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纪录片越来越受人欢迎 ——真善美的完美结合

鸡肋

小时候不知道什么叫纪录片,感觉它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

那时全县就一部电影机,一个乡一个乡轮着放,非要一年半载才能瞧上一回。所以轮到在本乡放影,那便是众人的节日。七里八乡的亲戚朋友都会闻讯而来,电影客观上促成一次又一次欢乐的家族聚会,吃啥不重要,只要有电影。通常是在学校的操场放影,只有那儿场地最为宽敞。夜幕降临,人们就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汇聚。扛着板凳,拎着水壶,或摇着去暑的蒲扇或提出取暖烘笼(炭盆),扶老又携幼,络绎不绝,前呼后应,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少有人买得起电筒,多数人或打火把或提马灯,远远望去,像一条条或明或暗的游龙在山间蜿蜒。

大老远就听到了扬声机在闹腾,但人们并不着急,因为那是正片开始之前那半个小时的“加影儿”。加影期间,整个场院,说话的、吃东西的、追逐打闹的、上厕所的,人潮涌动,人声鼎沸,就没有一个人在认真观看。

后来,每个乡都有自己的放影队,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场院,抑或在田野山冈播放,也都是要加影的。但都只能在正片之前放影:最后放,绝对无人喝彩,夹在中间,人们会骂娘的。

当时不知贺影的那玩意儿叫啥名儿,现在知道了:纪录片。为什么如此不受人待见呢?

首先,从内容上看通常都是些如何“防治病虫害”“嫁接果树”“科学养鱼”“优生优育”的科普片,缺乏吸引力。

其次,片中少有人物,即使有,也是面无表情一张扑克脸,通常没有自己的语言,由人旁白,平铺直叙的,一点感情也没有。

最关键是缺少起伏跌宕的故事,一点刺激性也没有。怎比正片有尖锐的矛盾、激烈的冲突、惊险的打斗,亲和力的强弱判然,观众是用脚的快慢来行使自己的选择权的。

香饽饽

曾几何时,几经变幻,纪录片又成了人们纷纷追逐的对象。在人群中做一个正式的调查,你惊讶地发现:最受欢迎的节目就是纪录片。尽管不少人平常追逐无聊的肥皂剧,但静下心来细思,唯有纪录片的品质不容质疑,也唯有推崇纪录片才显得自己不同流俗。

最早获得成功的就是《动物世界》,这是一档引进节目,赵忠祥老师的解说让它魅力倍增;继而《八千里路云和月》,是由台湾凌艺制作并主持的第一个介绍大陆风土人情的电视节目;再后来是《话说长江》,是央视上个世纪80年代最受欢迎的纪录片,也是中国纪录片的高峰。浓笔重彩、翰墨华章的解说词,虹云和陈铎两位老艺术家绘声绘色的解说,长江两岸的旖旎风光,以及长江从古到今的传奇故事……还有那首脍炙人口的《长江之歌》,教人回肠荡气。近年的《舌尖上的中国》《故宫》等更是掀起收视狂潮。中国美食不仅引得全天下的饕餮之徒馋涎砸肿了脚背,也展示了中国的日常饮食的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宫闱内不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勾起了所有路人的好奇心,触摸历史跳动的脉搏,感悟众多精英人物的命运,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见证故宫百年大修的整个历史过程。于是,有人惊呼:“纪录片的春天终于来了!”

纪录片是如何麻雀变凤凰逆袭成功的呢?

首先,关注视野拓宽了。以前的导演关注的仅仅是科普那点事儿,现在的视觉遍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时事政论,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性质与新闻片相同。如报道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的《历史的纪念》;报道传奇团队——中国女排比赛的《拼搏》;试图说明为什么美国会成为仇恨与恐怖活动的目标,为什么美国总是很容易就卷入到战争之中的《华氏911》等。

历史史实,再现历史事件。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须准确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违反历史的真实。可以运用历史影片数据、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进行拍摄。影片应具有文献价值。如《大明宫》、《两种命运的决战》《淮海千秋》《晚清变革复兴》等。

人物传记,纪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与一般时事报导片或历史纪录片的区别在于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不可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如解读苏东坡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的过程,同时,辅之以当今最新的苏东坡研究成果,再现一个最丰富、最接近本真的苏东坡形象的《苏东坡》;如介绍二十世纪黑暗中国为数不多的睁着眼看世界的伟大文人鲁迅的《先生鲁迅》;以毛泽东一生所经历的革命历史事件作为背景,展现了毛泽东独特的人格魅力的《走近毛泽东》等。

人文地理,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如利用特殊的微观摄影机,向人们展示了森林里、草丛下放大了无数倍的昆虫世界的《微观世界》;如讲述了候鸟南迁北移的旅程,讲述了候鸟如何在大风沙中寻找出正确方向,在冰天雪地中保护自己,历经了危机重重,只为了寻找一个温暖的地方生存的《迁徙的鸟》;如用影像纪录并珍藏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全面地向海内外观众讲述中华古老手艺的历史和传承故事的《留住手艺》;如一次对我们的行星——地球的根本的、彻底的研究的《地球脉动》等。

生活实录,记录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况及状态。有别于其它纪录片的,内容完全是不需要演员参加演出的,而是反映了活生生的真人与真事。如《我们身边的三十个细节》,选取我们身边的细节,描摹中国大变革年代的《清明上河图》勾画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记录一群在故宫中默默无闻却以兢兢业业的人;如《小面》,通过一种食物,展示人们的生活的多姿多彩。

专题片,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如展现我国的伟大成就的《大国工匠》《超级工程》《世纪工程》;如表现祖国大好河山的《航拍中国》《美丽中国》;如反腐倡廉的《永远在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巡视利剑》等。

