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布克哈特夸大的“文艺复兴”看镜相效应与结构过程的史学运用问题

关于伪史问题,笔者没有充分展开探讨过。一则因其有时过于夸张,为否定而否定;二则涉兹世俗缛务,个中道理,不言而明矣。

今天早晨翻了一篇伪史说,讲文艺复兴是子纯乌有的虚构,听名字有噱头的味道,但是读完之后,准确的说,它是说“文艺复兴”不是如布克哈特将米什莱19世纪的浪漫主义图景镶嵌到1500年之后的一二百年间的那样,而仅仅具有19世纪布氏研究前西方学界所认同的“拉丁语和文字的复兴”的意义。换言之,就是讲“文艺复兴”将太多法国浪漫主义文化年代下的世俗社会景观照搬到14-16世纪,并以之为史实,来突出“人文精神的觉醒”的。这一篇小文章里面自说自话的地方很少,主体部分罗列了一众西方学者对布克哈特拔高文艺复兴的抨击语录,行文逻辑不甚清晰和有条理,因而串读起来仍不够有力。而且有一小段直接从16-19C上半叶意大利的文盲率极高、博洛尼亚等一般印象中的“文化之都”在这三百年的教廷档案中凶杀、贫穷的记录直接拔高得出17C以前欧洲是野蛮人区域是过于武断和证明力低的。意大利的经济衰退本身并非是一直落后的结果:这显然是连16-17世纪地中海经济史都不曾了解过的小白的臆测;佛罗伦萨、米兰和热那亚乃至威尼斯的北意大利四边形,其经济的衰落史与资本主义三要素——市场、制造业、原料的配置劣势相挂钩的。17-19世纪的经济贫困是一场倒退,而非持续几千年的野蛮与蒙昧。

但是笔者依旧认为这篇小文章有可圈可点之处。首先,布克哈特的论据就是一些当时画家、诗人的作品,而没有一个对16世纪意大利历史充分的总体鸟瞰,这显然是孤证不立的。你可以根据一些自由的人文气息的作品来推断当时的作者具有这种思想,却没法凭此来断定整个社会是人文化了的。如果想证明这样的结论,首先要有一份文化普查式的居民思想调查表,然后从这份调查中归纳出人文倾向的生活品位者已占多数,再由此得出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化了。文盲率确实不能证明人的思想是否人文化了,但我们可以从大多数人崇尚的礼仪标识来判断他们的文化趣味,比如葬礼上祷福安魂的符号是什么,生活中遇到好事庆祝的仪式是什么,平时消遣娱乐的方式是什么,以上三者共同的特征是什么,这些共同的文化符号构成了一个人精神生活意涵的核心指向。很遗憾,这些事情做的人很少,而且做过的资料也不能支撑“布克哈特图景”的观点。很多高校在史学史教育时还把布克哈特的这种夸大视作一种优于前人著作的值得大书特书之处,反而证明了布克哈特之前,并没有史家“大胆创新”,提出文艺复兴除了古典时代的拉丁语文化在精英阶层的复兴外还有“发现自我”的社会人文化的意义。这是一个学术史的反证——其他史家没有如此标新立异。

第二,他指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再制造”的问题。之前就有人批评两河文明和古典时代世俗生活的很多形制,都是18-19世纪作家(西方语境中作家不是狭义的文学作家,而是囊括了一切社科类作家,比如拜占庭史家普罗科匹厄斯,用今天分科专业分工的观念看,普氏是一个典型的史学家,而在拜占庭材料中将其视作“作家”,直到近代哥廷根大学开始,西方才专门分出了史学家,到19世纪兰克学派时这一职业化分工工作才最终成型)将自己的时代套入的对称图形画。即便不偏激到完全否定古典史的研究者对18世纪以来的希腊罗马史也有诟病,被奉为近代罗马史研究祖师爷的吉本,就被指责其《罗马帝国衰亡史》就是“给17世纪的英国人穿上希腊衣裳进去演的一出戏”。太多近代因素被代入其中。这个毛病到罗斯托夫采夫的《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更发展到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把“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等等现代概念胡乱代入,将罗马史写得非驴非马。如果将这些概念用在《汉书·食货志》所写的黄金流通、商品交换活跃的西汉社会肯定会有一票人上来反驳夸大、胡闹,但是 罗斯托夫采夫没有人喷,而且其作品被奉为经典,而欧美没有严词驳斥的声音。

为什么像布克哈特这样很明显的夸大其词都没有被明显反驳,以致在中文世界被奉为“神作”呢?三个字,话语权。

①夸自己的话不愿意收回去,有点像韩国;

②行业标准制订垄断,史学行业标准基本上是欧美订的,你看写高级一点论文,摘要都翻成英语,没听说哪国翻成汉语的;

③他们底下也有不少教授批,但一者毕竟大多数业者吃这碗饭,砸碗做不到;

④西方国家形象;

⑤还有研究资金经费都是支持这种观念的犹太富豪和WASP贵族啥的,老骂虽然不至于抓起来,但研究经费一断,想吱声话筒也没电了。

同样,文艺复兴和希腊罗马史一样,笔者并不认同彻底否定说,但是这种“照镜子”画对称图形的习惯实在值得警惕。这种镜相效应就是用自己所在时代社会的图景来填补研究时段残缺的景象。这样以著作文本为对称轴,按照已知一侧的形状去补画另一侧未知的形状,而读者通过文本了解文本史刻画的历史,就如同把自己所处的时空照镜子所见的景象。近现代有兰克史学“客观主义”标榜尚且会浸淫镜相效应,古代众多的业余史家所作可想而知。他们的镜相累加本身也是一种“结构过程”浓缩的文化符号的投射,这种结构过程在用以解释古代结构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多一层动态内涵。因此,镜相效应应与赵世瑜的“礼仪符号-结构过程”结合起来使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兰克之后:布克哈特“诗画”历史
东师 2022.09 网络教育 历史学 西方史学史 考前练兵
赫伊津哈:“历史”概念之定义
科学网—读已经死去之人的书之四: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雨花视角】后现代之后:新社会史回归社会科学
罗新:文字狱可以放在这个背景上理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