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曲研修一期第21课 曲的修辞美(三)•曲的咏物体 • 〔南仙吕•皂罗袍〕浅析

元曲研修一期第21

曲的修辞美(三)·曲的咏物体 ·

南仙吕·皂罗袍〕浅析

主讲:绝谷画蝶

前两课一直在与大家交流曲的修辞美,余下的修辞手法(用典、顶真、双关、通感、移情、列锦)今天继续学习。

一、元曲的修辞美(三)

用典、顶真、双关、通感、移情、列锦

)用典

1.什么是用典?

用典是汉语词语,意思是用事,是一种写作手法,多见于诗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刘勰 xié 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

    2.委婉表意

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

如:苏东坡《仇池石》诗,即借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故,委婉表达出作者之心意。

又如:〔黄钟·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二)

金:元好问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谢公扶病,羊县挥涕,一醉都休。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曲中借用“明公扶病”和“羊具挥涕”的典故诉说伤感心绪。作者用寥寥数语承载复杂的人生感叹。

3.减少语辞之繁累
    诗句之组成,应力求凝炼,不论是近体诗,还是曲小令,都有字数的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如:〔南吕·金字经〕夜来西风里

元代·马致远

夜来西风里,九天鹏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本曲连续化用了两个典故。“九天鹏鹗飞”,隐用了杜甫《奉赠严八阁老》“蛟龙得云雨,雕鹗在秋天”的意境。雕鹗搏击长空,青云得志,恰为下文布衣潦倒的悲慨作一反衬。“困煞中原一布衣”,化用了《下第》的诗句。金朝诗人李汾《下第》诗云:“学剑攻书事两违,回首三十四年非。东风万里衡门下,依旧中原一布衣。”“九天”与“中原”一高一下,可谓“霄壤之别”。一个在九天中展翅高飞,一个却在功名场中“困煞”,构成鲜明的对比。
     4.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用典可使文辞艳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严谨,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

如:〔南吕·一枝花〕秋夜闻筝

·班惟志

透疏帘风摇杨柳阴,泻长空月转梧桐影。冷雕盘香销金兽火,咽铜龙漏滴玉壶冰。何处银筝?声嘹呖云霄应,逐轻风过短棂。耳才闻天上《仙韶》,身疑在人间胜境。
〔梁州〕恰便似溅石窟寒泉乱涌,集瑶台鸾凤和鸣,走金盘乱撒骊珠迸。嘶风骏偃,潜沼鱼惊。天边雁落,树梢云停。早则是字样分明,更那堪音律关情!凄凉比汉昭君塞上琵琶,清韵如王子乔风前玉笙,悠扬似张君瑞月下琴声。再听,愈惊。叮咛一曲《阳关令》,感离愁,动别兴。万事萦怀百样增,一洗尘清。
〔尾〕他那里轻笼纤指冰弦应,俺这里谩写花笺锦字迎,越感起文园少年病。是谁家玉卿,只恁般可憎,唤的人一枕胡蝶梦儿醒!
    此为借景抒怀之曲,象声写意,逼真贴切。值得一提的是 “昭君塞上琵琶”、“王子乔风前玉笔”、“张君瑞月下琴声”这三个典故中所提到的乐器并不相同,作者之所以会将它们相提并论,是为强调鼓琴者演奏出了这三种乐器的效果:凄凉、清韵、悠扬。“再听,愈惊,叮咛一曲阳关令”,说明琴声触动了作者的离情,打动了作者的心。然而美到极致的音乐不止拥有让人感动的力量,还能“一洗尘清”,净化人的灵魂。

5. 用典(典故)的种类:明典、暗典、翻典。
    明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

1:〔双调·蟾宫曲〕梦中作

元代·郑光祖

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唐。风入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此曲使用钱塘歌、高唐赋两个典故,并不表示梦境中出现的女子是妓女或仙鬼,仅说明男女双方情意绸缪,而这种欢会除了梦中以外,生活中几乎不存在机会。诗人故示朦胧,是为了留护这种只有两心才知的秘密细加品温,却也显出不能实实在在地占有的隐痛。

2:〔越·平湖乐〕尧庙秋社

元代·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小桃红〕又名《武陵春》、《采莲曲》、《绛桃春》、《平湖乐》等名。

古代在春秋季节都要举行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此曲就描写的是秋季祭献仪式结束后,百姓欢畅、身为地方官员的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景。
    本曲用典颇多,“壤歌” 出自《击壤歌》,尧时建筑名。本是代表着尧时万民富足、清平和乐,作者用在这里,充实了秋社和乐物丰的精神内涵。“西山爽气”出自《世说新语》,表达了一种无为而治的为官心得,不岌岌可危也不隐居避世的政治思想。“日夕佳”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全曲典故活用无痕,用词雅致,意蕴含蓄,在元曲中别成一格,别有一番风味,令人回味无穷

3:〔双调·蟾宫曲〕叹世

元代·马致远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蟾宫曲,曲牌名,又名“折桂令”,属北曲双调。也是昆曲里一支用途极广的北曲曲牌,又是京、昆两界演员,尤其是武戏演员最熟悉的曲牌。

注释:

①项废东里.指项羽在垓下兵败,被追至乌江自刎。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古属东吴地。

②刘兴西蜀:指刘邦被封为汉王,利用汉中及蜀中的人力物力,战胜项羽

③梦说南柯:唐人李公佐传奇《南柯太守传》说:淳于棼昼梦入大槐安国,被招为驸马,在南柯郡做二十年的太守,备极荣宠。后因战败和公主死亡,被遣归。醒来才知道是南柯一梦。所谓大槐安国,原来是宅南槐树下的蚁穴。

④转信: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辅佐高祖定天下,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兴三杰。后被吕后所害,诛夷三族。元的般:如此,这般。证果:佛家语。谓经过修行证得果位。此指下场,结果。

⑤蒯通:即蒯彻,因避讳汉武帝名而改。曾劝韩信谋反自立,韩信不听。他害怕事发被牵连,就假装疯。后韩信果被害。

⑥"成也萧何”二句:韩信因萧何的推荐被刘邦重用,后来吕后杀韩信,用的又是萧何的计策。故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此曲中,包含了大量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给人留下了丰富的遐想空间,让人回味无穷。作者借品评刘邦建立霸业的历史典故,发表对功名的看法。咸阳曾是刘邦和项羽倾力争夺的重要城市,不论是在乌江畔自刎的项羽,还是功成名就的刘邦,他们最终都被无情的时间带走。

②暗典:暗典,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的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

1:〔仙吕·寄生草〕色

元代·范康

花尚有重开日,人决无再少年。恰情欢春昼红妆面,正情浓夏日双飞燕,早情疏秋暮合欢扇。武陵溪引入鬼门关,楚阳台驾到森罗殿。

本篇咏色,并非宣扬色情,而是对贪色溺情持否定态度。“花尚有重开日,人决无再少年”,这是强调生命之可贵。接下来,写春、夏、秋三个时令的“红妆面”、“双飞燕”、“合欢扇”,描述了从“情欢”、“情浓”到“情疏”的过程,这是劝告不要沉溺于男女情爱,因为这样的结果是:从“武陵溪”到“鬼门关”,从“楚阳台”到“森罗殿”,贪色亡身!武陵溪:《桃花源记》里所述的理想境地。楚阳台:宋玉《高唐赋》中神女居处。后借喻为男女欢会之所。森罗殿:指阎王殿。这首小令看不出用典,但又含有警示世人的典故,比喻巧妙,形象生动,比之空洞的说教来,更发人警省。这首小令写出了贪色溺情对人生的危害,劝告世人不要沉溺于美色之中。

