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曲研修第五讲 韵律 · 衬字· 一剪梅

元曲研修第五讲   韵律 · 衬字· 一剪梅

主讲:绝谷画蝶

上讲提纲:

一、元曲体制

二、宫调

三、元曲曲牌

四、南北曲谱

五、浅析〔南仙吕入双调·字字双〕

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曲体制的宫调和曲牌,这节课我们学习元曲的曲韵及平仄。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宫调、曲牌、曲韵、平仄、对仗、衬字六个方面。

曲韵:戏曲、曲艺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字音标准。我国各地剧种、曲种在读音、咬字、归韵、四声调值等方面都有一定规律,大致均以当地语音为标准,但在表演一些反映古代生活题材的剧目、曲目时,则酌用中州韵。

曲吕:犹曲律。 乔吉 《一枝花·杂情》套曲:“本待做曲吕木头车儿随性打,原来是滑出律水晶毬子怎生拿。”参见“ 曲律 ”。

曲律:戏曲名词。主要指写作和演唱南北曲时应注意的各种原则。如作曲的选字、造句、体裁、风格;唱曲的发音、归韵、板眼等。 时在南北曲盛行的基础上逐渐归纳形成。著名著作有 魏良辅 《曲律》、 王骥德 《曲律》等。

曲腔:唱腔。 杨暹 《刘行道》第一折:“我则听的语言勤,曲腔真,梦回明月歌声近。

曲目:剧本或歌曲目录。亦指歌曲和其他音乐作品等的名目。

曲剧:由曲艺发展而成的新型戏曲,有 北京 曲剧、 河南 曲剧、 安徽 曲子戏等。亦专指 北京 曲剧。

一、元曲的韵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曲牌有多种格式,加上元人主要以《中原音韵》作为押韵的规范,很多在当时属于同一韵部的字词,在今天读来根本不合辙,而今天读来合辙押韵的字词,在韵书里有不属同一韵。如何认识元曲的韵律呢。

    关于元曲的韵律,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只能根据同一曲牌的共性,总结出这一曲牌最合理的平仄韵律关系,这一方法虽难免有以偏概全的缺点,但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还是可取的。另外《四库全书》在考校词谱时同样运用了这一方法;在《四库全书》的提要中说:“今之词谱,皆取唐宋旧词,以调名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句法字数;以句法字数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平仄;其句法字数有异同者,则据而注为又一体;其平仄有异同者,则据而注为可平可仄。自《啸余谱》以下,皆以此法,推究得其崖略,定为科律而已。然见闻未博,考证未精,又或参以臆断无稽之说,往往不合于古法。”所以,初学词曲者完全可以自己考校曲谱,但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古曲范本和细心。

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 这一点大家在查阅《中原音韵》的时候,每个韵部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去,入。

1、平仄严格

曲的声律,从字调的类别到格律的安排,都发生了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语言的发展变化所致。北京三个多世纪以来都是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地区的语言逐渐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区的语言相融合,形成了新的语言体系,尤其是语音的变化更大,最突出的是入声字在北方语音中消失了,在古代曲学史上,周德清第一个对汉字四声中的入声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将入声归入平,上,去三声,使曲韵有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

但每类的具体字并不完全与现代普通话相同,入声字归平声时不归入阴平,只归入阳平,而普通话中,阴平也有古入声字,所以要确定曲的字调,不能完全按现代语音定,还得查《中原音韵》之类的工具书。王骥德说:"句子长短平仄,须调停得好,令情义婉转,声调铿锵。制曲时对平仄要求很严,仄声有时还要上去分明,不能代替,要严格遵守曲谱的规定。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 不过,从曲谱来看,阴平、阳平差别不大,没有必要严格区分。所以,我们在制曲时,不用去区别阴平和阳平。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是很明显的,但是去声韵的独立性却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

