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妈妈的,恩不切”


苏北平原

在图书馆三楼书架间转悠的时候,I267/Hxxxx这个区域也是我非常喜欢去的。I267/Hxxxx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图书分类法把图书分为22大类,其中这个大写的I代表文学。I267代表中国当代散文,1949年之后的作品。/就是个分隔符,H代表汉语,xxxx是一串数字,用来排序排架,让人能够找到某一本书。
中国当代散文类的书,这两年我看得是非常多的。从名家到草根,姑且叫草根吧,并没有贬低的意思。看这些图书,就像我在文字里把神州大地游了个遍。足迹遍布塞外北国、烟雨江南、黄土高原、边疆大漠、山川平原、大江大河、天涯海角;体会到了各地的风俗、美食、文化、语言;从主人公的成长中学到了很多他们的品质,感受到了人情冷暖、苦焦贫寒、人生的不易、坚持的可贵。

回头捋了捋,发现看得比较多的是写的这两个地方,一是黄土高坡,二是江苏大地。我出生在黄土高原,生活在烟雨江南,自然看的是和自己联系紧密的两个地方。
这两天看的一本书叫做《在村庄》(I267/H12447),作者吴莹。作者婆婆(丈夫的妈妈;婆婆这个词各地含义太不一样了)家在苏北,苏北平原一个叫夏舍的小地方。2019年年底,作者一家回夏舍过年,结果被突如其来的疫情隔在了夏舍,他们在那里度过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好好体验了一下乡村的生活。

文中语:夏舍是苏北平原上一个非常偏僻的小村庄,在夏舍,人们总是不停地忙忙碌碌,种下收割,再种下再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辈子都是这样。他们关心庄稼的收成,关心田里的麦子、地里的菜秧,他们没有时间再去关心这世界的巨浪什么时候会涌到自己的面前。追鸡赶鸭的小耳朵,从不知停歇的姚大妈,喝酒打牌又好脾气的姚仁义,到处串门的孤独老太,见谁都叫“宝宝”的邻里乡亲……这些个性鲜明的人都是夏舍流动的文化,演绎着一个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新世界。
这些文章穿插了很多夏舍方言,平铺直叙的文字,行云流水,把夏舍写活了。乡村人文、四邻八舍、地方语言、人际交往...像是拿一个摄影机,缓缓而走,慢慢而拍,把夏舍纪录了下来,呈给你看。夏舍的岁月,突然变长了,没有了忙碌,没有了紧迫,有的只是安逸、自由生长。

读这些短文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嘴角上扬,行文流畅、逻辑严密、处处散发着幽默。文学来源于生活,真正的是一点不假;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东西的,要不很多人去体验生活、去采风、去走遍大江南北。
文中经常出现“让妈妈的”,根据说话人的语境,这应该和国骂是差不多的意思,不过并不是真的在骂人,这是口头禅或者表达一种心情的方式。

看完整本书,我知道了很多当地的话。
恩(我) 尕(家)好切(好吃)苦钱(挣钱)不丑(不错)甚哩(什么)戏阿里(孩子)一个时候(一会儿)男将(丈夫)做生活(做事)茄瓜(南瓜)你噫吧(吃你的吧)小量子(小桶)撂掉(去世)本历(农历)水撬子(浇地的工具)块块(到处)祺花(鲑鱼)吃不济(吃不完)更个(今天)好好(好吃的)歪歪(蚌)下晚(傍晩)刺(杀)莫几里(特别)卡子(鱼笼子)猹鱼(黄鳝)活鲜(蚯蚓)鳅鱼(泥鳅)涡(淹)打缺子(水田里挖沟放水)莫得命(要命)大呜(大鱼)卷(骂)
我承认,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让妈妈的”,烦的时候就嘟哝一句“让妈妈的,恩管他甚哩”。真像是阿Q喊的那句“妈妈的”。

这本书在豆瓣有很多人评论,评分还挺高,这在散文作品里是很不容易的。说实话,图书馆书架上很多散文类的书被看得很少,在那排书架那里溜达最多的人可能就是我了。看散文,就像和作者对话,默默无语中就了解了那么多人生的酸甜苦辣,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学习了那么多丰富的南腔北调,尝遍了各个“菜系”的万种风情。
摘几个豆瓣网友的评论吧。