2: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 元遗山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蝨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暗典之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即《文心雕龙》所谓“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是也。

③翻典: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   

《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如:李商隐之《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诗: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yuè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诗中用万般无奈之口气,“却羡”卞和因献璞玉,而双脚被刖yuè之事,以表明作者不甘奴颜屈膝之意,其实何尝真愿斩足,此亦属翻典之类。

又如:〔中吕·卖花声〕悟世

元代·乔吉

肝肠百炼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清灯竹篱茅舍。

本曲的第二、三句翻用以前的两个典故,作者视富贵如枕上蝶、视功名如酒中蛇,展现了作者历尽沧桑后大彻大悟、通达世事的心境,冷峻中透着悲凉。刺骨的寒风飕飕地吹,雪花飞旋,一间破旧的竹篱茅舍里,作者一边吃着残羹冷炙,一边挑拨着青灯,度过他的苦读生涯。这与前面被作者否定的富贵功名形成对比,似是一种自嘲,也是一种看开。

杜上蝶:化用庄生梦蝶的典故。杯中蛇,即杯弓蛇影。《晋书.乐广传》载: 乐广有客久不来,广问其故,言上次赴宴见杯中有蛇,回家就病了。乐广告诉他,那是墙上的马影,客顿愈。

〔越调·凭阑人〕金陵道中

元代·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本曲的首两句翻用两个典故,写瘦马驮诗的悲苦以及人不如鸟的羁旅情怀。

“瘦马驮诗”出白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事。李贺经常骑着一只大驴,背着一个旧锦囊,不时便将想到的精彩句子写下来放到锦囊中。作者以此典自喻,表明自己对诗歌的喜爱。另方面,作者又故意用“瘦马”代替了李贺故事中的大驴,意在用瘦马的赢弱反映旅途的困苦。

曲的前两句是工整的对仗,与“瘦马”对应的“倦鸟”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取“倦鸟知归”之意。与“驮诗”相对的“呼愁”体现了作者的在外心酸和对家乡的思念。“天一涯”则与“村数家”形成对比,反映了作者漂泊无依的生活状态。此二句奠定了曲子的情感基调一羁旅孤苦: 思念家乡。

顶真   
    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

1:〔双调·拨不断〕叹寒儒

元·马致远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此曲慨叹读书无用、求取功名的艰难,认定归隐是最好的归宿。这首小令用了“顶针”的手法。曲虽未点出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名字,却是以他的遭际生发来发表感叹的。司马相如是此散曲中凭借真才实学而得青云直上的典型。本曲将他题桥柱、乘驷马车、作《长门赋》的发达经历分为三种人生际遇的不同比照。作者欲擒故纵,一步步假设退让,最后还是回到了“寒儒”的原点。末句亦无异一声叹息,以叹始,以叹终,感情色彩是十分鲜明的。

本曲在形式上具有“顶针”的特点。这一特点造成了邻句之间的严密性,从全篇来看,则产生了句意的抑扬进退。

2:〔双调·梅花酒〕《汉宫秋》(第三折)

元·马致远

!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
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梅花酒,北曲牌名,属双调。七句六韵:三,四,四,四,五、五,六。第三句下可增呈偶数的四字韵句若干,末句后可随意增六字韵句。套数承《七弟兄》后,小令则需与之合作带过曲。例见明贾仲明《金安寿》杂剧第四折。

南曲牌名,属越调。过曲。十句七韵:四、四,七,三、三,三、三,五,四,五。末句后可叠一句。例见《南曲九宫正始》引戏文《破窑记》。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杂剧。

该剧讲述汉元帝派毛延寿去民间挑选宫女,毛延寿借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毛延寿画丑,因而被打入冷宫。后汉元帝巡视后宫偶然得见王昭君,遂加以宠爱,并封为明妃。毛延寿自知罪责难逃,投奔匈奴,并献昭君美图于呼韩邪单于,致使呼韩邪单于向元帝索要昭君为妻,不从则兵戎相见。汉朝文武百官畏惧匈奴,劝元帝忍痛割爱,以美人换取和平。元帝无奈,只得让昭君出塞,并亲自到灞桥送别。汉元帝回宫后,心情无比悲痛。而昭君不舍故国,在汉蕃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而死。

该剧的基本冲突是汉元帝、王昭君和文武官僚、奸臣贼子的冲突。与匈奴的矛盾只是作为一个社会背景来写的。全剧的艺术特点在于抒写人物内心的感情,有浓厚的抒情意味。《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被称为元曲四大悲剧之一。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3:〔中吕·红绣鞋〕

元·贯云石

挨着靠着云窗同坐,偎着抱着月枕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闰更儿妨甚么"!

此曲以一位年轻女子的口吻,描写了一对情人共度良宵的情景。曲子开头“挨着、靠着、偎着、抱着”等行为动作的描写极尽欢爱场面;“听着、 数着、愁着、怕着”则尽显情侣间“春宵一刻值千金”,担心时间飞逝的心理状态。叠词的运用则让曲子俏皮可爱。

“情未足” 两句使用的顶针手法不仅在进一步强调了恋人的急切心情,而且也使得曲文情味十足。

曲子于末句达到了高潮,看似是无理的要求,却将曲中女子的天真表现出来,也体现了曲中恋人爱情的真挚、浓烈。此曲用语通俗,语言流畅,构思精巧,结尾意味出奇出新。

4:〔双调·水仙子〕相思

元·刘庭信

秋风飒飒撼苍梧,秋雨潇潇响翠竹,秋云黯黯迷烟树。三般儿一样苦,苦的人魂魄全无。云结就心间愁闷。雨少似眼中泪珠,风做了口内长吁。

此曲借秋景寄相思之情。曲子首三句描写秋风飒飒,秋雨潇潇,秋云黯黯,分别与苍梧、翠竹、烟树缠绕,使景物无不带着凄苦色彩,难怪对此景色,曲中人会失魂落魄。起首三句还包含了三个叠词,绝好地表现出曲中人优郁的心境。

曲中四五二句,作者采用了顶针的手法,进步强调曲中人的愁苦,让人不禁同情起他的处境。后三句分别以云、雨、风喻心间愁闷、眼中之泪、口内长吁之声。此曲明白晓畅,情感凄切。其首三句与尾三句成反抱之势,中间两句采用顶真格,尽得音韵回环连珠之妙,将曲情表现得更为深人和真切,可谓构思精巧、韵味独特。

5:〔南南吕·大胜乐〕琵琶记(第三十出瞷询衷情)

·高明

婚姻(事)难论高低,论高低(何如)休嫁与。假如亲贱孩儿贵,终不然便抛弃。(奴是他)亲生儿子亲息妇,(难道)他是何人我是谁。爹居相位,怎说著伤风败俗,非理(的)言语。 

