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寅恪先生的精神遗产

      這是我長期保持追索的一個話題:陳寅恪先生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有多豐碩。眾所周知的是,陳先生的摯友王靜安先生知天命之年自沉于頤和園昆明湖,而陳公的傷悼之情一再訴諸文字,從詩歌,到碑文,到散文,但是作為前朝遺老之後的陳先生,並沒有步王先生後塵。同樣眾所周知的是,己丑鼎革之際,傅孟真、胡適之諸公多方遊說,陳先生仍舊沒有離開這個父母之邦,也沒有應當局之邀,入座朝堂,位列仙班。僅此一點,已經應驗了陳先生在詩中引用傅青主詩自注的“不生不死間,如何為懷抱”。未從王靜安于地下,是為不死,草間偷活于嶺海,是為不生。這種現實的選擇和精神處境,在有關陳先生身世的“元典”如《寒柳堂集》、《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和《陳寅恪的最後20年》中記載甚詳。

      我個人認為,陳先生在歷次天地大變革之際的人生道路選擇,就已經留給了我們一筆豐碩的精神遺產。這筆精神遺產的豐碩程度,和他留給我們的學術遺產完全可以媲美。陳先生世家出身,其早年的求學經歷,其父兄為國為文化的苦心孤詣,都決定了他絕不會做一個個人主義者,絕不會為了個人利益而取媚邀寵;也不能用簡單的心懷天下來概括其心胸氣度,終其一生,陳先生是為中國歷史傳統而活著的,他頂住現實生活的貧窮和精神處境的困厄的壓力,筆耕不輟,這一點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罕見程度也是公認的。可以毫無疑義的說,陳先生這一點是可以上繼太史公而毫無愧色的——太史公當雄猜獨斷之主,身廢而筆不停,終成中國歷史開山之作,陳先生雖沒有取得如此成就,但也是囿於體制之弊,然而他這樣的選擇和堅持,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承繼了太史公(太史公也是繼承南史、董狐的史官傳統)而下的歷史學家的精神傳統,因此他作為中國歷史傳統的傳燈續命之人,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

      陳先生的故人馮芝生在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中,把陳先生和王靜安先生比為現代的伯夷叔齊。我覺得這樣的比擬是不妥當的。雖然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對比于王靜安和陳先生不“效力於”新政權,有相似性,但是伯夷叔齊二人餓死首陽山,除了聖人有“求仁得仁”的評價,別無建樹,相比于王先生中年自戕,陳先生獨立嶺表,于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之間,都是不可以同日而語的。陳先生晚年對於政治壓力的抗拒,和其中年對當朝鉅公的排斥是如出一轍的,和其父祖對黑暗現實的對抗,也是一脈相承的。這種抗拒,在現在看來,等於引火上身,其精神力量之宏大,與地藏菩薩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也是等同的。因此 可以說,陳先生在“不生不死之間”,用書生脆弱的肩膀扛起現實巨大的壓力,還在這樣的壓力下為我們留下豐碩的學術遺產,其精神力量本身就是一筆豐碩的遺產。

      將近一千四百年前,陳子昂在幽州臺說“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不難看出這裡有文人的自我放大和藝術的誇張。陳寅恪先生在人生,在中國歷史傳統上,也必定不會是空前絕後的。但是他對前賢往哲的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作為一筆遺產,必將成為後學的榜樣,照亮讀書人的心靈暗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穆談中國歷史人物3
《左傳》人名“武王邑姜”質疑
史記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廋詞》之“人名”謎說
道德与国运
王國維的「闕疑」精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