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坐忘论释义》断缘二
userphoto

2023.06.16 浙江

关注

断缘二

天台白云子撰

茅山瑞阳子释

一、原文:

断缘者,断有为俗事之缘也。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恬简日就,尘累日薄,迹弥远俗,心弥近道,至圣至神,孰不由此乎。经云: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或显德露能,求人保己或遗问庆吊,以事往还或假隐逸,情希升进或酒食邀致,以望后恩。斯乃巧蕴机心,以干时利,既非顺道,深妨正业。凡此类例,皆应绝之。经云: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我但不唱,彼自不和,彼虽有唱,我不和之。旧缘渐断,新缘莫结,交势合,自致日疏,无事安闲,方可修道。《庄》云:不将不迎,无为交俗之情。又云: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若事有不可废者,不得已而行之,勿遂生爱,系心为业。

二、译文:

断缘,指的是断掉世俗中的名利之缘。若能不为这些事情所牵绊,就可以获得身心的安逸。多一分生活的简单,则少一分俗事的纠缠。让自己从名利场中解脱出来,内心就会越发的清静自然,每日持续下去,即可渐渐的与大道相应,那些得道的真人,不也都是这么点滴积累而来的吗?道经说:“闭塞住欲望的孔窍,则终身不会劳困受累。”有的人故意显露才能,渴望得到别人的举荐;有的人热衷于参加喜事、丧事,以此扩展人脉,往来不绝;有的人假装隐居山林,其实是在沽名钓誉;有的人喜欢举办酒食宴会,贪图别人日后的回报。像是这一类的想法,都属于投机取巧,背离了大道的清虚自然,也必定会妨碍自己的修行。因此,都应该加以避免。道经说:“打开欲望的孔窍,投身于俗事之中,那么终身都无药可救。”只要我不主动发起事端,别人自然不会回应。如果是对方主动倡导,而我不去应和的话,事情同样也成不了。如此这般,过去的那些俗事,就会逐渐斩断,也不会产生新的交际圈子。名利场上的酒肉朋友,慢慢的彼此疏远。具备了这样的安闲环境,才能真正开始修道。《庄子》说:“过往之事不去挽留,新来之事也不迎接,不要参与那些世间的名利之事。”书中又说:“不要卖弄聪明,无事生非。”如果确实有不得不做的事情,那也只能积极面对,但不可沉迷其中,以免污染清净之心。


三、释义:

原文:断缘者,断有为俗事之缘也。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恬简日就,尘累日薄,迹弥远俗,心弥近道,至圣至神,孰不由此乎。经云: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解读:

断缘,不是让人抛开对亲人、对家庭、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断掉所有的缘分。按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仁”为众德之本,“孝”为百善之先。何为“仁”?爱人利物是仁。何为“孝”?善事父母是孝。无论是“仁”还是“孝”,都发端于人伦关系,这也意味着每一个个体,都要尽到各自的义务和责任。

比如“孝”这种品德,不仅仅儒家将其视为根本。道家也同样对其推崇备至,《太平经》曰:“天下之事,孝为上第一。”在《报恩宝诰》中,有这么一段话:“父母怀胎十月,乳哺三年。辛苦百千,殷勤寸念。”短短数语,把全天下为人父母者的艰辛不易,讲的十分清楚明白。《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有云:“父母之身,天尊之身,能事父母,天尊降灵。”将孝养父母与尊奉神明同类并举,并认为人的孝心善行,是可以感动天尊,召致神明的。

茅山开山祖师“三茅真君”中的茅盈真人,早年曾入山学道,在他修炼有成之后。并没有选择去洞天福地里逍遥快乐,而是再次回到故乡,亲自侍奉家中的父母,直到双亲辞世,孝道圆满,他才离开家乡,前往江东的句容。

自古以来,道士入道都会由师父赐一个“道名”,继承本门传承的字辈,以此来作为身份的象征。规矩是:只赐名,不改姓。这也代表了道家对华夏传统的维护与延续。因为人的姓氏,代表了一个家族几百年、上千年的血脉传承,如果把后代的姓氏改掉,那么家族中历代的列祖列宗们,又将被置于何地呢?

可以说,“孝”之一字,是贯穿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中诸子百家的核心要领。

而人与人之间的其他人伦关系,也都是如此。例如正一各派的道士,大多数都散居在民间,有自己的妻儿老小和工作事业。这就要求正一各派的道长们,要尽到为人子女、为人伴侣、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义务和责任。孝养父母、关爱伴侣、教育子女、提携后辈,都是散居道士必须要具备的德行。只有在德行无亏的基础之上,才有资格修仙证真。

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也是同一个逻辑。在家尽孝,在国尽忠。所以,每当华夏文明遭遇重大危机的时候,道门人士都会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为民族大义、为天下苍生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上个世纪日寇侵华期间,平素里恬淡不争的道士们却愤然而起,茅山、武当山、华山等全国各地的道众,都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运动中。例如当时的茅山道团,就与新四军建立起联系,成立了抗日革命根据地。在对抗日寇的过程中,茅山道团付出了极大地牺牲。大量宫观被焚毁一空,许多道长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而这一切,正是道门对于“责任”一词,最佳的诠释!

