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打码时代

锦砖,发源于古希腊,建筑上用于拼成各种装饰图案用的片状小瓷砖。坯料经半干压成形,窑内焙烧成锦砖。泥料中有时用CaO、Fe2O3等作为着色剂,主要用于铺地或内墙装饰,也可用于外墙饰面。锦砖,还有一个更加通俗的名字,叫做——马赛克。

当年创造出马赛克的工匠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进入了20世纪后期,马赛克会活跃在另一个领域,在赛博空间里,一种将影像特定区域的色阶细节劣化并造成色块打乱的技术手段,因为最终会形成一个个的小格子组成的图像,被形象的称为“马赛克”,而实施这个技术的过程,也被称作“打码”。

打码这个行为,最初的目标是好的,一方面是将那些不该被广泛传播的东西隐藏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网络中保护一些人的隐私。但随着互联网开放程度的增加,内容的不断增多,似乎那些“不该看”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这时就暴露了一个问题,“打码”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更进一步来说,凭什么来决定该不该看,以及谁来决定该不该看呢?

如果最近去看一下娱乐节目,就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那些平时耳熟能详的歌,怎么到了电视上,就变了个味道呢,情人被唱作晴日,给我一支烟,被改成了给我一只眼,吻被唱成了问,仿佛在这些文字上,有一个“打码”的机器,用新的文字,盖上了旧的意思。

甚至在很多字幕当中,死字,都要加上一个双引号,变成“死”,生怕观众将这个隐喻,理解为真正的死。这些打着保护未成年人,净化文化环境旗号的打码手段,已经渗透到了媒体中的各个层面,从视觉,比如动画片对发色的要求、所有场合对纹身的遮盖等;到文字,如音乐的歌词、字幕等等。

其实,这种“打码”在大众传媒中并不少见,像是在很多西方节目里,一些“F”词会被“哔”掉。但在我们严格的审查制度护佑之下的传媒中,早已经没有了那些根本性的错误,如今却要在一些边边角角的图景上,都打上马赛克,文化究竟是越来越开放,还是越来越封闭了呢?

除了以文艺为主的文化传播中的马赛克之外,人们每天接触更多的,是“现实”的打码,这个尤其以新闻、文字内容为甚。发过自媒体文章的人,一定都遇到过文章审核不通过的情况,这时,为了将内容发出去,每一个作者都变成了一个“打码机器”,依照自己对审查制度的揣摩,主动的修改文章,在自己原本要表达的意思之上,打上一层马赛克,以图通过。

这个困扰,当然不仅是自媒体才有。很多官方媒体发布的东西,就像是一个个的谜题,难怪网友评论说“字数越少,事越大”,还有那些阶段规划、发展计划等等,仿佛在意图本身上都打了码,使人们只能在原本就不清晰的世界中,猜测背后的本意。

不仅如此,每一个公共事件,也都自动通过一次打码机,一些信息显露在外面,而另一些信息则被隐藏在马赛克之后。当所有的事实都被打上马赛克之后,我们就彻头彻尾的进入了一个“打码时代”。

某岛国一类著名的片子中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有马赛克的,一类是没有的。网友亲切的把前者称为“骑兵片”,而后者是“步兵片”,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马”。

没想到,渐渐的,我们都成了这个时代的“骑兵”,活在一层层马赛克前面,不断的去揣测、解码马赛克背后的事实和意图,在看似清晰的世界里,过着一种模糊的生活。

郭德纲经常在相声里,说于谦的爸爸怎样怎样,真的会有人会觉得于谦的爸爸会像郭德纲说的那样么。我们似乎也看到过这样的新闻,说某个孩子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分不清现实与游戏,或者看了蜘蛛侠之后,也尝试被蜘蛛咬,看是否能变异。

这个时候是应该是让人了解,郭德纲讲的不过是个笑话,影视作品和游戏不过是虚构么;还是去把相声里那些虚拟的东西去掉或者影视作品中有误导的东西都打码了呢。

显而易见,“打码”治标不治本,长期生活在打码的世界中,会导致诸多的的问题。

首先,在认知世界的角度来看,打的码越多,就会越在深度和广度上影响人的认识世界能力。

在一个人的认知世界中,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比如他每天接触到的现实,是一个层次,而在现实中他人讲的故事、影视作品里的叙事,又是一个层次,或者说,现实和虚构,构成了一个二维的空间,现实中也有自身经历和他人讲述,在虚构中层次就更加丰富。

但如果对于那些可能有误导的内容一概打码,就会阻断人们对深层次内容的挖掘,导致所有人的认知都在一个扁平的现实层里面。不仅如此,在广度上,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对于不是自己经历的事情,他人的经验,人们都会丧失一种理解力和判断力。最终人的认识就会变得又扁平、又狭窄。

人认识世界,一方面是了解,另一方面则是要在认识的基础上去实践、去改变世界。过度的打码,在影响了认识世界之后,也会对实践造成巨大的困扰。

最明显的就是“创造力”的缺失,比喻、幽默感、虚构能力,这些都是创造力的明显体现,如果在文化中,把很多本身有趣的东西打上了码,那么渐渐的,人们就会丧失这种品味,什么都要求直给,对于拐弯的东西,没有任何辨别,那么抱有这样思维的人,又会有什么创造力呢。

另外习惯了“打码”世界之后,人就会变得独断起来。比如在当前很多新闻评论中,有些网友就会说,美国现在就衰落了,因为啥呢,因为“盛极必衰”嘛。被打码培养起来的人,因为马赛克对现实的阻隔,而习惯性的忽视现实的证据,只会根据那些构成马赛克的文化要素,比如说一些约定俗成的内容,来去给这个世界下判断,最终会让自己的行为与现实脱节。

其实,人跟世界之间,本来就不是天然的直接关系。就像柏拉图曾经说的那个洞穴例子,我们都是被绑在现实中,观看真理在墙壁上投影的那些可怜的人,真理的样子我们只能通过这些影子去揣测。

在物理学中,这个更加明显,牛顿告诉我们三大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之间的运动关系,这原本自然的东西人类经历了数千年才发现,可爱因斯坦却又颠覆了牛顿的判断,让人类在新的视角下有了新的认识。

所以,自然本身就给自己打了个码,伪装在迷惑现象的背后。所以即便生活在一个自然和人为双重打码的时代,我们依然有能力去了解真相。

首先就要保持笛卡尔式的怀疑,对于一切接受到的东西,都要进行一个彻底的怀疑。其次还要有着康德式的理性,康德认为,虽然我们无法对所有经验进行统一的论证,但在理性中,我们至少有一些规则,通过这些规则,就可以对每一个现实的问题进行一个基本的判断。

比如一切变化都处在因果关系之中,比如一切同时存在的事件,都存在着彼此的影响和联系。即便是打码,也不是完全的黑暗,在马赛克的背后,依然有着事物本身的逻辑和规律,在冷静怀疑和理性反思之后,人依旧可以保持自己认识真相的尊严,以及在这个尊严之下,谨慎地扩展自己生存经验和践行自我创造能力的人生信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程精华|第十七堂课:催眠与创造力|斯蒂芬·吉利根
不要只会把书本放在孩子手中
名篇欣赏《马斯洛人本哲学(3)》
感官满足与偶像时代下教育的尴尬
为什么要打马赛克呢?
马赛克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邪恶的东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