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生教我写作文”第一课:“有意”与“无意”之间

作文教无定法,我们很难按照某种既定的模式,按部就班地来训练、培养学生。我们教材就没有向我们提供这样的模板,即便是有,我们也很难,也不应该一板一眼、一步一趋地执行,因为如果这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觉得乏味的。平时作文训练有较大的偶发性,多是即景生情、见物起兴或是有感而发。不能完全否定这种方式,因为它不必每天照葫芦画瓢,具有新鲜感,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但也不能忽略它的缺陷——缺乏计划性与目标性,有点像散打。

如何才能将二种方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游刃有余,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呢?

我曾经给学生布置了这么一次作文:

一天,我照常在铃声响起之时走进了教室,竟发现:黑板没有擦。我问:“今天谁值日?”没人回应;再次发问,提高了音量,但仍无人搭理。

我有些生气!班上干部众多,却无人擦黑板······

良久,才有一个人,走上了讲台,在众目睽睽下快速地把黑板擦了······

事后我知道了原因:安排值日生的干部生病请假了!

我临时决定:全班以“今天的黑板无人擦”为话题写作一篇作文。

在写作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停留在事件复述、简单反思这一层面上。思想不深刻,文笔也很不给力。

但照常有少数学生给了我惊喜!

今天的黑板无人擦

徐雅菁

上课铃响,老师走进了教室。瞄到黑板上密密麻麻、七弯八拐、纵横交错的图案,眼里掠过一丝阴漪,脸上风云突起:“今天该谁擦黑板?同学们面面相觑谁呢?!

老师一看同学这种阵势,更加生气了,原本严肃的脸升级为严厉,尤其是那带电的目光,是高压的,让人退避不及。大伙儿纷纷垂下头颅,像正午晒蔫了的向日葵。

有人小声嘀咕:“今天安排值日的班长没来。

“安排值日的人没来就不擦黑板了吗?难道要让老师在这字上再写字吗?老师用曲着手指节背敲着黑板吼道。黑板像人的头被敲了爆栗一样发出了清脆的“嘭嘭嘭”声。

同学们还是一动不动,坐在椅子上呆若木鸡。

教室里静极了,甚至能听到下隔壁教室传来的七零八落的翻书声。

忽然,“吱嘎”一声椅子响,在连呼吸都骤停了的空间里,像长长的银刺猛然扎透了人们的耳膜。大伙儿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那位同学,碰撞出了束束电流,将他罩进了层层光晕之中。

只见他快步走上讲台,右手握着板擦使劲地、快速地擦着,左手有节律地划动着,就像是费力地单边划着一艘大船。白色的粉笔末像雪花一样纷纷落在他的手背上、头发上、衣服上。慢慢地,黑板下面部分扫荡完了,他就伸直手臂继续清理上边的。后来,他踮着脚也够不到了,就又连续地蹦了几下。露出衣襟下的裤腰,腥红的,但谁也没觉得好笑。

黑板上的字越来越少了,黑色的底儿越来越大了,好像一个辛勤的农民将丰收的谷物割下来,露出一大片肥沃待垦的黑色土地。这时,黑板亮铮铮的,晃花了人们的眼睛!

他掸了掸身上的灰,安静地走下了讲台。

举手之劳,我们为什么犹豫、迟疑呢?

创作手记:

我比一般人敏感得多: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景象,能嗅到别人闻不到气息,能尝出别人尝不出的味道,他们说我是个精灵。这次“惊悚”事件,让我的感官调到了最大功率:黑板的“花哨”、老师的狂怒、同学的惊恐无不让我过目不忘、入耳即闻。尤其是那矮个子博能临危的“壮举”

但为什么我不只写博能“救场”擦黑板,却花了那么多笔墨来写事件的细节感触呢?