因此,“断缘”并非让人抛弃世间的一切,做一个自私自利之人。而是在尽到自己责任的前提下,断掉贪念妄想,回归内心的清静自然。


原文:或显德露能,求人保己或遗问庆吊,以事往还或假隐逸,情希升进或酒食邀致,以望后恩。斯乃巧蕴机心,以干时利,既非顺道,深妨正业。凡此类例,皆应绝之。经云: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解读:

芸芸众生,终其一生所奔波追逐的,不过就是“名利”二字。贤者好名,愚者逐利。究其根本,其实都是贪念在作祟。唐朝的卢藏用,从小就擅长文章辞赋之学,亦有仙道之缘,曾经颇富美名。他往来奔波于终南、少室两座山中。皇帝在长安时,他就去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隐居。皇帝在洛阳时,他又去洛阳附近的少室山隐居。所以,时人讥讽他为“随驾隐士”,但其依然乐此不疲。后来终于如愿以偿,被武则天征召入朝做官。

当年的大唐盛世,李家天子以道教为国教。而曾经辅佐李氏定鼎天下的茅山上清派,一直备受皇室的尊崇。茅山上清派的第十代宗师王远知真人、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真人,都贵为天子之师,享有“国师”之号。但他们却不爱名利,不恋权势,甘愿在深山之中修行悟道。而继承他们志向的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真人,同样视富贵如过眼云烟。当年皇帝累次下诏,召请宗师入朝讲学,并极力邀请他常住京师,但宗师不肯,执意要回山修行。当时卢藏用曾暗示宗师,指着终南山说:“这里自有妙处,何必去那么远呢?”宗师闻言道:“依我看来,这里是那些沽名钓誉之辈,跻身官场的捷径吧!”成语“终南捷径”一词,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然而机关算计的卢藏用,虽然也有过一时风光,但终因品行不足,被皇帝流放到岭南地区,最终客死异乡。不但长留恶名于世,也失去了修仙证道的机缘,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其实,以卢藏用的才能,如果肯真心修行悟道,是可以有一番成就的。即便是只想入世做官,若是能坚守正道,不耍小聪明,也足以建功立业,成为贤臣良佐的。可惜他被欲望所蒙蔽,最终只能品尝恶果,而其人其事,也成了一大反面教材。


原文:我但不唱,彼自不和,彼虽有唱,我不和之。旧缘渐断,新缘莫结,交势合,自致日疏,无事安闲,方可修道。

解读:

世间的交往之道,都是一唱一和而来的。有人首先倡议,有人随后应和,事情才能成立。比如喝酒一事,必定有人主动发起,有人负责张罗,呼朋引伴,宾客四集,然后攒成局面。在觥筹交错之时,彼此称兄道弟,言之凿凿。而酒足饭饱之后,却各奔东西,说变就变。如此之类,可谓酒肉朋友。贪杯好酒,华而不实者,常常沉迷于此。

还有一种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利用的基础之上。这种交往,有时确实可以为双方带来利益,然而人心总是贪得无厌的,既得陇,复望蜀,在欲望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名利虽然日渐增长,但内心却越发烦躁污浊,久而久之,养成骄奢淫逸、飞扬跋扈的习惯,极有可能会酿成大祸。一旦失去权势,则往日所结交的朋友,以及用力维护的关系网,都会一朝散尽。《文中子》曰:“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实为警世良言!

这两种情况,即便是世俗中人互相交往时,都需要极力避免的。更何况修行之人,以清虚为本,以恬淡为根,何苦置身于名利场中,妨碍自己的道业呢!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则渐渐地淡化世俗无益之事,远离酒肉朋友,不参与名利是非。内心复归于宁静,心安身闲,才利于学道修仙。


原文:《庄》云:不将不迎,无为交俗之情。又云: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若事有不可废者,不得已而行之,勿遂生爱,系心为业。

解读:

修行之人,如果具备入山住庙的条件,那自然很好。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更多的还是在尘世中历练。其实,修行能否成就,以及最终境界的高低,和是否入山住庙,并无太大关系。以道门的诸多先贤为例,轩辕黄帝大战炎帝,诛灭蚩尤,是“且战且修仙”的状态;姜子牙辅佐周朝灭商,又受封为齐太公,一直活跃在军政两界;老子为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西出函谷关之前已经得道,而且还教出了文子、关尹子、孔子这些大圣贤;庄子、列子,各娶夫人;范蠡、张良,皆有子孙。

这些道家的祖师圣贤们,既没有离群独居,也并未入山住庙。但这都不妨碍他们成就其道业。自祖天师张道陵成立教团以来,正一诸派的许多高道大德,也都是在不废弃人伦的前提下,而修炼成仙的。因此,修行的关键不在于平时住在哪里,穿什么样的衣服。而是有没有具备坚定地信念,积累足够的功德,能否得到明师正法的传承。

既然大多数修行人还是要生活于世间,那无论如何都避免不了人情往来。有一些缘分可以断掉,有一些缘分是不能断掉的。如此,又该怎样应对呢?那些不能断掉的缘分,例如亲人之间的、师生之间的、同道之间的、好友之间的,以及为了养家糊口,而从事的工作事业等关系。是需要坦然接受和积极面对的,不必因为这些事而感到烦恼忧虑,亦不可留恋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自然而然的心态处之。事来则应,事去则静,如此而已。


四、小结

修道一事,本为出离尘俗,如果心不能离尘,身不能脱俗,则终究会沦为空谈。因此,断却“有为俗事之缘”,实为重中之重。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能远离人事的繁杂,即可与清虚的天道相应,内心舒适安闲,举止从容自然,日积月累,渐入真常,这就是断缘的妙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素书》 原文及释义
茅山·飞沙走石术
2018年申论大作文题目应该在这些诗句里 申论面试多积累 第五组
完整版《道德经》原文及释义,收藏!
《坐忘论》略释(二)
凡人俗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