《琵琶记》讲述了一位书生蔡伯喈在与赵五娘婚后想过幸福的生活,其父蔡公不从。伯喈被逼赶考状元后又被要求与丞相女儿结婚,虽不允,但牛丞相不从而依之。当官后家里遇到饥荒,其父母双亡,他并不知晓。他想念父母,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后终于找到,并团圆收场。

 论高低” 两句使用的顶针手法,使得曲文情味十足。

6:〔商调·秦楼月〕

元·张可久

寻芳屦,出门便是西湖路。西湖路,旁花行到,旧题诗处。瑞芝峰下杨梅坞,看松未了催归去。催归去,吴山云暗,又商量雨。

此曲是一首游记式写景之曲。曲子以“西湖路” “瑞芝峰” “杨梅坞” “吴山”这四个景点的变换为记游线索,形象鲜明简洁。全曲词味甚浓,语言朴实无华,风格简洁晓畅。但些许俚俗味较浓的口语句子的应用仍能体现出散曲的特点,并为整首曲子增加了轻快的成分,更好地体现了作者外出游玩的愉悦心情,特别是“西湖路” 顶针格恰到好处手法的运用,使整首曲子流畅而无顿滞之感。

7:〔中吕·红绣鞋〕

元·无名氏

窗外雨声声不住,枕边泪点点长吁,雨声泪点急相逐。雨声儿添凄惨,泪点儿助长吁。枕边泪倒多如窗外雨。

此曲通篇都在以窗外之雨对照枕边之泪。它的特色是只用了“雨”和“泪”两个意象表现出人物凄恻的内心世界。全曲采用顶真体的方式,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手法和精巧的构思。

8:〔南仙吕·二犯月儿高〕失题

〔月儿高〕漫折长亭柳,情浓怕分手。欲跨雕鞍去,扯住罗衫袖。问道归期,端的甚时候?

〔五更转〕回言未卜奇和偶,懒唱阳关,慵斟别酒。

〔红叶儿〕酒,除是解消愁。

〔月儿高〕酒醉还醒,愁怀又依旧。

此曲乃唐寅作的一首小令,他的特色是运用顶真手法,把“酒” “愁” 两个意像交织起来,突显了人物不愿别离,又不得不别离,女主人的不舍心思及男主人公无可奈何的远行,描绘的细腻生动,催人泪下。      

双关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

1.谐音双关

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①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本句“晴”与“情”谐音。“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②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红楼梦》)

“雪”与“薛”谐音,指薛宝钗,“林”指林黛玉

③朱淑真《秋夜》: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④〔双调·水仙子〕怨风情

元·乔吉

眼前花怎得接连枝,眉上锁新教配钥匙,描笔儿勾销了伤春事。闷葫芦铰断线儿,锦鸳鸯别对了个雄雌。野蜂儿难寻觅,蝎虎儿干害死,蚕蛹儿毕罢了相思。

此曲描写的是一位失恋的女子,表面怨的是风情,实际是对爱情已经绝望。

全曲多处使用博喻和双关的修辞手法,侧面烘托和演染了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作者用一个反问开篇,“眼中花” 明显是主人公幻想出来的,不能“接连枝”就成了必然。进而整日眉头紧锁,作者用解开眉锁的钥匙比喻主人公开怀的方法,“新教" 即表明了曲中人尚未找到开怀之法,深深的绝望让女子想方设法试图了结这种愁绪,于是便付之于笔,用哀怨的文字勾销那相思的感情债。

“网葫芦儿” 比喻主人公内心对这爱情的千万疑问和不解,“饺断”是暗喻对方已经和她失去了联络,这时不免胡乱猜想,“他” 是否已移情别恋,那一边是音信全无。女主人公将意中男子比作“野蜂儿”, 既然“野”就会心思向外,踪影难寻,又将自己比作“蝎虎儿”,暗喻自己就像壁虎一样天天守在楼中,终日苦苦等待,这里把情人的放荡和曲中人为其坚守节操的行为进行对比。“干害光”点明曲中人意识到自己这样的相思只会白白地害死自己。

最后一句,作者运用了谐音假借“思”为“丝”,用歇后语将词义进行转换,一语双关,表明主人公痛定思痛, 进而决定“罢了相思”

整首大量采用俗语口语人曲,摈除典故和藻采,以本色出之,使这位女子声口毕肖,生动传神,尤能展现元代散曲质朴通俗的特点。曲中每句皆用比喻,形象得体,语言活泼俏皮,清爽洒脱,风格迥别于赋体小令和清丽之曲,曲子所借用的事物都是民间最常见的,使整首曲子带上了浓郁的民歌色彩,语言运用上又推陈出新,可以称作元散曲的代表。

2.语意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现象,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⑤《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⑦“丞相做事业,专靠黄菜叶。一朝秋风起,干鳖!”表面上指黄菜叶,实指丞相所信用的三个坏人:黄敬夫、蔡彦文、叶得新。

⑧〔正宫·绿么遍〕自述

元·乔吉

不占龙头选,不入名贤传。时时酒圣,处处诗禅。烟霞状元,江湖醉仙,笑谈便是编修院。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

此曲是乔吉的自述,一生末仕,浪迹江湖,生活清贫潦倒。这篇述志的作品,体现了作者豁达豪放。但是这种豁达豪放,略显被动,让人不免心酸。作品中更多的是随境自适的情调,然而却非浅薄轻狂。而他确实也是一位不遇于时,将一生才力倾注于曲的落魄文人。

曲中批风抹月”一词,有吟风弄月之意,在元代又有比喻男女情爱的意思。此处一语双关,既能吟诗作赋,也指作者在秦楼楚管里讨生活的事实。

⑨〔双调·折桂令〕荆溪即事

元·乔吉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栏干,数尽啼鸦。

这是一首表现当时南方农村贫穷景况的小令。荆溪是江苏南部流经宜兴通往太湖的一条河,“即事”是作者途经荆溪即目所见有感而作。荆溪自古便有种梅花的习俗,作者慕名而来,却连梅花的影子都没看到,用失望的心情写下这首曲子。

曲中“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一语双关,既是描绘寺庙与府衙的萧瑟破败,又是在讽刺治理此地的官员。

⑩〔正宫·醉太平〕叹世

元·张可久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葫芦提倒稳。

此曲辛辣嘲讽元朝末年世风混浊、官场黑暗,可谓入木三分。作者揭露金钱在主宰着人,锈蚀着人的良心,世道像一盆面糊,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即便纯洁的人掉进这盆里也必然同流合污。作文章的不过为了谋取钱财,有钱财的人并不把文章放眼里;守规矩的人家为了挣钱,竟让女儿卖身;清廉的官吏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只得装糊涂,因为在官场上越是糊涂越能坐稳自己的交椅。作者一会儿巧用比喻,一会儿直面抨击,或冷嘲,或热讽,就像针灸的高手,针针扎到元王朝吏治昏黑、社会良心泯灭、公道无存的要害上。这说明身处下僚的张可久对社会弊端持有清醒的认识,对现实强烈不满。

曲中“葫芦提倒稳”一语双关,“葫芦提”是元人称“糊涂”的习语,而它在此处又似可解作提着酒葫芦。诗人挽澜无方,国天乏术,只能借酒图醉装呆,反倒觉得稳便。这是激愤的反语加重了全曲峻冷的韵味。