有些曲讽,最后一句不但平仄是固定的,甚至其中某字该用上声,某字该用去声,也是有讲究的。如〔落梅风〕,〔上小楼〕,〔夜行船〕,〔卖花声〕等曲的末句是仄平平仄平平去,〔正宫〕等调的尾声的末句是"仄仄平平去平上”等等。如果每句的最后两个字都是重声,曲律则要求避免重复,句末是上声,则其上一字要求去声,句末是去声,则其上字要求上声只有这样,才能使曲调和谐动听。  

 2、北曲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

上声和去声虽然同属于仄声,但是在元曲里,上声韵比较接近于平声韵。所以在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平声,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上声,如白朴的〔越调·天净沙〕春,第三句“杨柳秋千院中”,句末两字“院中”为“去平”这就是平上互代。

如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最后两个仄声字是去上,睢景臣《般涉调·哨遍》套数三煞"众人施礼数"最后两个仄声字是上去。此外,我们查看曲谱会发现,有的曲句末两字仅标明"仄上",这在作曲时,一般按"去上"处理;有的曲句末两字仪标明"仄仄",这在作曲时,一般按"去上"或"上去"处理。还有除句末两字外的其他句字,就不要求“仄分上去”了。南曲呢,该用入声时,就必须用入声字,而不能用上、去声代替。以上仍然是就用韵的平仄而言,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方还要限定仄声中的“上”、“去”。

3、元曲律句与非律句

曲句也有律句和非律句的区别.律句讲究平仄交替。 

(1)律句

  A.字音组合平仄相间,跟宋词没有什么不同, 很多曲牌与词牌一样,在字音组合上只有平与仄的区别。(这里要说明一下,“━”代表平,""代表仄,“”可平可仄)
    例如:如张可久的〔双调·水仙子〕

清泉翠碗茯苓香,  ┃┃━ ━━ (韵)

暖雾晴丝杨柳庄,┃┃━ ━━ ┃━(韵)

微风小扇芭蕉样。 ━┃┃━ ━┃(韵)

兴不到名利场,┃┃┃━ ┃━(韵)

将息他九十韶光。 ━━ ┃━ ━━ (韵)

夜雨花无恙,┃┃━ ━┃(韵)

邻墙蝶自忙, ━━ ┃━(韵)

笑我疏狂。┃┃━ ━(韵)

这首元曲中有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句,其中除个别字外,基本上都符合律句,具备句中平仄交替的特点,并且字音只分平仄,不必进一步再分上去。这一类元曲的字音组合,跟宋词没有什么不同,大家都熟悉了词,一目了然。
     b.字音组合平仄相间,但分去上。
    有些曲牌,其字音结构主要是平仄组合,但也间杂有去上组合。如王举之〔红绣鞋〕,此曲头一句最后一字曲牌规定为“去”,相应的曲文用了去声的“兴”,
 末一句最后两字曲牌规定为“去上”,曲文用了“露冷”,正是去声与上声的搭配。
  2)非律句
    元曲虽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是也不同程度存在非律句,同平拗句。

如:张可久〔小桃红〕:┼┃┼ ━┃━ 去(韵) ,池上芙蓉锦成片。

周德清[越调·斗鹌鹑]中的〔收尾〕:  ━┃━ 上(韵) ,宜将世情比。
张可久〔四块玉〕:┼┃━ ━┃━ ━(韵)   一点芳心怨王孙。
张可久〔一半儿〕:┼┃┃━   ━(韵)  枝上翠阴啼鹧鸪。

张可久〔凭栏人〕:    ━(韵)     小窗明月归。
马谦斋〔四边静〕:  ━┃━(韵)  黄橙绿醅,
 张可久〔清江引〕:┼ ┼┃━  去上(韵)   芭蕉雨声秋梦里。
贯云石〔清江引〕: ━┃━   ━(韵) 金钗影摇春燕斜,
卢 挚〔沉醉东风〕: ┼┃、━ ━┃━(韵) 题红叶、清流御沟。
 马致远〔落梅风〕:   ━、┼   去(韵)一声声、滴人心碎。
 贲()〔鹦鹉曲〕:┼  ━、┼ ┃┼       算从前、错怨天公。
 