这本书绝对是今年的一匹黑马!真的太好看了!我一个不爱散文的人都喜欢得不行!本来计划今天和你们推荐历史书的我,也为它让路了,可能是这本书真的写进我心里了。开始我以为,这本书只是一个城里作者,因误入农村,对所见所闻感到新奇,而写下的口水随笔。但读完前几篇,我就彻底改观了。作者的散文真的很特别,不仅写实,而且有趣,语言也不过度的浮华,刻画的人物都十分生动,情节也引人入胜,像是在读一篇篇简短的小说。后来一看资料才知道作者吴莹就是擅长用小说的笔法来写散文,善于从人的内心出发,挖掘人性中的真善美,让人感到温暖,还被读者称为“温暖的记录者”。这本书仅仅是一个封面就很打动人了,我就是因为封面看的书。两个孩子自由自在奔跑在空旷的乡村街道上,这不是我们每一个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人所向往的嘛!人意想不到的是,封面内页还暗藏玄机,这里我就不过多剧透,我觉得作者也是希望有缘的人能看到。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觉得很轻松,也被各色各样生动的人物吸引,比如天天钻鸡窝的小耳朵、不知疲倦的姚大妈、大男子主义爱吹牛的姚仁义,还有那些孤独的老太和亲切的邻里乡亲。但是读着读着,我就发现作者真的很厉害,她其实通过这些故事反映了当下乡村一代人的困境。比如,没人看管的留守老人,连个电话号码都不会存储的叔叔阿姨,为了给子女在城里买房,一把年纪还到处打工赚钱的父母……那些热情背后的凄凉与孤独,让人忍不住的心疼。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夏舍故事,以平淡的姿态,不知不觉走进你心里,却在里面荡起了巨大的涟漪。我们总是不停歇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以为只要我们努力,就会给父母很好的生活,却忘了问一句,他们喜不喜欢,自己内心安不安心。如果你还没想好去哪里,就回故乡看一看吧。无论你走到哪里,最让你心安的还是故乡的一捧黄土,因为你的根从这里扎入世界。


很好读的一本书,看到书封面文案就很有感觉,有些话深深地戳到我,于是毫不犹豫地购入,分享一些:1、农民对这个世界的耐心和忍耐,胜过所有的花开花落,胜过一切植物的生长与衰败。2、农村里就这样吧,这里苦一点那里苦一点,就够生活了,只要还能动就自己做做吧。3、隔壁地里的老头瘦得跟个麦秆似的,奶奶伸出手比划:“八十三了,能动就干干吧。”4、地是旧的,人也是旧的,日子却是新的了。5、我原本总说自己怕黑,看来怕的其实是人。6、、有什么比眼下我正在过的日子更真实呢?7、在恰当的时候做该做的事,就是乡下生活的本质。


作为学美术的出身的,被这本书的吸引,封面的小孩子让人着实心动,配色很舒服,竖腰封新颖,纸张触感也很好,装帧很用心了。作者的文字也很质朴,总体来说个人很喜欢~关于作者吴莹稍微了解了一下,文风比较细腻、平实,不追求华丽,喜欢从平淡的叙述中表达真情实感。她常常用小说的笔法来写散文,无论是刻画人物性格还是描写社会环境,都非常善于从人的内心出发,挖掘人性中隐藏的部分,让人感到温暖。除此之外,他还习惯于借助文字抛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通过众生相的差异,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智慧。


这本书用盐城方言记录了我(一个成都人)和自己的孩子、老公一起回到老公的苏北老家,因疫情原因,在一个名为夏舍的村子里度过的时光。疫情下的苏北农村,真就如世外桃源一样,里头是简单、平静的生活。作者的语言接地气,却又有一股机灵劲儿,文字已然融入了农村生活,有时候又能够脱离开来以城市人的眼光审慎地评判这样的生活。因而,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读的过程中,我总会想起今年我在老婆老家扬州农村过年时的种种光景——忙碌的老奶奶,种田、烧饭、打扫……一刻不得闲;村里头早早熄灯,家家户户看电视;鸡、鸭、猫、狗,随处可见,鹅们甚至会在冰冷的水里扑腾;田里乱七八糟地种着点什么,豆子、青菜……想吃什么就去田里拔,自给自足;偶尔看到的农村孩子,黝黑、健康、老实,又充满了野性的活力;质朴又爱吹牛的男人,沉默又勤快的女人,热情又看似有些“失礼”的村里人……就像作者说的,仿佛回到了按照节气生活的日子里,感受到了季节的变化。看到中途“我”带着儿子小耳朵回到成都,却陡然发觉成都的一切都是那么“文明”,孩子害怕虫子,不能在地上打滚、疯跑,只有家养的猫狗陪伴,突然觉得小耳朵每天在鸡圈里养鸡、拿鸡蛋的自在生活,才是孩子喜欢的生活方式。书里的姚仁义同志特别鲜活,就是典型的江苏农村老爷们儿。一方面保留了为儿媳妇所不能忍受的大男子主义,爱吹牛,没本事,将压榨老婆视为正常,另一方面却又天真、单纯得令人发笑,他没有什么见识,没有什么心思,一门心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孙子的面前会流露出孩童般的可爱模样……我想,“我”在这几个月的相处过后,心中对姚仁义的评价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善良、淳朴的一面被更多地发掘了。而那些骨子里由文化、环境而生的观念,尽管令人不适,却也并非值得抨击的。读罢以后,想想自己,从小生长在苏南的小县城,不曾养过鸡鸭,不曾干过农活,不曾体会过邻里之间随意串门的生活方式……现在回望,总觉得是少了一些人生中应有的体验。还好,还有书,带我过一过这样的生活,也还好,我现在也有了可以一去的农村。


阅读是一种习惯,喜欢读书,就和喜欢刷抖音是一样的,从爱好上来说,没本质的不同;至于能收获到什么,就取决于你自己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我的父亲是农民
《在村庄》:数字内卷时代,我们为何仍会偏爱打招呼都会叫一声“宝宝”的夏舍乡邻
向您推荐一本书
散文诵读《妈妈,谢谢你,一直拼尽全力地爱着我》作者 悠悠
散文诵读《我的妈妈林徽因》作者:梁再冰
遇到夏舍,停下来(马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