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芦阳·索桥·道子·哈思
userphoto

2022.07.27 甘肃

关注


黄土地和红土地

都说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不知道这一湾奔腾的黄河水经过了多少的奔波,才到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小口村的南面是渡口,渡口对面是河对坡。小口村的北面是哈思,哈思堡。小口村的西面是胡麻沟对面是索桥。
黄河真的是母亲河。这一带山高沟深,丘陵纵横,黄土地,黑岩石,绿雪松,一湾黄河从中而过。黄河两岸长着各种野果,最出名常见的就是酸枣了。河两边的山沟沟里,有山泉水的地方,就有人家居住,低矮的房子安安静静坐落在向阳的山坡坡上,经历着斗转星移,日月穿梭。这方土地养育了这方人,人们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凡的日子里孕育着不平凡的故事,流传着或神奇古怪或可歌可泣的故事。

从哈思到一条山,这一路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在靖远县境北部,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山脉,它就是哈思山。“哈思”二字来自蒙古语,是美玉的意思。走近哈思山,抬眼眺望,峰峦逶迤,蜿蜒起伏,犹如一道天然屏障,自西北向东南绵延数十公里,横峙黄河南岸,高耸北国大地,挺拔俊秀,雄伟神奇。

哈思山下哈思街,站在这里向西望,就能看到景泰辖区了。在汉代,过河不远,叫媪围。
沿景泰县芦阳镇向东约10公里,绵延起伏的群山之间坐落着一个小山村,名曰吊沟村。西周时,这一带居住着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的彝族,春秋、战国至秦这里归属月氏。大概就在这期间,一条从陕西至泾川、平凉、到武威再到新疆的丝绸之路穿过此地。秦朝末年,原住我国北部的匈奴西进,赶走了月氏,把这里占为牧地。汉武帝时(大约公元前121年—110年间),在此地建立了通往西域河西的第一个重镇---媪围县。

媪围县,古县名,西汉置,隶属于武威郡。据《水经注卷二·河水注》:“河水又东北,过武威媪围县南”。郦注云:“河水径其界东北流,县西南有泉源,东径县南,又东北入河也”。现今景泰县芦阳镇吊沟村之麦窝古城,即汉媪围城址。《水经注》所载那条泉源,即发源于景秦县喜泉乡(旧名锁罕堡),流经芦阳镇,向东南入河的泉水。媪围城址在其北岸。
丝绸之路有北、南、中三线之说,从陕西至泾川、平凉、固原、过黄河经芦阳(后来的景泰)到武威再到新疆的北线被称之为丝绸之路的原型,也是最早通往西域的一条道路。绵延千里的这条丝绸路不仅联系起了两千年的文明和繁荣,同时也像念珠一样串起了无数个古城驿站、侯室衙门。古老悠久的媪围县古镇就是丝绸路北线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当时通往西域的河西第一个重镇。历经岁月的冲刷,昔日巍峨雄踞的殿宇楼台、王侯第宅早已灰飞烟灭,可是,那些残垣断壁、青砖碎瓦至今仍盘桓于山冈上的杂草中,其轮廓依稀可见。
文字记载中反映出的媪围县地处媪围水的中下游,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人口居住较为集中。是方圆军事、交通、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的中心,特别是农业、畜牧业和商业有过一个比较辉煌的时期,从这一带已经发现的西林汉墓群、吊沟梁汉墓群、教场梁汉墓群、城北墩汉墓群等出现的大量文物,都证明了当时媪围县的繁华。
今天的吊沟已完全看不到当年的媪围县繁荣昌盛,巍峨雄踞的殿宇楼台、王侯第宅早已灰飞烟灭,秋季的吊沟格外寂静、萧条,沿山撒落着数百户农家小院。村头的田地间已经一片空白,留在地里的玉米秆随风刷刷作响,清澈的泉水沿着路边的地沟一直流向村子的那一头,狭窄的砂石路联系着整个村子里家家户户,村子里的房子、院落都很破旧,很难看到有谁家朱门碧瓦。
索桥又是哪里?
滔滔黄河水将西汉都城与西域隔为两世,索桥自然成为连通西汉都城与西域的重要桥梁,据靖远县志记载:“诏宪元和八年(公元813年),陇右为土蕃占据。丝绸之路南、中线均梗阻不通,乌兰桥成为诏末到五代由武威、大清、芦塘,去灵州(今宁夏的灵武)的必经桥梁。”这说法不过证明,西域去路又复归了最早的北路而已。乌兰桥在哪里?据定西公路段编写的古交通史中说:“乌兰关在今靖远县东北240公里的双龙乡北城滩。乌兰桥梁建在濒临古城的黄河上。”这就是指索桥。索桥古渡口是上下黄河唯一的索桥渡口,也是非常重要的古渡口。据《靖远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置索桥于哈思堡西,始用船桥。”(应该是早年索桥已坏始用船桥)。经索桥过河十五里即抵媪围(芦阳腹地),然后沿西北去凉州及西域。在居延汉简中记载了从长安到甘肃河西驿站各站名及各站之间的里程。驿站有媪围、胥次(今土门子)等然后到达凉州。