二、再谈元曲中的衬字

1.什么是衬字?
     元曲最为典型的一个特点就是句中有衬字,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就普通说,这种衬字在歌唱时,应该轻轻地带过去,不占重要的拍子;尤其北曲就是如此。   

1:北曲〔正宫·醉太平〕落魄
        ·钟嗣成

风流(贫)最好,村沙(富)难交。(拾)灰泥补砌(了)旧砖窑,(开一个教)乞儿市学(xiāo),(裹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系一条)半联不断皂环绦(tāo), (做一个穷)风月训导。 

 这首小令的正调格式为:四(五)四(五)七四(五)七七七四(五),共8句。 但是,加上了括号里的衬字——(贫)(富)(拾)(了)(开一个教)(裹一顶)(穿一领)(系一条)(做一个穷)——使格式变为 五五九八十十十八,仍为八句 ,字数虽然变了,却仍然属于 北曲〔正宫·醉太平〕。

2:南曲〔正宫·醉太平

 此调为南正宫过曲小令,亦入南吕,小令套数兼用。有多种变格,平仄亦不同,也有〔换头〕格,作小令例平带用。亦有人于此调谱后附带〔小醉太平〕一调,据汪经昌教授考证系属唢呐腔,亦不入此例。    

《钦定曲谱》谱试为:平平去入△,去平平上去,上平平入△。平平去去,平平去上平平△。平平△,平平平去去平平,上平上上平平入△ 。入平平去,平平去平 ,平去平平△。

这首小令全曲十一句,四五四四六二七七四四四,五十一字,四个句段,六个韵位。
    例3:〔南正宫·醉太平〕明·《寻亲记》

何须叹息,算先贤古圣,也经灾厄。 箪瓢陋巷,颜回未有忧色。思昔,绝粮陈蔡自弦歌,那夫子几曾悲戚。读书学道,他时自然,荣贵赫奕。〔换头〕虽则,家徒四壁,论安贫乐道,吾岂不识。(奈)衡门挂席,朝餐更不谋夕。凄恻,几番空甑暗生尘,这光景怎生挨得。五车书籍,目前怎救,贫窘相逼。

这首只换头处(奈)为衬字。

 4:〔南正宫·醉太平〕《湖上看芙蓉》小令

清·吴锡麒
 沿流(绿水)悠悠,认凌波步到,尚带红羞。斜阳底事,为伊半晌勾留。迎眸,(道)这般清艳最宜秋,悔轻被老鸥消受。天涯回首,涉江人在,采采归舟。

南曲〔南正宫·醉太平〕2谱式与例1谱式不同,这属于又一体吧。咱们还是看括号里的衬字(绿水)、(道),仍然属于〔南正宫·醉太平〕。

再举一例:如北曲〔双调·水仙子〕和南曲〔黄钟·水仙子〕,括号里的为衬字。

5:北曲〔双调·水仙子〕弹唱佳人·小令

·徐再思

玉纤流恨出冰丝,瓠齿和春吐怨辞,秋波送巧传心事。(似)邻船初听时,问江州司马何之。青衫泪,锦字诗,总是相思。

此曲调来自《大辞典》,其谱与定格相同。本调可与折桂令合为带过曲。全曲共八句,即“七七七五(六)七(六)三(四//六)三(四//六)四(五)”。

6:南曲〔黄钟·水仙子〕拜月亭

 ·施惠

眼又昏,天将暝,趁声儿向前打认。浑身上雨水淋漓,尽皆泥泞。生来这苦,何曾惯经。〔前腔〕眼见(是)错,十分定。事无可奈,只得陪些下情。(你是)年高人怎生行得(这)山径。瑞莲款款(扶着)娘娘慢行。

下面继续看南北散套里有多少衬字:

7:北曲〔正宫·菩萨蛮〕寄中寄情

·侯正卿

镜中两鬓皤然矣,心头一点愁而已。清瘦仗谁医?羁情只自知。

〔月照庭〕半纸功名,断送关山。云渺渺,草凄凄。小楼风,重门月,应盼人归。归心急,去路迷。

〔喜春来〕家书端可驱邪祟,乡梦真堪疗客饥。眼前百事与心违,不投机,除赖酒支持。

〔高过金盏儿〕举金杯,倒金杯,金杯未倒心先醉,酒醒时候更凄凄。情似织,招揽下相思无尽期,告他谁?