首先是我的习惯,这也是兰老师向来的主张——以我手写我心,让真情自然流淌。不必为了追求道理的深刻而放弃对真性情的表达。因为这二者并不矛盾。

其次,我觉得此事的道理很清楚,关键在于如何表达。感触的真切,有助于读者对道理的接受。很多作文不为人接受,不是所说道理没有道理,而是表达有问题,表达的问题,往往在于缺乏真切之感,缺乏真切之感,常常在于没有细腻的表达,没有细腻的表达,恰恰在于没有细心的感触。这恰是我的特长。

小学阶段,老师常说我的作文,真切、细腻,立意主题稍欠,希望我能怎样怎样。我嘴里应承,但心里拧巴,为什么一定要去拔高呢?拔苗助长断然不可行,自个儿提着自个儿的头发就能长个儿?

最后一段,是我在立意上的进步。

今天的黑板无人擦

苟月舟

这真是黑色的一天!

先是主管的班长被扣分,又是值日生被罚,最后所有人都受到了牵连!而且罚得很惨。可怜了我前排的L君,唉,“双重身份”,“双重保护”变成了“双重打击”!又扣分又被罚,人间悲剧啊!令我们始料不及的是,万分期待的周记题目也要因此被替换:全班反省。

原因只有一个:今天的黑板没有擦。

今天晚自习,同学们待在教室里。黑板上已“繁华似锦”,却无人理睬。普通同学,不管;班干部,不管;做清洁的同学,还是不管。于是乎,这个大花园一直繁茂着,老师看到了,结果……

非假日,非特殊情况,政府人员齐刷刷地坐在办公室里。某群众已奔波数日,却无人帮其解决问题。民生局,不管;再就业中心,不管;残疾人服务中心,不管。于是乎,问题再那里,雷打不动,结果媒体曝光,市长知道了······即刻,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次后果是,有人被罢免及降职。而且全市政府人员大整顿,以示警醒。

绵绵细雨,病童在家里。因为贫困,无人愿意为自己治病。XX医院,不管;XXX医院,不管;XXXX医院,还是不管 ······

最后无人关注,也就没人受罚或降职,最后病童变成了一座浸透泪水的小小墓冢。

这两人的命运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呢?

黑板上的字已然擦去,心灵的阴影呢?

每一个人,都应记住:

今天的黑板没有擦。

创作手记:

我不想写得与别人的一样。

我知道绝大多数同学都会简述事件,然后简单评价,草草了事。在观点上固然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文章也一定得不到老师表扬的。因为这个兰老师,他苛责得很:不仅要求文章观点正确,还会要求思考深刻、表达新颖的。怎么才能超越众人的思考水平呢?

我记得兰老师说过:人的两只眼睛,要一只眼睛向内,一只眼睛向外。向内关注书本与人心灵,向外的关注社会与自然。

对,我要运用我的第二只眼睛联系现实来突破。

我们班的新闻点评节目“大话天下”,曾多次讨论过两件类似的事,一件是有媒体关注,遂引起了领导的注意,事情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一件是无人关注,遂无果而终。这是不是说明,我们国家“人治”的痕迹还很深呢?

我的思路打通了!

但要不要把我的思考和盘托出呢?

兰老师还说过:作文要有文学味,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用巩俐做广告“曲美”呢?一是因为巩俐凹凸有致的曲线,(说到此,他总是嘴角微微有笑意,我们笑,他又总是说:爱美之意,人皆有之)二是因为曲径通幽是中国的传统美学。不能太直白,要含而微露。

于是我决定:冷静地陈述三个现象,尽量不直接地议论,把我思考与观点科学地藏起来。让兰老师饶有趣味地去找吧。

班主任反思:

这是一个人人都是干部、班长就有27个之多的班级,观念不可谓不新,分工不可谓不细,但为什么还有这等事发生呢?结论只有一个: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十全十美的。分工明细,能做到人尽其职,但也可能会因为某一个环节出了差池而影响整个班级的正常运转。这是一个意外,这也是一个必然。我们可以考究管理制度的盲区,更可以去追究学生的缺乏主动性。两点反思:一是完善制度,增加班长之间的协调、合作制度建设。二是教育学生:任何制度都是不会是完美无缺的,关键还是在于人的思想意识;制度是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的,制度不能是工厂的工艺流程,它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补足。