元散曲中的愤世、警世之作,白眼向人,不仅感情激切犀利,在语言上也往往表现出冷峻、峭严的倾向。本篇就是具有这种语言风格的名作。

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人的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人的各种不同的感官,只能对事物某些特定的属性加以认识,因此在人们从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程。人类艺术活动的“通感”实际上就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通感用于文学创造,便赋予了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1.通感用形象化的比喻展示出来了没有具体形象的事物,重在表达对某种事物的体验感受,是不同感官之间相同部分的联系。
    如:〔双调·驻马听〕吹

元·白朴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此曲通过对笛声的描绘表现了吹笛人的高超演技。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借助想象和比喻,立体地再现了悠扬清雅的笛曲。这笛声可听“裂石穿云”这笛声可见从苍凉、悠远、凄清的笛声中,读者似乎看到了“霜天”的凄清,“沙漠”的旷远,“鹧鸪”的低回翻飞;这笛声可感——笛声具有“感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使得因为美妙的笛声遏止的行云把凤凰台都遮住,满树梅花感动得纷纷飘落,化作黄昏的片片飞雪,送来的阵阵幽香。

全曲虽然很短,但却包蕴十分丰富,层次分明而衔接浑成。以丰富的联想,贴切的比喻,生动的夸张,自然巧妙、毫无斧凿之痕的用典写出了自己对笛曲的独特感受。

2. 通感对意境有强化作用,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个“影”字,而境界全出矣。
    这句话很贴切地道出通感与境界的关系,由于通感的运用而使诗歌生出意境。
又如贾岛《客思》中“促织声尖尖似针”将“促织声”的听觉感受转化为“针”的视觉与触觉感受,以针的形状来比喻促织声,则意味着促织声如针一般无孔不入,再配之以“针尖”的实象,如针钻入心里,愈显烦闷,加强了无言的愁思,就把客思的疾痛表达得无以复加。

如:〔双调·寿阳曲〕云笼月

元·马致远

云笼月,风弄铁,两般儿助人凄切。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一声吹灭。寿阳曲:又名“落梅风”。

此曲写的是旅居在外的丈夫思念远方妻子的情景。全篇以叙事为主,却以景物描写作为起笔,对情景的烘托作用显得尤为突出。云层遮住月情景的烘托作用显得尤为突出。云层遮住月构造出昏暗凄凉的意境。同时,这样的事物最容易引起旅人的思绪。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此颇见功力。在这样的情景之下,主人公孤独寂寞的心情自然更加深切了,所以作者接下来便说“两般儿助人凄切”了。一个“助”字,暗含深意,说明主人公的凄切之情其实早已有之,用于此处,可谓精妙。 

后两句直接进行细节描写,看似思维跳转,实际上却并不突兀。 “剔银灯”这一动作,意指灯影昏暗,需要将其剔亮,这就与前文“云笼月”所构造出的黯淡之景相互映衬,结构仍然是镇密的。末句可以说是全曲的神来之笔,剔灯的目的,是要使其变得明亮,这样才好借灯光将自己的心思写在信笺上,却不料一声长叹,无意间竟把灯给吹灭了。这个片段用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足见主人公长吁的强烈。主人公的愁绪虽未能写出来,这样一个细节非常巧妙的展现在读者眼前。

全曲精致玲珑,风格俊逸清丽,造境极有情致。论曲境,一首短曲,概括西湖绝美的景观,荷花美,兰舟美,人美,水美,月美,歌美,组合成美丽夜景,构成一幅绝美的西湖夜游图。论曲艺,其画面美,语言美,用韵美,造境美,作者流露出的感情也美。全曲几乎句句有景,字字有情。此曲以意境烘托情感,浑然天成,本身就像一杯醇厚的美酒。

3. 通感的分类

(1)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五官可以相通,但最易打通的视觉与听觉,正如唐代学者孔颖达所言:“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视觉与听觉之间的通感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听觉表现视觉:这种表现方式能给事物以动态美。
    如:苏轼的《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
    大大小小的星星聚集在一起,大星星似乎明亮而平静,小星星闪烁不定,在诗人笔下就成了“闹若沸”的声面,一个“闹”字在宁静的夜空中更显得其活泼自在又乖巧的意境。
    另一类是视觉表现听觉,这种形式能使虚化的东西实化,达到化虚为实,虚实结合的境界。
    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带露的芙蓉、盛开的兰花,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描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又如:〔南仙吕·醉扶归〕·《江流传奇》(格二)

望得望得肝肠断,哭得哭得泪珠乾。你去为官已开幡。怎不把你亲娘管,常言道子孝母心宽,也不坏了我秋波眼。

《江流记》,南戏剧本。铭《陈光蕊江流和尚》。也叫《陈光蕊》。宋元人作,姓名不详。剧本今不传,仅存曲词残篇。见《宋元戏文辑佚》。叙述唐代洪州知府陈光蕊携眷赴任,水贼刘洪将他推落江中,并强占其妻殷氏,并冒名到洪州为官。时殷氏已身怀有孕,不久产下一子,刘洪迫她将此子投入江中。此子漂流至金山寺,为寺僧所救。取名江流。十余年后,江流与其母相会,报了冤仇。陈光蕊则得龙神救护而复生,合家团圆。

摘调是儿子在外为官多年不回家,母亲独守在家,盼儿归的一段爱恨交加的唱词。首两句把母亲盼望儿子早日回家,望眼欲穿、泪水哭干的寂寥无奈的心情,通过"望得”“哭得” 两组叠词和“断”“干” 二字,描写得深刻透彻。作者从三个角度刻画了母亲盼儿归的心情,运用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手法。还综合运用了反问、对仗、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语言言简意赅、犀利透彻,直戳人心,真情打动读者,充分体现了作者缜密的构思和高超的语言表现能力。

(2)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如:石柔《绝句》“来是万缕弄轻黄”,
    杨花开的花色淡到若有若无,使人产生飘忽不定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之感。

又如:〔南仙吕·鹧鸪天〕明·《琵琶记》

万里关山万里愁,一般心事一般忧。亲闱暮景应难保,客馆风光怎久留。〔前腔换头〕他那里,漫凝眸。(正是)马行十步九回头。归家只恐伤亲意,阁泪汪汪不敢流。

此曲开篇两人即将相隔万水千山,怀念远地亲人的愁思随即开始。双方都有一样的心事,一样的忧愁。然后才有“马行十步九回头”,这是视觉。尾句段归家只恐伤亲意,阁泪汪汪不敢流”这是触觉。

(3)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杜甫的《夔州雨湿不得上岸》“晨钟云外湿”,清晨的钟声远扬,穿过雨幕袅袅余音穿透云层,悠远而空明,但因雨天而钟声里显“湿”,人们不得上岸的一点烦闷也表现得贴切自然。

又如:刘长卿的《秋日登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以触学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再如:元·倪瓒〔双调·水仙子〕

