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晚三国名将录之陆逊篇(三)黄钺对黄钺—吴魏石亭大交兵(上)

夷陵之战结束后,吴蜀双方重新开始了议和,东吴一方的主要负责人正是陆逊。写给蜀汉的国书都由陆逊过目并修改,为了表示信任,孙权甚至把大印也给了他,可见陆逊在孙权的心中地位之高。

时事所宜,权辄令逊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权每与禅、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第十三)

此时东吴的战略环境已经大为改善,可以将主要军事部署放到曹魏方向了,而曹丕也在几年之内连续发动了两次大规模南征,但都没收获什么战果。

到228年,曹魏西线开始不太平了,先是孟达谋反,然后就是诸葛亮北伐陇右大震,虽然张郃击败马谡化解了蜀汉这次攻势,但曹魏也不得不加强西线的防卫。孙权这时感觉时机已经到来,他打算在东线也搞一个大动作,由此也引出了一场并不为人所熟知的旷世大战。

这场被后世称为石亭之战的战役规模极为宏大,双方投入总兵力达二十万人以上,远远超过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同一时期诸葛亮发动的北伐之战虽然名气极大,但规模却远不能与石亭之战相比。

而且这场大战所造成的影响也极为深远,此战过后,大司马曹休郁郁而终,这直接改变了曹魏的政治格局。此外,之后二十多年里曹魏都在东线采取守势,而孙权也顺势称帝,三足鼎立的局面就此彻底形成。

石亭大战的主角是周魴,他的儿子周处可以说是大名鼎鼎,远胜于自己的父亲。虽然周魴却声名不著,但事实上此人智勇双全,如果没有他的努力,东吴绝不可能取得这场辉煌的胜利。

事情要从228年夏天说起,当时孙权已经有了称帝之心,毕竟吴蜀议和已经好几年了,诸葛亮忙着北伐,肯定不会和他计较这些。可以说孙权的判断非常准确,但他需要一个契机,即一场军事上的胜利。

可是想取得大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无论襄阳和合肥两个方向都不是容易得手的。合肥就不说了,当年逍遥津的惨败历历在目,而襄阳及樊城也是易守难攻,连关羽都啃不下的硬骨头,孙权也没什么把握。思来想去也只有诱敌深入并在野战中取胜这一种办法了。

当时周魴正担任鄱阳太守,在当地剿匪过程履立功勋,他也和生活在山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孙权打算让周魴去联系其中有些名气的人,让他们去坐镇淮南战区的曹魏大司马,扬州都督曹休处诈降。

被命密求山中旧族名帅为北敌所闻知者,令谲挑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三国志吴书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

可周魴却说这些人太不靠谱,容易泄密,那样的话就前功尽弃了,所以要是诈降就得我亲自上阵,派往曹休处的使者的话得用我的亲信才最稳妥。

鲂答,恐民帅小丑不足仗任,事或漏泄,不能致休,乞遣亲人赍笺七条以诱休。(三国志吴书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

孙权答应了这一请求,于是周魴立刻开始行动,他一口气写了七封信,其中对曹休的赞美溢于言表,然后又阐述了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等等,终于打动了曹休。

其实曹休虽然中了诈降之计,但并不能说他就是个蠢人,相反此人是曹氏二代的佼佼者,与曹真一东一西,可谓朝廷柱石。

当年曹操就称赞他为曹家的千里马,汉中争夺战时,曹操又让他独当一面。曹休辅佐曹洪击退了张飞和吴兰,立下大功。后来在魏文帝时期,他坐镇东南,多次击败吴国,在石亭之战前,可以说他是东吴克星也不为过。

曹休之所以会相信周魴,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在一年前有韩当之子韩综降魏之事发生,这次周魴提出投降也是很可信的。

权虽以父故不问,综内怀惧,载父丧,将母家属部曲男女数千人奔魏。魏以为将军,封广阳侯。(三国志吴书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其次,周魴在信中提出鄱阳郡百姓并不愿意归顺东吴,一但曹魏有所表示就很容易被煽动。当初曹操曾经拉拢鄱阳郡百姓作乱,结果遭到贺齐和陆逊的血腥镇压,可以说鄱阳郡的人对东吴政权还是比较仇恨的,所以这一点可信度也很高。

二十一年,鄱阳民尤突受曹公印绶,化民为贼,陵阳、始安、泾县皆与突相应。齐与陆逊讨破突,斩首数千,余党震服,丹杨三县皆降,料得精兵八千人。(三国志吴书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

最后,为了得到曹休的信任,周魴曾割发为誓。也许现在看来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三国时代这可是极为严重的。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割发在当时叫做髡刑,是惩罚奴隶用的。曹操也曾因马踏麦田而割发代首,三军立刻令行禁止。所以周魴此举这算是极重的誓言了,战后孙权也对周魴的牺牲大为感动。

鲂乃诣部郡门下,因下发谢,故休闻之,不复疑虑。事捷军旋,权大会诸将欢宴,酒酣。谓鲂曰:“君下发载义,成孤大事,君之功名,当书之竹帛。”(三国志吴书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

毕竟曹休也是一代名将不容小觑,于是孙权特意招来当时担任荆州牧的陆逊进行指挥。此前曹休对东吴的战绩是全胜,但可惜这次遇到陆逊,他的好运就要到头了。

曹休目前是志得意满,不久前他攻破了皖城并斩杀东吴守将审德,韩综、翟丹等人先后率部向曹休投降。如果再能将接应周魴顺利进行,他的声望将到达顶峰。

吴将审德屯皖,休击破之,斩德首,吴将韩综、翟丹等前后率众诣休降。(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