〔牡丹春〕忽听楼头更漏催,别凤又孤栖。暂朦胧枕上重欢会,梦惊回,又是一别离。

〔醉高歌〕客窗夜永岑寂,有多少孤眠况味。欲修锦字凭谁寄?报与些凄凉事实。

〔尾〕披衣强拈纸与笔,奈心绪烦多书万一。欲向芳卿行诉些憔悴,笔尖头陶写哀情,纸面上敷陈怨气。待写个平安字样,都是俺虚脾拍塞。一封愁信息,向银台畔读不去也伤悲。蜡炬行明知人情意,也垂下数行红泪。

8:南曲〔商调·字字锦〕

未知作者:元代

群芳绽锦鲜,香逐东风软。莺簧转巧声,题起伤春怨。睹名园,00杏障桃屏,

桃屏上映着柳眉翠钿。天天,桃花窨约,恰似去年。因何去年、去年人不见,

空蹙破两眉翠尖。奈奈山长永远,他在那里,和谁两个,欢欢喜喜?咱这思思想想,寻寻觅觅,欲待见他一面。

〔赚〕离绪恹恹,奈少个人儿在眼前。空嗟怨,不知何日再团圆。泪涟涟,极目关山隔雾前,写下花笺谁与传?心事无告托,冤家直恁误人方便,怎生消遣。

〔满园春〕南楼外雁翩翩,悄没个音信传。长空败叶飘飘舞,金风动,铁马儿声喧,纱窗外透银蟾。想杀人也天,盼杀人也天,短命冤家,音稀信杳,莫不

误约盟言。

〔幺篇〕彤云布,朔风起,遍长空柳花飘棉。几朵早梅开放蕊,销金帐共谁

两个欢宴?独自个守炉边。想杀人也天,盼杀人也天,短命冤家,音稀信杳,莫

不误约盟言。

〔余音〕终须有日重相见,相见后依然欢宴,办炷明香谢天。

这是两首散套,大家课后可以对照曲谱查看那些属于衬字,衬字加了多少。
2、衬字的特点

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小令所用的衬字相对较少,南曲更要少用或者不用,套曲、杂剧则比较多。 在曲谱中,衬字往往用小字书写,以区别于正字。 衬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时快速而有节奏地一口带过。从意义上来说,衬字往往是些无关重要的字。从音韵上说,衬字不能用于重音。从作用上来说,补充正字语意的缺漏,使之内容更加完整充实,语言更加周密丰富或生动,或者使字句与音乐旋律更加贴合。衬字用得恰当,可使句法灵活多样,能增强曲文的口语化和形象化特点。
    3衬字的应用

由于衬字不受格律的限制,不讲平仄,不拘字数。既可以补充语义,也可以增加语言的感情色彩,因而作者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可以表达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关于加衬字有三种情况:

一是加于句首,二是加于句中,三是加于句末(一般情况下,衬字是不能加于句末的,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加于句末)。

句首加衬字可虚可实。实词(如名词、动词等),虚词(如连词、助词以及代词、副词等)。

句中加衬字原则上只能用虚词。也有用实字做衬字的。如钟嗣成〔正宫·醉太平〕中的贫、富都是实词做了衬字。

这里所谓的虚字,包括情貌词“了”和“着”;助动词:“将”和“把”;副词:“也”和“又”;以及“里、般、来、这、那、他、我”等字。
    句末加衬字:一般情况下,衬字是不能加于句末的,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加于句末。句末的衬字称为语法上的衬字,没有词汇意义。如邓玉宾的〔叨叨令〕:省的,(也么哥),省的,(也么哥)。句末加的衬字除了上例中的“也么哥”,还有“也么天”、“也摩挲”、“也波”等等,它们虽无词汇意义,却使语气别饶风趣。它们是曲谱里的定格。