 吹箫声断更登楼,独自凭栏独自愁。斜阳绿惨红消瘦,长江日际流。百般娇千种温柔,金缕曲新声低按,碧油车名园共游,绛绡裙罗袜如钩。

此曲为触景怀人、游子思闺之作。曲子上半曲(前五句)写凭栏之所见所闻。所见是夕阳斜照、绿惨红瘦的暮春晚景,所闻是鸣咽幽咽、哀哀欲绝的箫声。此段突出游子之愁怀,强调一个“独”字。曲子下半曲(后三句)抒发于此凄凉情境中对旧日恋人的思念之情。回忆佳人的娇媚形貌,细数与之温存缠绵的难忘时光。此段突出昔日之欢,强调一个“共”字。

曲子今昔对照,两相反衬,充满了浓浓的恋意愁情。此曲曲风凄婉纤柔,曲语悲切含蓄,含不尽之意,让人为之兴叹

(4)其他感官的通感

①有听觉和嗅觉的通感:

如:陆机的《拟西北有高楼》“哀响馥若兰”;
    有视觉与嗅觉间的通感

如李白的《酬殷佐明赠五云裘歌》“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③多种感官间的相通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句话将听觉、视觉、触觉互通。

如:〔南仙吕·掉角儿序〕清·无锡麒·吴兴道中观插秧者·小令

听田讴水乡最宜,鸣秧鼓梅天新霁。转桑阴时看笠欹,立草泥不嫌脚腻。这边抛,那边接,井字排,针尖簇,绿混东西。风来暗长,雨来更肥。娇儿比一般田稚,煞费栽培。

本曲听觉、视觉、触觉互通。

如:〔中吕·山坡羊〕侍牧庵先生西湖夜饮

元·刘时中

微风不定,幽香成径,红云十里波千顷。绮罗馨,管弦清,兰舟直入空明镜。碧天夜凉秋月冷。天,湖外影;湖,天上景。

注释:牧庵:姚燧,元代散文家,刘致的老师,对刘致有知遇之恩,所以的题目中会有一个“侍”字。

此曲写姚、刘二人秋夜泛舟对饮的情形。曲子的前三句分别从触觉、嗅觉、视觉,描绘美好的秋夜,通过“微”“幽”营造出静谧的氛围。但“红云十里波千顷”,西湖之美并未被深沉的夜色隐藏,相反还在夜色的映衬下显现出一种朦胧娇柔的美。用“红云”喻夜色下的荷花,十分巧妙。“绮罗馨,管弦清”写出了曲中人闲逸悠然的心情,他们泛舟观景,不知不觉中也成了景的部分。

作者简介:

刘时中(约元成宗大德年间前后在世),洪都(今江西南昌)人,元代散曲家。生卒年、生平、字号均不详,约元成宗大德年间前后在世。官学士,时中工作曲,今存小令六十余支,套数三四首,以水仙子西湖四时渔歌最著名。他的两套散曲作品《端正好.上高监司》,一扫曲坛吟风弄月、离愁别恨的旧习,直接以创作来评议当时现实政治的重大问题,这在元散曲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前套由十五支小令组成,描写在天灾人祸下,广大贫苦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惨遭遇。后套由三十四文小令组成,长达1800字,为元代散曲之冠,是揭露当时江西库吏的营私和钞法的积弊的,尽管其中也表现出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其战斗性和思想艺术成就是不容置疑的,因而在现行的高校文科教材中几乎都有详细分析。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移情

所谓移情就是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该事物本不具有的特性,使事物和自己的情感相一致,再用该事物来衬托自己情感的修辞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作者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使物我一体。同时,元曲强调新颖奇巧,该手法若运用巧妙便可以制造出让读者耳目一新的效果。

如: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

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颗颗“相思泪”。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

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移到露色和月光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使事人一体,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又如:〔中吕·山坡羊〕燕子

·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此曲作者托情于燕,抒历史兴亡之叹。燕子有飞迁的习性,用燕子的来去喻示时间的流逝,又赋予燕子以人的视角。

“语喃喃,忙劫劫。”写燕子喃喃细语,忙碌争飞,似乎在寻找王谢繁华旧迹,诉说人间兴亡之事,实际上是移情于燕子,将燕子的本能活动赋予人的主观意识。“兴,多见些:亡,都尽说”是一个对偶句,依旧借助燕子的视角慨叹历史,文学上将这种手法称作“移情”,即将人的主观感受转移到某样事物上,使人物合一,强化情感的表达。不管历史如何变迁,兴亡往事最终都付与评说,人世喧嚣也都归于“喃喃”之语。曲的结尾很有一种有淡世事的超然之感。

再如:〔中吕·普天乐〕

·张养浩

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对着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

此曲充分体现了张养浩婉丽的曲风。“柳”和“竹”都是绿色的,绿色常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作者将竹、柳这两个意象放在曲首,只用四个字就营造出一派清新又生意盎然的好风光。而之后的“日影筛金翠"更是用字少而意蕴丰富。

“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作者使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引导读者将视线转向他处。“杖藜” 说明林中草木茂盛,路不好走。然而,结合前文,人们便可知道作者“徐步”不是因为行路困难,而是因为贪恋沿途的美好风光。他愉悦惬意,专心享受美丽的景色,这边看看,那边瞧瞧,脚步自然慢了下来。“看鸥鹭闲游戏”,“闲” 的不是鸥鹭,而是作者,人们可以借此感受到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再如:〔中吕·普天乐〕湖上废圃

·张可久

古苔苍,题痕旧,疏花照水,老叶沉沟。蜂黄点绣屏,蝶粉沾罗袖。困倚东风垂杨瘦,翠眉攒似带春愁。寻村问酒,无人倚楼,有树维舟。

此曲通过描写废园荒凉残败的气象,抒发了作者对事物盛衰无常的感慨。此曲题为“湖上废圃”,作者在“废”字上费尽了心思。起首两句以断语来描绘景色。“苔”上着一 “古”字,“题”上重在表现“痕”,一苍一旧,遂把荒凉残败的气象渲染出来。 “古苔苍”反映自然, “题痕旧”关合人事,起笔为全曲定下伤感基调。三、四两句用字传神,生动形象地烘托出“废”的意境。五、六两句对仗,作者特意用了“蜂黄”和“蝶粉”来穿针引线,自然而然地导出了“罗袖”和“绣屏”。七、 八两句用了拟人化的移情手法,对垂杨进行了一番写照。如果说前面几句重在与景的话,这两句则侧重写情,“困”“倚”“攒” “带” 等字把作者当时的无限愁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谓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七、八两句亦为下面作者的直接出场做好铺垫。未尾的“寻村问酒”三句,作者正式出场,但“湖上”竟呈现出死寂一片,想问哪家却无人回应。这结笔更加重了废圃的悲凉气氛。面式

这首小令意境凄清隽永,语言含蓄委婉,尽管作者并未揭示废圃变化衰残的成因,感慨盛衰无常的主题,却在字里行间中表现了出来。

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而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六)列锦

“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

《修辞通鉴》中将列锦定义为:“列锦即将几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排列起来构成句子,句子没有谓语成分,却能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多角度地描绘事物。”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是一种“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词组,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列锦蕴含简约、模糊、意境和空白美,其艺术效果类似于电影剪辑的蒙太奇效果,可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言有尽而意无穷。该修辞不仅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运用,而且存在于散文、小说各种文体中,在写景抒情、叙事抒怀的同时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意象。

元曲中“列锦”修辞手法的运用颇是常见,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列锦”并非是元曲所独创,而是古已有之的。它的源头滥觞就现今的文学史料来看,在先秦的《诗经》中就已经萌芽。

