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物传奇】荆州玉文化探源三:玉覆面,楚玉与中原文化渊源的实证

【文物传奇】

荆山日暖玉生烟

荆州玉文化探源三:

玉覆面

楚玉与中原文化渊源的实证

张卫平


 

  荆州出土玉器楚墓的年代,主要集中在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早中期。有学者认为,这与荆州作为楚文化中心地位的背景是一致的。  

  从考古发掘的楚玉来看,虽然有着极其深厚、非常鲜明的楚文化特色,但由于其祖先来自于中原地区,因此典型的中原式玉器在楚地一直存在。比如,在江陵望山2号、秦家山2号等楚墓中,都有中原式玉器出土。不过,从出土的楚玉制作技术与造型上看,同样也透露出了与中原文化存在明显渊源关系的信息。

  

青白玉

战国早期

荆州熊家冢墓地出土

宽9.1厘米

高12.7厘米

厚0.4厘米

  龙身商度弯曲如U形、首尾向上内卷并靠近。长角呈截头状,角后有钩形鬃毛,目椭圆形。龙身饰不减地浅浮雕,卷云纹和蝌蚪纹各有十来个,余为谷纹。龙身附饰和凸饰复杂,共有四只凤鸟与筒化凤首,龙尾也为简化凤首形。以尾背上的倒立凤鸟最为具象,此凤喙为钩状,饰绹索纹颈圈,颈胸部饰一条纵向绹纹,腹背有鳞状羽毛,尾部有长翎三股,腹下有足。尾尖上凤鸟饰两条纵向平行线。此佩造型和线刻纹饰具有鲜明的楚式特征,浅浮雕纹中,卷云纹和蝌蚪纹较少。

  的确,楚族源于中原,楚立国初期的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一体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虽然异军突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但中原文化因素一直存在,楚玉也往往兼具中原与楚式的双重特征,这,可以从荆州市秦家山二号楚墓出土的玉覆面上找到证据。

  从荆州楚墓中出土的玉覆面,也是一件典型的葬玉,是为死者下葬专门制作的。玉覆面大小与真人脸庞差不多,出土时,覆盖在墓主人的脸上,正面朝上。

  令人奇怪的是,这件玉覆面是平面的,没有弯曲和弧度。平面的玉覆面是如何放在死者面部而不掉下来呢?经过认真分析,荆州博物馆馆长王明钦发现,秘密就在面具的四周。玉覆面四周有8个非常对称的小圆孔。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馆长,王明钦非常清楚地知道,在先秦的丧葬仪式中,一般先用丝织品制成丝质覆面,也就是“瞑目”,用来覆盖死者面部,然后将玉覆面缝制在丝质覆面的正面,周围的小孔就是供缝缀之用。玉覆面缝完之后,还要将丝质覆面的四角各系一块玉璜和玉佩,起到固定的作用。它们体积很小,与玉覆面是一套完整的组合。

  据《仪礼·士丧礼》载,周代关中及中原一带流行以丝质的瞑目覆盖死者面部的风俗。一些瞑目上面缝缀若干小玉片,组合成人面形象,学者们称之为玉覆面或玉面罩。

玉覆面

战国中期

长20厘米

宽13.9厘米

厚0.23厘米

荆州博物馆藏

  荆州秦家山二号楚墓出土的玉覆面是一件用整块大玉片做成的。其完整形态是把它缝缀在一块方形丝织品上,再在丝织品四角各系上一件小玉饰,入验时覆盖于死者面部。青玉,黑褐色,近似椭圆形。发、眉、髭用细线阴刻、耳卷云纹状,眼、口、鼻孔镂空,周边有八个小圆孔供缝级之用。出土时位于头骨左面部。

  玉覆面最早出现于关中周墓,后成为中原玉文化的一个种类。其主要特点是在丝质的目上缝缀若干小玉片,组成人的脸形。 

  

  玉覆面,是一种典型的葬玉,起源于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中原玉覆面,都是用小玉片缝缀在丝织品上,安葬时覆盖在人脸的五官之上。因此,考古界、学术界也将它们称作为缀玉覆面。目前中国出土的玉覆面,除了荆州秦家山2号楚墓中出土的玉覆面外,其他各地出土的都是由多块小玉片连缀而成。

