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蜀辞赋学院楹联基础班第八讲 多分句对联·对联的句法与结构

巴蜀辞赋学院楹联基础班第八讲

多分句对联·对联的句法与结构

主讲:辛勤

一、多分句对联

1望江楼 笪重光

  压江流以扶地脉,远瞩高瞻,则见玉垒云开,峨眉月朗,夔门日射,剑阁烟消,郁郁葱葱,助全蜀山川,钟灵毓秀;

  凌井络而焕人文,闳中肆外,当如长卿赋丽,太白诗豪,坡老词雄,南轩学正,麟麟炳炳,为西川俊杰,播美扬修。

[简注]望江楼:在四川成都东门外的锦江南岸,古名“碧鸡坊”。清代以来,这里开始兴建亭台楼阁,植松竹花卉。笪重光(16231692),字在辛,号江上外史,晚号逸叟,清江苏句容人。顺治年间进士。官至御史。有《书筏》、《画荃》等。

地脉:地的脉络。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北。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峨眉:山名,在四川峨眉县西南。夔门:峡名,即长江瞿塘峡。因地当川东门户,故名。剑阁:栈道名。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大剑山、小剑山之间,是川陕间重要通道,军事戍守要地。郁郁葱葱:形容气象旺盛美好。井络:泛指岷山一带。人文:指礼教文化。见《易·贲》:“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闳中肆外:指文章蕴含丰富,文笔雄奇豪放。闳,内部宽大的样子;肆,放纵,不受拘束。唐韩愈《进学解》:“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长卿:指唐诗人刘长卿。官监察御史。他的诗内容广泛,各体长备。长于五言律诗,时人称他为“五言长城”。太白:即唐大诗人李白。坡老:即宋词家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南轩:宋代张栻,字敬夫,号南轩。官至吏部侍郎。与朱熹、吕祖谦等为讲学之友,时称“东南三贤”。著有《南轩集》等。麟麟炳炳:光明显赫。西川:此泛指四川。修:长处。联语气势不凡,思绪纵横。上联写四川风物景观,突出气象美;下联写四川人文历史,突出其文风盛况。概括说八个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见《中华对联大典》

2岩骨蕴花香,一杯参透佛儒道;

金风携玉露,千古融通天地人。

——第六届茶博会征联一等奖  广西岑溪·刘红波

说到茶,必跟宗教有关。普通的岩石,说成岩骨,茶水比作玉露,如此清新流畅,不由人不爱。金风(秋风)点出了茶博会召开的季节;作者深谙岩骨花香的内涵,“天下名山必产灵草-香茗”,得天独厚的武夷岩茶冠绝天下。武夷山一直是佛、儒、道三家心驰神往的胜地,而武夷岩茶更是这三教爱不释手的杯中物,且自古以来,茶的内涵一直被佛、儒、道、三教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解读着,再联想到武夷岩茶的生长环境,吸天地日月雨露之灵气,悦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之心,直接沟通了天、地、人三者的关系,而且为了做到“切事切地”,使之具有唯一性,还必须增加一些地域色彩。联想到武夷岩茶特有的“岩骨花香”,了解到这次武夷山茶博会将在秋季举行,而秋风又有金风之称,所以写出了这样一联。在这里,“玉露”有着双关的含义,既可指秋露,又可指珍贵的茶水。

岩骨蕴花香,一杯参透佛儒道;语意顺承下来,前后有关联,还有一点流水的味道。 金风携玉露,千古融通天地人。同样。

下面我们对例2进行分析

岩骨蕴花香,一杯参透佛儒道;

金风携玉露,千古融通天地人。

语义关联   

和单句对联一样上下语义要关联;一句中各分句之间语义必须关联,关联的方式一般有顺承、因果、转折、递进、总分式、问答式等内在关系。

紧缩体现关联:
玉露融千古
花香参一杯
⑵联律

句脚:平仄 仄平

标点: ,;  ,。

联律:

A式: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B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⑶注意运用传统对法,如:互成对、当句对等。

