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年内中日必有一战:毛泽东为什么敢如此断言?那年他还是学生

熟悉毛主席或者说是读过、听过关于毛主席在求学时期的一些故事的人,一般都知道毛主席在青年时期曾经预言:中日之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

这一年,毛泽东仅23岁,那时候,他只不过是湖南第一师范的一个学生而已,为什么就能够断定,而且敢于断定中日之间二十年内的战事不可避免呢?

其实,这与毛泽东嗜书如命、喜爱读报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了,这与他心忧天下,以民族大业为己任的胸怀是分不开的,但首先是读书拓宽了他的视野,使他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理性分析国内外的局势,从而得以准确把握时代局势的脉搏,做出精准的研判。

01

1914年春,湖南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预科第三班。同年秋季,毛泽东被编入本科第八班。1918年6月,他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总共在这里读了4年半的书。

当时,湖南一师的课程特别繁杂,有近20门学科,比现在的大学还要多,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比作是一个“杂货库”。繁杂的课程,与他追求真理的学习目的产生了冲突,因此痛心疾首,脑海里有了退学的念头。

有一次,毛泽东已经走到了校长室的门口,准备递交退学申请,但突然想到,读书总得有个地方,于是就把退学申请撕掉离开了。

为了满足自己对求知的渴望,毛泽东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找书看。他经常到城里的旧书铺和书店,看到喜欢的书就买回来。

第一师范图书馆藏书还算丰富,更是他经常去的地方。图书馆里绝大多数的书,他都阅读过,尤其《资治通鉴》他读得十分认真,由于借书频繁,他跟图书馆的管理员成了好朋友。

在学习上,毛泽东不但好学,还养成了好问的习惯。在他看来,学与问是分不开的,他常常对同学说:“一个人有学问,不仅仅是指他好学,还指他好问,学与问是密不可分的。”

毛泽东从不去探究一些无关紧要的奇闻异事,而是喜欢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学术方面的问题,相互切磋,相互学习,他还经常罗列出一些学习的难题或是社会层次的疑问,向老师请教。

02

毛泽东的朋友圈很大,都是一些志同道合的人。

他在湖南一师学习期间,结识了很多的良师益友。在老师中,有为我们所熟知的杨昌济、徐特立、袁仲谦,还有与他来往密切的黎锦熙、方维夏、王季范。在同学中,有萧氏兄弟(萧三和萧子升)、罗学瓒、周世钊、蔡和森、何叔衡等等。

在这其中,以杨昌济对他的影响最大。

杨昌济

杨昌济是长沙人,曾经在日本留学6年,在英国留学4年,但始终没有忘记中国的理学传统。他不善辞令,但他讲的课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尊敬,大家都很佩服他的道德修养。

毛泽东、蔡和森、陈昌等就是他的忠实粉丝,他们经常相约到杨老师家里去讲学问道。而杨先生总是诲人不倦,也相当器重毛、蔡、陈等学生。

蔡和森:湘乡人,家贫好学,后去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加入共产主义小组,回国后,担任中共领导人;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到广州,反革命刽子手把他的四肢摊开,残忍地将他钉在墙壁上致死,胸脯还被刺刀戳得稀烂

蔡和森

陈昌:浏阳人,也是毛泽东的好友,擅长演讲,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英勇就义

杨昌济曾对他们说,“人一定要有理想”“没有哲学思想的人是很庸俗不堪的”,他还给他们讲中国和西方哲学,讲青年的责任和前途,讲人应该有的世界观、人生观。

他的哲学基础是唯心论,那个时候,对毛泽东的影响很大。

其实,杨昌济对毛泽东的影响不仅仅是在讲学上,在生活上的影响也很深,毫不夸张地说,他就是毛泽东的偶像。

杨昌济反对封建的腐朽制度和生活,思想很超前,提倡民主科学和新生活。他常年都是冷水浴,冬天也是如此。热血奔放的毛泽东和蔡和森也模仿她。

有一年暑假,毛泽东、蔡和森和张昆弟三人在岳麓山上读书、休养、思考人生理想,每天都到河里洗冷水澡,这样一直持续到假期满后才回学校。

张昆弟:湖南益阳人,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工人运动的领袖,大革命失败后,英勇就义

在洗冷水澡上,毛泽东做得简直是到了极致。

在太阳下,他赤着身体享受着大阳光的温暖;在狂风中,他迎着风或是背着风任由它肆虐;在暴雨中,他张开双臂任由雨水拍打好似挠痒,舒服极了。

毛泽东形象地把日晒、风吹和雨淋称作是“日浴”、“风浴”和“雨浴”。那时候,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经常到湘江里游泳。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锻炼身体。”

青年毛泽东

我们知道毛主席的一句经典语录: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想,他的灵感就是从锻炼身体来的。

不仅如此,那时候,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经常攀登到山顶,眺望远方,对着浩瀚的天空“练嗓子”,对着树木大声说话,朗诵唐诗宋词。

