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6.文科类的极简学习思路
userphoto

2022.07.05 山东

关注
开始之前得先简单解释一下这个系列为啥拖更了半年都没更新——
主要是因为我没考上。
害,有点好笑了。
这个结果其实完全在我预料内,毕竟只有两个半月,想就这样考上复旦也太瞧不起那些准备了好几年的人了。
并且因为失败的原因并不在于专业能力,而在于临场时间管理失误,所以我自己倒没觉得有什么,反而是庆幸积累了很宝贵的教训和经验。
但失败就是失败。难免会有读者觉得“这家伙失败了还在大吹什么学习论,可笑可笑”。并且这个想法我也完全认同,所以原本也不打算更新下去,让大家把精力留给那些成功贴。
唯一迫使我不得不继续写完这个系列的动机,就是居然有人一直从4月份催更到现在,而我也答应了她,会写完。
既然做了,就要做到底。
哪怕没人看,也要给前面的读者一个交代。于是就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并且我始终觉得,结果失败并不代表过程失败。
成功是很小概率的事情,可能仅仅是1%的失误就会导致全盘皆输,但是这并不能推翻前面99%的正确。
而比起结果,你到底能不能从前面的经历中看到那1%99%才是最重要的。
这段话不是为了自我安慰,而是专门写给你的。

01.
解释完毕,回归正题——如何在2个月学完20本专业书?
答案就是:
千万不要把它们全学完。
别打人,先听我说完。
首先要明确一件事:
书本只是工具,而非目的。
记住这句话,这是全文的核心。
很多人一说要学习就先想着把书刷一遍,把单词全背一遍,那么这个时候刷书背单词成了你的目的。
而这其实是错误的。
你的真实目的肯定不是刷书,而是通过考试。
刷书当然是帮助通过考试的一种途径,但并不是唯一一种,并且也不是最聪明的一种。只是最符合惰性思维的一种。
——这里的惰性并不是懒得学习,而是懒得思考该如何学习。
“不论如何,先把书全部看一遍,做一轮笔记打个底,然后再细致去学,这样搞个几轮应该就行了吧。”
不是不行,只是效率很低。
有人学习靠脑子,有人学习靠体力,具体的区别就在这里。


所以,正确的思路是什么?
八个字:
以终为始,致用以学。
翻译一下的话就是——
先刷题。
没错,学习的第一步不是先看书,而是先刷题。
我知道这时候肯定有人会说了——“我根本连书都还没看过,题目都看不懂,怎么刷题啊混蛋!”
这就对了。
因为看不懂题,所以要去学习读懂题目的意思咯;
看懂了题但是做不出来,所以要去翻答案,学着读懂答案嘛;
读懂了答案但是无法独立做出第二道题,那就需要带着“答案思维”去读书呗。
——也就是,以“写出答案”为目标去阅读,而非先阅读再建立答案框架。
而回到最开始,你之所以要刷题,是因为想要通过考试就必须得能做题。

看到了么?
为了能够做出题而去做题,再去解决做题过程中的问题,在这个链条中你才是为了考试而在学习。行动和目标强绑定,动力层层推进,逻辑清晰,目的也清晰。
“为了做到某结果而去开始做某事”,这就叫以终为始。
而在一开头的“先刷书”逻辑下,你的行动链条是:
先大量阅读大量做笔记——似懂非懂再读一轮——大致懂了开始细致——感觉全懂了,试图做题——做题不顺,再去读书——如此反复。
在这个思路下,你的动力是模糊的(我“应该”做某事,而非我“需要”“必须”做某事),目标也是模糊的(读书本身并不是目标,但又没有更实际的目标),所以过程中大量的努力都是多余的。
这就是区别。


02.
“可你这不就是应试教育么?为了考试而学习,你也太low太功利了!“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么恭喜你,已经成功被鸡汤洗脑,输在了起跑线上。
应试教育或许不对,但是应试学习绝对没毛病。
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工具,是手段,是路径。
学习和运动、睡觉、吃维生素、买东西一样,只是一种行为。
通过它,抵达某个目的,这就是学习的本质。
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思路带来不同的效率,仅此而已。
它并不神圣,更加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效率之别,目的之分。
按照鸡汤的理解,一切学习都应该以知识本身为目的。但事实上,学习至少可以分为两种:功能型,储备型。
为了【通过考试】而进行的学习就是功能型学习。
——雅思,托福,考研,高考,专业资格考试等等。
为了【增加知识,提高思维,拓展认知】而进行的学习,就是储备型学习。
——比如高三以前的一切课业,业余的一切主动阅读,为了爱好而投资等等。
为了考试而学习,和为了学习而学习,并没有谁更高尚,谁更低劣。
事实上,在专业性考试中,“为了考试而学习”才是正确的。
为了知识而学习,那是你日常要做的事。是你在研究期间,在选择了方向之后才要倾斜过去调整的重点。
如果拿存钱来类比,那么平时的学习就像“定期储存”,是一种持续性的、短视不见效,也没什么具体走向的积累。但它很重要。
而为了考试进行的学习就像“定额储存”,是为了买车、买房、买手机而专门进行的积累,它有自己的标准线,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但是不管哪一种储蓄,钱都是钱,知识也都是知识本身,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所以,不要搞鸡汤,不要对任何“工具”过分拔高,使其神圣化,优越化,恨不得学习之前沐浴焚香,阅读之后字斟句酌,巴不得把每个标点符号都记下来才显得自己“足够认真,足够虔诚”。
没必要,真没必要,这只会让你被学习所害。
让工具回归工具,把目光聚焦目的,才是你真正应该做的。