《国风·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其中,'喓喓草虫,趯趯阜螽’二句,便是两个各自独立且彼此对峙的名词句,属于以名词铺排的列锦修辞格运用。”

《诗经·小雅·斯干》篇的开首二句:“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也是同一类型的“列锦”修辞,都是叠字领起。

两汉之后,“列锦”结构模式不断创新,特别是在初唐诗歌中表现非常显著。“列锦”虽然最初孕育于诗歌之中,但在汉代便已进入赋中。到了唐代,则开始进入小说与词中。到了元代,则又进入了曲中。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三座文学高峰,元曲与诗在体式上不同,句子长短交错,因此元曲中运用“列锦”手法确实非常多,结构模式也更为丰富多彩,各种曲牌的作品中都能见到“列锦”修辞。

1:温庭筠《商山早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又以凝练、跳跃的方式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诗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杨柳岸晓风残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诗句中,

2:〔越调·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起首三句除鼎足相对外,用名词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3:〔越调·天净沙〕春

元代·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此曲运用列锦手法,选取富有时令特点的景象并将其巧妙排列,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了一幅春景图。 第一句是远景,春山和暖日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宏大而又温馨;第二句是近景,在明媚的春光里,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件很惬意的事;第三句介于远近之间,在幽静雅致的小院中,婀娜的杨柳摇曳多姿,树下的秋千悠然地荡来荡去,耳边仿佛传来欢声笑语,充满了诗情画意。尾两句,作者的目光转移到天空中和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

4:〔中吕·红绣鞋〕秋日湖上

元代·王举之

红叶荒林酒兴,黄花老圃诗情,柳塘新雁两三声,湖光扶不定,山色画难成,六桥风露冷。

此曲用名词巧妙的组合,描写湖上秋景,绘影绘形,绘声绘色,给人以清丽自然如在画中的感受。

例5:〔南大石调·摧拍〕闺情

·无名氏

盼天涯书儿信儿,听风声花枝柳枝。(算)多应害死,多应害死。一幅鸾笺,几首新诗。三尺鲛绡,几曲情词。蝇头字多是相思,肠寸寸,泪丝丝。

此曲首两句运用列锦手法,用名词巧妙的组合,以最节约的笔墨为读者交代曲中人对远方的相思牵挂,爱恨交织,读来扣人心弦。

6:〔双调·折桂令〕荆溪即事

元代·乔吉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栏干,数尽啼鸦。

此曲运用列锦手法,来表现当时南方农村贫穷的景况。荆溪是江苏南部流经宜兴通往太湖的一条河,“即事”是作者途经荆溪即目所见有感而作。荆溪自古便有种梅花的习俗,作者慕名而来,却连梅花的影子都没看到,用失望的心情写下这首曲子。

总结:

一方面,列锦选取凝练的点景可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层次感和感染力。用极少的字就捕捉了最具典型特征的意象,融情于景,层次鲜明的动态画面,加之极富衔接感和艺术感染力。

另一方面,点景的罗列以最节约的笔墨为读者开辟广阔的的艺术空间,其艺术价值在于创造模糊美使读者通过联想将深层的审美信息挖掘出来。它摆脱语法的束缚,以最精炼的词语来扣人心弦。

二、曲的咏物体

1.什么是咏物体

咏物体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作品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描述的对象是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2. 咏物体的主要特点

①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咏物体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咏物体一般都有寄托。有“寄托”,就是刻画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

②形象思维都是理性思维的产物;

咏物,必须注重形象思维,必须写得鲜活生动。在形式上怎么才能表达好这样的思想内涵,用什么样的构思和章法安排,这也离不开理性思想。当然,这样的思维,有些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诗都是物情交融的产物,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也曲折表达自己的感情。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

③以物为象,择其特性。

咏物体,必须有物,词中的主要意象就是物品或与物品有关联的东西。每种物品,都具有多面性,一般都是选择物象中与情绪最为契合的特性来说。

3.咏物体的写作技巧

咏物体大抵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一种是直接写法,咏其形状特征,包括夸张比喻,拟人移情等。是一种就物咏物的方法,还有一种引申写法,通常表现该物的象征意义,特别着眼于物心、物性、物品,着眼于物与人之关系。

张炎《词源》说:“诗难于咏物,词为尤以。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摹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这可以作为咏物体的写作标准。
    构思的方法
    体物情,知物性。
  任何物件其实都含有一定的物理、哲理、内涵在。当人在某种环境、境遇情况下遇到、想到某种物件,也都可能触发某些情感。咏物,首先要体物。要剥开物之外壳,深入其内核,从中挖掘出物之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哲理或触发某种情绪。只有融进更多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感情,这才能使作品充分凸现自我,动人心魂。    

②选物象,择意境。
  物品有多面性,横看成岭侧成峰,写作时只能取其一面。构思的第二阶段就是要围绕物品这一面的形象,来营造意境。
    摹物形,赋其神。
  咏物诗词,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法则。形象语言与形象思维是诗词写作的基本要求。无论你是单纯的歌咏、吟颂,还是寓理、讽咏兴寄,与或托物寄兴以言情,都应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整体构思上,咏物体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做到形与神的完美结合与统一,做到物与我的浑融一体。我们要在对物品形象的想象中,抓住心灵感应的一瞬,赋于其特殊的神态。
   咏物体的写作手法
    选择角度,找准位置。
  咏物诗大致有两个角度,一个是以我观物,还有一个就是以物拟人。以我观物,就是用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物状。以物拟人,就是赋于物品人的性格,写物即是写人,将自己融合进了诗境,这样画面和意境才不会混乱。
    精准刻画,不即不离。
    精确的写出所吟咏之物的特性、特征、神态,是咏物的基础。精确描状、刻画物之特性、特征、形态、神态,对咏物体来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要做到“不即不离”、“不粘不脱”。不即就是说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不离就是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这两者的结合点就是要在抓物性的基础上突出形神。只有突出形神才能做到不即不离。

③吟咏物性,形神兼备。
    咏物诗,兴会神到,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法则。人们在咏物诗词中所寻求的,绝不只是物象本身的描绘逼真,而是吟咏者本身的心灵感应。

咏物诗如果一味形似,则显得呆板学究.缺乏灵气;如果一味神似,则会离物太远,使人难以认知。因而应该是两者兼备,形神结合,这样就不再是只有形式上的摹拟,也不再会失之于空泛。

④善用手法,比兴寄托。
    咏物体,要托物以伸意,要有所寄托。托物以言情,托物以说理。比兴寄托是我国古典旧体诗词写作的一种重要的惯常表现手法。咏物诗既然以物为吟咏的主要对象,那么比兴寄托便成为它的灵魂。就要充分表达自己所寄托的思想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咏物诗既然以物为吟咏的主要对象,那么比兴寄托便成为它的灵魂。

体物寓意的咏物体有了寄托,能托物抒情,借物论理,可以显示出更丰富的内涵,可以表现更蕴藉深沉的形象,能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在的情感,也更加耐人寻味,感人至深。

