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10628记本月研修活动
本月的研修活动安排了三个环节:一是听鲁迅中学陈爱娟老师的教学设计案例,二是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同课异构,三是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郭吉成先生的点评和建议。
研修贵在坚持,坚持的前提是有记录。下面记一下本次研修的主要内容——
陈爱娟老师先是列举了不同版本教材的学习提示,通过老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新人教版部编教材在学习提示方面的比较,指出不同教材在引导教师的实际操作方面的特点,提供了教学设计的具体案例,指明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方向个人觉得,对组内老师的备课思考有所启发。
陈老师的讲座分为三个部分:单篇教学的设计,群文阅读的设计,整本书阅读的设计。由于时间关系,她只讲了前面的两个部分,希望以后能有机会继续向她学习。
在讲单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陈老师出示了《品质》的三种设计案例:
第一种设计围绕格斯拉兄弟的命运,以两条线索串起全篇,明线是竞争对手的打压,暗线是格斯拉兄弟命运的变化。其中,变化这个点又从肖像、店面、生意等方面加以展开,最后归结到思辨性发问“有人认为该因时而变,有人认为该坚守品质,你怎么看”上,分析小说的多样性主题。
第二种设计是反推提问法串起全文,从课文结尾的句子“他做了世界上顶好的靴子”入手,连续性的推理发问:“他”是谁?“顶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他做的靴子是世界上'顶好’”的?
第三种设计是围绕“守与变”和“立品”加以展开,哪些该“守”、哪些该“变”、小说中的“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最后归结到“鞋品源于人品,人品决定鞋品”的思想高度,对孩子们的思想做了一次十分有益的洗礼。
这三种课例平时我也经常使用。这里只举一个自己的课例——《谏太宗十思疏》的设计,我用的就是反推提问法串起来的⑴君主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⑵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境界?⑶怎样才能让四种能人发挥各自作用?⑷如何才能做到“简能而任”“择善而从”?⑸“十思”可以归纳为“五戒”,试着提炼出来。
在讲群文阅读设计的时候,陈老师主要讲了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运用。
关于聚合思维,陈老师指出其分析要看两方面:一是聚合明共性,二是对比知其情。她举了两组典型的案例——
第一组以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群文阅读为例进行解读。第七单元的五篇课文是《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赤壁赋》《登泰山记》,设计的主问题是“它们在情感表现上有什么不同?”然后又指出分析的三个步骤——
⑴拎要点,明情感,从“作者、原因、心情、做法、结果”五点进行比较。
⑵寻共性,品细节,分AB两个层次:A仔细观察表格,你觉得四人的共性在哪里?B他们如何在自然界中寻找宁静呢?
⑶疏情感,导启发,如:“从以上几位作家的遭遇,你得到什么启示?”经过论论,最后师生概括出五点:①每人在生活中都遭遇不幸和意外;②面对人生中的种种不顺,最好的消解者是自己;③途径是投入自然的怀抱;④最好的方法是独处,在独处中找回自己的灵魂,让心宁静;⑤坚信一点: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等待。
除了不同作家之间的“求异”比较,陈老师还举了同一作家在不同作品中的例子进行比较,如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与“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中的“雁”的对比、“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与“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中的“黄花”的对比,苏轼《明月几时有》《临江仙·夜归临皋》《如梦令·有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五首诗词中关于“归”的句子比较等。
在解读“发散思维”的时候,她说,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
我当时就想到了我在进行文学作品和古代诗文阅读时设计的“一文多练”训练,五十来篇文章、二十多首诗词的“一料多用”,花了我多大的力气呀,至少有两个月熬到夜里一点多。
陈老师指出,发散思维重在对已有信息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途径的推敲和思考,得出开放、多样化的答案,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还体现在敢于反其道而行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即注重逆向思维的训练,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
陈老师在解读“发散思维”时列举了三个案例——
A.针对某一题材,让学生择说择写,如苏教版“底层的光芒”,选用小说《品质》和散文《老王》,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来写,你还会选择哪些老行业?展现他们的哪一点?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剃头匠的辛苦、挑担换牙膏卖白糖者的小狡猾、划船卖蔬菜者水中救人的勇敢……
B.面对同一作品,言说评价角度和思路,如上完《荷塘月色》,问学生:如果由你来评价这篇散文,你会从哪些角度切入?结合下发的历年不同人物的评价文章和一些片段,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C.给小说人物设想结局,给作者观点提出措施,如:给翠翠设想N种结局,对待传统文化还有哪些态度?城市景观如何设计?烛之武退秦师的N种做法……
关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我在备课设计时也有深切的体会,考虑到本文写完会达四千字,为了压缩篇幅,仅举一例:上《变形记》时,我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题目——
小说一共有三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设想一下接下来情节会怎样发展,格里高尔会有怎样的命运,续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注意:①格里高尔的形象仍然要是以“虫”方式出现;②体现“荒诞”与“真实”相结合的特点;③叙述的腔调冷静客观,力求引人入胜。
结果有十几个学生的构思和设想令我惊奇,非常欣喜。我节选了其中的四个孩子(林锦鹏、印文笛、刘一泽、柳嘉禾)的作品,分四天发在本公众号上。
第二项活动是开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同课异构课,第一节是我在109班上的,第二节是冯茜老师在106班上的。
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三个方案——
第一个以“站”为关键词串起整堂课,设计了三个问题:1.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站”起来?2.中国人民怎样才能“站”得更挺直更稳健?3.为了让中国人民“站”得更好,同学们要做怎样的准备?
