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练琴,不存在“手把手”教你学会

现在越来越不喜欢“手把手”这个词了。

原因在于这个词使学习者产生了深度的“依赖感”,认为反正有人“把着我”,而我只需要“提供”一双手就可以了。

事实上,很多有些难度的事情,都是不存在“手把手”就能学会的道理。

一个人如果能做成一件有些难度的事情,我认为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原因,尤其是第二个字,占有了更多的“份量”。

这两个字便是“授”与“悟”,以下我结合练琴这件事,分别来谈一谈。

一、老师的“授”,在学琴的过程中,无法做到“手把手”

这里的“老师”,不单单指自己的乐器授课教师,也泛指自己所使用的书籍、教材、课程资料等。

当“老师们”将自己的经验与技能传递给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对这些信息作出回应,也就是首先要接收。

按照我之前文章中的说法,这其中涉及到“转化率”的问题,即根据不同学琴者的现状,呈现出不同层次的接收程度。

说白了就是,同样一个老师所讲的技法或知识点,有些人一听就会,有些人则久久无法理解。

上文也说了,这是我们的现有能力与水平,导致自己接收新信息的能力与程度不一样。

通过这点,大家就能看出,即使“老师方面”表达得再具体、再生动,如果接收方的现有认知与能力还是“够不着”的话,那么最后的效果也会是不好的。

再比如技能性质的问题。今天要学“断奏”,“老师们”首先需要为你解释一下这种演奏技术的要领,并作出示范。

有些学生一听就懂,一上手练习就能找到轻松找到感觉。

而有些学生可能会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把自己“绕”进去了。

最后上手练习时,由于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错误的,那么他就不可能正确演奏。

这时即使老师“手把手”帮他“纠正”,只要他自己在认识上不主动“纠正”过来,那么“手把手”也是徒劳。

二、学生的“悟”,不是依靠“手把手”,而是靠自己获得的

我在乐器教学的过程中就发现,学生的思维与想法,是他学琴能否取得成绩的重要因素。

那些演奏技术、努力程度等因素,都是建立在思维之上的“产物”。

而一个人的思想与认识,又是先天与后天的发展过程中,共同生成的“产物”,所以便会出现第一条中,理解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

最重要的是,思维与认知能力,无法“手把手”去教,只能通过自己在各种的事情与场景中去“领悟”。

也就是通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思维与认知能力。

这一完整过程,“老师们”起到的作用其实很小,更大、更主要的“主体”,也就是学琴者自己。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堂学习学生自我评价表
分手还是合手,这是个问题吗?
没有多想和手把手的训练,多半是废的
学生写作文要认识四个误区,明确四个阶段,坚持一个习惯
学以致用,打造高效课堂
致教师:新的一年,愿你做这样的教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