3:共书华夏史,两岸情深,碧水无波明月照;

再品武夷茶,一壶韵雅,丹山有约故人来。

——第六届茶博会征联一等奖  湖南益阳·刘松山

⑴紧缩体现关联:

史深月照,

茶雅人来。
   ⑵句脚:仄平仄|平仄平  标点,,;|,,。

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偿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⑴关联:

有志者-破釜沉舟=苦心人-卧薪偿胆

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偿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上联: 有志者:楚霸王项羽,率领楚国大军破釜沉舟与秦决一死战,“百二秦关”意思是以百万之众攻关中,二万人足以拒之。以两万之师挡百万之众,终于称霸。下联:苦心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越国本已亡国,但凭著勾践等君臣忍辱负重、从大处著想,结果非但越国得以保全,最后一雪前耻,率领越军(此处“三千越甲”为虚数,并不一定是指3000名越国士兵)反灭了吴国。

紧缩体现关联:
    有志霸王事竟成,
    苦心勾践天不负。

上联:有志者事竟成,成就什么?霸王事业,有志霸王事竟成,

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天不负谁?苦心人越王勾践,苦心勾践天不负。

句脚 :平平仄| 仄仄平  标点:,,;|,,。

5: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翠竹、青松、白梅兰。[方志敏]

上联“三爱”表现了爱祖国求真理及顽强斗争精神。 下联“四物”表现了坚贞的情操。

6:前后分句间总分式的关联: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

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王剡题天台万年寺联]

闲云月影溪证性

流水松声竹忘机

传统对法:月影溪光 松声竹色 自对

传统对法还有好多,我们只举例《联律通则》中提及部分,其他内容,有待于大家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自行掌握。

二、对联的句法与结构

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一)对联的句法

常见的对联(短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2、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3、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易《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4、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启功所撰一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5、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略翻书数则,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以上三联均属此类。 

6、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前面讲义里引用的理发店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

再如:翁同龢自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转折关系。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定法。 

7、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再如一婚联:

但求天长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8、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例如一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再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9、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看下联:

巧理千家事,

增添万户心。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再看一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以上所举三例均为短联,至于带有短句的长联,读者可以据此理去分析、领会,这里不再赘述。

(二)、对联的结构

   对联的结构,即联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联的文法结构必须相互照应,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此等等。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请看峨媚山圣积寺联:

半天/开佛阁,

平地/见人家。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杭州龙井园有一副对联:

诗写/梅花月,

茶煮/谷雨春.

 诗写、茶煮都是主谓结构,梅花/月、谷雨/春,都是偏正结构,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

再看:

勤劳门第春来早,

和睦人家燕去迟.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

请看贵州甲秀楼联: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意义单位为151(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

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相对,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一些。如: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此联意义单位也是223形式,但“宗斯佛”是动宾结构,“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此联节奏单位和意义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联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再如杭州云栖寺联:

/向石边/流出/冷,

/从花里/过来/香。 

其意义单位为“1321。“水”与“风”,“冷”与“香”分别为名词、形容词相对;“向石边”与“从花里”是介宾结构相对;“流出”、“过来”都是动词、趋向动词,结构也相似。

作品的组织和构造,作品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安排,这就是结构问题。结构特点是显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题要求形成的结构是没有的。另外,结构对于体裁有依从性,所以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都有别于其它自身的体裁形成的特点。对联的结构同样如此。 对联的结构问题,极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简单不过,无足措意,其实不然。清代赵翼在论到绝句诗歌时,曾说“也须结构匠心裁”。对联的结构问题,显然比绝句要复杂得多,下面谈谈有关对联的结构。

   1、对衬、关联

   对称:是对联结构最基本的要求。上下两联,要求具有严整的对称美,像飞机的两翼、车的两轮一样。如果上下联光是字数相等而句子结构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严格的对称美。例如陈爱珠女士(大文学家茅盾先生的母亲)挽其夫沈永锡联:

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难瞑目;

