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约翰达尔文采访录的小札第三则

燕京书评:离我们最近的二十世纪是一个民族主义的世纪,同样在一战、二战以及冷战结束后,历史上各大帝国的遗产也开始分崩离析。在二十世纪的现代社会科学体系下,对于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研究也是汗牛充栋。

其中也涌现了像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安东尼·D·史密斯的《民族认同》等作品,他们对民族国家以及民族主义都有着清晰的定义。而对于“帝国”这种已经告别历史舞台的政治形态,各位研究者却很难以单一的概念和边界进行解释。这是否意味着帝国这种政治形式,要远远比我们今天所习惯的民族-国家的形态要复杂得多?

约翰·达尔文:有一种观点是,关于“传统帝国”的许多研究过于重视帝国的外在形式,却对帝国本质的讨论不足。传统帝国(工业化时代以前的帝国)都是农业帝国,因为其大部分人口定居在陆地上,农业产品则是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它们之所以成为典型的“帝国”,是因为它们的统治者及统治集团在文化或种族上与大部分人口几乎都不相同,并且常常通过地方代理人或盟友的地域影响力来统治农村人口。这些地方代理人,可能是凭借武力上位的外来者,也可能是本土文化(或本土族群)中那些多少受到帝国文明同化的精英人士。古代的大帝国都遵循这一统治模式。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帝国的特征可以延续到19世纪及其后的那些殖民大帝国身上。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帝国的统治都依赖于被统治者的广泛合作,而这一点在民族解放视角下的“民族主义”历史叙事中常常被遗忘。这种合作一旦崩溃,帝国也会很快垮台。尽管各帝国之间存在共同点,但所有帝国都具有其独特性,因为它们必须努力适应其统治下各不相同的民族、千差万别的环境与经济特质,以及不同的地缘政治条件。今天的帝国,都在小心翼翼地掩饰着今日意识形态规范与1914年前的早已大不相同这一事实。帝国这种统治形式,并不一定比今天的民族国家更复杂,因为今天的许多民族国家也需要管理少数族群,其管理方式与过去的帝国手段也难免有相似之处。

达尔文在这里的认知主要就是以莫卧儿帝国和奥匈帝国为范例,但是中华帝国并不如此,税收的方法、军役的征调都是直接的,而非寻求地方代理人的间接统治,这种包税人体制很像西欧的绝对君主制,这也是帝国的政治本质之一。其实这就是中国以外的古代帝国的传统模式,当然,这肯定是不足以概括古代帝国的全貌与本质的,他强调的合作也不是帝国的必要成分。

“债务帝国”取代“专制帝国”是海权帝国对陆权帝国超越的本质。金融本位取代君主本位的新物权政治逻辑使得被驾驭的西方政府既不自愿又自愿地扩大海军,从而使财政借款人也就是金融财团获得更大的支配权,而这正是殖民海军舰队得以不断扩张的根本动力。至于说其他的“文明类型说”,举出海洋文明和陆地文明对立史,只不过是海权帝国为了进一步塑造自身光辉形象和“悠久传统”的附庸风雅之举,一笑了之罢了。很多上溯史中强调的古代海洋强国,姑且不考辨其真伪几何,即便假设这些史料都是真的,与真正的希腊罗马古史全貌相比,海洋部分的内容也并非占到多数,而且很多人脑中的错觉只是因为对雅典农业普遍性和手工业比重并不高史料的不谙而形成。

关于鲜(宪)挣(政)皿煮的问题,之前笔者有众多论述,对英美宪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其“民表专里”的实质。这种专制利用金融集权,而通过皿-煮宪制使敏重和gov互相制裁,也就是纳税人内斗帮助财政借款人集权。像国大党这种受过典型英式绅士教育的亚洲政治家群体,他们之所以在本国复制失败(1947年后),就是因为他们在英美的大学政治系学到的仅仅是政治代理人的那一套,而对于金融集权的运行机制根本不明白,孙逸仙之失败亦属此类。因此好一点就像印度,勉强维持统一与充满腐败与地方无政府状态的秩序,坏的就像洪宪帝制之后近二十年的混乱,或者阿拉伯国家的强人-教派内斗死循环。

第三,帝国的必备条件中并不包括对外扩张。扩张是帝国维持和改善自身生存的重要工具之一,但不是必要工具乃至概念上的辨识符号。也被约翰.达尔文归入帝国之列清帝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帝国的首要特质是以一定物权集中构成的、能够支配帝国内大多数资源的政治或经济强制力,并为一个相对稳定的阶层所掌握与调度的机制。达尔文所讲的那种扩张为生命的体制,并不一定与上述界定相吻合,而且与其说这是一种帝国,不如说是殖民体制国家。帝国与扩张的关系并非是天生就有的,相反,它是后天形成的,扩张仅仅是帝国利己性的一种特殊表现罢了,并不具有普遍性。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就是西方史家经常喜欢混淆的今词古用,比如《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中被滥用的“资产阶级”,把古代高利贷等价于“资本主义”等等现象。

达尔文之所以强调帝国的扩张、合作、多民族性,实际上和第一海权帝国(大英帝国)的扩张是相符合的,英国的扩张本身是不需要“合作”与照顾“多民族”属性的,但是美国独立和1858年印度闵租大起义,都使得这两个议题显得重要起来,因为不处理好合作与多闵租性,就无法保证日不落帝国的殖民统治的稳定,这也是英国殖民统治的经验总结。

美国独立战争体现的问题实际上并非是表面上的什么追求紫游皿煮,而是英国在商业上歧视北美殖民地資産階级,这一点在日后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因此,他们只好通过自治权利上的让步,通过建立自治领来缓解这种殖民地与英国本土的矛盾。而印度则解决的是东印度公司与英国政府价值间的矛盾,虽然1858年战争反映的是印度本土邦同东印度公司的矛盾,但实际上这场大起义摧毁了东印度公司的军政系统,为英国政府能够实际的接手印度利益铺平了道路,所以说实际上伦敦很乐见使加尔各答的东印度公司垮掉的印度起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影响深远的1848年革命
陈东升:柯娇燕《半透明之镜》书介
两次世界大战,为何德国都是核心战场?
二十世纪是民族国家的世纪吗?
解读《人类简史》8、融合统一(中)——帝国的愿景
《人类简史》解读之八:3000年以来,三大因素让人类趋向统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