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慈恩生死对话录 | 涵容死亡,才会对生命产生真正的敬畏

作者:纪慈恩

图片:网络

编辑:温暖

"生死对话录"是由网友或体验死亡工作坊学员提问、纪慈恩回答的一档栏目。

如何好好的体会死亡,好好的活着?这些问题,在这里,都会得到解答。

问:死亡是结束还是开始?

纪慈恩:我认为死亡是一个时间点,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它是给我们敲响警钟的一个指令,我们的这一生到死亡的时候才开始觉醒、觉知、重视、珍惜与告别,它只是一个形式,一个和下一段生命交替的一个形式。或者也可以说是开始也是结束,就像是高中毕业典礼,有的人参加典礼,有的人不参加典礼,就像死亡死的光辉与懦弱,但不管怎么样,在你心里,你都知道,你毕业了。死亡就是你毕业了,你会走向哪里,在你毕业的那一天你并不知道,大部分人都期望考上大学,就像大部分人都对天堂充满向往,但是总有一些人没有考上大学,走向了社会,但社会未必就不好。所以,高中和大学,哪个是开始哪个是结束?都是,又都不是。

问:目前国人对死亡的普遍认知在什么阶段?

纪慈恩:我所提供的信息不可能是完全的,目前,就我所接触的学员和咨询个案的,有几种情况,40-5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普遍不再忌讳谈论死亡,因为有个很现实的问题,他们的父母很快就会面临这个话题,或他们的父母刚刚过世不久,他们需要面对这个话题来疗愈自己,年轻人(80,90后)比较容易可以谈论这个话题,但是理解不够,从头脑层面认为没什么,或是觉得自己不恐惧死亡,但是到了深层体验发现事实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然后是老人,他们会不避讳,常常会说"活不了几年了",看上去对死亡很豁达,实际上也是一种掩饰,他们承认死亡离他们不远,但真正来临还是会恐惧。总的来说,我认为敢于去面对死亡的并不占多数,基本分为三种,一种人绝对不允许谈论,完全的躲避,另外一种是敢于谈论但仍然无法面对,这部分人是很多的,还有一种就是比较坦然的接受,但也只是思想认为,到了自己死亡的那一天,仍然是个谜。性别上,女性更勇于去面对它。

问:面对死亡的逼近,大家都说要有好心态,但,什么才是好心态?

纪慈恩:面对死亡,有几个阶段,否认、愤怒、承认、沮丧、接受。所谓好的心态,一定是平安的度过了这几个阶段,而不是隐瞒与欺骗,很多家属觉得老人如果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会很痛苦,说不定就吓死了,这里,问想提到两个概念,一,哪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没有想过自己会死?所有老人都想过。二,告诉他他即将要不久于人世是有方法的,不是直接告诉他,首先一定要从聊天中先探索到他承受这件事的能力有多少,然后引导他自己知道,绝不是直接告诉他。具体方法会在工作坊里的体验环节了解。而当他知道自己的生命还有多久,而且坦然接受,不再排斥与愤怒的时候,才算是好心态。

问:如何面对死亡,不留遗憾?

纪慈恩:跟上一个问题是有链接的。怎么算是不留遗憾?临终者得知道自己的生命状况,才可以谈遗憾,很少有人在还可以活很多年的时候,比如我们现在,去弥补遗憾,所以,让临终者知道他自己的生命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只有当他知道自己的生命期限,而且是很平和的接受,他的遗憾才可以去完成。这个时候,他自然会想要做一些什么,那就是他的遗憾。至于方法,可以你和他一起写(或谈论)自己的遗憾,然后一起去完成,也可以借助电影,比如《遗愿清单》。也有人问到临终者死前最想做的是什么?这有个体差异的问题,没有答案,但根据我所陪伴的临终者来说,他们大多想回家,想见自己的亲人,也有一些对于自己做过的一些错事或对不起别人的事感到深深的遗憾,很想弥补或和那个人说声对不起。

问:死亡的那一天会有预感吗?

纪慈恩:死亡的那一天通常是已经没有什么意识了,在昏迷状况下去世的,那么很多临终者在去世前是有预感的(但并不是全部),他们已经感觉到自己身体发生了严重的变化,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但很多并不确定,也不敢问,但是回光返照那天知道那是回光返照的少之又少,即便他们知道自己身患绝症,也知道回光返照的存在,但依然不会对号入座。

问:濒死时会想什么?

纪慈恩:濒临死亡的时候,我指的是死前一分钟左右的时候,临终者对于外界的事物已没有太多的感觉了,对亲人的牵挂、不舍等事已经没有太多的眷顾,他进入了一个非常自我(ego)的世界,自己的一生会浮现在脑中,像电影过一遍,他们很想表达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但是他们说出的话别人听不到,据说也会有灵魂出窍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问:怎么才能接受死亡造成的爱别离?