第二个以“逻辑性”为支撑串起整堂课,分三步完成:先解读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毛泽东对国家的发展大计作了怎样的规划,中华民族振兴的壮丽蓝图是什么;再解读逻辑,文章的三个主体部分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联;最后让学生就人物形象和民族形象写一段话,以验证表达的逻辑
第三个方案围绕“情感体验”组织教学,初读感知原文相关语句,二读以这些句子为例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其情感与语言表达是如何统一的,三读将情感表达出来,解读领袖和中华民族的形象,最后谈一谈你认为青年应如何将自我成长与国家发展统一起来。
备课审核时,我发给两位师父的是第二套方案。但是上课时用的第三套方案,结果说特这第三套方案还没有第二套好,建议我以后按照第二套方案上。以后上的时候,我打算将这三个方案整合一下,以两节课完成。
冯茜老师和我的第三套方案差不多。她先是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结构,结构梳理分两步:一是速读全文,概括各段的意思;二是再读全文,分析论述逻辑,设计的问题是“你认为还能分成几部分”。接着她引领学生勾连文章内容,设计的问题是:“围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作者阐述了哪些具体内容?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联?”最后,探究主题,问:“文中哪些语句点明或暗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该怎么表达?”应该说,作为一个工作才三四年的年轻教师,她的这节课设计得已经很好,思路清晰,逻辑合理,体现出良好的教学素养。
于我和冯茜老师在课堂上就学生回答进行的一些追问和生成的内容暂不多叙。
第三项活动,是郭特对本次活动做总结性评价,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郭特针对目前“非群不上,非群不讲”的研讨之风,说群文阅读当然要重视,要提倡,但不能轻视单篇教学,单篇教学是群文教学的基础,群文教学先要搞清楚单篇教学,不能一上来就搞群文教学。单篇搞透了,找到共点之后,提炼出一个问题或主题,群文教学自然就形成了。要知道,考试的时候,还是以单篇出现的为主。当然,群组合的考查形式以后也可能会成为常态,但这仍然脱离不了“这一篇”“那一篇”的“某一点”的考查。
接下来,郭特又说老师们在备课之前可能真的忘记了“问自己”这一环节。比如:备课备什么?无非是考虑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教才能最好。大致说来,主要有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思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支撑点的挖掘……就今天所上的这一篇课文来说,如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走过来的?这篇课文的人文任务是什么?……这些问题,如果老师们在备课前能够问一问自己,基本上都能设计出比较满意的课例。总之,要科学地、动态地、机智地追求教学的艺术,这也应该是所有老师不懈的追求。推崇一课一得,提倡主题式教学,不必面面俱到
然后,他高屋建瓴地指出两个方向:首先要搞清楚教材性质,比如选择性必修课程是研讨性的,体现高考难度和要求;其次要搞清楚单元性质,比如这第一单元是红色革命作品,学习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理解和热爱,进而为建设祖国准备好贡献自己的力量。——两个定位不能马虎。
接着他具体分析了这篇课文,比如要通过文章的学习搞清楚怎么样围绕观点来展开论述的,要合理地论述,就必须要有一个逻辑,这篇课文的逻辑是怎样的。
在具体评课时,他肯定了我和冯茜老师的课各有特点,说我们在整体设计上连贯流畅、逻辑合理。但是,如果要追求细节的到位和完美,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在分析语言的感染力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感染力在哪里,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词句告诉老师。比如第一段中的“所渴望的”四个字就不能粗放处理,而应有所挖掘,如“渴望什么”、“为什么渴望”,结尾时“发抖罢”的形象化表达有什么效果,最后“庆贺”三句,除了情感上解读,在逻辑上为什么这样排列;学生讲到整句就可以追问为什么要用整句;学生讲到反问就可以追问为什么要用反问,用陈述句为什么不行……总之,要通过具体的词句感受其中的情感,既然是分析语言特点,就要能够带领学生深入到语言里面去。
最后,郭特又结合《课程标准》和老师们讲解了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指出要以“语言”为立足点和归结,其它三项“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要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展开,最后还要归结到“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来。
总之,这一次研讨,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具体的消化和运用,还要通过后续的研磨来巩固提升。任何行业,打磨都是无止境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石之瓠》课堂实录及品鉴
语文老师如何用好统编新教材?温儒敏总主编的最新5点建议来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对关系
巧借题目做设计
语文课堂如何巧设疑问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论文5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