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要读《道德经》(四):所谓修身养性?

或许是从西周开始,“绝地天通”,专注于人的心性修养,导致中国此后一直缺乏对神的崇拜,也就没有产生大的宗教,即使是如佛教的引进,到了中土,也逐渐演化出越来越浓重的修身养性的味道。

在先秦诸子里面,虽然儒家高度强调修身的意义(所谓“修齐志平”序列),但是就心学的高妙境地而言,却不如道家,而如果庄子代表心学的顶峰的话,老子则是心学的鼻祖。

比如说,《道德经》第10章里有:“戴营魄抱一,能无离乎。”里面言简意赅地隐含了中国心学的深意。原文大概意思就是,灵魂和肉体应该保持一致,反之就是魂不守舍。可以说,人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烦恼,纠结,都是魂不守舍的问题。能解决灵与肉的合一问题,烦恼也就没有了。

这个思想,经过庄子,再到魏晋的转化,被融合到了佛教最为富有中国特色的一支——“禅宗”里面。

我们看一个禅宗故事:

说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小和尚问老和尚:您得禅以前都做什么?

老和尚说:得禅以前,就是挑水、劈柴、做饭吃饭。

小和尚又问:那得禅以后呢?

老和尚:还是这三样,挑水、劈柴、做饭吃饭。

小和尚:那得禅以前和以后有啥区别呢?

老和尚:得禅以前,跳水的时候想着劈柴,劈柴的时候又想着做饭。得禅以后嘛,担水就担水,劈柴就劈柴,吃饭就吃饭。

我们不妨仔细品味一下这段禅宗故事,是不是和上面说的“在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几乎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

实际上,《道德经》里面直接讲到心性修为的文子不多,但是老子贡献了中国文化里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心境:自然。

《道德经》里面直接出现“自然”两个字,其实也不多,一共就5处,在这里面,大体上包含了我们现代汉语里面对“自然”常用的两个含义:

一个含义是自然界;(第23章:“希言自然”)

另一个含义,则强调非强制而得到某种乐于见到的结果,含有自主、自觉、自愿、自动、本来如此,等意味。如: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17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51章)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64章)

那么,从修身养性的角度上讲,好比睡觉,我们现代人往往容易害失眠症,明明身体劳累了,却偏偏睡不着觉,就好像有某种东西,把本来应该袭来的困意,给截住了。又或者我们总是容易犯精神紧张的毛病,自己明明有那个水平,却由于紧张,发挥失常了。

那怎样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呢?

我们后面一起研磨《道德经》,倾听老子的启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您开悟前每天做什么...
让别人快乐是慈悲,让自己快乐是智慧
从唐初到清末,《道德经》的思想流传以及对心学的影响
修身养性学阳明
《道德经》原文 译文 提要 事例(第十六、十七章)
品读《道德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