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清窑黑釉瓷--从东汉到隋唐
userphoto

2022.08.03 上海

关注

  德清窑的黑釉瓷很早就为人所知,不过早年论及这个话题都仅限于东晋时期,比如长期从事陶瓷研究的浙江省轻工业厅的叶宏明老师发表于1982年的《浙江古代黑釉瓷器-兼论我国黑釉瓷器的起源》一文中就说到:“德清窑的烧造历史并不长久,大体起迄于东晋到南朝前期的二百余年间”。德高望重的王士伦先生甚至说德清窑烧造时间“前后不过一百余年”。《中国陶瓷史》里也没有提及三国时期德清窑黑釉瓷窑址,当年德清文保所的朱建明老师把德清发现的钱纹黑釉瓷标本拿到浙江文物局给几位老前辈看时,老前辈们都不知道这是啥东西。谈到德清窑黑釉的起源,叶宏明老师只说受越窑影响,具体怎么影响的,他只说了上虞地区发现的东汉黑釉瓷,但是从东汉到东晋还隔了两百多年,中间的缺环无法弥补。本文试图把这个缺环补上,从而串联起德清窑黑釉瓷从东汉晚期到隋唐时期的发展步骤。

一、东汉晚期德清窑黑釉瓷

  东汉中晚期的瓷窑址有两大中心,一是上虞曹娥江流域,二是德清塔山和下渚湖周边。其中德清的东汉窑址大约有20处,经正式发掘的有一处:上渚山窑址,郑建明老师判断这处窑址是东汉中期的从原始瓷到成熟瓷器过渡阶段的窑址,但这处窑址并没有烧造黑釉瓷。现已退休的德清文保所朱建明老师在其《浙江德清汉代窑址调查》一文中就提及东汉德清窑有“少量的酱褐釉、黑釉”。郑建明老师在《德清窑略论》一文中说:“(德清窑)自汉至隋唐时期,所有的窑址均有黑釉产品,这是任何一个其他窑口所无法比拟的”。从笔者实地考察诸多德清窑东汉窑址来看,这个时期的黑釉产品器型不够多,釉色不够黑,普遍呈现酱褐色或者黑褐色,极少见纯黑的釉色。釉层也不够厚,普遍有开片,施釉也不均匀,普遍有流釉的情况。另外黑釉产品普遍胎质不够细腻,原因可能是窑工有意识的把细胎产品施青釉,把粗胎产品施黑釉,用以掩盖胎的粗糙。特别的,部分酱黑釉产品还施有一层浅褐色的涂层,据郑建明老师分析这极有可能是化妆土的早期阶段。据笔者观察,荷花塘1号窑址可能是专烧黑釉的窑址,这个窑址地面可见大量黑褐釉的瓷片,比别处的窑址要多很多。另外,从这个时期的青瓷来看,大量的青釉呈现的绿色带有褐色,在釉层聚积的地方呈现墨绿或者黑褐色,当时的窑工可能以此为突破点增加釉料里铁元素的比例,让呈色愈加黑,进而烧造出黑釉瓷。

  叶宏明先生在《浙江古代黑釉瓷》一文中对上虞采集的东汉黑釉瓷和德清采集的东晋黑釉瓷做了理化分析,东汉时期的所谓黑釉瓷其实没有一片是纯黑的,都呈现酱色或者黑褐色,东晋的德清窑黑釉才能做到纯黑。从釉层里的氧化铁含量来看,东汉的所谓黑釉氧化铁含量均不到6%,而东晋德清窑黑釉却达到8.13%,同时这片标本的釉也是最黑的。从浙东出土的东汉黑釉瓷来看,有少量描述为纯黑的器物,比如浙博的一件东汉黑釉灯,虽然流釉严重,但釉色大体上是纯黑的,稍稍闪黄褐色。帐子山窑址出土的黑釉瓷标本,林士民描述为“墨黑发亮如漆”,从标本照片可见大概只有一片符合这个描述。但总的来说,东汉时期的黑釉瓷烧造还不稳定,大部分所谓黑釉均未能达到真正的黑色,只有到下一阶段的东吴时期才由德清窑稳定的烧造出真正黑色的黑釉瓷。