⑤营造意境,物情交融。
    吟咏之物,作为审美客体,往往带有作者强烈的主体意识,物与情交汇一处,物和我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情物交融的艺术境界。要在画面上善于引导读者的目光,让读者接受作品所描写的物品的特性,接受作者营造的意境,从而达到物情交融的境界。借物言情,物我合一,属于咏物的最高境界。

⑥循环往复,层层递进。

在曲中,作者往往独运匠心,把时间、空间表面上打乱,实际上又思路缜密,把错综复杂的情感变化用若连若断、细腻而绵长的一股潜气来贯穿,使读者紧紧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连绵起伏,循环往复式地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欣赏和融合的境地。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咏物中穿插感情变化,故时空交替正好有助于此。它往往是以时间线索为主,穿插空间线索,最后达到咏物、叙事、抒情的目的。

⑶写作要点

①为何咏物

咏物诗词不是单纯为咏物而咏物,把内心最“触动”的一面充分体现出来,或赞美,或贬斥,或寄托,或感兴

②咏物须体物,须有见的

任何物件其实都含有一定的物理、哲理、内涵在。咏物,首先要体物。要剥开物之外壳,深入其内核,从中挖掘出物之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哲理或触发某种情绪。融进作者更多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感情,这才能使作品充分凸现自我,动人心魂。

③咏物当著趣味

咏物吟咏的是物,所以作品应具有必不可少的趣味。一首咏物诗词若没有趣味,读起来只会是味同嚼蜡,让人兴致索然。

④要用形象语言和形象思维

形象语言与形象思维是诗词写作的基本要求,无论你是单纯的歌咏、吟颂,还是寓理、讽咏兴寄,与或托物寄兴以言情,都应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充分运用形象思维。

⑤善于发现亮点,学以为用。
  第一,如何发现亮点。

“亮点”一部分是指作品中入眼入心的词、句,一般不难发现。一部分是指作品中的关键句,或者结构语言等某种特色或手法技巧,这个可能需要一些理性的分析。善于发现亮点是学以为用的基础。
    第二,如何学以为用。

多练笔自然是好方法,有些技巧用多了就能随心所欲。灵活使用则可能推陈出新,别有意境,诗词的灵魂——真情实感依然来自于生活。具体看下面的曲例。
   1:〔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

元·王和卿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这支小令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高度的夸张。作者紧紧扣住蝴蝶之大,甚至夸张到了怪诞不经的程度。但是,怪而不失有趣,它使人在忍俊不禁之余,反复寻味,逼着人们去思索。从语言上看,小令恣肆朴野,浅近通俗,几无一字客词装饰,虽如随手之作,其味却端如橄榄,这正是散曲的上乘之境。

2:〔双调·拨不断〕大鱼
元·王和卿
胜神鳌,夯风涛,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
    【注】神鳌:《列子·汤问》说天帝曾令神鳌负海上五山;夯:砸碎;蓬莱岛:传说中海上三仙山之一;锦背:指鱼脊。

此曲议论与实写结合,通过夸张、比喻写“大”,是本曲的特点。开篇即用神话传说中的神鳖作比喻,说大鱼比神鳖还大,压碎风涛,背负着蓬莱岛,东洋大海还不够它翻身。一“夯”一“轻”,属点睛之笔,加倍写出鱼之大。从鱼之大,自然逼出太公钓鱼的典故,诙谐中带有调侃,可见作者非凡的胸怀与志向。

3:〔南吕·金字经〕咏樵

元·吴弘道弘道
这家村醪尽:,那家醅瓮开,卖了肩头一担柴。咍,酒钱怀内揣。葫芦在,大家提去来。

金字经:词牌名,又名“阅金经”、“梅边”。此曲作者用樵夫的口吻,以“酒”为线索,写出了一个宛若桃花源的美好世界。作者的观察力非常敏锐,他笔下的樵夫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如“咳”字,只字便写出樵夫的不拘小节,轻松随意。曲末出现的盛酒器具“葫芦”,不仅十分符合樵夫的身份,还表现出村民们的自然简朴。他们并不介意酒器的粗陋,只单纯享受饮酒的乐趣。此曲语言真白自然,风格活泼,极富生活气息。措绘的山居最象很有些理想色彩,作者截取山村生活的一二片断进行润色,将自己的理想投射其中,使人们从中窥得元代乡村的情味。

4:〔双调·清江引〕咏梅

元·贯云石

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此曲为借景抒情之作,作者不仅通过拟人的手法赋予梅花少女的情态,还用“包藏几多春意也”暗示人们,梅花就像春的使者,梅花开了,春天就不远了。

5:〔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元·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此曲作者在艺术的处理上,能够把远近的景物交错来写,富有变化,江南各种富有特色的景观足以激发起令人心想神往的印象。该曲中运用了“一”“两”“再三”“十”等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由于选择的数词不同,富于变化,增强了生动活泼的情韵,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表达了欢快的格调。

6:〔双调·水仙子〕咏竹

元·马谦斋 
贞姿不受雪霜侵,直节亭亭易见心。渭川风雨清吟枕,花开时有凤寻。文湖州是个知音。春日临风醉,秋霄对月吟。舞闲阶碎影筛金。

此曲开篇作者便直接抒发对竹的赞美之情。竹节亭亭玉立,正直挺拔,清峻不阿,这里是在比喻像竹子一样不因苦难而改变其高风亮节的人。竹子的“节”即人之“气节”。古渭河流域盛产竹子,作者自然而然联想到在那渭河的风雨夜晚,诗人遥听竹子摇曳摆动的声音,能让诗人在枕上构思作品,这样的多层次渲染,使得竹子的意蕴形象更加丰富。作者通过歌咏竹的刚正不阿和酒脱不羁,来表明对于像竹子一样具有高尚人品的追求。

7:〔中吕·普天乐〕咏世

元·张鸣善

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须买,皓月须赊。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此曲名为“咏世”,实言“离愁”,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慨。花好不过洛阳,月明应数梁园。而好花须要买来观看才更觉美好,明月须要赊来观赏才愈觉明亮。曲子前四句围绕“花”和“月”, 既蕴含着“行乐须及春”的处世哲理,有展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五六两句看花、月,产生了美景难留的感叹,作者更进了一层,提出好花易谢还开,月虽缺能圆,花与月的开谢都有定时,而人间别离却后会难期。此典感概深致,风格略显悲凉,但蕴涵丰厚,富有哲理,不失意趣,是篇欣赏和思想价值都很高的作品。

8:〔南吕·一枝花〕咏喜雨

元·张养浩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只愿得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渰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此曲是作者在陕西救灾时所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灾区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在元代散曲中这些作品是难能可贵的。久旱逢雨的喜悦心情,表现其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的关心。感情深挚,语言朴实无华。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形象的比喻的运用,为作品增色不少,艺术效果尤为显著。

三、〔南仙吕·皂罗袍〕浅析

〔南仙吕·皂罗袍〕为南仙吕过曲曲牌,又名〔间花袍〕、〔乌衣令〕,小令套数兼用。据文献考证,〔皂罗袍〕曲牌最早出现于元代南戏剧目《白兔记》《幽闺记》中。

本调多叠用二至四支自成套数。并可组成专场。有时单用一支联套,则用在〔醉扶归〕之后。小令常用。《卧冰》《杀狗》有〔古皂罗袍〕,与此大异。
    以〔皂罗袍〕为主的集曲有〔皂莺花〕〔天香罗袖〕〔皂罗罩金衣〕(一名〔皂罗罩黄莺〕)〔皂袍公子〕〔皂袍带封书〕〔罗袍歌〕,见《南词简谱》。

