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司马炎和司马攸的最后一次交锋


前文在这里

西晋帝国目录(1-19章)

西晋帝国(二十)太子选妃

西晋帝国(二十一)贾充失势

西晋帝国(二十二)羊陆之交

西晋帝国(二十三)羊祜之死

西晋帝国(二十四)大战前奏

西晋帝国(二十五)智取江陵

西晋帝国(二十六)二王争功


西晋帝国(二十七)齐王之死

平吴之战胜利后,司马炎威望大增,他终于达到了一生功业的顶点。

所有人都要匍匐在他脚下,再没人敢于蔑视他的权威,这种感觉对于自登基以来始终小心翼翼地平衡各方势力的司马炎来说实在是太美妙了,于是司马炎便开始膨胀起来。

如果说泰始末期那次扩充后宫尚有一定的政治考量,那么太康年间这次便完全是为了满足司马炎的个人欲望了。

就在平吴后的第二年,司马炎下诏选孙皓妓妾五千人入宫,使他的后宫规模一下子翻了一倍。而此后司马炎便开始贪图享乐,消极怠政。

然而坐在羊车上悠闲地选择着侍寝对象的的司马炎没有意识到,即使天下一统,他也远不能高枕无忧,他的好日子仅仅维持了两年。

事情的契机发生在太康三年(282年),或许是因为纵欲过度,这一年司马炎又生了病。虽然病情未必有咸宁二年(276年)那次严重,但却难免让文武百官产生其他的想法。

司马炎的儿子们才干平平,即使是幼年时以聪明著称的司马柬,等长大后也有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趋势。据《晋书》记载,司马柬“性仁讷,无机辩之誉”,可见他已经成了个平庸的人,何况即使他聪明如故,司马炎也不可能开这个废长立幼的先例。

至于被司马炎寄予厚望的司马衷,更是没有一点长进,他的愚鲁与幼时相比没有丝毫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晋第三次党争逐渐开始了。

第三次党争与前两次有一定相似之处,比如其中的一方都是以禅代功臣为核心的奸佞派,而不同之处则在于这次与奸佞派向抗衡的清流派却并非司马炎所扶植的。

司马衷的问题天下皆知,每一个将国家社稷放在心上的众臣都难免会对他是否能成为合格的储君产生怀疑,再加上司马炎再次患病卧床,而司马攸的三年守孝期已过,重归朝廷的他自然便众望所归。

据《晋书》记载,当时“朝臣内外,皆属意于攸”,可见司马攸的声望之高,此时朝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新清流派,他们的目的就是将司马攸推上帝国继承人的位置。

其实此事之前已有征兆,当时司马炎或许是身在病中,对未来有些迷茫,于是问他素来信任的张华:“谁可托寄后事者?

然而张华的回答却让他的心凉了半截,只听他说:“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

张华不愧是“王佐之才”,司马炎的心思他未必不知,但他仍然直面自己的本心,但这却令皇帝深感不满。

恰好那段时间他的政敌荀勖正筹划着将其赶出朝廷,于是司马炎便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将张华外放做幽州都督去了。

然而仅仅赶走张华还不够,此时清流派的幕后核心人物是司马攸。荀勖等人这些年始终在和司马攸作对,如今他威望甚高,一旦他成了下任皇帝,自己这帮人都不会有好下场,于是荀勖决心要不惜一切将司马攸打倒。

没过多久,司马炎大病初愈,于是荀勖便和他的同党冯紞一起发动了对司马攸的攻势。

他们见到司马炎后,便开门见山地说道:“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

司马炎一听就明白了,但还是故作疑惑道:“何故?

荀勖答道:“百僚内外皆归心于齐王,太子焉得立乎!陛下试诏齐王之国,必举朝以为不可,则臣言有征矣。

此时下诏命司马攸就藩,一旦朝中反对声过高,这不就证明他有多得人心了吗?

而冯紞说得更加严重,他提出:“陛下前者疾若不差,太子其废矣。

只有司马炎才能保护司马衷的太子之位,若他有什么三长两短,司马衷被废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荀勖与冯紞的话深深说中了司马炎的心事,看来不彻底除去司马攸这个威胁,自己是永远无法安寝了。

于是司马炎当即下诏,命司马攸就藩,只要此事成行,司马攸便永远与皇位无缘了。

不过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次政治风波中,贾充却似乎消失了一般,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对于贾充来说是个明智的选择,早在六年前他就已经逐渐失去了皇帝的信任,而之后伐吴之战期间他上蹿下跳,试图破坏统一大业,更是拉低了他在司马炎心中的形象。

阻挠伐吴之战是贾充为挽回权势所作的最后一次努力,而当他遭到了可耻的失败后,贾充便明白,自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据《晋书》记载,在平吴之战获胜后,贾充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大惭惧”,因此“议欲请罪”,可见他的恐慌。但司马炎只是疏远他,并未给与惩罚,反而大加封赏。

