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家解读《道德经》中“无为”的真正含义,珍藏好文

言坤解说《道德经》之7:美之为美(通行本2章,帛书46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原创文章

这章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圣人之道、处世之道、治国之道等,另外还纠正了世俗对【圣人】和【不为】这两个概念的错误理解,有点深度。只有理解了上章的内容,才能完全读懂这章。为了照顾新道友,言坤会重复上章的核心内容,一点点,不多。就当是复习吧。

【原文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先后之相随,恒也。

【原理】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通行本第41章,帛书本第4章)。

这个是道的核心原理之一,也是理解这章的钥匙,在上一章已经详细解说,这里只用例子讲解,以照顾新来的道友。

盛汤的例子。

我面前有个空碗,我准备用汤勺把锅里的汤装到碗里。汤勺空的时候,是初始状态,是开始,是【弱】,是【无】。装满汤勺,汤勺有了变化,这就是【有】。把汤勺里的汤倒进碗里,反复操作后,就会生成新的事物,一碗汤。这个新生事物(一碗汤),是从【有】这个状态进化而来的,所以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汤勺的初始状态【无】,是【有】的开始,这就是【有生于无】。

在整个过程中,汤勺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是一个循环往返的过程,是【道】的运动过程,所以说【返也者,道之动也】。汤勺要继续盛汤,先要把汤勺里的汤倒空,返回【弱】和【无】的状态,否则就不能继续使用,所以【弱也者,道之用也】。

弄通了这个原理,这句话就好理解了。

【解说】

一个群体,如果所有人的品行都一样,那就没有所谓的善恶可言,因为这是一个稳定的状态。但是当群体中的某个人为了一己之利、去强取巧夺别人利益的时候,恶行就产生了,导致群体的稳定状态发生变化,有了恶的对比,美就应运而生。反之亦然。

所有的现象,包括:美和恶、善和不善、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等等,都是在【有】变化的状态下生成的。

所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和【无】是前后相随的,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很多事情的发生是自己造成的。当事物健康发展的时候,是处在稳定的运动状态中的,符合道的运动规律,这时就不要去强行干预破坏这种平衡,否则就容易生变,会进化到另一个不利的状态。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原文2】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分解】这段话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必须要搞懂的,'圣人'和'无为'。这两个概念如果没搞懂,所理解的《道德经》都是跟老子的本意相反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解读《道德经》的时候会出现前后矛盾的原因之一。

先说说圣人的含义。'圣人'一词最早出自于道家,是道家的专用名词,被各家随意引用后,已经跟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言坤在此正本清源。

圣人,就是得道之人,没有第二种解释!

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大到无边无垠,小到没有最小、只有更小。道生万物,又蕴含于万物之中。

得道之人,跟天地之道融为一体,思维上没有自己,道就是我,我就是道,这叫神道合一,也就是精神和道合为一体。因为道是蕴含于万物之中的,所以圣人从内到外跟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跟任何物体没有隔阂,跟任何动植物没有隔阂,跟任何人没有隔阂;物体的立场就是圣人的立场,动植物的立场就是圣人的立场,万民的立场就是圣人的立场,此谓之【不仁】。不是没有仁,而是根本就没有仁的标准。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有道,万物有道,圣人有道,天地有道,道是相通的,何来的'仁'和'不仁'?换个角度来理解,一个群体,当大家都是一样的时候,何来的美和恶?何来的善和不善?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群里,万事万物都是因道而生的,不分彼此,何来的'公平'和'不公平'?何来的'仁'和'不仁'?

圣人知道,这世界本来就是相通的,所以圣人不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做事,不以自己的立场和标准来做事;圣人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万民的心就是圣人的心,万民的利益就是圣人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就是圣人的利益。

懂得了这个道理,很多东西你就看懂了。比如当国家健康发展的时候,圣人会去维护这种运动中的稳定,对内要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对外要保持平衡,避免因内外失衡而起变化,从而破坏稳定发展的局面。

言坤感叹:这就是道啊!

所以老子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理解了圣人是得道之人和圣人的所作所为,【无为】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无为】不是不作为,不是听之任之,不是中庸,而是不妄为,要遵循道的运动规律而为,这样才不会断送目前的大好局面,才能【无所不为】,这才是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也'。同样的,后面章节中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等等,都是相通的道理。

【解说】

圣人所做的事,是道的运动规律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因为圣人就是道,道就是圣人,所以圣人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和所作所为,只不过是道的运动规律所完成的事,圣人什么都没做,都是道在做,故圣人无为,非不为,无以为也。不言而教亦然。

换句话说,圣人的所作所为都是符合道的运动规律的,天下万物都因道而相通,是一个整体,不分彼此,圣人所为就是道之所为,道之所为就是圣人所为。所以圣人啥都'不为',都是道在'为';同时,因为道'无所不为',所以圣人也'无所不为'。

言坤说:如果还不明白什么是无为,那言坤就无可奈何了。

神道合一是第一进阶

【原文3】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分解】

何谓作?这个字也是理解错误比较多的地方。作,万物自然生长谓之作,兴起也。何谓兴起?万物欣欣向荣、茁壮成长。万物兴作、生长的时候,是健康发展的状态。

何谓弗?这个字的字形从甲骨文到现在几乎没变。中间是古代打仗用的标枪和弯弓,代表兵器;然后用绳子绑起来,表示战争结束不打仗了,兵器收起来不让用了,所以是限制、禁止、避免和不的意思。

【解说】

万物兴作、正常生长、健康发展的时候,这是符合道的规律的,所以不要让他返回到起始状态,不要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刻意改变这种状态。所以当万物健康发展时,要无为,不要妄为,避免因为有变化而进化到起始状态。

不管是人、是物、是事,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万民,只要是符合道的规律健康成长的时候,就不要轻易改变。

一个人有所作为的时候,要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状态,不要倚仗自己的作为去肆意妄为。当你恃才放旷、肆意妄为的时候,就有了变化,有变化就会进化,就会返回到新的起始状态。

比如一个人好不容易走上管理岗位,正是有作为的时候,那就要保持这种健康的发展势头,该做的就必须做,不该碰的就绝对不要去碰,而不要肆意妄为,不要轻易发生变化,否则到时打回原形那就后悔莫及。

茁壮成长

一个人有了成就,要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状态,不要独居其功,更不要狂妄自大;要知道,道是相通的,从刍狗到人类乃至天地,道无处不在,你的成功不是你自己的,而是离不开从社会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离不开周围环境包括政策和民众的支持,所以千万不要抱着你独居其功的想法,更不要狂妄自大,这样才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不会让环境剥夺你的成就,不会因为有了新的状态变化让你重新回到起点乃至一无所有。

言坤的所有文章都是原创,引用和转发文章及其观点,请注明'头条号言坤易道',或'言坤解道',或'言坤',含正面之'言坤'二字即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昆仑仙本与《道德经》原本的比照(26—55章,续)
人间正道是沧桑,《道德经》仙本与原本的比照(11—25章,续)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的哲学观点
老子《道德经》的几个主要观点
道家首次披露《道德经》的神秘,领悟道之奥妙,珍藏好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