4. 曲中加衬字

关于曲牌的衬字,每句可加衬字多少,无明确规定。通常小令衬字少,套曲衬字多,剧曲则更多;与词名都同的曲子,衬字往往较少,甚至没有衬字;有些专为小令的曲子,如干荷叶、金字经之类,是不衬字的,还有鹧鸪天、秦楼月、粉蝶儿、太常引也很少衬字,曲文中,由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以三四字最常见。

衬一字:如〔越调·天净沙〕

衬二字:如贾仲明《金童玉女》杂剧
    衬三字:庾吉甫《凤鸾白仁甫《中吕·斗鹌鹑》

 衬四字:郑德辉《月夜闻笛》

衬五字:吴止庵套数《逍遥乐》

衬六字:马致远《青衫泪·红芍药》

衬七字:无名氏《不伏老》耍三台

衬八字:贾仲明《金童玉女·河西后庭花》

衬九字:无名氏《纸扇记·鹌鹑儿》

衬十字:无名氏《连环记·草池春》

当然衬字还有十几,几十不等,有些曲子的衬字比曲字还多,有些衬字可多至曲字五倍以上的。

如:〔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元·关汉卿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zhuó)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套中将原有的两句14字,加衬字后增至53字,衬字比原字多。衬字越多,音节就越急促,有助于增强感情抒发的力度。

三、南曲不同形态曲牌研究

曲牌是文学与音乐两种形式完美融合的典范,也是中国古典戏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对于曲牌的研究仍以宏观领域为主,曲牌微观领域的研究显得较为薄弱。因此,对于曲牌个案的深入研究及规律探索显得尤为紧要。

我们知道,南曲曲牌以清雅含蓄、宛转悠扬而著称。下面以〔会河阳〕、〔念佛子〕、〔香柳娘〕三支不同形态的南曲曲牌,从曲牌源头进行考证,并从句式、板式与旋律三大范畴对三支曲牌及其变体格式进行全面梳理,旨在深入解析南曲不同形态曲牌之特征与流变规律,并试图探究南曲曲牌流变之共性规律。

〔会河阳〕曲牌作为单曲形态的代表曲牌,早在元代已流传并发展。《九宫正始》所收元代〔会河阳〕正、变格三曲表明,〔会河阳〕曲牌在保留曲牌正格主体特征的同时,变格也体现出个体的特性。进入明代,〔会河阳〕曲牌在多部剧作中被广泛采用,其曲文句式已较元代产生较大变异,曲牌个性特征趋于主导。至于清代,〔会河阳〕曲牌句式与板式趋于规整,元代〔会河阳〕曲牌之共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留与回归。

同时,清代〔会河阳〕曲牌在曲文句式、板式与旋律方面均体现了高度的统一性。〔会河阳〕曲牌经历了从传承与发展并重、到广泛流传发展、再到逐渐统一回归的流变历程。清代以后〔会河阳〕曲牌已流存甚少,由于单曲形态的固定格式,板式、旋律的稳定、单一等因素,致使曲牌发展空间与采用范围受到局限。

〔念佛子〕曲牌作为同曲连用形态的代表曲牌,自元代起分化为两种形态:一是以《小孙屠》与《拜月亭》中〔念佛子〕曲牌为代表的四曲连用形态,并且被明代戏曲剧作广泛吸收、采用。

一是以《刘文龙》中〔念佛子〕曲牌为代表的二曲连用形态,但此形式仅限于《刘文龙》剧作中,其他剧作甚少借鉴与沿用。从曲牌结构来看,由于〔念佛子〕曲牌在不同剧作中多用于全剧核心事件或重要转折处,采用四曲连用的结构形式,对揭示主旨、推进剧情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曲调声情来看,四曲连用形态,通过细节变化呈现旋律色彩的多变与交织。一方面〔念佛子〕曲牌具有显著的独立性。每曲皆可作为完整的单曲来运用。其首曲与前腔、前曲与后曲相较,曲文句式、板式、旋律并无完全相同者,有些甚至差异巨大。另一方面〔念佛子〕曲牌亦具有曲调合律性。首曲与尾曲呈呼应之势,中间二曲联系紧密。此外,不同剧作中的〔念佛子〕曲牌虽无统一格律,但仍具有共性特征,因此也是合律的。