德清青山坞东汉窑址采集

东汉德清窑黑釉和青釉对比

二、三国东吴德清窑黑釉瓷

  只有到了这一时期,德清窑才稳定的烧造出真正的纯黑的黑釉瓷,这也是中国陶瓷史上最早的纯烧黑釉的窑址。之前业界对东吴黑釉瓷不够重视,中国陶瓷史等著作中根本没有提到这类瓷器。最早对东吴黑釉瓷进行研究的是南京大学的贺云翱教授,他根据南京出土的东吴时期的黑釉瓷标本,结合华东地区及韩国出土的类似标本,于2008年发表了《东亚地区出土早期钱纹陶瓷器研究》的文章,北京大学韦正老师在2011年也有相关的论述。另外德清文保所的朱建明老师最近也结合韩国的相关出土资料对东吴德清窑黑釉瓷也有研究成果,郑建明老师在《德清窑略论》里提到了东吴德清窑黑釉对东晋德清窑的直接影响。此外,韩国学者赵胤宰在2006年发表的《略论韩国百济故地出土的中国瓷器》一文中提到吴地的钱纹黑釉瓷,不过他错误的将其认定是西晋时期的。以上所述的东吴德清窑黑釉均出产自德清的塔山和下渚湖一带,和东汉窑址穿插错落分布,最近的窑址相距不足百米。目前共发现6处东吴时期的黑釉瓷窑址,其中黄角山东坡、梁家底和峙山窑址在之前的文物普查中就已发现,其余几处都是笔者在最近几年陆续发现的。另外在下圣东汉窑址和资敬寺3号东汉窑址发现少量疑似三国时期的瓷片,但还没有其他证据可兹证明这两处窑址从东汉延续到了三国。相关的情况已在之前博文中有详细记录,并且所有的东吴黑釉瓷窑址都产出钱纹黑釉。

从窑址发掘调查资料可以知道,上虞越窑地区也出产少量钱纹瓷,但是像德清的窑址那样每个窑址都产钱纹黑釉瓷的还是仅此一处,可以确认的是,东亚地区出土的三国时期的钱纹黑釉瓷绝大部分都是在德清出产的,其中的器物和残片基本都能在德清的窑址中找到对应的标本,而且从窑址的废弃物堆积来看,还有一些器型是之前没有见到的,比如灯具、帷帐座和黑釉盘口壶等。从黑釉质量上来看,这个时期的黑釉能做到纯黑而且有玻璃般的光泽,完全可以媲美最高等级的东晋黑釉。拍印的钱纹是一大特点,反映了当时东吴地区的审美和厌胜的风俗,并把这种审美带到了整个东亚地区。

这时的黑釉瓷的胎比较粗糙,比东汉中期的原始瓷胎还要粗糙,含砂量大,胎土颜色也是黑的。这时期的黑釉瓷有两大类,分厚胎和薄胎,厚胎占比大,器物也普遍较大,以罐罍类为主,薄胎以壶为主,数量较少。除了生产钱纹黑釉瓷,这些窑址也生产钱纹陶器,比如最近发现的上渚山路靠近黄角山的窑址里就发现红陶钱纹罐残片,越南的岘港西南约40公里的荼乔出土的三国时期钱纹陶片可能就是出自这个窑址。另外窑址同时还烧造极少量的青釉瓷,不过使用的胎和黑釉瓷类似,含砂量大,颜色呈灰白。东吴德清窑黑釉瓷窑址的发现能补充中国陶瓷史中关于黑釉瓷起源发展中的缺环。不过笔者心里对东吴德清窑的胎为何含砂量这么大一直有疑惑,贺云翱教授曾经在私下提到这个问题时说这是东吴人的聪明才智,加砂是为了防漏。这点我不是很认同,因为只要胎土淘洗细腻一些,烧制火候够高,瓷器就不会渗漏水。这样高的含砂量极有可能是人为在胎土里加了砂,显然是有目的的操作,具体原因不得而知,希望有相关的研究机构对此做一点工作,揭开这个谜题。

随便提一句,在湖州吴兴区靠近德清的埭溪镇的龙山北坡的下蒋坞窑址,发现有三国时期到东晋的堆积,从暴露的标本来看有东吴钱纹黑釉、西晋青瓷和东晋黑釉和青釉瓷,很可能是一处从东吴一直到东晋时期连续烧造的窑址,如能深入发掘一下应该能得到完整的序列。另外在塔山西麓的下圣东汉窑址范围,因道路建设施工挖出了部分窑址废弃物,里面有较多的东吴时期黑釉瓷片,存在东吴时期黑釉瓷窑址的可能;在资敬寺3号窑址也发现重圈带放射太阳纹的酱釉瓷标本,这个窑址也可能从东汉延续到三国时期;在八角井发现两重圈和三重圈带放射太阳纹的酱釉瓷标本,猜测八角井也可能有东汉-三国时期窑址。

