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果希特勒被暗杀,犹太人该克制还是庆祝呢?

如果二战期间,希特勒被刺杀了,犹太人社群里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是狂欢庆祝魔头的灭亡,还是该保持克制和冷静,表示虽然对方是个恶魔,但暗杀这个行为就应该受到谴责。

如果再大胆一点假设,未来某个时间,人们已经掌握了时间穿越的能力可以穿越回二战之前,希特勒刚刚降生的时候,面对那个襁褓中的婴儿,是该下手掐死他,还是大发慈悲的放过他呢?

有一道著名的思维实验——“电车难题”,一条铁轨上有五个孩子,火车驶来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扳道岔,但那一边的铁轨上有一个女人,在一个女人的性命和五个孩子的性命之间,该如何选择?

这仿佛是那个经典的母亲和妻子掉水里了,该救谁的问题。实际上还可以让这个问题增加难度(亦或是让选择更容易?),就是如果这个女人是你的杀父仇人,这该如何选择,是救下五个孩子,顺便报杀父之仇,还是该保持公正的态度呢?

康德在其道德哲学中强调,撒谎是不道德的,人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不应该撒谎。但如果他的一个朋友,被人追杀,逃到他家里藏了起来,而杀手跑过来问康德,那个朋友在不在他的家里,康德该如何作答,是坚持自己的道德理念不说谎,还是看在朋友的情谊上,打破自己的道德定律呢?

从柏拉图开始,人们就希望获取真理,但却像苏格拉底所言,证明了自己的无知。人们说的都是意见,而意见需要某种判断才能发挥其效应。在过去,充当这些判断的有传统、有权威,也有某些宗教的规则。

可是随着传统和权威的持续消散和宗教的式微,人们不知道该去哪儿寻求自己意见的支持,反而变得愈发自大起来。其实这种大的背后,也隐含着无奈。既然没有什么能够判断我的想法的对错,那么我就是对的了。

尼采给这种情况冠以一个更加学术的名称“视角化思考”(perspective thinking)。他认为传统的价值体系的建立是独断的、任意的,其内容也是。当传统的权威开始瓦解之后,人们赖以判断的标准也受到了挑战。之前被视为真的一切,现在发现都有其视角,而相对这种视角,必然也可能存在许多具有同等正当性和富有成效的其他视角。

与之相对应的,著名的物理学家海森堡,也曾针对物理学里面的问题进行过类似哲学的思考,他曾说,“原子物理学最重要的新成果是认识到可以将完全不同类的自然规律应用在同一物理事件上,而不会引起矛盾。这是由于以下事实:在一个建立在某些基本理念上的规律系统中,只有某些十分特定的问问题的方式才是有意义的,从而,这样一个系统就有别于允许提出其他不同问题的系统。”

海森堡发现的测不准原理,使其同样认识到,即便是对我们所谓的“客观事实”,都必然有一种人类视角的参与,这个视角的背后,除了观察的角度之外,还有一系列的规律系统和提问方法,也就是说“客观”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客观”。这样一来,真理也就可能是相对于视角的真理。

回过头来,从结束犹太人的苦难的视角来看,希特勒被刺杀,绝对是值得庆祝的;但从人道的角度,从人类共同生存的规则和对人的尊重的视角来看,暗杀这个行为一定是要得到谴责甚至是惩罚的。

这样一来,是不是在不同视角下的人们,注定就无法就某一些问题达成一致呢?在这个问问题的方式下,得到的答案可能就是悲观的、肯定的,在没有一个独断的权威,无论是上帝还是所谓被发现的真理的指导下,人们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角,也会得出不同的意见。

那么是不是由此就得出一个结论——聚集在一起的人们的未来注定是灰暗的,因为人们无法就一些事情达成一致,必然会导致争吵甚至斗争呢。当然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除了人们无法达成一致之外,还想当然的假定了人们的头脑中,容不下两个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想法,一定要说服甚至消灭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这一点是存疑的,虽然人类历史上很多事实都证实了这一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也会这样。因为很多时候,判断一个人在智识上成熟的标志,就是他是否能让两个相反的观念,和谐的在头脑共存,同时不影响自己的判断和行动。

并且,人们聚在一起,最关键的并不是观点的一致,而是是否可以一致行动,或者放宽要求的就是是否可以互不干扰的行动。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提到了一个“难题”,一个青年人,究竟该上战场为父亲报仇,还是留在母亲身边更好的陪伴她?萨特给出的存在主义答案是无论我们做出什么选择,都要明白一点,我们是在为整个人类进行选择,我们在通过这个选择为人类创造一个行动的范本,只要我们确认我们这个行为可以成为被后人确定和参考的模板,我们就可以去选择。

或者用存在主义的基本论断“存在先于本质”来看,简单的说,人并不是一种先天就有着某种绝对特质的生物,都是在成长和行动中,形成自己的本质。也就是说一个人是谁、是什么样的,并不是源于他姓什么叫什么,源于他是谁的孩子和谁的父辈,而是他的所思所想,以及在这些想法之下的真实行动。

当然人们都可以通过争论,来确认自己想法的正确性,以及这些想法所导致的行为的善意。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想法和行为,并不是用来比较的,而是用来成为人所是的。有什么样的视角,就有什么样的意见,有什么样的意见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而这些视角、意见和行动,真正汇集成的就是一个人所是,一个民族所是,一个国家所是。

人们很多时候都在纠结应该做什么,是该宽恕还是该仇恨,但无论是尼采还是海森堡都为我们想清楚了这个问题,该与不该都是视角的差异,没有绝对的判断。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在自己所持视角之下的行动实施后,自己是否成为了想要成为的那个人,群体是否在这种视角之下,变成了想要成为的群体。

宽恕的行动,必然形成的是宽恕的人,仇恨的行动,带来的也是仇恨的人。争论观点可以,但意义不大,判断行动的价值可以,但也没有定论,最终呈现在世界上的是一个个的人、一群群的人,他们的行动以及可以判断的由视角所形成的本质。

我们先看看自己希望的本质是什么?然后再去做出判断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JBC5.12c 我们为什么崇拜伟大领袖
纳粹屠杀犹太女人照片 遇害者被剥光衣物(图)-军情观察-军事天地-新闻社区
希特勒为什么残害犹太人?看看你就知道了!
希特勒如何分辨犹太人?
#犹太人不堪史# #为什么希特勒要杀犹太人#
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