史料记载,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就是从这里渡黄河。索桥渡口两岸群峰陡立,河道狭窄,但有沟壑作为通道,东岸通向靖远县的哈思堡,西面通向景泰的芦阳镇(昔日媪围县)。
今天的索桥渡口两岸已是一片废墟,不过,那些曾经的街道、院落、门户、桥石堡、路牌、驿道等遗迹仍依稀可辨。

在东岸临河高山的壑口处还有用石板垒起的索桥渡口码头以及明万历年间建浮桥时用过的石板平台遗址。另外,还有一块刻着“山峡修路牌”5字的石碑,石碑的下面和后面记载着清朝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地方绅士和各地商贾集资修路的名单等,可见清朝中期,此渡口依然商旅繁忙。
索桥也是近代重要的交通要道。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会宁后,10月25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奉中央命令,率第5、9、30军及总部直属部队共21800余人,西渡黄河,进入景泰, 11月8日,在景泰正式宣布组建西路军。2万余名西路军将士,在无粮草弹药补充、自然环境恶劣等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一路血战,踏上了悲壮的历程。进入景泰的红军辗转作战14天,经历大小战斗十余次,这里掩埋了1300多具烈士的骸骨。景泰之战,给西征的道路上披上了凝重的血色,此后,殊死战斗的河西红军坚持作战达半年之久,与马匪鏖战近百战,歼敌21000余人,有力的配合了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西路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红军在景泰的十几天里,最出名的一场战役就是一条山战役,战斗前后持续了四、五天时间。1936年10月31日,30军88师师长熊厚发率一个团,89师师长邵烈坤率两个团,向一条山守敌马金昌团发起进攻,红军以绝对优势取得了首战一条山的胜利。11月2日,青马前线总指挥马元海率援兵与马廷祥合兵一处,当日就向一条山的红军阵地发起疯狂反扑,遭到红军多次击退后,敌方投入了3个骑兵旅,向红军发起冲锋,最终红军寡不敌众,撤出阵地,史称“血战一条山”。一条山战斗是红军在景泰与敌展开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战斗,共歼敌千余人,敌副总指挥马廷祥被击毙。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往事并不如烟,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这片土地的人们依然会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哈思街还是一条笔直的大道,大道一头的悬崖下,是一片壮观的冰瀑,吸引着人们去参观。
石门乡小口村的大枣誉满四方,家家户户的院落更新换代了,现代化的设施一应俱全,院子里更是新盖了专门晾晒枣子的大棚,红土地上多姿多彩起来。

索桥村旧址还在,悬崖上的洞还在,石器时代的岩画逐步被发现,壮美的景色还在,古老的传说和真实发生的过往传奇还在。

道子这里黄河边的平地已成为世外桃源,瓜果蔬菜一应俱全。羊老汉的一群羊成了独特的风景,红土地白云朵朵煞是好看,室外的土灶大锅,朴实却又时常煮出原始的美味,乌鸡们散养在滩涂上,它们时不时跳上酸枣树,尝几个酸溜溜甜丝丝的酸枣。

岁月的河依旧奔腾不息,人们将继续在黄土地和红土地上生生不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景泰县内明长城
美丽观游——猫跳河竹索桥红军渡口
丝绸之路 中国东段中道10 会州(鸇阴,乌兰关,会宁,靖虏卫,现白银市靖远县,媪围,永泰堡,现白银
长城情思----探寻丝路古堡
明长城景泰段
【丝路媒资】靖远——丝绸之路上的黄河古渡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