从德清出土的东汉末三国初的重圈带放射太阳纹的标本来看,存在几种不同的样式,一种是两圈带放射状纹黑釉,这是在资敬寺三号窑址出的,这种纹饰拍印较为混乱,排列不整齐,拍印图案也较为模糊;第二种是两圈内有米字纹外圈带放射状纹黑釉,这是在八角井出的,这种纹饰拍印整齐,图案清晰;第三种是多重圈带放射状纹黑釉和青釉,这是在丁家桥窑址和南砂山窑址以及八角井出的,这类纹饰拍印杂乱,图案深浅不一。这三种纹饰似乎有先后之别,多重圈和两重圈的稍早,大体在东汉末或三国初,两重圈内带米字稍晚,大体在三国末到西晋初。


下图是出土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钱纹黑釉瓷,是朱然家族墓出土的东吴赤乌十二年(249)的钱纹黑釉罐。 

下图是南京上坊东吴大墓出土的钱纹褐釉罐,此罐上半部分拍印的纹饰其实也是重圈内十字加外放射状纹,年代是三国初。

另外安徽省南陵县麻桥东吴墓M2出土的一件青瓷罍,肩部至腹下印有十层葵花型纹饰,从考古资料的手绘图可以判断也是重圈放射纹,这件青瓷罍判断是与相邻的M1年代相近的墓,M1出土了赤乌八年(245年)的买地券,可以推断属于三国初。

另外德清县博物馆从当地征集一件钱纹黑釉五管瓶,形制上和越窑三国时期的五管瓶相同,但这件施加了黑釉,还拍印上钱纹,是德清的三国时期窑址烧制的。这件钱纹黑釉五管瓶非常罕见,可以成为德清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件五管瓶在央视的纪录片《瓷之源》亮过一次相。

顺便说一句,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陈列的一件东晋德清窑黑釉大罐,不论是从器型还是胎釉特征以及和窑址出土标本比对,都应该是三国东吴时期德清窑产品。

  

  

  

  东晋德清窑黑釉产品从历年的考古发现来看是不见大型器的,而且东晋时期的盘口壶不是这样的器型。并且东晋时期德清窑的胎虽然较粗糙,但相对于三国时期还是细腻不少,这件大罐明显胎质含砂量很大,和三国时期德清窑产品特征更加符合。最后在德清的三国时期窑址里出土过此类黑釉大罐的残片,和此件大罐几乎一模一样,如下图。

  


三、东晋南朝德清窑黑釉瓷

东晋时期德清窑主要集中在乾元镇的东苕溪和导流港交界的几座小丘面对河道的山脚,包括焦山、城山、丁山、小马山和大家山周边,其中大家山在当地又被称为对山、戴山。而所谓南门外窑址指的是大家山西坡面对东苕溪的那处窑址。这其中只有小马山窑址经过了发掘,有简报发表。遗憾的是经过城镇建设,这几处窑址都无从寻觅了,小马山窑址被整体推平建居民小区,其余几处窑址都叠压在建筑物地基之下。在几年前南门外窑址所在地建设了新的楼房,笔者趁地基挖开的一段时间收集到一些东晋时期的标本。另外位于余杭的几处东晋时期窑址也因为城镇建设而消失,万幸的是石马兜窑址经过科学发掘,有简报发表。

不得不提一句的是在武康镇北部的八角井村在建设居民小区时挖出了明确的东晋到南朝时期的窑址,可惜未能得到科学发掘,现在也叠压在建筑物地基下。从收集的标本来看,八角井窑址有乾元地区的窑址不出产的器物,比如黑釉尊,这种尊在余杭地区的窑址也有发现。八角井的南朝窑址是德清地区发现的有明确地层的南朝时期窑址,未能得到科学发掘殊为可惜。

这几处窑址有一个共性,就是都叠压有隋唐时期窑址,特别是南门外窑址和八角井窑址,都出现大量的隋唐时期青釉和黑釉瓷,还有窑具。这为隋唐时期的黑釉瓷的产生建立了连续的发展序列。 

