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您有一份古代七夕攻略,请查收

牛郎与织女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南朝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最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是牛郎织女七夕遥相会的浪漫神话。

关于七夕的历史,可追溯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发展于唐代,鼎盛于宋朝。

清唐培华牛郎织女扇面,17.5x56.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景德镇官窑粉彩人物图盘

七夕的起源并非爱情,而是头顶的浩瀚星空

“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春秋命历序》

“牵牛”是玄武七宿的第二宿,那时候古人只是单纯的天象崇拜,还没有赋予牵牛星或者织女星那么多的涵义。

“夏季大三角”中的“牵牛星”与“织女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人笔下关于七夕的诗句,写的都是我们头顶之上的浩瀚无垠的星空。

乞巧节在唐朝迎来了十足的发展,因为当时的唐朝皇室都在欢庆乞巧节。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宋代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七夕节”这个名字正式出现在史料中是在宋朝时期,而且还把七夕节定为国家节日,每到七夕,当时的宋朝都城东京就陷入狂欢之中,异常繁华。

明 仇英《乞巧图》,纵27.9厘米,横388.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姚文瀚 七夕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

古人赋予了七夕许多浪漫的想象与期盼,关于乞巧的习俗,更是丰富多彩。

穿针乞巧

“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花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南朝 刘遵《七夕穿针》

传说织女的手非常灵巧,能织出云锦一般鲜丽的天衣。为了让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样的巧手,古代的姑娘们会在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看谁先穿过,谁就“得巧”了。

乞巧图  北宋·佚名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立轴 绢本 设色 162×111cm

明人仿仇英《汉宫乞巧图》长卷

绢本设色,纵 29.8厘米,横377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明唐寅 《画乞巧图》扇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陈祖章等 象牙雕《月曼清游》册七月景桐荫乞巧

现藏故宫博物院

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将五彩线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明代 郭诩 乞巧图

清 缂丝 《七夕图》 故宫博物院藏

喜蛛应巧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南朝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她们各自将捉到的蜘蛛放在小盒里,等到第二天清晨再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结网密为“巧多”或“得巧久”,结网疏则为“巧少”或“得巧短”。

喜蛛应巧图

投针验巧

“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

————清代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七夕中午,投针于水,借日影而验工拙,成花鸟云兽影,则为“得巧”;形似棒槌则为“失巧”。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册 七月 桐荫乞巧》,现藏故宫博物院

任颐 乞巧图 故宫博物院藏

清院本 《十二月月令图》之七月

拜魁星

这是学霸的过节方式。相传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事文,主掌考运,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一举夺魁”,所以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都要在七夕这天晚上祭拜魁星,以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珊瑚魁星点斗盆景 清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通高35.5厘米

什邡馆藏明代“魁星点斗”瓷盘

口径13.8厘米,底径7.5厘米,高2.8厘米

魁星画像 成都博物馆藏

晒衣晒书

“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东汉 崔实《四民月令》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七夕这天,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凤仙花染指甲

“武进县七月七日妇女采凤仙花染指甲、祀织女乞巧。”

————清代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男耕女织的古代社会,一双巧手对于女子来说,是家庭生产力的体现。织工主要靠手,而指甲则是手上最直接的装扮方式,借用凤仙花来染指甲,然后祈求织女赐自己一双巧手。

种生求子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借以求子。

供奉磨喝乐
 

“御街扑卖摩侯罗,多着红背心,系青纱裙儿;亦有着背儿,戴帽儿者。”

————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

在宋元时代的民间流行这样一句话:“捏塑彩画一团泥,妆点金珠配华衣。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在七夕节,磨喝乐不仅是已婚女子用来供奉的“吉祥物”,也是孩童们的玩具。

宋代名画《秋庭婴戏图》

两个小孩正在摆弄形似“磨喝乐”的小人偶

南宋 陈清波 《瑶台步月图》 局部

泥塑磨喝乐 宋 镇江博物馆

白玉持莲童子 宋 故宫博物院

白玉持莲童子 宋 中国国家博物馆

白玉执荷童子佩 宋 中国国家博物馆

因为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七夕渐渐变成情人节,送礼物、告白等花式秀恩爱让人眼花缭乱。

古人在秀恩爱这方面完全不输现代人。古人的浪漫,是刻在骨子里的美好,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苏武《结发为夫妻》》

西汉“长毋相忘”银带钩,现藏南京博物院

出土于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属江都王陵12号陪葬墓。两个半扇的内壁分别以阴阳文刻着“长毋相忘”四字小篆铭文。

墓主人是汉景帝之子江都王刘非的一个妃子淳于婴儿,这枚银带钩很可能是刘非送给淳于婴儿的定情信物。

动人的情话,隐秘的誓言,暗藏于这样一枚不起眼的银带钩,被淳于婴儿随身而佩,带入坟墓,似乎是希望死后也能,铭记跟爱人的约定,永世不忘。

明透雕莲荷鸳鸯玉钮,南城县益宣王夫妇合葬墓

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这对夫妇将这对玉钮一同陪葬,似乎寄托了前世今生的姻缘期盼。

清玛瑙卧莲鸳鸯,现藏故宫博物院

西汉早中期 居毋宗铭花瓣镜 直径18.4厘米 重量667克

藏于清华大学博物馆

铭文:居毋宗出游,欲见君毋由,襡(shǔ)私思憔忧。铭文为罕见五言句式,内容属于“妾之语”一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西汉中期 心与心铭草叶镜 直径13.8厘米

铭文:心与心,亦成亲。终不去,君从沱人。镜铭中女子用明志式的言辞向出行的丈夫深情告白,可见其真性情。

东汉 雅安荥经“中华第一吻”

唐长沙窑诗文壶,现藏长沙博物馆

诗文内容: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西汉 青铜合卺杯 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中

明  “子刚”款青玉合卺杯  高8.3厘米,口径5.8厘米

七夕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个流传了千年的节日里,我们与古人在同一片浩瀚的星空之下,享受古人带给我们的浪漫文化。

· 七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穿针乞巧拜织女,解锁古人如何过七夕
七夕,爱情以外
博物馆里的七夕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涨姿势!
七巧节琐谈
原来,七夕不是什么古代情人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