〔香柳娘〕曲牌,自宋元起,在南戏、传奇中被广泛运用,其核心旋律被近代地方戏曲及器乐曲广泛移植、吸收。曲牌中的叠句形态,成为〔香柳娘〕曲牌之标志性特征以及曲牌传承之精髓。据现存资料考证,《琵琶记》中的〔香柳娘〕曲牌最早采用叠句形态,此后在不同剧作中被频繁采用。叠句的产生标志着〔香柳娘〕曲牌句式结构由纷杂趋于规整,此后逐步以十二句的句格模式流存。随着〔香柳娘〕曲牌的发展,明、清以后,部分〔香柳娘〕曲牌具有明显的新昆腔化倾向。

《九宫大成》所收《西厢记》与《月令承应》中的〔香柳娘〕曲牌,均在原板式结构基础上添入衬板形式,旋律曲调一字多音、一字数拍采用频繁,致使新昆腔化特征凸显。从《九宫大成》所收〔香柳娘〕各曲分析,〔香柳娘〕曲牌均系以《琵琶记》中〔香柳娘〕一曲核心旋律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变奏形来铺展旋律。

〔香柳娘〕曲牌,以其突出的核心旋律,简洁流畅的曲调风格,对称工整的叠句形式,被近代各地方戏曲及器乐曲广泛移植,并沿用至今。〔会河阳〕、〔念佛子〕、〔香柳娘〕三支不同形态的南曲代表曲牌,在流变过程中各有其特征与规律。同时,三支曲牌的的流变过程亦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南曲曲牌流变之共性规律:

1、句式由纷杂多变到逐步统一;

2、句式的稳固是板式与旋律稳固的基础;

3、衬字的采用起到调节句式的作用;

4、曲牌首尾搭配较为稳固;

5、弱起节奏形态采用频繁。

归纳:任何一支曲牌在流变过程中不会简单复制或单一继承某一种格式,而是不断融合与借鉴、革新与发展,在继承与革新中不断寻求着平衡。

四、浅析南曲〔南南吕·一剪梅〕

一剪梅,原是词牌名,又名“一枝花”、“腊前梅”、“腊梅香”、“腊梅春”、“玉簟秋”、“醉中”等。宋元时代由词俗化而来,形成散曲,属于南曲的南吕宫引子,咱们写作标题时去掉”宫”字,在“南吕”前再加上“南”字,就可以区别南北曲。南曲小令〔南南吕·一剪梅〕又名〔一枝花〕、〔腊梅香〕,与词牌《一剪梅》不同。相当于词的上阙,单片成曲,定格为六句,正字三十字,每句字数是七、四、四、七、四、四。句句押韵,押六平韵。

    谱式一:(选自《钦定曲谱》)

入去平平去上平△,平去平平△,平去平平△,平平平上去平平△,平去平平△,上去平平△。

南南吕宫〔一剪梅〕引子,第一、四句句法平仄不可互换,第二、三句,第五、六句宜对,且句中有一字或两字须叠,宜叠前二三字,不可全叠。

1:〔南南吕·一剪梅〕蒋竹山(词)

宋末词人·蒋捷

一片春愁带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容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第二个谱式:

〔南南吕·一剪梅〕又名〔腊梅香〕,与词牌有异,南南吕宫引子,第一、四句句法平仄不可互换,第二、三句,第五、六句宜对,且句中有一字或两字须叠,宜叠前二三字,不可全叠。本曲有〔换头〕,换头字句与正曲同。