记者的观察:

眉  题:初一年级班主任尝试赏识教育  一个班60名学生全部当干部

正标题:值日生请假 27名位班长无人擦黑板

——《重庆晚报》

教师的收获:

比较一下,我们会发现:学生的作文与教师的反思、记者的观察大大不同。说实话,我布置此文,更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对此事进行深刻的反省,思想教育目标远大于作文教学训练的目的。但是学生的思虑远远超出了教师的初衷,这就是教学中的“无意”,当然在作文训练中还存在着更多的“有意”。

现实的问题是即在写作之前,我们是否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或是命制作文题目时给予学生最充分的提示呢?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这种“无意”是否会影响训练的效果呢?这次的“无意”,从某种角度看,成就了学生作文的成功。但是不是每次“无意”都能给学生留足空间,既没有禁锢思维,也没有僵化头脑,只活跃了思维、开拓了思路呢?会不会因为,“无意”指导而无法开启学生的思路呢?我们必须要明白:“无意”不是无作为。

其次,我们还要弄明白:“有意”为之是不是也会有负面的影响呢?写作之前,教师给划定了范围,确定了角度,固定了思想,学生还有多少自由的发挥的空间呢?揣测一下我当时的心态,我是教师,还是语文教师,但我更是当事人,情绪激动,我的思想认识会在哪一个层面呢?更多地要求学生做思想上反省,很难从写作角度、思路上予以点拨。这时的指导应视为无效指导,甚至是错误诱导。这样的“有意”指导还是少些的好。因为我们不无尴尬地发现,每次讲得多,提醒得细,反而没有几篇佳作,只给题目让学生随便写,还不乏佳作。足见教学技法可能只对平庸者有“实用”,对高手可能只有限制作用。

第二篇文章的思虑显得十分冷静与成熟,能将一个普通的“黑板无人擦”事件与社会中种种现象联系起来类比并探究其原因,实在是超越了一名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在布置作文之时,至少要达到这个层面。这也是需要教师“有意”引导而学生“无意”达到的或是教师“无意”留白而学生“有意”实现的高度。

我们是能否强求所有的学生都要站到更高的点来俯视这些现象吗?当然不能,学生能生动地记叙此事,又何尝不可呢?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师、记者等大人很难再以学生的心态体验并认知此事了,当然也很难再把文章写得妙趣横生了,而只能以一幅可憎的严肃面孔示人。

我们是否比孩子们少了一些童心,因而也缺了些童趣呢?我担心的也正是在教师刻板的改造之下,学生会童心渐失,终归暮气横秋。教师是不是有责任去保留学生那一份难得的童真呢?这是不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勉力而“有意”为之的呢?

第一篇文章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敏感、细腻。教师的眼神,学生的感官以及心理反应,无不给人以真切之感,无不给人以生动之感。这也是作文美学中与理趣之美相对应的情趣之美,也是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当然也应是教师应“有意”为学生保留并弘扬的。

综上所述,每一次命题都要思虑周全,“有意”到家,实际上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的(因为一方面,思虑不可能周详到这等程度,另一方面还要为学生“无意”而获而留有空间)。但至少教师在选择话题或命题时,应有一种职业的直觉,即对题目是否存在挖掘价值和创造空间做出快捷而准确的判断,从而加以选择。

同时,教师在布置作文训练之初“有意”的设计、导引是十分重要的,但“有意”也应只是素材的指点、思路的拓展、立意的点拨;“无意”可能会让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无意”也不能失去应有的、重要的创造性开拓。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有意”与“无意”的关系及比重,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成就学生的写作。即要做到有心栽花,花即盛开,无心插柳,柳亦能成荫。

这是此次学生作文给我最大的启迪。

(原载《创新作文》2011年第1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相机诱导,寓教于“事”
(3)班规班约
净月第一实验学校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十个点
初二(4)班学生个人月量化考核的评分细则
班主任工作:给班级管理分组
一套好的班级管理办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