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很多人不配讲知识,顶多是做信息产品
userphoto

2022.07.06 福建

关注

本文是芳心的第86篇原创文章

作者 | 芳心
插图 | Colin

1

开个闲篇

很长时间没有更新公众号,是因为一直在修订书稿。作为一个还擅长写字的人,我承认自己最初把“合著一本书”和写书的心态都想得太浅薄了。

写书,其实是让自己在某一个领域深扎进去,听了、看了、接触了、总结了大量资料后又把自己隔离开来,在这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中,你和那些人、那些角色不断对话。

我不断地怀疑自己,能不能把这些对话经过思考还原出来,能不能带给读者哪怕一丁点的启发。

这种不断怀疑甚至恐惧的感觉,特别像探索一个黑暗的深洞,我不知道底在哪里,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掉下去,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绳索是否牢靠。

说这些不是在跑题,而是要引出我今天想讨论的话题——知识。我不断攀援向下,依赖的绳索,就是知识。我不断汲取信息,像衔草结环一般,把信息编织进这个绳索中,希望能探索得更深,并把自己看到的洞中之景讲述给读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犯了个错误。我听了很多知识课程,我生出走捷径的邪念,想直接从那些知识经济的课程中获取“知识”的养分的。

很可惜,在密集听了、看了一段时间课程包括文字后,我整个脑子乱七八糟地充斥着大量矛盾的、碎片的、毫无依据的、甚至不堪一击的信息,像无头苍蝇一样在脑子里嗡嗡嗡乱撞。我感觉自己错了。

那些,不是知识,只是信息。那些不是什么知识课程,只是信息产品。它们有没有帮助,有,但如何获得帮助,得先对它们有个清楚的认识。

2

什么是知识?

这个概念没有定论,我只分享个人的理解。

对于个体来说,知识是自己在前人的经验与实践总结之上,结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帮助自己观察世界、分析世界,并运用于指导自己更好地与世界相处,甚至改变世界的方法论。

这个世界包括了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物质世界,也包括心理、情感、想像这样的主观世界。这里的“前人”包括已经离世的人,也包括在世的比自己先行一步的人。

那么,如果得到前人的经验和实践总结,自己该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观察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相处?为什么世面上那么多知识课程,不能做到?

3

怎么理解知识课程?

判断标准其实不难,我模拟一下这个过程。

1. 听完后会不会回味?

第一阶段:听完某个知识付费的课程,你会不会想回味?你是如释重负地想终于听完了,或者想既然还剩很多没听完就算了吧,还是想再听一遍,再梳理一遍?

如果是最后一个选项,那么这堂课在情感上冲击到了你,让你感觉有用。

一般而言,大多数人认为的好课程也仅止于此。

2. 回味时能不能梳理?

第二阶段:再听一遍的时候,你会如何梳理?是记下里面精彩的句子,是还原讲师的思维逻辑,还是什么?需不需要做一个很高大上的思维导图?做得不好看怎么办……打住,到这里已经跑偏了。

如果说课堂的信息架构是房屋的框架,那些点睛之笔就是房屋的砖瓦。如果这是一座高楼,那么思维逻辑就是直通上下的楼梯;如果这是一座平层套房,那么思维逻辑就是走通迷宫的路线。

如果一堂课没有给你直上高楼或者深入迷宫的收获,那只能说明这些信息对你来说太浅薄,一眼就能望到头。你顶多记下几笔经典语句,捡几块砖安慰自己而已。

如果一堂课让你如入云端,你觉得特别神奇,但就是找不到楼梯或者通路,一方面可能是你之前积累的信息太少,另一方面可能是这个讲师自己都毫无逻辑。

他就是弄了个云山雾绕,故作玄虚地说“云深不知处”,根本派不出一个牧童来“遥指杏花村”。很大可能,他只是比你早进了迷宫,自己也还迷着路呢。

另外,说句闲话,我不推崇思维导图的滥用。思维导图是帮助自己理解信息的一种工具,如果要让他人理解,他人也必须有这个信息基础。

否则,你收集了再多的思维导图,除了“哇”地惊叹一声,剩下的就是自我安慰。而在整理和总结信息的过程中,你亲手去画、去搭建,哪怕一点都不好看,这才是你的思考路径。

如何判断思维导图有没有作图必要,就看把所有文字按顺序排列、标号缩进,是不是获得信息的效果是一样的。如果一样,那直接用文字即可,导图没有发挥促进右脑图像记忆的作用。

别为了作图而作图,也别以为看图了你就看懂了。不信的话,别人对着图中内容问你几个为什么,你试着解释一下,就知道自己到底理解没理解,又或者这种理解是不是真的基于此图。

3. 看待世界的眼光会不会变化?

第三阶段:获得课程的信息后,你看待世界的眼光、观察世界的角度会不会发生变化。

这里说看待世界的眼光会不会变化,可不是那种听完一堂课,说:“赞,我就喜欢这种说真话的,马云都是瞎忽悠”、“你看,区块链时代已经到来”、“共享经济是一个伪命题”……呵呵。

还有那种满屏说“某某老师好棒棒”的,就当是谢幕时的鼓掌。讲师别昏了头,学员也别入了戏。

我说看世界的眼光会不会变化,指的是:你观察世界时,是不是有了更深刻、更直接、更有效的方法论。

比如你听完一场真正有信息量的市场营销课程,你去超市看到了促销活动,你就不会只是个看客。你会依托知识建立起一个思考的框架,你会分析促销手段及其有效性,你会分析价格弹性,你会分析客群特征……

这是一种训练,你越熟练这种思考过程,不用什么思维导图,你在脑海里就已经可以形成一个评价这次促销活动的总结报告。你可以把无法获知的相关数据空着,但框架和结构非常清楚。

一堂课程如果能帮助你建立起观察世界并进行分析总结的框架,哪怕这个框架是不全的、有漏洞的,不那么牢靠以至于你自己都站不稳的,都没有关系。你已经看到了一个知识房屋的雏形。你懂得去修正它、充填它和完善它。

到此,你才真正摸到了所谓知识的根骨,体会到它力量的无穷。关键是,你从此生出了无穷无尽的求知欲。

4. 能不能运用它与世界相处?