03.
所以,具体怎么做?
因为学科之间的差异,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案。所以我这里仅列举一些我自己的操作,以供参考。
 
首先,精简资料。
辅导题一定要买,和参考书配套的就可以。
框架图搜百度文库或者直接找前辈买;
课程走B站。
(参考书需要自己根据前辈的成功经验贴里的推荐总结,学校一般不会直接给的。)
先花一天时间全部整理出来,然后,开始精简。
我自己当时备考的是文学大类,具体包括文学史(世界的、中国古代的、中国现当代的)、文学理论(西方,中国古代文论)、文学创作(无参考)、额外的艺术美学类(重点在美学和审美)。
最终整理出的书有40多本。看上去都很重要,但是一定读不完。
于是我规定自己:
1.所有科目,只留一套书+一本题+一套课程+一个框架图。
2.占分比不大的类目(美学、专题研究、推荐书)直接放弃,有空再说。
3.次重要的文学理论以辅导题+二倍速刷视频为主,非必要不看书。
就这样,我把40本书精简到只剩下20本。并且其中有不少直到考试结束我都没读完。
资料越多越没用。在有哪些习惯养成后,我的生活瞬间简洁高效了?(下)这篇文章开头我解释过,想要高效的核心就是减少思考和决策。
不要以为你从各个渠道收集各种版本的资料之后就能把知识“学全”,现实情况是,资料大量重复之后的边际价值低到几乎为0,任何的补充都是花100的力气去追求1的增量。
没有意义的,直接放弃。
 
其次,建立框架。
认真阅读目录,将手头的框架图整理成一个完整版,打印出来。
我很看重框架这件事,是因为只有建立了框架后的学习才是网状的,是互相支撑并且产生关联的。
学到后期它们会自行生长,走向一个必然的方向,这样你的阅读和学习会很省力。
 
第三,通过题目找重点,通过题目删除书本,通过题目了解自己的大脑。
不要看书,直接打开辅导习题书,看章末习题及章合集下的习题,根据习题再去看书。

其中:
没有问题问到的部分,不看;
提问频率低的部分,暂时不看;
自己能看懂题目并且能完全理解答案,甚至能猜出答案的部分,不看;
参考答案和书里原文重合率过高的部分,只看参考答案不看书;
提问频率高的部分及提问方式,作为重点整理出来;
提问频率特别高的部分,花时间做专项研究。
通过这个方法,再精简掉40%的内容,并且得到20%的核心重点。
很多人在看资料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看啥,这里可以简单做一个概括:
看题的时候,你在看考点;
看答案的时候,你在看思路;
看书的时候,你在看素材。
基于这个认知再去阅读,你能清晰很多。
 
第四,在已知重点且删除过的书本基础上,开始学习并且寻找答案
只学重点。有不懂的,或者特别重要的,再通过论文、查资料等方式加深学习。
过程中可以通过二倍速刷课程来辅助获得素材。被拒绝过的东西一定是更好理解的。


最后,如果确保80%的东西都弄懂了且还有时间,就可以回头再去弄那些一开始删掉、简化的东西。
 
在这样的流程中,你的学习思路是清晰的,目的也是明确的。
或许一开始会觉得自己像个白痴,但是这样的苦恼会随着你对答题思路的熟练而越来越少,并且也会在心里越来越明白自己在学什么,考试是在干什么。
最终通过这样的思路,我在50天的时间里对20本书进行了3轮学习,保证其中90%的习题都可以轻松答出来,甚至可以自己发散出题。
现在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我最终考试没有通过了——
因为答题的时候没收住,我把所有原本只需要写500字的回答拓展到了一千多字,满满当当好几页,导致最后两道30分的大题根本没时间写。
【临场的时间管理意识缺乏】是我从中学到的深刻教训,希望你不要犯和我一样的错误,但希望你获得和我一样的学习效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高项之路
通不过考试?这些方法让你从学渣秒变考霸!(三)
名校硕士生谈考研捷径
八种方法“吃透”数学
ACCA学习你准备好了么?
初中月考政治考试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