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莱拉:一场良质的哲学漂流

莱拉是谁?

此刻的她,看起来既柔弱又天真,像一个金发的小姑娘,宽宽的颧骨,小小的俏鼻子,一张普通孩童的面庞,看着如此熟悉,让人自然心生爱怜。

《莱拉》是美国作家罗伯特·M.波西格完成《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之后为自己的思想体系画上一个美满的圈,这部续作就是《莱拉》。

如果没有看过《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其实并不妨碍阅读《莱拉》。主人公斐德洛从陆地上如同凯鲁亚克一般的骑行修理思考中脱离出来,在本书中走向一条船,他成为了船长驾驶船只航行在哈德逊河上,在途中他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女子“莱拉”,开始同行。

在书中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和莱拉相处的第一天中,斐德洛带来纸条世界,这个不同于河岸世界的思想体系,是从杜森伯里开始的,两人曾经在一九六六年研究印第安人,斐德洛认为印第安人是美国人语言风格的源头,所以也是美国人生活风格的源头。所以他挖掘自身的根,也就是印第安价值观和欧洲价值观混合体的美国文化,何以走向分裂。

马克·吐温,这个曾经漫游在密西西比河上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塑造了最可怕的反面人物“印第安乔”,这就是体现了马克·吐温自身人格上的分裂。汤姆代表欧洲人,哈克贝利像印第安人,自由是马克·吐温想要展现的主题,也是他对印第安人的理解。

作者波西洛的阅读和思考是极其深入的,在《莱拉》中,不管是社会人类学专家还是著名作家的作品观点,包括禅宗的思想,都在书中被旁征博引,成为作者思考的一个引子。从印第安部落到群山,回到平原,十九世纪的经典科学和科学观,尤其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观对人类文化发展方面也有负面作用,这些河岸世界思想体系的复杂割裂,让作者思考如何完善自己“良质形而上学”思想的命运。何为良质,先于定义,独立于并先于智力抽象的直接经验。形而上学,是可分的,可定义的,并且可知的。这样“良质形而上学”自相矛盾成为一个逻辑谬论。

《莱拉》这本书写作风格有着回归经典哲学的思路,书中充满了作者在路上的思考和沉思,从但丁《神曲》到歌德的《浮士德》,都是一个人的漫游,但丁可能会有女神贝特丽丝的指引,层进式推演从倾听古老文化的呼唤进而寻找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追求之路的答案,《浮士德》中的浮士德也会歌唱道:

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们心胸,
一个要想同别一个分离!
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
执扭地因执着这个尘世,
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
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经典作品中都是一种二元真理对立的结构,但到了《莱拉》这里,二元结构已经被打乱,变成了多元对立。在有着如柏拉图等希腊学者对话体的形式中,比如斐德洛和瑞乔等人、与莱拉的辩论对话,都是一种哲学的对话,探讨良质问题。全书意识流的思考,看似信马由缰,实际上是对话的延伸。到了斐德洛所在的时代,也就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原有静态固定的社会形态被打乱,社会思想体系进入到了混乱状态,这些都成为斐德洛的良质思想的触发点。

所以莱拉也是构建斐德洛思想体系的重要一环,从一开始的甜美女孩到拥有一张迟钝的脸,瑞乔口中的“粗鲁的莱拉”,莱拉是谁变成了莱拉有良质吗的问题。所有的理论思考都在关于一个叫作“莱拉”的高级形而上学抽象。

莱拉是美丽的、善良的,她会帮助小女孩,她会在黑暗中流下一滴泪来。

莱拉是被欺辱的,她是德莱塞笔下的嘉莉妹妹、珍妮姑娘。

莱拉是实用主义的,疯癫的,她是菲茨杰拉德塑造的黛西。

莱拉就是存放作者思想的美国文化,脆弱又割裂,混乱又自由。

莱拉聊到了童年青春引出斐德洛的梦,是书中难得的一段唯美动人的描写。梦的海底漂流,前半部分如那幅艺术史上最美的溺亡油画《奥菲莉亚》一般,斐德洛沉在清澈的洋底,水流温柔,内心宁静,这种灵魂的舒泰到和莱拉身心交融,是意识和肉欲天性的顺从汇流。

所以与《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相比,斐德洛已经意识到我们处在一个价值混淆的时代,《莱拉》的思想冲击更加剧烈一些,来自莱拉身体的慰藉、纽约的文化冲击、劣质道德观的辩论,让这次航行变成了一个疯狂的镜屋,所有政治、名声、金钱、欲望延续维多利亚的传统和价值之上。而维多利亚传统为社会良质带来了浪漫化的观念,但内在洞察力却没有。战争和技术发展把原有静态社会模式打乱了,从来带来社会价值的撕裂。所以二十年代后世纪孤独降临在世界的上空,人类走向了一个心灵监狱。从二十年代的心智主义到六十年代的嬉皮士,都是一种对现有社会道德的反叛和对抗。美国的道德模式的瘫痪,最终就会导致社会灾难。

发疯的莱拉最终又回来寻找斐德洛,这让斐德洛引出想要拯救莱拉的想法,然而莱拉跟瑞乔走了,在跃动之善和静固之善中,斐德洛冲破内心的宁静,更加主动去让自己行动起来,他会乐观认为莱拉,和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是走向跃动良质,发生的可能也是成长。

结尾的斐德洛拿着莱拉的娃娃将之放入大西洋,这一刻如同《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练习乾坤大挪移的武功,成功冲破七层境界,激发了自我潜能,找到了学习武功的真谛。

《莱拉》是充满希望的,结尾重新回到起点,回到美国文化的根源,完成了对“好”的求索。价值体系依旧混乱,但那个“好”就在那里,只需要人类突破自己向前迈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微信读书
西方哲学系谱图
哲学体系——从构成到生成
感受纯粹思想的力量
小诗:镜子与玻璃
道理与真理:中西哲学的内在差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