四、隋唐德清窑黑釉瓷

隋唐时期德清窑分布在东苕溪两岸以及附近地区,目前共发现有近二十处,特别是在东山漾周边集中了大大小小十几处窑址,其中大圣堂窑址、乾山窑址和宅前窑址经过发掘,可惜只有大圣堂窑址有发掘简报发表,另两处窑址的报告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完成,就连发掘材料也找不到了。这些窑址均出产黑釉瓷,虽然整体上黑釉的水准比东晋时期有所下降,但高质量的黑釉仍能做到漆黑如墨。器型上也较东晋更为丰富,从日常的碗、碟、钵到高足盘、壶、罐、灯盏、枕等器型。隋唐时期德清窑的产量和规模非常大,目前对这一时期德清窑的销售方向没有深入的研究,但是最近上海青龙镇遗址的发掘为这个问题的解答提供了一定的思路。青龙镇遗址发掘出的瓷器中占最大头的不是越窑和长沙窑等窑口,而是德清窑。由于德清窑和越窑宜兴窑宣州窑等窑口有一定的相似性,全国各地出土的隋唐时期青瓷和黑瓷器有可能不会联想到德清窑,而会被归类为别的窑口,比如上海博物馆在刚开始就把青龙镇出土的德清窑瓷器归为了越窑和长沙窑,后来经过浙江瓷器专家沈岳明老师的鉴定才知道是德清窑。顺便在此提一句,希望有人能把德清窑的内销和外销情况做一个深入研究。 

五、德清窑黑釉瓷在东亚地区的影响

从目前的出土记录来看,德清窑黑釉瓷主要在东吴时期和东晋时期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包括中国东部、朝鲜半岛。

1、  在中国的分布

东吴时期德清窑黑釉瓷出土地点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安徽等东吴势力所在地区,北方地区极为少见。出土地点以东吴主要城市为主,比如都城南京、重镇武昌、镇江、宜兴、绍兴等地,另外就是窑址所在地德清县武康镇的遗址,甚至比都城南京都要多。根据典籍记载,吴景帝孙休曾经封孙谦为永安侯,当时的永安县就在现德清县周边地界,因而德清的东吴时期黑釉瓷窑址就在孙谦的封地里,那东吴范围内重要城市里出现的钱纹黑釉瓷,甚至朝鲜半岛出现的钱纹黑釉瓷是否会和孙谦有关,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东晋时期的德清窑黑釉瓷分布范围更为广泛,北到东北,南到岭南,西到四川等广大地区都有分布。

2、  在朝鲜半岛的分布

朝鲜半岛发现的东吴时期德清窑黑釉瓷主要有:汉城南部的梦村土城遗址,风纳土城遗址,忠清南道洪城郡神衿城遗址等。朝鲜半岛发现东晋时期黑釉瓷主要有:风纳土城遗址、忠清南道天安市龙院里古墓群、公州水村里、公州武宁王陵、扶余扶苏山城、全罗北道扶安竹幕洞遗址、原属新罗的庆州98号北坟等地点。

3、  在其他地区

在越南的岘港西南约40公里的荼乔出土过三国时期钱纹陶片,虽然不属于黑釉,但应该就是出自德清的东吴时期窑址。另外越南国家博物馆藏有西晋青瓷鸡首壶,但暂时未见有东晋黑釉鸡首壶的资料。 

总的说来,就像郑建明老师在《德清窑略论》里说的:“(德清窑)自汉至隋唐时期,所有的窑址均有黑釉产品,这是任何一个其他窑口所无法比拟的”。德清窑黑釉瓷在东吴和东晋两个时间段里都是东亚地区黑釉审美的策源地。东吴时期德清窑黑釉瓷在东吴中后期输入到韩国的百济地区,韩国的百济和新罗故地高等级遗址和墓葬出土的黑釉罐和黑釉鸡首壶代表了吴地的黑釉审美已经跨越大海扩展到朝鲜半岛。同时,东吴时期德清窑黑釉瓷是目前可考的最早向海外传播的中国瓷器,比唐宋时期的长沙窑和龙泉窑要早很多,比东晋南朝时期对朝鲜半岛等地的传播还要早几百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瓷言片语(十七)宣德祭红釉标本
三国东吴釉下彩绘瓷器
宋代的斗茶神器——建盏
乌金釉坛子值钱吗?
汉魏六朝的黑釉瓷
带你认识玄翠德清窑(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