其次,表现形式变丰富了。以前的纪录片只有图与旁白,现在还有人物的表演。如《大明宫》,大大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每集5分钟以全新视角认识读懂中华文化。开创了文物纪录片的全新形式,用更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方式,向更多年轻人、历史文物爱好者打开文物传奇、历史探索的大门。

秘术

在声画兼容的纪录片视听空间里,画面的主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声音语言,特别是解说词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它对纪录片画面中上下的穿缀、历史的阐释、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情感的抒发、意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纪录片的旁白也叫解说词,在风格上接近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诗情的注入。简洁凝练、优美流畅、富有幽默感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解说,不仅能表达创作者的情致和感悟,传递画面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信息与感情,还能让观众获得美的享受。传统艺术创作十分注重写意,讲究意境。纪录片解说词有了“意”的加入,会很有韵味。纪录片通过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对社会深度的洞察、对人生理性的思考,揭示出一种超乎现实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

《奇妙的微观世界》,没有故事情节,没有字幕,也没有解说,全靠画面本身来诠释。小小的昆虫,经过放大的镜头重现在屏幕上,竟是那么宏大,那么神奇,那么幽默。这是特例,且不属写作研究的范围。

经典的解说词示例:

随着温度的上升,冰雪消融了。寒冷的再度降临,又使水降成了冰。整个雪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溜冰场。北极熊一家也同样在与这个春天斗争着。为了重新启动她的适应系统,母熊在经历了这么久的进食后,重新开始活动。小熊们也在一旁走来走去。由于对刚才那场风雨依然心有余悸,小熊都躲在母亲那永远警醒着的庞大的身躯下。

(《动物世界》)

有场景的描述,也有心理的描摹,甚至有情感与情态的呈现,配上赵忠祥老师那厚实、慈祥的声音,那真是韵味无穷啊!

白天的重庆喧闹,夜晚的重庆热烈,这闪烁的亮光倒底是江上的渔火,还是天上的星星,一盏一点,盏盏点点。哦,这是自由诗,这是写意画,这是交响乐,这就是山城、雾城,是重庆的夜。

(《话说长江》)

是不是借鉴了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博喻、排比为美丽的山城夜色赋彩。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代伟人毛泽东。

(《走近毛泽东》)

简约而富有特色的人物概述,一下子就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

曾有学者推论,人类的历史都是在嗅着盐的味道前行。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

哪里是在写盐,写五味,分明在写人生、写社会、讲修养、谈治国!

“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

迁徙是宿命,幸福才是目的。

——雅克 · 贝汉 《迁徙的鸟》

这记录的是鸟吗?人也可从中受教的:“羁鸟恋故林,池鱼思旧渊”。

永远不要安于现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由崛起到衰落都有这一个共同原因。

(《大国崛起》)

孟子的伟大思想放光芒!纪录片的导演不仅记录历史、再现历史,更要反思、总结历史。

当没有了手工业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与沟通之后制作出来的物品,使用起来是那么的适合自己的身体,还因为他们是经过手工一下下地做出来,所以他们自身都是有体温的。 这种体温让使用它的人感到温暖。

——盐野米松 《留住手艺》

这是不是一种有体温的述说?温情让说理也变得很温柔,但力量无限。

它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仿佛是空气,是水,是阳光,是陪伴人一生的东西。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

地球的生命是45.6亿年,人类的生命是250多万年,它的生命是5 000多年。

它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泥版上,它在亚细亚海边的贝壳里,它在太平洋岛的石头上,它在印第安人的珍珠项链里。

它阳光,成就了一切的一切,让自由成为自由,让财富成为财富。

它冰冷,定义了今天的格局,让欲望成为欲望,让战争成为战争。

如果将人类生命的250万年压缩成24个小时,那么它伴随人类的时间不足3分钟。

人们知道它从哪里来,但不知道它要到哪里去。

它,就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货币。

——货币 《货币》

完全超越了说明文的呆板、拘谨,自由、灵动而又多情,充满魅力。

茶是一种人生。按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茶,是人,处在草木之间。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内心的态度。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拆字不仅是游戏也是哲思。

从前的日子过得慢,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正是我们被惯性和无明推得快速甚至踉跄的脚步突然让我们意识到,认真地慢下来是如此可贵。或许我们也都曾想成为那种“择一事、终一生”的人,但走着走着,现实却总想把我们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我在故宫修文物》

修文物的人是普通人,从事的也是平凡的工作,但这种纪录是不是对我们有非同寻常的启迪呢?

“对于我来说一部电影使用什么手段,它是一部表演出来的故事片还是一部纪录片,不重要。一部好电影要表现真理,而不是事实。”谢尔盖·爱森斯坦的话在更高的层面揭示了“真”的真谛。

“真正的纪录片应该记录时代的变迁,人心的希望与痛苦、失望与挣扎。”谈到自己的纪录片,资深电视编导、制片人夏骏说:“它们是个另类,我想传播思想。当下,电视观众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在本质上决定中国的命运,这个群体需要一些有知识传播含量和信息传播含量的电视节目。”

归结起来,当下的纪录片受人热捧的原因除了真实外,更有形式的创新、语言雕琢,还有思想的提炼、文化的涵养。其实这些原则也适合其艺术创作。

 (载《创新作文》2018年第1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型纪录片《故宫》
有关故宫的纪录片,你不能只知道一部“修文物”(附视频)
故宫100的解说词纪录片完整版
故宫导游解说词
[纪录片]故宫
解说词|纪录片《世界历史》(全100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