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江,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此联感情深挚,也有精美的词语,但从结构形成来说,却远未达到严整对称美的要求。上联首句是动宾结构,下联首句是主谓结构,“幼诵”对“良人”,“孔孟之言”对“亦即良师”等都没有对好。我们的汉语言文字,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因此在考虑字数相等时,也要考虑词组相同,只有上下联词组相同,即做到了句子结构相同,然后全联的结构才能具有严整的对称美。

关联:这是对联结构的第二个要求。

水上公园寻菡萏 (仄仄平平平仄仄)

村中老媪嗜评书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词性、平仄都合乎要求,它能否算是一幅对联呢?不能。因为它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上下句的内容毫无瓜葛,没有一点联系。因为一幅对联除了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和谐以外,上下句还必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再如“图书馆里查资料,动物园中看虎狼”。也是互不相干的两句话,根本不能算是一副对联。以上说的是对联结构的一般要求:即上下联要对称、要关联,这是任何一副对联都要达到的。但是对联的内容、句法、体式既各不相同,其结构形式自然也会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是我们要进一步探究的。

   2、常式、变式

   从形式的角度来说,对联的结构,可以概括地分为常式结构和变式结构两种:

   常式:就是经常见到的比较固定的结构,从句子长短的角度来说,像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八言联,就是作者经常、大量采用的结构形式;五、七言联,就是常见的五言律、七言律句型的对联,四言、六言联,即常见的骈文中四、六句式对联。

   变式:就是句子、句法参差多变的对联的结构。长联比之短联,不仅形体增大许多倍,而且声律、格调也随之而起了变化。如各个句子的句脚就得遵循“平顶平,仄顶仄”这条规律。他们的结构,和常见的五律或七律句式的对联的结构显然大不相同。长联的结构是灵活多变的。

   我们再来看看清代孙髯做的昆明大观楼联及它的结构特点吧: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驰名中外的名联,它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呢?主要一点是:上联写景,由“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句起,总领下文,然后历写从东西南北各方向所见的壮美和秀丽的胜景。下联抒情,由“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句带出下文,然后分写汉、唐、宋、元各朝的“伟烈丰功”全都烟消云散了。另一点是选用排句铺叙,上联“看”是一个领尖字,下面四个四字句是结构相似的排句,尾段“莫辜负”三字后又是四个排句。下联相对部分,结构与这相同。再一个特点是:上联是从横的空间着笔,下联是从纵的时间着想。上联是动词“喜”为意脉,下联是以动词“叹”为意脉。全联词藻华美,描叙得富有诗情画意。“神骏”指金马山,“灵仪”指碧鸡山,“蛇蜒”形容蛇山,“缟素”形容白鹤山,“蟹屿螺洲”指滇池中的小岛屿和小沙洲。用蟹和螺来代替“小”字,既形象又有动感。“风鬟雾鬓”,喻指摇曳多姿的垂柳。下联“把酒凌虚”,是说对着天空举起洒杯。“汉习楼船”,汉武帝因洱海昆明池阻他从滇池通往印度的去路,就“大修昆明池,治楼船(高大的战船)”,练习水军以讨伐它。“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薄列传》上说:“九征(即唐九征)毁桓夷城,建铁柱于滇池(系洱海之误)以勒功”。“宋挥玉斧”,《续资治通鉴·宋纪》:“王全斌即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赵匡胤)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记,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我有也’”。玉斧系文房玩物。“元跨革囊”, 《元史·宪宗本纪》:“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牛羊皮筏子)以渡”。此联的结构使得主题突出鲜明。

   变式结构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

所谓并列式结构,即上下两联的意义没有主从之分,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去表达同一主题。请看下列联:

盛世尽雷锋,共秉丹心创大业,

新时多伯乐,同具慧眼识人才。

尊师重教,英才辈出,中华崛起;

简政放权,经济繁荣,民族复兴。

碧螺云雾银峰,钟山川秀气,岂止清心明目;

