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老师原创:“形式”系列讲座之写作手法——象征
 

 象征在记叙文,特别是散文中是最常见的一种文学表现技法,但很少有人能给它下个准确的定义,原因是其含义过于抽象。这里我们借助《辞海》的原始解读,来讲解和判定象征手法。

   一.象征的内涵

   《辞海》解象征:借有形之事物以表现无形之主观者,谓之象征。其含义就是——借助有形的事物,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识、主观思想,称为象征。其内涵的核心有三点:(1)以有形表现无形;(2)以客观表现主观;(3)书写客观是手段、是途径,终极目的是表现主观意识、主观思想。

   二.象征的类型

   (一)本来象征。事物的外形与它表现的主观意义没有联系,外形不能表现某种思想意义却被规定代表某种意义。例如用十字架象征基督教。这个有形物体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者某种偶然,被约定或规定代表某种意义并从此被继承下来。就像天地命名一样,当初给我们头上的浩渺空间定名为天,给脚下的山河土地定名为地,所以今天才有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如果当初定名,上面的为地,下面的为天,今天我们就是——头顶大地,脚踩蓝天了。一言以蔽之,这种象征就是人们规定某个有形事物,代表某个特定的主观意义,事物的外形和意义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二者的联系是人们硬性规定下来的。

   (二)讽喻象征。有形事物的行为思想和人的主观行为思想是完全形同的,就是借物喻人。借物喻人也是一种写作技法,但它是象征的一种。要表现人,作者不直接些人,而通过物的言行、结果,表达人的思想、认识。如寓言童话。物和人的行为、思想具有高度一致性,如典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借助螳螂、蝉、黄雀的关系,表达的进攻方——吴国、被进攻方——楚国和可能在背后等待时机进攻吴国的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要表达的主观思想是:不要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潜在危机,否则必将自食恶果。寓言、童话都是这种类型的象征。

   (三)高级象征。借助事物外形的独特性和事物对人的视觉感官的刺激性,来表现人的主观思想。借助事物外形的独特属性,表现人物主观世界的独特属性。例如借助事物外形的正直,表现人物性格的正直,借助植物生长的葱郁,表现人的生命力旺盛,借助植物抗击风霜,表现人物精神的不折不挠,不屈不服等,就是典型的高级象征。托物言志和借物咏怀就是高级象征中的具体形式。

   (四)情调象征。运用浪漫主义想象,和人的主观强加,赋予事物某种本来没有的“形”,以表达作者要表达的含义。这种类型是典型的反现实主义作家经常要用的一种技法。作者笔下事物之“形”本来是不存在的,是作者强加给事物的,因此,写出来的东西,很少有人能读懂,现在也极少有人用这种象征写法。这种写作方法来自法国,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拉尔麦、魏伦、梅德林等。

   三.修辞与写作技法的区分

   象征,既是一种修辞方法,又是一种架构全篇的写作技法。二者的区别在于:只在个别句子中运用象征,则是一种修辞方法;大范围运用象征来表现人的主观思想,则是一种写作技法。例如一篇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公园门口的鲜花,在阳光下含苞待放”,文章主体部分写了一群孩子,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好事,文章结尾处与开头呼应,写了这样一段话:春风习习,园门口的鲜花艳艳地开了,沁人心脾的花香弥漫了每一个角落。这种只在个别语句运用象征的写法,是修辞意义上的象征——象征本体是一群孩子,象征体是一篇鲜花。而杨朔的《香山红叶》,则是全文运用象征,用多个点把红叶和老向导联系起来,作者运用的就不是象征修辞方法,而是写作技法。

   四.运用象征带来的艺术效果

   (一)凸显思想表达形式的艺术性。艺术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独特性。大多作者表达人的主观思想意识,都是通过直接刻画人物来表现,而运用象征,借助有形事物来间接表现人,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表现途径,和人们的常规方法截然不同,因此,象征的运用,一个重要的效果呈现,就是突出了人物思想表达的艺术性。

   (二)凸显主观思想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人的思想、认识是抽象无形的,运用象征,就把这种抽象的主观思想转化为有形的事物来表现,变抽象为具体,把人的主观思想、认识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

   (三)凸显思想的深刻性。运用象征,能够把人的主观思想,通过有形的事物表达的更加深刻。有一种说法说的非常到位——以有限的语言、有限的形象表达的是无限之意。

   (四)使抽象的主观思想更易于读者理解。人们难以理解的主要原因是内容过于抽象。运用象征,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的理性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实物,理解起来自然更便捷、更容易。

   (五)增强文章的文学艺术韵味和感染力。借助象征,以具体之物的外在物态,表现抽象之理,给了读者更大的品味、思考和艺术再造空间,生成了曲径通幽的艺术感受,使文章更富有艺术感染力,让读者读文章如听上乘音乐,读完之后,仍然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五.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的文章,指出作者在行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并结合文本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灯 

巴金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吗?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诲底。 

这些灯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思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附件:写作背景介绍

《灯》是巴金的一篇抒情散文,1942年写于桂林。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同时为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对国统区也加紧了进攻。桂林遭到了敌机的连续轰炸,城市变成一片火海,人民遭受着巨大的灾难。巴金愤慨于敌人的凶狠残暴,也痛恨国民党的反动和腐败,但他对抗战胜利仍然充满信心,他从人民团结一致,前仆后继的抗战中看到了希望,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灯光一样,得到安慰和鼓舞,获得勇气和力量。作者以象征手法,把对灯光的描写于作者的思想发展结合起来,表达了对人民深切的爱,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理解《易经》和《道德经》中的“道”
第349期 高三写作复习专题:从青岛一模考试看作文审题
意境、文眼、想像 ——漫谈散文写作
佛教强调不执着于相,才能接近事物的本质 佛教思想认为一切的“相”
象征的写作手法及解题思路提示
小说的主旨是作品的灵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