  比如,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的玉覆面,由14块各形玉片组成面罩,分别代表人面的前额、眉、眼、耳、鼻、腮、嘴和胡须,合成五官七窍。形象写实,每块玉片上均有小孔,用于缝缀。其中,最大玉件直径10.7厘米。

  考古专家清楚地知道,中原地区的那种由小玉片组成人面的玉覆面,在楚地一直没有发现过。王明钦先生说:“玉覆面是一种典型的葬玉,起源于中原地区,在山西曲村晋侯墓地和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中,都发现了相当多的玉覆面。然而,中原地区出土的玉覆面都是用许多小玉片缝缀在丝织品上,覆盖人脸五宫。因此,学术界也将它们称作缀玉覆面。秦家山二号楚墓出土的玉覆面显然与中原地区的玉覆面存在着渊源关系。

  荆州秦家山二号楚墓出土的玉覆面,是用一整块青玉雕琢而成,长径20厘米,短径13.9厘米,厚0.23厘米,与普通人面部的大小一致。玉质黄褐色,平扁体,椭圆形,两侧雕刻出两环形耳。头顶上部用阴刻的半圈斜线纹表现头发,用细密的斜线纹雕刻出柳叶眉。两条阴刻的斜直线表现鼻翼,其上部和眉头相连。两耳阴刻卷云纹。用透雕的方式,雕刻出橄榄形眼,圆形鼻孔。鼻子和嘴之间用细密的斜线纹刻画胡须,造型十分生动。

  玉覆面出土时,考古人员还在墓主人头骨两旁发现了随葬的两件玉璜、两件玉佩和一件玉笄,它们与玉覆面应该是一套完整的组合。

  秦家山二号楚墓出土的玉覆面,其完整形态是把它缝缀在一块方形的丝织品上,再在丝织品的四角分别系上一件玉璜或者玉佩,下葬时,覆盖在死者的面部。

  特别有趣的是,这件玉覆面的面部轮廓为上宽下窄的瓜子脸,头发、胡须都是中分式,与荆州楚墓里出土的木俑非常相近。考古专家认为,这应当是楚国工匠以楚人为蓝本,参照中原地区的玉覆面制作而成的,只是这种以整玉制作的玉覆面在中国玉器史上极为少见,应当是荆楚文化的独特表现。

玉龙佩

战国中期

荆州雨台范家坡墓地出土

长16.1厘米

宽6厘米

厚0.5厘米

荆州博物馆藏

  青玉。整体呈W形,龙首上卷回顾,无目, 上颌长大, 尖端略上翘,下颌短小,前端上卷与上颌相连,形成圆孔。龙背近似风字形,龙尾向上内卷。龙身饰减地浅浮雕纯谷纹, 龙尾饰三根细平行线。

  当然,这种独特表现”,让我们看到了荆州楚玉在造型艺术上与中原文化有着极大的差异的性。对此,华南美术学院教授皮道坚先生认为,“轻灵升腾的造型与辽阔深邃的空间感结合在一起的南方楚艺术,更多关注和向往我们头上的星空。而质朴、深厚、凝重的北方中原地区艺术和西方的秦艺术,则似乎总是看顾着我们足下的黄土,造型观念更多受写实法则的支配”。直白一点说,从玉器的造型上看,中原地区“中规中举”,而楚人则是“脑洞大开”。正如国学大师、近代考古学家王国维所言,“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远甚”。

  

  注:文中文物图片及说明均源自《玉魂国魂——荆州楚国陵园和贵族墓出土玉展》(杭州出版社,2018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博物馆藏玉器珍赏系列:江陵翘楚(下)
湖北荆州出土的这一件文物,堪称“国内唯一”,是国宝中的孤品
【每天美玉】——精美绝伦的灵魂圣器(4) 葬玉的演变
华夏遗珍_玉器35_荆楚古玉
第十五講:戰國玉器課題綱要(二)
战国楚玉精英:安徽长丰杨公楚墓高古玉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