

而且,苏南关系冰冻非一日之寒,虽然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有了恢复性合作,但是对于南斯拉夫牵头的“不结盟运动”,苏联表现出与美国一样的冷淡态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运动是对苏联向非洲、西亚扩张的一个竞争与阻碍;就像使得阿尔巴尼亚胆子壮起来的国家一样使俄国恼火。同时,南斯拉夫在苏联与西欧媾和、与美国谈判中并没有多大利用价值,这样俄国对南斯拉夫的保护欲就进一步下降。而当苏联干涉捷克斯洛伐克、入侵阿富汗时,这种对盟友或者联系国的粗鲁野蛮作风,也使得南斯拉夫很难接受与苏结成稳固的安全同盟

俄国在波兰的西方八一大演习其实就是对美国夺取欧洲的军事冒险的回应,而里根作为回应,就加强了对加勒比海地区的压力,比如对与古巴相关的一系列西印度群岛小国的闪击战。这样回应,虽然表明里根没有把握在对苏联具有常规军备优势下取得胜利,但是却在敲打苏联在拉美地区的势力来对等回应。

但很显然,苏联已经不足以应付美国的四处出击了——70年代苏联可以多线联动,在印度洋、地中海、加勒比海、太平洋多路出击,同时与美国对峙,而现在仅仅在波罗的海强打精神吼叫。俄国的虚弱是确定的事实:不然他为什么在面对更严重威胁时却不摆出比1973年更严厉的姿态呢?

“戈尔巴乔夫和平”下的随波逐流

更要命的是,本来对抗的美苏大格局,在欧洲方向竟然变成了比“缓和”更带劲的全面缓和——戈尔巴乔夫甚至在辞令中,将里根的咄咄逼人政策表述为有着近十多年缓和的美苏关系的“插曲”,这彻底的消解了南斯拉夫平衡外交的根基——美苏对抗,南斯拉夫吃瓜,两头通吃的大环境。被动的外交政策随着左右摇摆、两头通吃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

美国有了最大的优势,而俄国为了与美国结好,出卖一下斯拉夫兄弟也不是不可能,毕竟在立陶宛这种自身国土被分裂的大事上,戈尔巴乔夫都可以为了一点可怜的美援妥协,更不要说南斯拉夫这种远亲了,他们被卖是分分钟可以做到的事。这样,在南斯拉夫事务上最自由的实际上就只剩下美国了——美国可以随心所欲的根据自己的利益揉捏拆合南斯拉夫,这一切都掌握在美国手中。

以对抗前沿起家,也以对抗消亡而终

南斯拉夫的历史就是不幸的工具史。

南斯拉夫这个国家从1918年立国开始,就是服务于东西方对抗的:法国当年之所以能够取得英国政策,在达尔马提亚建立一个如此辽阔的东南欧大国,是服务于宰割令巴黎损失大量高利贷资本的俄国的目的之上的;当东西对抗最激烈的时期,恰恰是这样的国家最舒服的时期。冷战天平的急剧失衡,令南斯拉夫迅速失去了作用,而成为霸主鱼肉的直接对象。自身实力的不足与靠山的崩溃,都使得贝尔格莱德六神无主。为了能被妥善对待而尾随俄国,一起向美国、西欧作揖讨好。结果当欧共体、北约收割“果实”时,南斯拉夫自然算一个。

在一个支离破碎的东欧,如果让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存续,必然会威胁到西欧大国的地位,所以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希望留存一个“听话的南斯拉夫”时,法德则极力拆解南斯拉夫,支持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分裂。所以等于美国在将来的“新欧洲”内制衡法德的支柱就没了,为了不让德法得逞,美国就使得这些小国多多加入北约,这样等于从原来的生吃整块肉变成切得细碎再吃肉糜一样,没损失,反而更助消化了,所以美国同意了德法对南斯拉夫的肢解。鼓动南斯拉夫内战就成为西方阵营里“上得来台面”的勾当了。

做棋子出身,结果成为弃子,没有作用了,就自然尊奉“良弓藏狡兔烹”的法则被做掉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铁托究竟有多厉害,为何死后南斯拉夫就衰落了?真相终于找到了
南斯拉夫消亡史(六):几时半岛起龙蛇
1948年,苏联与南斯拉夫到底因何决裂?铁托为何被开除教门?
空袭前的利比亚如此美丽
萨达姆卡扎菲都倒了,叙利亚阿萨德为啥能逃脱中东强人的宿命?
握手言和,苏联和南斯拉夫互访录像,赫鲁晓夫致歉,铁托携妻回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