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诗回到诗(必修一第三单元教学手记)

一、先定调,浅触文化滥觞

第三单元教参定题为“生命的诗意”,选择了不同时期的诗词名篇:第一阶段:魏晋诗歌两首。魏晋“建安文学”代表曹操《短歌行》,田园诗鼻祖陶渊明《归园田居》。

第二阶段:唐诗三首。唐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两座高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登高》及中唐代表白居易《琵琶行》。

第三阶段:宋词三首。众多名家赞誉公认的宋词创作前三名作: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声声慢》,囊括豪放婉约两大宋词流派。

都是编者精选的诗歌盛宴,不仅限于高中语文诗词阅读的范畴。

又自作主张加讲了两首,第二单元最后一课的两首民歌:《诗经▪芣苢》和《插秧歌》(宋▪杨万里),因为第二单元被我们统一的教学计划放弃了。

觉得讲诗词须有所追溯,就溯到《诗经》和民歌,它们恰恰说明了中国诗文化的两个源头:民间音乐与歌唱,并价值传递的初衷。

教材编排意图也可能有以此为下一单元阅读铺垫的意思。

板书并简析了一条诗歌文学传承脉络:

《诗经》+《楚辞》并《离骚》(民间歌唱到文人创作,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由集体到个体创作,由无名传唱到著作等身,由民风“讽刺”之功到个体情怀抒发;此刻在先秦)—《古诗十九首》+汉乐府(文人创作与民间歌谣相得益彰;此刻在两汉)—建安文学+山水田园诗兴起(魏晋风度文治武功,人生选择,各有所成,文人创作渐成主流,诗人成了鲜明的社会与文学角色,钟嵘提出“滋味说”;此刻在魏晋)—南北朝民歌(政治与文化的互相牵涉,大分裂历史,造就地域色彩:北朝刚健,南朝柔媚;此刻在南北朝)—近体诗(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诗歌盛朝,格律的发展,情怀的百变;此刻在隋唐)—词(由盛世繁华到忍辱偏安的历史转折,由青楼浅唱到文人开拓词风;此刻在宋朝)—曲(异族统治下的政治,朝堂到民间的抗争,由词而曲的传唱;此刻在元明)—渐没落,有新鲜文学(如传奇,话本,小说等)替代繁盛。

毋庸赘言,这脉络便是文化自信,单从诗歌一脉,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就阔气得很,然而我们要继续谦卑与低调,为继续传承。

二、多读诗,用心编排拓展

一个单元,选诗八首,那么我们可以读到多少诗呢?安排如下:

《短歌行》1+《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观沧海》《龟虽寿》+练习

《归园田居》1+《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练习

《梦游天姥吟留别》1+《上李邕》《与韩荆州书》《将进酒》《行路难》+练习

《登高》1+《登幽州台歌》《登金陵凤凰台》《登岳阳楼》+练习

《念奴娇》1+《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东坡传》(现代诗,杜骏飞)+苏轼诗词欣赏若干+练习

《永遇乐》1+练习

《声声慢》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点绛唇▪蹴罢秋千》《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练习

以教材选诗细读为主,根据不同标准,选取相关诗词做辅助阅读,多略读,感知诗意即可,以诗读诗,以诗解诗。

有的借文本知人论世,有的借文本强调作品技巧风格,有的借文本感受诗人胸襟情怀,有的借文本梳理诗人人生轨迹,有的借文本略窥时代特征;以“1+n”的方式,主次分别阅读,兼容课内外;以期增加学生对诗词的语感体验,思想内容的梳理感悟,以及在读中学会读懂。

三、设情境,力求读写落地

诗歌教学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本身的美感与魅力,同时学会有步骤和整合式地读诗(比如“三问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最后如能通过文字将各自的阅读体会表达出来,借助情境设计,促成读写的融合落地,就更好。

希望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师生一起来“读”诗,并分享各自感受,而不仅仅是老师借着教参“教”一首诗,因此,大可教无定法,前提是老师先要对所选诗歌有相关的资料汇总和自己的阅读体验。

尝试做法举例如下:

例1、《归园田居其一》

选择学生熟悉文本《桃花源记》,来探讨陶渊明对现实与理想的认知,创设世外桃源是构建理想境界,正因为现实不满才有如此向往,但人性有淳朴诡诈,因此现实还是现实,理想依旧理想,二者终究还是隔绝的,由此可知陶渊明其实是人间清醒。

再选文本《五柳先生传》,则直接感知陶渊明的现实生活与自得其乐的情怀胸襟;又选《归去来兮辞》自述其志的部分,对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接着引入教材文本《归园田居其一》。

先关注文本整体构思,设问首尾取舍的呼应表达:(首)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尾)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借此明了诗人情感爱憎。

再细读细节设问:视角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迂回往复中,感受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流连之意;抓“开荒南野际”的“开”字和“守拙归园田”的“守”字,一“开”一“守”,探究诗人心胸的开放与守持之意;借《道德经》中“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表达思想为参考,引出对诗人与自然共生,居人间烟火的惬意与满足的体会;关注诗中“狗吠鸡鸣”与诗人《饮酒》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处表达,体会二者在动静方面的好恶与意味深长;……

例2、《念奴娇》《永遇乐》

两首豪放词,处理方式分别为:前者文学评批细注,后者知人论世问典。

《念奴娇》设计细节问题,引领学生研读文本,可以师生共析,可以个体揣摩,根据需要老师介入点拨,也可以小组互动谈论,将问题结论关键词以评注方式记录在文本之侧。设计问题如下:

1、开篇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淘”字何解?