绿雪雨花玉露,摄天地精英,更能益寿延年。

(2)主从式

上下联意义有主从之分的,就是主从式结构。例如这副航运公司联:

不靠风帆力,

全凭水火功。

上联是宾,下联是主,上联是虚写,是引子,下联是实写,是正文。又如“满院向阳树,一代接班人”,上联是喻体,下联才是本体。上联是处于宾位,下联处于主体。此联也是主从式结构。

   (3)分总式

有的对联,语意有分述和总述的叫分总式结构。例如:

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气象,

春雨春风春花春月春色

   前四点乃是分说,末尾“新气象”、“春色美”乃是总说。这是先分后总的例联。

下面再看一幅先总后分的例联:

好社会山好水好风光好,

新时期地新天新气象新。

   (4)首尾总括式

此式先说总大意,次将大意分别述说,末尾总述一笔。

下面就是这种结构的对联:

祖国在繁荣: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业兴旺开胜景;

人民增福利:喜四海丰收,四时恒足,四海升平乐新春。

   上联头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分别说三个方面,述说祖国繁荣的情况。末尾再来一笔。下联也是这种结构撰成的。

(5)对话式

上下联语,像是两个人在对话,这就是对话式结构。

例如这副废旧物品回收店联:

我岂肯得新弃旧,

君何妨以有易无。

  “我”是店主自称,“君”则是称来店的顾客,像是对面说话似的。

又如明代著名学者邱壑幼时答一同学的家长联,也是这一类:

孰谓犬能欺得虎 (家长)

安知鱼不化为龙 (邱壑)

   (6)问答式

有的对联语意一问一答,是为问答式结构。例如李调元答友联:

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大人从何而来;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院自天而降。

   下联针对上联所问作答,语意十分清楚。

   (7)环递式

联语用环转相递之法组成,形成环环相扣,便是环递式结构。

例如原《前线》刊物编缉部同志挽吴晗联:

文章满纸,满纸丹心,丹心遭厄,奇冤绝古今;

风雨同舟,同舟聆教,聆教难忘,心花慰英灵。

除接句外,前三句环环相扣。又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这是全联各句环环相扣的例联。

   (8)排偶自对式

排偶为原始的对句形式,对仗要求仅为句子等长,以及相对的词语在词性上、句法结构上大体相同。允许句中音步失替及两边平仄失对,又允许同字相对。请看这种结构的例联: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帝,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庙旁关庙联。

再如民国初曹民甫挽宋教仁联:

不可说,不可说;

如其何,如其何。

   后一例全部以同字相对。此式常常用来表示深挚而又激动的感情。

(9)排比自对式。排比自对由排偶向参差化发展而成,可以同字相对,同声相对,但对仗之相数至少为三,句长可相等亦可不相等。例如:

涪王兄弟,蕲王夫妇,鄂王父子,聚河岳精英仅留半壁,

两字君恩,四字母训,五字兵法,洒英雄涕泪莫复中原。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鄂王庙楹联。再看一副与此大同小异的、佚名题江阴双忠祠(唐张巡、许远)楹联:

僮可烹,妾可杀,城不可失,矢志保江淮半壁;

生同岁,死同岁,神亦同祀,精忠比日月双辉。

   前一例为等长排比句自对,后一例为不等长排比句自对。自对之相数为三,且都有同字相对。排比句之相数至少为三,故无双相自对。

一副对联,究竟采用何种结构形式,这要根据内容的繁简和作者的文学修养随宜而定。

本讲提纲:

一、多分句对联

二、对联的句法与结构

巴蜀联班第八讲作业:

一、从清联三百找出多分句对两幅,并划分结构,标注句脚字。

二、应对

1、将'月对星(同类对)’扩展成7言联。

2、将'鸟对花(异类对)’扩展成7言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联的应对技巧
最离奇的对联:无情对4
对联第15讲
【转载】渔村第二讲 对联六要素之基础要素
【对联炼句】清人伊秉绶对联四副(50)
【《对联》杂志、联都网联合推出】中国古代名关雄联金奖作品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