目前皖城是曹魏领土中最靠南的一个突出部,如果经过皖城并继续南下来到长江北岸,就能到达周魴所在的鄱阳郡的北部边界了,因此经过皖城南下也是曹休的必选之路,因为走濡须水的话就达不到这一战略目的。

对于东吴来说,皖城的丢失也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它就像一颗钉子一样扎进了东吴的国境。魏军若从皖城出发,走水路沿着皖水向东南进发,只要走百余里就可以到达皖口。皖口就是今天安徽安庆市,这是东南政权在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据点,绝对不容有失。

后世太平天国就是因为丢掉安庆,才被湘军长驱直入包围天京,从而败亡。所以皖城在曹魏控制下对东吴来说就像头顶上悬着一把利剑。这次东吴进行了在十几年前逍遥津战败后最大的一次兵力集结,夺回皖城是势在必行的。

不过曹休要是从皖城出发,不可能去东面打皖口,因为这不是他的战略目的,他只会继续南下,但这就有一个后路可能被断的风险。

最早看出问题所在的是满宠,他上疏说:“曹休所行线路,背后是湖,旁边是长江,进易退难,应该早作防备。”但满宠的上疏还没送到,曹休就急匆匆地出发了。

宠上疏曰:“曹休虽明果而希用兵,今所从道,背湖旁江,易进难退,此兵之洼地也。若入无强口,宜深为之备。”宠表未报,休遂深入。(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在曹休大军出发后,蒋济也看到了其中的危险,他认为一旦大军过于深入且与孙权纠缠住,荆州方向的朱然就会袭击我军后方,但完全没有引起重视。

大司马曹休帅军向皖,济表以为“深入虏地,与权精兵对,而朱然等在上流,乘休后,臣未见其利也。”(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不过等曹休大军到达皖城后,荆州方向的吴军却没有如同蒋济所说向东进发而是向北进军安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军至皖,吴出兵安陆(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原来曹魏这次军事行动并不只是一路出兵,当时都督荆豫二州军事的司马懿也将出兵进行协同作战。当时叛将孟达已经被剿灭,司马懿可以全心全意投入针对吴国的军事行动,他在对魏明帝的报告中说道:“东吴认为我们不习水战,因此防备不足。如果在东线吸引住孙权主力,然后出其不意用水军突袭夏口,必然大获全胜。”

对曰:“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

按照这一思路,司马懿专心造船,组建了一支颇具实力的水军,并等待机会南下。不过他的战略构想却注定无法实现,因为在他的计划中,要以他的荆州为主,而东线是佯攻。这样的计划曹休当然不可能同意,因为在曹休看来,担任辅助的应该是司马懿才对。

这样一来司马懿就成了配角,战胜了没有功劳,战败还可能背锅,这种事没人愿意干。于是司马懿就开始磨洋工,石亭大战是八月份开打,司马懿足足拖到了冬天才出兵,结果又以冬季水浅大船难行为由取消了进军计划,彻底打了一次酱油。这种操作要说司马懿不是故意拖延真的很难解释得通。

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从襄阳南下有两条路,一条路是沿着汉水水陆并进,因为司马懿训练了强大的水军,所以他只要出兵肯定走这条路。另一条路则是东边的随(随州)枣(枣阳)走廊,而安陆正好在这条通道上。东吴为了防备司马懿南下,特意进军安陆作为牵制,但他们可能并不清楚曹魏朝堂中的形势,即司马懿注定是出工不出力。

除了中路曹休主力十万大军以及西路司马懿的荆州军以外,此次大战曹魏还部署了第三路军队,东路军以贾逵为总指挥进攻东关。

太和二年,帝使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从西阳直向东关,曹休从皖,司马宣王从江陵。(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众所周知,合肥是三国时期魏吴两国争夺的焦点,当时在合肥以南有一片大湖名叫彭蠡泽,今天这片湖称为巢湖,但面积已经大为缩小。有一种说法认为彭蠡泽是鄱阳湖的古称,其实这是错误的,彭蠡泽在长江以北,这就是满宠说曹休大军“背湖”的原因。

澎蠡泽经过东南方的濡须水流入长江,而濡须水就是双方在东线进军的主要路径。赤壁之战后不久,曹操再次领大军南下,孙权为了御敌在此处修建了一座要塞,也就是濡须坞。

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

濡须水东岸有七宝山,西岸又有濡须山,濡须坞就坐落在两山之间。濡须坞扼守住濡须水,周遭地势险要,可谓易守难攻。而曹魏东路军的进攻目标东关就在濡须山上。

就这样,曹魏调集了三路大军一同进发,有一鼓作气饮马长江之势。八月份,孙权亲自来到皖口前线为陆逊壮行。他不仅授予陆逊东吴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假黄钺,更是亲自为陆逊驾车,恩宠和信任已经无可复加。

陆机为逊铭曰:魏大司马曹休侵我北鄙,乃假公黄钺,统御六师及中军禁卫而摄行王事,主上执鞭,百司屈膝。吴录曰:假逊黄钺,吴王亲执鞭以见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第十三,裴注)

如果说陆逊第一次做大都督时,东吴军中诸将还有人对他不服气的话,那么夷陵之战陆逊大败刘备之后,就基本上已经奠定了他东吴军中第一人的地位。如今他又得到假黄钺,掌握了军中的生杀大权,再也没有人敢于质疑他了。

巧的是,对面的曹休也拥有魏明帝曹睿赐予的假黄钺,两位同样受到主君信任且位高权重的统帅即将迎来正面对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庆西:《三国志》所述曹魏士风与吏治
石亭之战的意义非常重大
周鲂前来诈降,遭曹魏一大臣识破,为何曹睿依然支持曹休
石亭之战正篇:公元228年魏吴全面战争图景
东吴三权臣之首·诸葛恪
公孙家族:雄踞辽东(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