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随笔

文学史上说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忧国忧民,但郭沫若说其实就爱喝酒这一点来说,杜甫一点不比李白逊色。

陶渊明的形象也是宋代人“塑造”出来的,尤其是苏轼。

女诗人李清照,大家都很熟悉,同样是宋代,同样有才情的朱淑真,却很少有人知道。可见其人其诗流传后世,不完全在于才情。

文学史的研究,更多的应该是“还原”。

十年前,我读文学史,为了考研,看的目的不同,收获也不同。

考上以后,又继续自己的“野路子”读书法,喜欢哪个时代,哪个作家选本,便扎进去,每有会意,便“欢然内怿”。全凭个人喜好,不受方法理念局限。英美文学专业的娟说,其实你的“野路子”(掐尖读书,在没读过文学史的前提下,先读了优秀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正路子,培养了纯正的文学品味。

现在重读文学史,有了全然不同的感受。撰写文学史的人,首先,要做到“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平理若衡,照辞如镜”,也就是说要对每个作家、作品、时代给予应有的地位和评价,尽量不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

“还原”,不是“塑造”。

不过有些大家,又另当别论了。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主持编写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便有意“重塑”文学史,给女性作家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前几天,画家说,中国人有一个毛病就是,明明自己很平庸,却总是喜欢指导别人。我发现我也有这个癖好。

我给小徒弟子涵改作文,说得很细,这里要这样写,那里不能怎样。事后,我觉得不对,这样就教“坏”了,我在“塑造”别人。孩童学文,贵在“兴发感动”(叶嘉莹语)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来自阅读,一定要“掐尖”读书,正如刘勰所说“器成彩定,难可翻移,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另一方面来自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大人也不用过多地干预,孩子的眼睛本来就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种还原。只要这种能力不丧失,文章便有永恒的生命力!字词反倒是末节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解读
想晋升成为领导,这四种软实力缺一不可,对照一下,你都具有吗?
作家,该给自己一个精确的定位
那年听诗人艾青聊诗
有些人认为,莫言将笔下的中国人描述得非常丑恶,你怎么看?
中国现当代作家怎样排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