第四阶段:当你有了一定知识框架,并不断用总结分析去修正和完善它的同时,你能不能运用它去指导实践、与世界相处,甚至改变世界。

这里说的指导实践,不是说你日后看到那些耸动的新闻标题、激动的行文措辞、激昂的理想呼号……会不屑、轻蔑地“切”一声,仿佛“众人皆醉我独醒”。

除了塑造一个孤高而无用的灵魂,这种知识的优越感没有任何帮助。

什么是指导实践?如果说得直白一点,上完市场营销课程,再去看超市的促销手段的时候,你能不能发现漏洞,帮助运营者堵上漏洞?你如果被委派一场促销活动的任务,能不能运用知识去指导、完成并总结一场活动?

这里的实践是否成功,确实有赖于个人的知识领悟能力和执行能力。我们不论好坏,单论是否能够。

一系列知识课程下来(确实一堂课远远不够),你是否获得了足够的知识,可以帮助你具备制定执行方案的基本能力了?

哪怕就只是一个方案的雏形,也是你从知识学习中获得的能力。

4

为什么只是信息产品?

本文的主干部分都在第三部分讲完了,我想,聪明如你,如果接触过市面上大量的知识课程,应该明白我为什么称它们为信息产品。

信息产品本身没有错,就像微软开发了OFFICE软件,如果不算获客成本,这种可以复制拷贝的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也是大部分人没有养成给软件付费习惯的原因。

我们撇开知识产权本身的价值不谈,在互联网时代,讲师备完课,给线上的一个人传播或者给线上的一百个人传播,他所付出的成本有何差别么?如果没有课后给每个人批改作业的环节,毫无差别。

从一个人到一百个人,讲师不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力,备完课,劳动就结束了。如何复制粘贴得更精美,如何让用户的体验更完美,如何利用裂变拉来一百个人甚至一万个人听课……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这都是产品经理在苦恼的事。

如果不是唯一授权,这个导师还可以把授课录音或者视频放在别的平台上,继续由别的产品经理售卖。或者改头换面一下,包装成新的课程,继续售卖。

以前我们说有些专家到处讲座、走穴、赚授课费,讲的内容都没什么差别,甚至连PPT都改动不了几个字,那是贪婪,令人不屑。

那么在这个所谓的知识经济的大潮下,这些专家连走穴都不用“走”了,录好音、配好词、包好装,就安坐家中收钱了。

市面上充斥着大同小异的各种知识课程,请问到底有什么指导作用?请问戴了个“知识经济”的帽子,这些人就配讲什么知识了?

如果就是一个信息产品,运营者为了获得产品收益,无可厚非。做企业,当然是逐利的。即便在包装上耍花招、博眼球,在一定程度内,都是商业宣传手段。

大多数信息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甚至有的只是满足一下猎奇心,扩大一下眼界,根本起不到观察世界或者指导实践的效果。

但撩动受众的焦虑、夸大信息的作用,甚至戴上“知识”的高帽,这样的信息产品就和宣称“包治百病”的保健品一样缺乏良心。

5

我欣赏的知识讲解者

我是经济学专业,顶着个博士的头衔,似乎看起来也有些知识。你让我做一个信息产品,是可行的,但你让我讲知识,我自认为我不配。

并且,我还很可悲地发现,只要嫁接上了“经济”,比如“共享经济”、“知识经济”,最后必然是资本力量摧枯拉朽的红海和成王败寇、赢者通吃的垄断。

说远了。我很幸运地出生在大学教师家庭,求学至今也遇到过好老师,在我心目中,一个好的知识讲解者必须具备几点:

首先,他对知识要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深入浅出地讲授。他的知识链条是完整的,你随便打断他的思路问他一个问题,他也能迅速回到主题脉络来。这是他探索知识深渊的绳索,没有那么脆弱。

其次,他对知识的态度是尊重的。没有人能够掌握全面知识,如果他不懂,就一定不会为了面子甚至是为了忽悠而装懂,并且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去搞懂。因为,他对知识是诚恳的,做不到自欺欺人。

最后,他对学生的态度是尊重的。每个人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千差万别,他会愿意了解他的学生,会俯就身躯,用你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方式去讲授。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把信息倾泻而下,唬得你“高山仰止”般觉得钱没白花。

这大概是我作为知识爱好者,对所谓信息产品套上“知识经济”的虎皮、对所谓信息整理者戴上“知识导师”的高帽,不满的态度,以及对真正的“知识力量”,不灭的理想。

尽管这个理想,在这个时代,很渺茫。而我,又能凭什么,独善其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文会议|听课回响:诗意的课堂 卓越的课程——诸向阳老师《听风听雨过清明》课堂感悟
教师听课的基本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一堂好课的十条标准
哈大写的《情商》告诉我们什么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财富思维# #周文强#
思维方式:优秀的人都拥有的PDCA思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