×去平平去上平△,×去平平△,×去平平△。×平平上去平平△,×去平平△,×去平平△。〔换头〕×入平平去上平△,平去平平△,平去平平△。平平平去上平平△,平上平平△,入上平平△。

2:〔南南吕·一剪梅〕山楼雨窗午睡

清·沈自晋

米芾留颠夏昶工,山也朦胧,竹也玲珑。芭蕉摇曳锦葵丛,雨又兼风,绿又兼红。

这首散曲选自《全清散曲》,描写了一幅深山夏日雨景图,充满了安逸恬淡的生活情趣。其中的四个四字句对仗工、语言流畅、通俗。

3:〔南南吕·一剪梅〕

清·无名氏

小门深巷巧安排,没有尘埃,却有青苔。自然潇洒胜蓬莱,山也幽哉,水也幽哉。

东风才夜送春来,昨见梅开,又见梅开。十分相称主人怀,诗是生涯,酒是生涯。

这首小令采用联章体,上下片同韵。表达了一种“悠哉悠哉”的心情和生活境界。语言直白如话,流畅生动。

从咱们最近学习曲例来看,各有千秋,暂无定格。说明散曲不像诗词那么完善,也没有如诗词那样达到顶峰。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去完善。

本讲提纲:

一、元曲的韵律

二、再谈元曲中的衬字

三、南曲不同形态曲牌研究

四、浅析〔南南吕·一剪梅〕

小渔村曲研一期第五讲作业:

一、试制一首〔南南吕·一剪梅〕 (宫调、曲牌、题目),韵书参照《中原音韵》。

谱式一:(选自《钦定曲谱》)

入去平平去上平△,平去平平△,平去平平△,平平平上去平平△,平去平平△,上去平平△。

1:〔南南吕·一剪梅〕蒋竹山(词)

宋末词人·蒋捷

一片春愁带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容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二、试制一首〔正宫·白鹤子〕小令、套曲兼用。 (宫调、曲牌、题目),韵书参照《中原音韵》。

谱式为:〔正宫·白鹤子〕(选自《元人小令格律》)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去△。 

例2:〔正宫·白鹤子〕

鲍天佑 

四边风凛冽,一望雪模糊。行过小溪桥,迷却前村路。

曲例3:〔正宫·白鹤子〕

元初·关汉卿

四时春富贵,万物酒风流。澄澄水如蓝,灼灼花如绣。

三、制曲要点

1〔一剪梅〕为南南吕宫〔一剪梅〕引子,小令套数兼用;本曲有〔换头〕,换头字句与正曲同。〔白鹤子〕为北曲小令用。

2、〔一剪梅〕单片6句 每句字数74474430字;〔白鹤子〕单片4句 每句字数5555,共20字。

3、〔一剪梅〕可以人事等,以抒情为主;〔白鹤子〕可以写世间万物,注意北曲与南曲语言特点的不同,以本色为佳。

3〔一剪梅〕第一、四句句法平仄不可互换,第二、三句,第五、六句宜对,且句中有一字或两字须叠,宜叠前二三字,不可全叠;〔白鹤子〕第一、二句,第三、四句宜对,全曲四句连珠对。

4、〔一剪梅〕若制曲时需增加内容,可以再增加一支,也可以重复更多遍,但要同韵,前加〔前腔〕。若不加〔前腔〕字样,可视为联(重头),同韵叫重头,不同韵叫联章。至于〔换头〕,应为第二遍第一句和上片第一句字数、句式等有变化,才叫换头,前腔相当于北曲的〔幺篇〕;〔白鹤子〕字数20字,若内容需要,同样可作联章体。

联章是古代制作韵文的一种体式,由两首以上同调或不同调的词组成。联章中各词吟咏的多是同一个或同一类题材。

5、南曲以入声字见长,一般少加衬字,若加,衬不过三。

曲谱符号注释:平——平声;仄——上去声通用; ×——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 △——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 ∧——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曲基础知识
【第七讲】散 曲 小令
元曲欣赏常识
元曲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元曲大家?
【诗词滋养心灵】散曲相关知识漫谈
简说曲的常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