谱式南仙吕·皂罗袍摘自钦定曲谱》)

去去平平平去△,去平平入入,去上平平△。平上平平去平平△,平平去入平平去△。上平平去,平平去平△;平平平去,平平上平△。平平去入平平去△。

全曲十句,句式为六五四 七七 四四四四 ,四个句段,七个韵位,二十五板,五十二字。第二句第一字为领格字。    

曲例一:〔南仙吕·皂罗袍〕风儿疏剌剌(摘套)
    ·陈大声
翠被今宵寒重,听萧萧落叶,乱走帘栊。堆枕香云任蓬松,不知溜却金钗凤。恼人阶下,凄凄候虫。惊心楼上,当当晓钟。无端画角声三弄。

此曲为闺怨相思题材。寒秋的夜晚,闺中一位年轻女子,愁听落叶萧萧、窗帘乱舞、秋虫和晚钟声的描写,表达了思念的复杂心情。曲作可分三部分:前三句为第一层,环境描写;四五句为第二层,人物形象动作描写;后五句把闺中人所见所思的心态变化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尤其结句把曲作推向高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曲作角度新颖,运用情景相生的手法,铺叙委婉细致,结构精致紧密,用娴雅的笔墨把闺中女子的思念之情写得情韵深长,耐人寻味。

谱式南仙吕·皂罗袍摘自《九宫正始》第219页格一

去上平平平上△,上平平去,上去平平△。平平去去去平平△,平平入去平平去△。平平平去,去平去平△。平平平去,去平平入△,平平去上平平去△。

全曲10句,句式为644 77 4444 7,共7韵,51字。

曲例二:〔南仙吕·皂罗袍〕瓦窑记(摘调)
·无名氏

暗想朱门娇女,岂无豪俊,肯嫁寒儒?闻言漫自意踌躇,无情却被多情误。篮桥何处?路儿又无。阳台何处?路儿难觅,朝云暮雨谁凭据?
    《瓦窑记》,即《破窑记》,为早期南戏。《南词叙录》将其列为“宋元旧篇”,《南曲九宫正始》所引也称其为“元传奇”,共引录元本《破窑记》60支佚曲,剧名题作《吕蒙正》或《瓦窑记》。这60支佚曲一是引自元本,一是转引自产生于元代天历年间的《九宫十三调谱》,有《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明刊本。
    《破窑记》又名《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为元朝无名氏所作昆曲传统剧目改编的南曲戏文。讲述的是北宋吕蒙正与刘月娥的爱情故事,共二十九出。
    摘调为丞相女儿刘月娥彩楼招婿后,丞相岳父把新婚夫妇赶出相府,新郎吕蒙在奔波途中的一段唱词。摘调分三部分:第一层叙述彩楼择婿,岳父是认可的;第二层是心理描写,岳父误解小两口;最后后五句通过反问手法,把小夫妻被逐出家门无可奈何的心态描写得惟妙惟肖。
    谱式南仙吕·皂罗袍摘自《无争斋散曲杂谈》

×去平平平去△,去平平×上,去上平平。平上平平××平×平去入平平去×平平去,平平去平×平平去,平平上平△。平平去入平平去△。
   全曲十句,四个句段,七个韵位,二十五板,五十二字。第二句第一字为领格字,领起下面的两个四字句,两个四字句宜对仗。第四、五句须对仗;第六、七句与第八、九句宜作扇面对。亦有人把第二句和第三句合为一句上三下四的七字句。

曲例二:〔南仙吕·皂罗袍〕咏邻杏
   ·沈自晋
数点梅和雪谢,等桃腮未吐,柳眼还遮。客馆孤岑正兴嗟,隔墙早把红妆借。晴光催媚,寒些暖些;雨丝添艳,脂些粉些。(闹得)枝头春意堪描写。
     曲是作者初春郊游所见,以郊外小山下客栈为立足点,通过山上红杏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作者悠闲惬意的生活情趣。
    曲作大体分三层意思:前三句为第一层,作者对初春进行描写,渲染了郊外的景象,为红杏出场作好铺垫;四至九句为第二层,作者在客栈临窗而坐,心中好不惆怅,忽然远望窗外山上一树红杏正在绽放,把作者由阴转晴的心情刻画得惟妙惟肖,加之从春光明媚和春雨蒙蒙两个角度,描写了杏花乍暖还寒的娇柔美姿和雨中娇艳欲滴的形态,营造一个美丽的景象;尾句为第三层,议论作结,由衷地感叹春天已经来了。

制曲要点

1. 〔南仙吕·皂罗袍〕为南仙吕过曲曲牌,又名〔间花袍〕、〔乌衣令〕,小令套数兼用。全曲十句,句式为六五四 七七 四四四四 ,四个句段,七个韵位,二十五板,五十二字。  

2. 领字:本调第二句第一字为领格字,领起两个四字句。

3. 对偶:第二句除开领字须和第三句对仗。第四、五句须对仗;第六、七句与第八、九句宜作扇面对。

4. 声情:仙吕宫清新绵邈,流丽和婉。

5. 内容:此调适合叙事、写景、感怀、抒情等,创作内容广泛。

本讲提纲:

一、曲的修辞美(三)

二、曲的咏物体

三、〔南仙吕·皂罗袍〕浅析

小渔村曲研一期第21讲作业:

一、请结合前面学习的修辞手法和咏物体的写作要求,试制〔南仙吕·皂罗袍〕《咏春雨》作品一首。韵部不限,要求正确书写标题(宫调、曲牌、题目),韵书参照《中原音韵》。

谱式:〔南仙吕·皂罗袍〕谱从钦定曲谱》)

去去平平平去△,去平平入入,去上平平△。平上平平去平平△,平平去入平平去△。上平平去,平平去平△;平平平去,平平上平△。平平去入平平去△。

全曲十句,句式为六五四 七七 四四四四 ,四个句段,七个韵位,二十五板,五十二字。第二句第一字为领格字。    

二、制曲要点

1、〔南仙吕·皂罗袍〕为南仙吕过曲曲牌,又名〔间花袍〕、〔乌衣令〕,小令套数兼用。全曲十句,句式为六五四 七七 四四四四 ,四个句段,七个韵位,二十五板,五十二字。  

2、领字:本调第二句第一字为领格字,领起两个四字句。

3、对偶:第二句除开领字须和第三句对仗。第四、五句须对仗;第六、七句与第八、九句宜作扇面对。

4、声情:仙吕宫清新绵邈,流丽和婉。

5、内容:此调适合叙事、写景、感怀、抒情等,创作内容广泛。

曲谱符号注释:平——平声;仄——上去声通用; ×——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 △——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 ∧——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作业要求:
1、作业创作一首南曲,完成作业时间为一周;
2、楼下认真点评楼上的作业,是毕业考核和评选优秀学员的依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第三讲】元曲的曲调
元曲基础知识
【南仙吕·鹧鸪天】浅析
词牌、曲牌小常识
【诗词微塾】古典诗词词牌、曲牌详释(十一)
元曲讲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