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孝道
       《宋书·孝义列传》记载了几个尽孝道尽得过头的例子。贾恩的母亲死后,还没有下葬,邻居家起火波及贾恩家,贾恩和妻子号哭救火,邻近的人也来援助,终于保住了贾母的棺木,而贾恩夫妇都被烧死了。郭世道生下来母亲就死了,父亲续弦了一个老婆,世道事奉父亲和继母很孝顺。他十四岁时父亲又死了,于是尽心事奉后母,成年后就靠出卖劳力来供养继母。他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夫妻一起商议说:“辛辛苦苦工作来供养母亲,仍感觉心有余力不足,现在如果再养一个儿子,那所花费的更多了。”于是流着泪把这个新生儿活埋了。何子平的母亲去世他就辞官奔丧,每次哭丧都会昏厥,过一会儿才苏醒。这时正赶上大明末年天旱饥荒,加上战事耽误,所以八年不能把母亲的棺木下葬。所以何子平昼夜号哭从不断绝,呼唤母亲的声音宛如孩提时对双亲的依恋。他冬天不穿棉衣,夏天避开清凉处,每天只用几合米煮稀饭吃,不用有盐味的菜下饭。居住的房子破败了不能遮风蔽雨,侄儿伯与砍竹子茅草来要为他修葺,他不肯,说:“我葬母亲遗体的事没做完,孝道未尽,是天地间一罪人,这屋子怎么可以修复?”这令我想到《晋书·孔愉传》中两个小故事,余杭妇人在荒年中,卖掉自己的儿子,以此养活了丈夫的侄儿(显然她是个寡妇);武康有两兄弟,他俩的妻子都有身孕了,弟弟远行没回来,遇上饥荒年,不能两全,哥哥便放弃自己的婴儿而养育了弟弟的孩子。孔愉的侄儿孔严做地方官,褒奖这两人并向上荐举他们的义行。

       从叙述者的笔法看,他们是赞赏这种行为的,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叙述来宣扬这些人的孝道和兄弟手足情义。但是在今天看来这些行为不但已没有存活的土壤而仅有时代意义,并且它们蕴涵了一种很不人道的残忍,在严格的理学诞生之前几百年,它们已经偏离了儒家经典中的“孝”、“义”的原意,偏离了“仁者爱人”的宗旨,而具有杀人的性质。无论是“孝”还是“义”,都是以爱为前提的,都不主张对“孝”和“义”的对象之外的其他生命施以摧残乃至戕害,哪怕是实施“孝义”行为的当事人。且无论丧礼是为一个死去的人完成的仪式,就算是对在世的父母、兄弟的孝义,对他们的生命的供养、爱护,都不能以另一条生命为代价来换取。为了养一个人,放弃另一个人(晋朝武康的兄长)已属对生命的草率不负责任;如果还要杀死他,就无异于谋杀(郭世道)——很让人疑惑的是郭世道既然知道养儿子花费大,为什么还要让他降临人间?既然生下来了就有义务养育他,而他却采用了活埋的方式处理这个新生命。这整件事说明几个问题:其一,当时没有安全的人工流产措施,不能在知道后果的时候就终止妊娠;其二则是郭世道和史书作者都不认为新生儿是个生命,不把活埋婴儿看成一个严重的刑事案件;其三,郭世道对社会缺乏信心,他不认为自己能熬过艰难岁月把孩子养大——这个问题也正是历代类似事件中的关键。因为一个婴儿所需相比于一个成人简直太少,而他们都会选择放弃,而不是靠节省自己的开支来养育他,足以证明他们不认为这样的节省能够持续孩子不算长的成长期。社会的不稳定使他们对自己稳定的收入没有信心,因此孩子随着年龄日渐增长的需求便是一个风险。孩子在具有劳动能力以前是个纯粹的消费者,如果经济持续萧条,则随着孩子长大家长必须对自己的花费愈发节省。此时郭世道养继母就成问题了——一方面克扣自己的必需花费,必然没有充足的劳动力,也便不能很好的供养继母;另一方面如果连继母的花销也一同节省来养儿子,则他必将招致道义的谴责。总之两者都会令他不能对继母尽孝道,因此人们会认为他刻薄继母来养儿子,他都会背上“不孝子”的骂名。在普遍重视名声的时代,这个骂名将成为当事人终身的包袱,他就不好过了。因此郭世道宁可活埋新生儿来保全母亲。

      至于贾恩因为保护母亲棺木遗体而被烧死,和何子平为了没有安葬母亲而拒绝基本的生活料理,我想也是不值得表彰的。孔子说孝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但并没有说这“礼”必须豪华破费,必须刻薄活人的生活。居丧,需要的是哀,即使悲痛思慕至深也不能影响正常生活。死者已矣,哀痛发自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没有理由对自己的正常生活需求都大加缩减,那也是死者在世时不愿看到的。所以才有“毁不伤性”的说法。什么是性?食、色,性也,性即是饮食男女日常生活。哀毁不能伤害日常生活,可史家们却在宣扬那些因为居丧而生活困顿的人,这又居心何在呢?至于贾恩夫妇为了保护灵柩而送命,从任何角度讲都是不值得的,可经典作家们却把这类事作为模范,简直匪夷所思。

       因此可以说,历史的真实不一定是人性的真实。历史的真实包含着对生命的漠视的成分,包含者牺牲活人的利益来树立所谓的风俗的成分。在那些传教士的眼中,“礼”已背离了对日常生活的关照,不是引导和谐生活的航标;在他们心中已没有“仓廪实而礼义生”的原则,他们不认为礼这种上层的东西需要建筑在丰衣足食上,他们认为精神力量就足以支撑这个礼。对礼俗的无限拔高或许有“救焚拯溺”的初衷,但同时对人性的漠视和压抑则已经走向邪恶,我不能不猜测理学家们从沈约们那里得到过教益。

       所以鲁迅说中国历史是吃人的历史,还真难替中国历史找到辩护的证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孝经》译文
三寸金莲的慈祥继母
七律:古代二十四孝题图诗(平水韵)
张海红|我为孝子松斋公祖堂写祭文
孝道(八)
关于孝的演讲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