另外贾充的身份也比较敏感,太子和齐王都是他的女婿,虽然嫁给司马攸的女儿贾荃已死,但这层关系还是存在的,他实在不便在此事上发表意见,因为他无论说什么也不可能挽回失去的信任。

总之,在太康初年这次党争中,贾充已经不是奸佞派的领袖了,他已经认清了形势,逐步开始远离权力争斗的旋涡了。

司马攸收到朝廷诏命后,心中闷闷不乐,主簿丁颐以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事例来激励他,表明即使去就藩也不是丧失了所有希望。

按照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丁颐的观点可谓高瞻远瞩,司马衷无力维持朝廷的稳定,生出乱局是迟早的事,司马攸早早离开这是非之地,等将来天下有变,凭借齐王以及青州都督的身份,还是可能有一番作为的,事实上这便是后来他的儿子司马囧的发展路线。

然而司马攸却不这么想,他虽有政治抱负,但还没有这么大的野心,因此没有考虑得那么长远,于是对丁颐说:“吾无匡时之用,卿言何多”,他已经几乎丧失了希望。

司马攸被逼就藩一事传开后,朝野上下群情激奋,此时他们的目的已经从将司马攸推上储君之位转变为阻止他就藩了。

支持司马攸的人非常多,除了张华外还包括曹志、向雄、司马骏、王浑、羊琇、成粲、刘暾、甄德、王济等人,他们共同组成了新的清流派。

不过正如荀勖所说,支持司马攸的人越多,司马炎对他就更加忌惮,因此这并非什么好事。

司马攸的支持者成分很复杂,除了几个影响力不大人物外,有几人应该被重点关注。

首先是司马骏,他代表着宗室中支持司马攸的势力。

其次就是王浑、王济父子以及甄德,他们代表的则是司马氏的姻亲。

最后就是羊琇,他代表的则是司马炎的亲信势力。

宗室力量支持司马攸并不奇怪,毕竟继承人的选择关乎整个大家族的利益,对司马氏一族来说,他们肯定希望由司马攸来领导而非司马衷。

但后两支势力也支持司马攸,这就让司马炎很难接受了。

他曾经大力扶植姻亲,就是为了增强忠于自己的力量,但显然他没能成功。而羊琇的表现更加令他失望。

曾经的羊琇是司马炎最亲密的战友,当年他为司马炎夺得储君之位出了不少力,但连他都在支持司马攸。

而且羊琇的行动非常激进,得知构陷齐王就藩的其中一个人是杨珧后,便与北军中候成粲密谋将其刺杀,最终未能成功,而羊琇也遭到降职,很快便因激愤而病逝了。

以上这些事,司马炎终于明白了一个问题,恩宠并不能让他人忠于自己,而只有利益才行。

在这次政治风波中,表现得最合他心意的荀勖、冯紞和杨珧都和司马衷有着共同的利益。

荀勖和冯紞是因为绝不能接受司马攸登上皇位,而杨珧及其背后的外戚杨氏家族也必须依靠司马衷来维护自己的地位。

当然以荀勖为首的禅代功臣们肯定会日趋凋零,而他最能依靠的也只有杨氏外戚了,他们才是真正和太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司马攸就藩事件也成了推动杨氏外戚走进权力核心的一个契机。

到了太康四年(283年),司马攸离京已经迫在眉睫,再也拖不下去了,即使他请求留在京中为母亲守灵也遭到了无情拒绝。

司马攸为此心生愤怨,终于一病不起。

司马炎闻讯便请御医前去诊断,而御医们为了迎合皇帝的心意,都说司马攸没病。

于是司马炎便催促他尽快上路,而司马攸平素注重仪表,坚持以正式的礼仪前来辞行,表现得一点生病的样子也没有。

一系列繁文缛节加上舟车劳顿令司马攸心力交瘁,终于在出发两天后呕血而亡,年仅三十六岁。

这时司马炎前来临丧,司马攸之子司马冏哭诉因太医谎报导致父亲的病情被耽误,于是司马炎便下诏诛杀太医,其实就是灭口罢了,司马攸之死他怎么脱得了干系呢?

在司马攸去世后,司马炎还假惺惺地流下了眼泪,但冯紞却说:“齐王名过其实,而天下归之。今自薨陨,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过!

司马攸之死未必是社稷之福,但绝对是司马炎之父,从此以后他最后一个心腹之患也消失不见了,在他无休止的放纵中,刚刚完成统一大业本应有着新气象的西晋帝国却开始步入衰亡。

《百年东吴》系列目录(全)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司马炎胞弟之死的意义非凡:它标志着“倒太子”派的全面彻底溃败
【读通鉴】22. 保卫太子司马衷之三:司马炎外放司马攸,朝廷大臣炸锅了!
读通鉴(267)错乱纪度曰荒
五胡乱华系列三:八王之乱之四:贾后之死与赵王篡位
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七
第三十五节 该死的倒齐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