纪慈恩:对于离别的不舍也是对于死亡的恐惧里很常见的,大部分人都会有这方面的恐惧,那么,我提出一些我的体验和感受,首先是往生亲人临终的时候,和他一起做一些事(这些事是他非常想做的),这样会减少很多他去世以后我们自己的心结,不舍,难过是有的,但做到问心无愧,痛苦是没有的。另外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但这需要临终者自己的悟性,我今年主要会推广"生前追悼会",即在临终者活着的时候开一场追悼会,他会以他自己的方式主持自己的"追悼会",会把自己最真心的话说给大家,然后所有的不舍与留恋和告别都当面诉说,死亡变成一件美好的事。这一段在体验死亡工作坊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会现身说法。因为我认为我们现在的那个追悼会只对活着的人有意义。

问:我从小体弱多病,经常打针输液,所以我对死亡的那种恐惧特别熟悉,现在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会产生强烈的痛苦的感受,是不是源于对死亡的恐惧?是不是应该直面对于死亡的恐惧才能成为快乐的人?

之前在公众账号上发过一篇文章《所有的恐惧都来源于对死亡的恐惧》,死亡是一个恐惧的根源,所以,我认为是的,面对死亡的恐惧是所有事情的根源,而在对于死亡的恐惧里,我认为有百分之八十都是想象出来的恐惧,恐惧是我们的想象,探索其恐惧的根源也是面对恐惧的一个过程。

问:王小波曾把人生比喻成一天,人清晨的时候总要揉揉睡眼,以便加入一天的工作,到正午的时候是一天最饱满的时候,却难免疲惫,到了夜晚的时候,就要总结一天的生活,陷入永恒的休息中。我们能够接受一天的结束,却对一生的结束充满恐惧,如果说恐惧死亡是对于未知的恐惧,但其实每天睡去时你也不知道明天是否能够醒来。所以是否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还是在于态度上,而如果只把死亡当成普通的规律,也就能够自然地接受他。

纪慈恩: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我一直都认为一天就是一生的缩影,我们每天都在经历死亡,而我认为人恐惧一生的死亡,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死后的世界,但我们却很清楚明天一定会到来,而这样的恐惧我认为来源于我们对待我们现有的世界的一种控制感,而这种控制又来源于我们的不安全感,大部分人需要靠我们可以掌控的东西来获得安全感,比如车子、房子、工作,这样可以看到的,很安全的东西让我们觉得没有后患,可是对于死亡,对于死后去哪里,孤不孤单,有没有人陪,生活的好不好充满了担忧,虽然我做过一些研究,但是对于死后的世界依然没有证据,没有真相,那解决这种焦虑就是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不靠外界的东西活着,自己就是全部,那也不害怕失去。我们为什么会觉得选择难,我认为不是选择有多重要,是害怕选择后失去的那个东西。

问:从事临终关怀需要接受什么样的培训吗?没有医学经验者要想从事临终关怀志愿服务需要学习什么呢?在这里面,什么是最重要的?

纪慈恩:临终关怀最重要的并不是技能,而是灵性,还有承受能力,首先你需要面对对于死亡的恐惧,在我们照顾临终病人的经验里,有很多可能一般人不能接受的,比如因为病理造成的副作用,是有点害怕,以及对于死亡的司空见惯,因为临终者随时都有可能突然死亡,是你自身需要做好准备,最重要的是你对死亡要有客观平等的理解和对待,技能是小事。比如有人突然死亡,作为照顾他的人要不慌张不情绪化,可以立刻处理一些事情,有情绪是回家以后的事,当场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耽误为病人料理后事。这是基本能力,不帮倒忙。我建议先从养老院开始,不要直接接触临终者,不是那么容易。

问:如果家人已经到了最临终的时刻,就是这一两天了,需要做什么关怀?

纪慈恩:如果有宗教信仰,全然的按照宗教信仰的方式,不管你是不是这样的信仰。如果没有宗教信仰,而此时他已经昏迷没有意识,就轻轻抚摸他,用他平日喜欢的方式,比如握住他的手轻轻拥抱等,然后不要表现悲伤与眷恋,对他说一些温暖的,切记不要有悲伤的情绪,就是祝福他平安离开并表达你会很好。

The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临终关怀医生送走千万人,在生死中修心,他说死亡是生命智慧设计
看完这部无比真实的临死纪录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绚烂生 淡然死 超然葬
111分钟的生死纪录片,我全程哭着看完
抗疫剧《最美逆行者》看哭众人:当死亡来临,什么是最好的告别?
人临死前是非常平静还是非常恐惧?心理学家的回答很一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