3、何为“风流人物”?你能联想到哪些”风流人物“?能否换成”英雄人物“?为什么?

4、词人起笔是怎样的视角?

5、词人怀古之地是什么地方?有何历史渊源?

6、“人道是”三个字用得精妙,妙在何处?

7、“周郎”能否换成“周瑜”,为什么?

8、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风景?选用了哪些意象?烘托出怎样的意境?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

9、哪几个词用得凝练生动,富有感染力?试简析。

10、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简析。

11、词人借此句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试用自己的话略加阐述。

12、上片主要写了什么?用了哪些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13、写周瑜,为何称“公瑾”?写小乔,为何不写“出嫁”,偏写“初嫁”?

14、借小乔写周瑜,表现周瑜的什么特点?

15、“羽扇纶巾”是什么装束?周瑜是沙场武将,为何作此描写?

16、后三句写周瑜,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周瑜形象?选词精炼概括。

17、“樯橹”有说该作“强虏”,你赞同哪种用法?为什么?

18、“故国”指什么?日常作何解?“神游”为何意?此处是什么倒装句式?

19、此处“笑”有何内涵?为何有此“笑”?

20、“多情”的意思什么?有说“多情周郎”“笑我”,有说“(我)自笑我多情”,你赞同哪种说法?为什么?

21、“早生华发”四字包含哪些情绪?

22、为什么词人最终感叹“人生如梦”?是积极还是消极?联系词人遭遇,知人论世。

23、“酹”是一种什么仪式?可解作什么?词人以酒酹月,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变化?

24、整首词,由“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最终归拢到“多情应笑我”,词人如此构思全篇的用意是什么?思考表述自己的想法。

25、结合导学案文学短评,梳理以上讨论认知,写成自我思考的短文或语录。

以上问题貌似琐碎,但却有助引领学生细读文本,诗词作品言语跳跃,多有留白,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并自我体会,就能将短小篇章读得丰富深厚,并且最后化零为整,学习整合梳理自己的联想、思考及阅读体会,成为有形积淀。

《永遇乐》的处理相对简单,分解为三个小专题:知人,论典,明志。“知人”环节整合相关资料,介绍辛弃疾生平: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论典”环节明确词中五处明显用典: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意图,加上相关暗用典故补充,大致体会辛词善用典的艺术特征(品评历史,借古讽今;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引发联想,创新意境;简洁精炼,内涵丰富。)及其效果(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明志”环节只设计了一个讨论题,事实证明,前面文本研读环节清楚的话,这讨论结果几乎一目了然:

辛弃疾用孙权、刘裕、廉颇典,分明志在图强进取,却又用刘义隆、拓跋焘典,似乎又有隐约退避,联系辛弃疾生平思想,思考辛弃疾抒发心志是进还是退?为什么?

例3《琵琶行》的设计思路是解决三个问题:谁解琵琶声?谁解青衫泪?谁解风物意?

问题1重在解读诗中音乐描写。几次听琵琶?每次听后诗人感受如何?为什么会有不同?描写音乐重点段落分层揣摩诗句,想象情境,解析旋律特征,分析修辞技巧,拓展音乐摹写诗歌阅读,最后设计“听古琴曲,描摹音乐”的微写作情境练习。以上过程中,师生研读音乐部分课堂效果最好,有沉浸感,有个男生说:我没听过琵琶,但是今天我“听”到了!身为人师,觉得这是学生给我的最大鼓励与奖赏。

问题2重在辨析诗中情感抒发。导入设计:人间最好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结合诗人生平遭遇,梳理诗文内容,思考诗人与琵琶女为什么能江湖偶遇,便惺惺相惜?然后借助文本梳理探究答案,最后设计了一道有关“知己”的情境写作题目:

有关知己,古往今来留下许多传诵名句,如: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士为知己者死。

只要一起经历过长大和成熟的过程,就足以使最肤浅的相识变为最亲密的知己。

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结合《琵琶行》及以上名言,你对“知己”有什么体会与思考?请写一段表达自我认知的议论片段,要求:明确观点,至少举两例为证,篇幅200字左右。