关于以上所讲到的这些经历,毛泽东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字里行间,足以说明毛泽东青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了。

03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期间,除了学习之外,他还关心关注着天下大事,认真思考着人生的理想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他对时事政治很感兴趣,并没有因为湖南一师安逸的学习环境而有丝毫的削减。

毛泽东自从到了长沙,他便成为报纸的铁杆粉丝。

湖南一师的自习时间,在学校的图书馆了或是阅报室内,你总能看到毛泽东在那里读报的身影,他主要关注的是国内外的时事政治和军事动态。

下午下课晚饭过后,毛泽东总是跟同学到山上或者顺着铁路去散步。他们一起看火车开过去,有时他们会走到湘江边上,看老百姓打鱼、渡船。

一路上,毛泽东会跟同学讲述最近看过的国内外的一些新闻,讲起来有条有理,了如指掌。

一战:英国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毛泽东每周都会跟同学讲述战争的情况,就如同定期给大家做一周以来国际国内的军事报告一般:

诸如德国威廉二世如何出兵?奥国的太子是如何在塞尔维亚被杀害的?德俄、德法、德英何时宣战?英法是怎样联盟的?美国是怎么样发战争财的?

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是如何的嚣张?

等等!

每次做完报告,毛泽东总是得到同学们的一篇赞誉。

“润之兄,你的脑子真特别,居然装了那么多的知识,”同学们感到很惊讶,经常跟他说,“我们大家也同样看过你说的那些报纸和新闻,为什么我们就没有你想得那么深,没有你分析得那么到位呢?”

在湖南一师的这段时间,毛泽东的脑海里就有了“政治”这个词的概念了,他不仅善于分析,而且还善于总结归纳。

他给同学讲述时事问题的时候,总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常常会联系到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这些年所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战事。

04

当时一师订了两个地方的报纸,一是上海的,二是长沙的,人数多,报纸少,毛泽东有时候会没有机会看到报纸,所以自己也订了一份报纸。

他把报纸看完之后,用剪刀裁下报纸周围的白边,用绳子把它们穿起来。在这些白边上,用英语记录着他在报纸上看到的每一个地名,然后对照着地图,一个一个研究。

看到这种场景,同学们问:“润之兄,这是做什么呢?”

毛泽东笑着说:“我英语不好,给自己补补课,再则,我把世界各个国家的所有城市、海洋、江河等地名记熟。

“报纸是活的历史,我每天读报纸可以增加很多知识,”毛泽东对同学说,“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了解时事、熟悉地理和学习英语。”

毛主席每天读报是雷打不动的,不论是在大革命时期,还是在抗日、解放时期,读报学习从不间断!

在第一师范的阅报室里,去看报纸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但每天必到,而且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的却只有毛泽东。

1917年,俄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

当时,上海的《民国日报》、湖南的《大公报》都在第一时间做了报道。毛泽东从报道的字里行间中预感到这是一件大事,是世界史的一件大事,无产阶级可以而且已经夺取了政权,这在俄国已经得到了证明,但在中国能实现吗?就这些问题,毛泽东与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毛泽东从报纸上得知了很多的国际国内的大事,这与他读报从不间断有些密切的关系!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在第一师范上学时,总共花了160块钱,有三地之一的钱都花在了报纸上,因为每月订一份报纸,就是一块钱。”

的确如此,从1911年到1927年,在上井冈山之前,毛泽东从来没有停止阅读上海、北京和湖南的报纸。

05

毛泽东后来说,中日之间,二十年内必有一战。

这个断言,不是写在作文中,也不是发表在报纸上,而是出现在给他的好友萧子升的一封信中。

1916年7月25日,毛泽东给他的好友萧子升写了一封长信,内容涉及国内外,主要是论述他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其中一段是这么写的:

这封长信,充分说明了毛泽东心忧天下,以民族解放大业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在信中,他断言,中日之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同时告诫要“注意东事”,这就是唤醒国人的警句呀!

他的断言,在1931年9月18日和1937年7月7日都得到了印证,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我就不再赘述了!

这一年,毛泽东23岁,他还是湖南第一师范的一名学生。

中国为什么会被侵略而不能抵抗?国家危亡之际,青年应该负气怎么样的责任?……毛泽东分析得鞭辟入里,时而兴奋、时而愤怒、时而激昂。后来同学和老师们都赞誉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毛泽东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就能够断言天下大势,您是怎么看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南第一师范
陈赓向毛主席介绍国民党中将:这我兄弟,主席:你知我是他什么人
历史证明毛泽东的伟大:他们曾和毛泽东亲密无间,后来渐行渐远
1912年,符定一看到毛主席的作文,赞叹道:奇才,作为第一名录取
毛主席恩师杨昌济:救国必先重二子!一人是毛泽东,另一人是谁?
王季范:68岁时被毛主席亲邀进京为官,毛主席:没有他,就没有我|徐特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