学生练习交上来,有的懵懂,有的就能联系自身经历写出真情实感,虽为议论,却未空谈,我认为这是小小突破。

问题3重在分析诗中意象意境的选择与营造效果。这一问题解决相对前两个就轻易些,因为诗中选取意象勾勒营造意境的诗句基本历历可数,而且其中五处还是“以月色为文澜”,共同选取了“月”这一诗词意象,引领学生找到诗句,学会联系语境揣摩诗句营造的场景氛围,以及借之抒发的情感,最后明确:寓情于景,境由心造;孤独愁苦,烘托渲染。设计的情境题目是:

无论现代写作或古诗文,环境描写,景物渲染都是不可少的烘托之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见隐者物我交融的恬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可见诗人萧瑟悲凉的心境,林道静与江华“踏着沾满露珠的青草,在晨曦中走着”,为读者留下革命前途光明的想象空间……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摘抄一段你认为精彩的环境描写,并注明出处,做简要点评;或者自己写一段景物描写,不少于150字。

小孩们辛苦,懂得避重就轻,大都选择了摘抄点评,我一一笑纳了,同时为他们心中缺少美丽风景而有一点叹息。

……

教材精选文本其实都是传诵很广的名篇,如何旧文读出新知,并将自己的个体阅读体会加以揣摩,通过有情境设计的读写训练,将各自的阅读收获清晰表达出来,是一种不仅诗歌阅读学习的尝试。

诗歌教学与其他文本教学其实大同小异,关键是老师想通过文本传递给学生什么,基础常识,基本读法,阅读经验积累,读写转化都可作为教学设计的选择内容,因此教无定法。

无论新旧教材,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并无过时,因文求教,因文求学,凭借是教材,拓展在师生的自由选择。

四、用对句,争取诗味有余

如果要在诗歌教学中加一点刻意,我就加了一点花样,即每一首诗词的解读思路环节,多用平仄对句来作为概括性标题,一面使环节清晰思路完整,一面企图多加一点诗的美感。

如《短歌行》:(对句说诗)忧心忡忡思贤意,志气扬扬创业歌。(其人曹操)汉末实录堪诗史,慷慨歌行真枭雄。(其志铿锵)志向远大,只争朝夕/珍惜当下,时不我待;思贤若渴,忧国忧民/求贤纳士,肝胆相照;胸襟开阔,求士无忌/不忌世俗,但求入彀;壮怀激烈,共创大业/风骨慷慨,时代新风。

如《归园田居其一》:(对句说诗)归去来兮田园乐,折腰已哉樊笼脱。(陶渊明是“谁”)淡泊宁静以致远,不求甚解好读书。任性期醉无情吝,箪瓢屡空自晏如。不汲富贵乐其志,忘怀得失以自终。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对句说诗)大梦谁先觉,青崖我即行(生平)初入长安:《与韩荆州书》自诩雄才伟略,可惜投谒无成;再入长安:放浪形骸忤权贵,赐金放还失意归;(梦游天姥脉络)道听途说颇有异,跃跃欲试睹真容/梦游天姥多神奇,似真似幻自恍然/惊动心魄终觉醒,还归枕席云霞失/世事沧桑此别放旷,不事趋附傲岸平生……

如《琵琶行》:江湖有别各沦落,天涯邂逅自唏嘘……

如宋词三首:(总题)多舛人生,以词载意;婉约豪迈,自有千秋/(对句说诗)千古兴衰如梦,人生起落旷达/慕孙权,不忘金戈;惜廉颇,壮心未已/声声叹息声声慢,字字悲戚句句愁……

五、有反思,教学无止境

这个单元读诗教诗学诗,大概意图在四方面:

建立中国诗的文化自信:脉络,成就,经典;

增加诗的美感体验:诗句,语言;

体会诗的情感熏陶:生命共情,感同身受;

强调诗的自我涵泳:你读到什么我读到什么……

其他单元无论教材编排什么,觉得要始终遵循以下:目标明确,意图坚定;不离文本,不离探究;积淀语感,弘扬自信。

讲诗不如读诗,读诗慢慢懂诗,抛开应试命题,诗不仅仅是诗,诗到底是诗,这才有些趣味。

语文教学,有前辈提出两个字“道”与“,我觉得很有道理。“道”在阅读多多益善及不断精进认知思考,“术”在借助讲解,练习,分析,点拨的过程中熟练应试之策。前者是根基,学好了受益终身,意在长远;后者是面对现实,精准备考,以得分提升成绩为目的,可能是短效,但用心揣摩,可得持续学习之术。这两方面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也是可推及人生的不离不弃的两面:既面对现实枯燥,又要活得有趣。睁眼的驴子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统编版教材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36首诗词
《迷宫与玄珠》:在打捞与回眸中追寻真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诗文吟诵鉴赏
【期末加油】必修上册课内古诗词阅读试题精选+课内外对比阅读试题精选
领略古诗词之美,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感受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